APP下载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苏州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2015-01-31杨海华

职教通讯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苏州对策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苏州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杨海华

摘要:纵观苏州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产业发展形影相随,一路相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一方面,产业的优化升级引领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充足优质的高素质产业人才。通过认真梳理苏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产业背景好演进脉络,并从产业发展视角认真审视当前苏州职业教育的现况,紧密结合当前苏州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提出关于苏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产业结构调整;苏州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精品课题培育对象“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苏州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B-b/2011/03/055)

作者简介:杨海华,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讲师,澳门城市大学澳门发展研究所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裴斯泰洛齐说过,使功课劳作合一,提倡职业训练,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增加实际生产量的最好途径。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现代服务业的强劲崛起,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新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产业转型一定要有这么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与服务人才队伍做支撑才能实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离“中国制造2025”只有十年的时间。职业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的高素质技能和服务人才,职业教育也必须转型升级,必须紧紧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笔者以苏州为例,详细阐述苏州产业发展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审视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况,并提出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苏州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建议与思考。

一、基于产业发展的苏州职业教育演进回顾

(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拉开苏州职业教育序幕(1978年—1989年)

上世纪70年代末,苏州农村工业化拉开序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工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苏州职业教育也开始逐渐起步,并不断改革发展。1979年,苏州就提出了“变革中等教育结构,扩大农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比例”,从此,苏州职业教育正式拉开了改革发展的序幕。1983年,苏州市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职业教育的若干规定》,对调整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发展市属中专,加强职业学校教学、生产实习和学生学籍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984年,苏州市出台了《关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若干规定》,对农村职业学校目标任务、办学职责、管理体制等做了明确规定,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自1987年开始,苏州轻工职中、电子职中、机械职中等三所学校实行“双证书”试点。1987年至1990年期间,国家教委先后确定苏州为德国“双元制”模式试点城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80年代末,苏州乡镇工业经济规模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苏州对乡镇成教中心开始举办职业高中班,实现成教职教相互沟通、城乡职教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苏州职业教育根据苏州产业的发展,相继开办了丝绸、纺织、轻工、化工、旅游、财经、商业、电子、机械等职业类学校,开设了丝绸服装、丝织技术、电子技术等70多个专业和工种,并坚持以培养加工制造业急需的初中级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可以说,苏州乡镇企业与加工制造产业的兴起与壮大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同时,苏州职业教育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促进了苏州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二)外向型经济的强势发展助推苏州职业教育发展(1990年—2001年)

20世纪90年代开始,苏州开始全面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大规模引进外资,城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乡镇企业改制大规模展开。苏州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以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为代表的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工业经济强劲发展。苏州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原先以传统纺织、丝绸、机械加工为主导产业,迅速形成了以IT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中,通讯设备、计算器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全国电子行业的12.3%,苏州已成为了世界知名的IT制造业基地之一。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各类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州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91年至1994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不断多元,出现了行业联办、校企联办班、公办民营以及民办职业学校。1995年至1998年,苏州不断加强骨干学校和专业现代化建设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中专2所、职业中学6所、技校2所;省(部)级重点中专4所、职业中学9所、技校4所,已覆盖了苏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总数的57.2%。1995年开始,组建技校集团,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同意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对十八个苦脏累工种面向农村招生,实行“农转非”制度,保证机械、丝绸等基础行业后备劳动力的培养和输送。同时,为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在职业学校全面推开“双证制”,毕业生四级工合格率达99%。1995年开始,苏州省级以上重点中专和职中开始进行高职教育试点。截至1997年,苏州初中毕业生7.26万人,继续升学的占88.26%,职业类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6:4。1998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94所,在校生共9.6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8%,其中,中专校24所,在校生4.32万;技工学校22所,在校生1.66万;职业高中48所,在校生3万。可以说,苏州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就学就业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与平台。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迫使苏州职业教育改革(2002年—2010年)

“十五”“十一五”是苏州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断呈现新的特色。一是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传统优势行业改造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传统主导行业保持优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六大行业实现产值16 684.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7%;三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型平板显示、新材料、智能电网和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产值7 100.56亿元,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8%。

经济开放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它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从而促使苏州职教进入合并重组和提升优化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从2002年起,通过实施“整合提升一批、转制重组一批、保留发展一批、撤消停办一批”的方针,对苏州职业教育的办学、管理体制和结构布局进行改革、调整,提升办学层次,鼓励和支持集团化发展。同年,苏州职业教育布局的首次大调整,建设苏州国际教育园,教育园的定位以发展高职为主,积极探索民办和国际合作办学模式。苏州职教改革发展了二十多年,已为苏州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30多万人,使苏州初、中、高技术工人比例由1979年的74∶25∶1调整到40∶53∶7。

由此可知,苏州职业教育伴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务实创新,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灵活开放、形式多样、城乡协调”的区域性现代职教体系,职业教育成为苏州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二、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审视苏州职业教育发展现况

(一)苏州经济社会与产业结构调整概况

苏州市经济发展迅速,现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苏南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苏州GDP长期居全国前六、江苏省第一。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愈来愈大,调整的节奏也愈来愈快。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 761亿元,比上年增长8.3%,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质量效益实现稳步提升。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6万亿元,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提高到47.5%和44.8%。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较好,实现工业产值0.7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三个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9.2%、15.7%和14.1%。服务业量质齐升,实现增加值6 305亿元,增长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7%。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苏州将继续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优势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形成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加快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挥新兴产业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方向发展,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资金扶持、平台建设等方面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营造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苏州职业教育基本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1.职业教育主动适应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4年,苏州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6所,其中国家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高水平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7.3万人,专任教师4 600多名,主要开设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交通运输、文化艺术等十二大类80多个专业。26所中职校中有5年制高职校5所、5年制办学点7所,每年中职学校招生约2万人,其中五年制招生约8 000人。目前,苏州已基本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广泛参与,中职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教育并行,城乡一体发展,国内国外开放,具有苏州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2.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基本与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吻合。苏州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始终与本地的产业结构保持了良好的匹配与对接,各职业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凭借自身优势,开设了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物流管理、金融商贸、旅游服务等100多个专业,各类专业都有中职、高职两个学历层次,通过对口单招和五年一贯制等形式,较好地实现了中高职的衔接。2014年,苏州新开设的专业达100多个,光伏技术、乡村旅游、服务外包、港口设备、城市轨道交通、机电企业质量管理等一批优秀新专业涌现出来。据对相关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013年,有71.88%的学校认为,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对应度较高;2013年,62.5%的学校认为,专业和产业结构吻合度高。可以说,苏州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基本满足了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符合苏州企业要求、学校和学生要求。据对相关用人单位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苏州用人单位对市内职校毕业生的整体印象良好,总体上优于对中西部地区来苏州就业的中职毕业生,显示出苏州企业对职业教育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对于苏州本地职校毕业生,97.2%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81%的用人单位中有80%以上的学生能连续工作满一年,70%的用人单位有70%学生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2年。工作满3年或以上的达到50%左右。有70%以上的用人单位和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据对相关毕业生问卷数据统计分析,2013年,65.63%的学校有95%以上的毕业生获得与所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有61.22%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和从事的岗位基本对口,有63%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基本对口。78%的学生比较满意目前的工作岗位。据对相关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01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学校的占比为78.79%。2013年是65.63%,呈逐年递增态势,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的学校占比为65.63%。

(三)苏州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失衡

尽管苏州地区的职业学校“越来越高大上”,校园环境越来越现代化,实训设施充足先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技能比赛成绩斐然,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绝大部分职业学校都自称办学业绩突出,办学成果丰硕,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事实上,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量和质都基本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用人的需求,可以说是学生所学非所需,所学无用,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方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也将影响职业学校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有学者抨击,国家和家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个人投入了美好的青春,却依然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公众、家长乃至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抛出了职业教育“无用论”,自然职业教育只能成为当前学生及家长的无奈之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将更加全面深入,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很难跟上,隐含在职业教育层面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也随之浮现并显性化,这是我们职业教育界和职业学校必须正视的问题。

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错位。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错位,实际上是职业教育供给的专业人才与产业需求的人才不吻合。所有职业学校都趋同开办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电子、汽车、机械、会计、商贸、旅游类,而对计算机、会计、商贸等专业类中职层次的毕业生需求较少,导致专业人才规模过剩及学生就业不对口。而新材料、新能源、通讯、金融、动漫、生物医药技术等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巨大,但因社会和家长对新兴专业就业前景不了解,即便就业形势大好,也是无人问津;同时,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新兴专业,专业培养能力不够,导致新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低下。另外,职业教育目前还没有完全对接区域特色产业,比如,吴中的现代高效农业、山水旅游与传统技艺;相城的物流、园艺;吴江的纺织、丝绸;张家港的冶金、装备;常熟的服装与化工等相关特色产业的技能人才非常紧缺。专业结构的设置与调整将影响到苏州产业人才的结构,影响到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必将影响到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

2.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人才需求规模存在错位。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但当前苏州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人才需求的规模存在错位。(1)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小于产业需求规模,如服务业从业者供不应求,机械、电子等加工制造产业从业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高级工短缺,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极度缺乏,已成为苏州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2)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旅游等新兴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3)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超过产业需求规模,比如,计算机、会计等相应专业的学生难于在对口产业就业。在调查中有18.29%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和从事的岗位完全不对口,学非所用。

3.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人才需求质量呈现错位。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重视学生的专业背景、学历、综合能力及面试时的表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表达与表现的能力;大多数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学生的工作经验、是否是学生干部、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80%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82%的用人单位重视学生的政治面貌;95%的用人单位很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85%的比较注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91%的用人单位重视学生的自控能力、实践与操作实施能力、学习与创新开拓能力、组织与影响他人能力、工作责任心、理想信念与道德自律、团队合作精神、执行能力。而很多职业学校更加注重单一注重技能训练,注重取得职业资格,过于热衷培养技能人才,而忽视了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导致部分技能较好的学生不能胜任企业对综合能力较高的岗位需求。调查中,有24.45%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今后的工作岗位毫无关系,尤其是外资企业,对各类证书的关注度普遍较低。

4.学生及家长盲目被动选择专业。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可能是一辈子的生存立命之本。但对于职校学生来说,专业的概念非常弱化,笔者也多次问学生为何选择此专业,答案也是大同小异:(1)父母亲戚帮他选的;(2)我什么也不懂,随便胡乱选的;(3)听说这是热门专业,出来好找工作;(4)这个专业学起来比较轻松;(5)被学校调剂安排的;(6)我想上的专业父母不同意,就随便选了个专业,等等。家长基本不考虑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终身发展,只管选热门专业,导致学生专业学习完全应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自然比较低下。

5.职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地区当前每年职校学生毕业后直接去企业工作的不到20%,基本都去升学。绝大部分职校毕业生都没有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很多学生都在从事房地产销售与中介服务、投资理财顾问、商场营业员、快递员,等等,也有大量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开快递公司、开服装店、开网店,等等,不去对口专业就业,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等基本属于竹篮打水一场空,前功尽弃,如何能保障为产业提供有质有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苏州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思考

(一)以产业与择业导向调整专业结构

从本质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己任的专业教育,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最显性的表现,如果专业设置不合理,那就谈不上为地方产业服务了,所以专业设置是关键。如何能够科学设置专业,务实建设专业,是苏州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服务苏州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在调整专业结构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主导产业相关专业要确保。首先要考虑苏州近五至十年的产业规划,确定了解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趋势,未来几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化纤服装、冶金、轻工、石化等六大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主导产业仍将是苏州的支柱产业,必须随时清晰掌握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并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情况,确保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2)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要论证。苏州未来将重点培育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以及服务外包等四个新兴产业,对于很多衍生的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不能盲目开设,一定要务实做好多方面的的市场调研和论证,比如,要随时向产业部门了解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规模和发展趋势;要论证本校是否有能力开设相关新兴专业,师资、实训设施等专业教育资源和能力是否具备,不能为迎合新兴产业,获取政府补助,而盲目开设新专业,有名无实,无法保障企业和学生的权益。(3)特色产业相关专业要考虑。职业学校更多还是为县区域经济服务,苏州地区各县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差异性也很多,所以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在考虑苏州市产业调整的情况时,更要考虑本县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情况,比如吴中的现代高效农业、山水旅游与传统技艺;相城的物流、园艺;吴江的纺织、丝绸;张家港的冶金、装备;常熟的服装与化工等相关特色产业。(4)专业布局要合理。设置专业要要考虑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不要为了好招生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而根本不考虑学校专业承受能力不,盲目跟风,扎堆开设。(5)专业设置要以生为本。在设置专业时,不仅要做产业企业的调研论证,同样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调研论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专业兴趣和择业意向,而不是盲目为仅仅迎合产业发展开设专业,如果盲目开设所谓的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生和家长不接受,招不到学生也是徒劳。(5)引导保障学生对口就业。通过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树立技能成才成功的理想,让学生安心走上依靠技能发展成就理想人生的职业道路。因此,职业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时,在以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为导向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择业取向,以确保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为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以产学合作理念推进产业人才培养

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已是老生常谈,其重要性不必赘述,职业教育界和产业界均已认可产学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培养产业人才的最佳方式。所以,产学合作的导向是形成共识的,调和理顺校企合作矛盾,更加顺应双方关切,关键是如何科学有效的推进,还有待更一步深入研究实践。笔者对校企合作操作有以下两点思考:(1)建立企业导师制度。面与面的合作过于宽泛,归根结蒂要落实到的人与人的合作。通过职业学校认真筛选,由政府聘请,给每个班级配备一位有企业资源和技术能力的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负责安排协调引导学生的职业指导、企业实习甚至就业推荐,由政府颁发证书和相应津贴,这样既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互动,又有利于增强企业导师的责任意识,真正把校企合作育人落到实处。(2)试行“双元制”培养。大量德资企业集聚苏州,每年都将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致力于人才招聘,职业学校很难培养出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这都为在苏州试行中德校企“双元制”合作育人培养提供了可能。试行“双元制”教学,建立“双元制”教学平台,需要政府、学校、支持职教的企业的共同参与。①进入“双元制”培养的学生由企业面试筛选,实施“双元制”教学,使学生在企业有较大比例的时间接受技能培训;②建立“双元制”平台应由企业主导与引领,由企业提供培训场地及设备、训练用材料,供学员学习训练;但学校是办学主体,在培养学生、项目合作推进过程中,担负严格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的职责,主要发挥规范监督作用,学校负责学生理论课及德育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兼顾其个人全面发展;③企业与学校共同组建培训师资团队,按照“双元制”教学体系的要求,负责教学平台建成后具体管理与运营;按照企业的标准对待学生;负责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考证工作;④学生在参加“双元制”培训之前,应在公证部门主持下,学校及其监护人见证下,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各自责任义务。

(三)以服务为导向及时培养培训专业人才

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单靠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很难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基于此,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构建集群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每个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都是由不同的产业集群构成,因为产业是由政府和产业部门统一规划布局的。根据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确定一些行业企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依托,同时,根据师资、实训设施等专业教学资源的办学实际,大力加强专业群建设,滚动调整专业方向,增强专业迁移能力,及时为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兴起及时提供技术技能人才。(2)不断扩大发挥职业学校在企业教育培训和再就业教育中的优势。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太快,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少则三年,多则五年,特别是新兴产业所需的相关技能人才,培训是解决所缺人才最有效最快捷的路径,所以,职业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及时培训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人力支撑提供平台和服务。

(四)以素养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校学生要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职业人的转变,必须要学会生存并求得发展,他们不仅应当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职业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职业素养一般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培养。(1)依托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职业学校应积极开展以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终身发展能力。(2)依托职业教育大赛,全面拓展学生素质。职业教育应继续举办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让职校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竞赛重新找回自我,重新树立自信,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技术技能服务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发生关系,其中最显现的表征就是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引导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职业教育通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之相对接,并助推产业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要科学务实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国情、民情和体制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密切关注学生及家长的实际的需求与情感期待,多看看职业教育现实的“生活世界”,让职业教育发展更加贴近其价值与功能的本来面目,在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和服务人才的同时,让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子的人生都能出彩,让每一个培养职教学子的职业学校和家庭同样能收获自豪与幸福。

参考文献:

[1]曹建东,桂德怀.苏州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孙簃.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角度审视苏州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3]王平.苏州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经验[J].文教资料,2013(13).

[4]王东来.合拍共振无缝对接——探寻苏州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J].人民教育,2007(Z2).

[5]杨海华.苏州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评析[J].职教通讯,2010(1).

[6]杨海华.苏州职教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契合度调研报告[J].江苏教育(职教版),2011(5).

[7]中国江苏网.2014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5/01/19/023392573.shtml.

[责任编辑曹稳]

专题探讨·职场学习:多角度的探索

本期学术主持人:赵蒙成

主持人按语:职场学习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交叉性的研究领域,既是学习科学中一个勃兴的领域,又是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具有实用价值的领域。然而,在我国,对职场学习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职场学习的“中国化”几乎还没有起步。因此,把职场学习置于中国的境遇中,对之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其价值不言而喻。

本专题组织的三篇文章,分别把职场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联系起来考察,阐明职场学习建构性的内在规定性,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的若干深刻本质,并讨论职场中建构性学习的一些基本路径,为扩展职场学习的理论研究增添了力量;集中探讨职场学习方式方法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从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分野概括了职场学习的具体方法,以及非正式的人际互动的学习方式,这些探索为开发职场学习的策略提供了借鉴;着眼于职场学习理论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高职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入手,提出基于职场学习理论的、高职基础课教学的改进策略,对于提高高职基础课教学的效果具有实际意义。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苏州对策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诊错因 知对策
走,找对策去!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