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道德养成

2015-01-31蔡晓珊李佩环

珠江教育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应用型道德

蔡晓珊,李佩环

(肇庆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为提高我国公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将本科院校改革列入国家发展计划。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号召,培养既适应社会发展又具备学科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大多数地方大学的不二选择。随着改革的一步步推进,应用型人才不再是属于高职学校的专有名词,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其中,应用型人才的道德品质最受关注,并逐渐成为与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的竞争力。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以凸显其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纲要》指出,目前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和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重大问题,各地方高校应致力于培养有担当、有创新精神以及行动力较强的人才[1]。因此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我们应着重培养具备有较高道德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的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与地方经济对接,为本地企业、事业单位提供人力资源和教育服务的普通本科大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职责是为当地发展提供人才资源[2]。此类院校一般秉承地方特色,实行针对性较强的差异化教学,在提高教学适应性的同时为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其学生主要来自周围省市,且毕业后大多数选择在当地就业。目前,中国共有1055所地方高校,其中有本科办学时间较长的地方大学,转制的本科大学和新成立的非“211”本科大学,新建本科院校即二十世纪末新成立的647所本科院校,这些高校超过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一半,约为55.3%,同时也占“211”大学的61.3%[3]。

2001年4月,教育部在长春召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明确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这标志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等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正式确立[4]。《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改革应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扩大教学规模,使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数量达到社会发展所需的规模。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摇篮,被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响应,积极倡导培育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重新焕发生机的必然选择,具有以下特征:

(一)鲜明的地方性

地方政府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给予财政支持,高校为地方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毕业以后多流向学校所在省市,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满足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受地方政府号召、当地人文环境等的影响,毕业以后多选择留在当地,大多数志向到基层服务,譬如大学生村官项目、三下乡等等,扎根基层。正是由于浓浓的乡土情,他们在建设家乡时更用心,更用情。七尺讲坛有他们指点江山,尘土飞扬的工地有他们挥洒汗水,庄严肃穆的法庭有他们为社会伸张正义;他们深爱着这炙热的土地,因为地方养育了他们,他们又反过来为地方服务。他们深入当地的各个行业,为其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的各种消费也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知识文化素养,道德素质各方面相对较高,常常在企事业单位中被委以重任,起着为单位员工做表率的作用,其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该单位其他员工的言行。因此,此类应用型人才对当地政治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特色的应用性

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特别是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术型和应用型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两个主要人才培养方向,就概念而言,应用型人才重实践,学术型人才重理论研究,二者无优劣之分。与学术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在强调知识应用的同时,更强调实践与创新能力。所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强调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注重应用知识与经济发展两者的联系。同样强调应用型教育的还有职业技术教育,但是高职教育的应用型培养明显与本科应用型教育不同。一般地说,“职业教育”是指对从事某种职业的学生或在职人员进行知识、技能和态度培训的教育[5]。由此,可以明显看出高职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强调职业培训,为社会培养一线的实践工人;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强调知识传授以及技能培训的同时还着重学生人格健全、道德健全的素质教育。目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与社会历练,都是由生产一线逐步做起,发挥着自身独特的“应用”优势。从端茶递水到指点江山,从每一个零件的组装,到最后成品的呈现,中间隔着无数个“实际应用”。实际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实效与养成逐渐融合的过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作为现代社会急需的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有着其独特的应用性,既要有职业必要的技术能力,又要有职业必要的非技术能力,即较高的道德素养。因此,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其道德养成教育。

(三)厚重的人文气息

在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应用”特征时,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应用型人才还应具备厚重的人文素养。在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熏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凸显着各院校独特的人文气息。大学精神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灵魂,给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并以自己的标准轨迹和明确内涵来启示高校素质教育[6]。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学府,有着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气息,在各地方本科院校学习成长的学生虽然普遍以应用型培养为主,但这种应用性的培养并非“短平快”的技能培训,而是在大学校园中以文化的力量对其进行熏陶,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展与地方文化相匹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实践能力的养成过程也是文化的养成过程。对地方发展强烈的责任感与热忱投入地方建设的事业心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干一行爱一行,把自己精挑细选的“职业”当成长期追求的“事业”来认真对待,而不能仅仅是将其当成谋生的“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地方社会就业的大方向,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素养,引导应用型人才主动到投入地方社会建设的队伍中去,找寻并实现其人生价值。

然而,由于地方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因而产生了学生道德失范的问题。

二、应用型人才道德失范的表现

当前,世界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是一个国家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尽管国家对具有重大意义的应用型人才道德素质的培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在高等教育改革迅速发展的今天仍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纲要》下发以后,无论是学校规模,还是培养方法,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人才培养速度的快速增长和办学规模的无限扩大是否就意味着人才的真正发展呢?正如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优胜劣汰,一家企业如果仅仅想以数量取胜,是远远不够的。人才的发展仅靠数量是不足以取胜的,人才的道德素质才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决定因素。

当代社会,大学生考试舞弊、轻生自杀,伤害他人等罔顾法律、忽视道德的事件层出不穷。2014年3月,某高职院校一名学生发出微博,称某女生身体不适,找人代跑800米,并对成绩和报酬进行了说明。这条微博引发热议,甚至被不少大V转载。女大学生花钱找人代跑,表面上看是体质下滑,担心体能测评无法通过。但这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大学生道德的失范,雇人代跑,无异于在考试中找代考,两者都是作弊,都是诚信缺失的表现,是学生道德素质下降的表现。2011年末,广东省某高校学生敖某,在教学楼厕所逼迫同校女生脱掉衣服进行猥琐,因遭到该女生的强烈反抗,遂以暴力致其当场死亡。2007年12月,云南某学院二年级女生张某或因钱财产生歹念,伙同朋友杀害其情人后碎尸,其手段极为残忍。诸如此类“某某大学XX因XX将同学杀害”的事件频见于报刊,可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并没有随着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高校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我国地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在道德养成方面的许多缺陷。

(一)学生只重技能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培养

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缺乏对道德教育,人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但上述事实也从侧面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够完善。对于学校的应试教育,学生大多数都以应试态度对待学校思想道德课程,普遍存在“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许多学生在期末考试前没去过一次图书馆,考试时间表出来,却天天泡馆,抱着教科书念念有词。同时,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只关注子女的考试分数,以分数论输赢,毫不关心学生是否知行统一的问题。以分数论输赢,包括肇庆学院在内的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类似问题,因此,学生上课时以自我为中心,爱干啥就干啥,丝毫不尊敬教师及其劳动成果,导致教师的地位日趋下降,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目的落空。考试前,学生对“道德规则”是只背不理解,对道德要求只知道“内容是什么”,对“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样践行”完全不了解;考试时,学生东抄西抄,抄出个六十分就是本事。可以看出,学生并未真正地将“道德”学进去,“考试”无法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丝毫影响,反而助长了不诚信风气。

(二)学生无视学生行为失范惩罚机制

严厉的行为失范惩罚机制可以有效地制约学生失范行为的发生,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行为失范惩罚机制却形同虚设。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失范行为普遍采取轻则记过、重则留校察看和劝退。如果学生在校外与人打架,学校便进行通报批评,要求学生改过,然后就不了了之。事实上,打架的学生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震慑,之后还是到处滋事,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当他第二次犯错时,学校同时采取通报批评的处分,循环往复,根本无法有效地减少学生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虽然学校的这种惩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对学生的震慑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惩罚力度过小,学生是不在乎的。同时,累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也减弱了惩罚机制对学生的惩罚力度。因为学生知道学校的这些处分是不会影响学生以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只要他不想争优评优,记不记过无所谓。

(三)道德养成教育培养机制的不成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独特的伦理文化,无论是现在还是古代,道德都是人们所追崇的。可是在这个德育始终占据一定地位的国家中,我们无法从某些人身上看到丝毫的道德操守?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道德养成教育的缺乏,缺少一个“道德氛围”。在道德养成中,除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之外,还需要外部环境的刺激,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及教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道德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楷模。但目前许多教师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课堂上要求学生勤俭节约,待人礼貌,私下却浪费粮食,言辞粗暴,良好的模范作用无从谈起。除此之外,新建本科院校因发展时间短,各方面机制不成熟,存在着许多制度及管理问题,无法及时对学生日常行为做出合理的评价。然而,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而在于日常点滴的养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举止往往不是道德判断和理性的结果,更多的是出于天性,即“人类的本性”。例如“中国式过马路”,三岁小孩都知道,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是既危险又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但是为什么许多成年人总是凑够了一撮人就大摇大摆地横穿马路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明知故犯?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他们习惯了。”小时候,长辈便是凑够一撮人就横穿马路,耳濡目染,“中国式过马路”也就深入骨髓了。

就目前来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复杂的,困难的,甚至有人谴责“高等教育无异于一座培育变态者和失业者的象牙塔”。但是在谴责背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我认为,不良道德行为频发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缺位,而要更好地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这就说明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道德养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三、如何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道德养成

道德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古往今来,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国民道德素养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是否安定、社会是否发展、人民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趋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明显跟不上物质文化建设的脚步。诚信缺失,信仰迷失、行为失范等诸多社会问题或多或少存在着。所谓“道德养成”,是指学生不单要在课堂上接受系统的道德教育,还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自觉地养成良好道德品质[7]。通过熏陶让道德规范转化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形成一种道德自觉。在整个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在“遵守”的基础上“认同”,然后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最终内化为个人道德素质。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学生忽视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知道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学来干嘛,陷入“知识功利论”。为避免这种情况,学校应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充分联系起来。

首先,可以多开设通识课,让学生无压力地去学,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社会存在的道德缺失事件进行讨论,例如2015年跨年夜上海踩踏事件,昆明火车站砍人等事件等,让学生总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有了自由发言的机会,又在找问题想对策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其次,可以利用具有历史意义的节假日,开展系列“立德育人”纪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学习老一辈革命者优良的思想品德。再次,可以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与“三下乡”活动,深入社区街道、农村、福利院等条件较为艰苦的地方体验学习,聆听老一辈人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耳濡目染,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肇庆学院志工部组织交通协管活动,让学生参与者在协管过程中检视自身是否存在同样问题,严格要求自己,进而避免相同的错误在自己身上发生。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他们可以体会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可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推动道德养成教育。

(二)建立健全行为失范惩罚机制,约束学生日常行为

古人云:“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要想更好地促进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道德养成,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奖惩体制。

校园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道德养成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制度管理为动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道德养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完善学生行为评价机制、学生纪律处分奖励条例等规章制度。针对学生行为失范惩罚机制。力度过小的问题,考虑借鉴丹麦失信惩罚机制,在丹麦,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将被记录在案,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以及信贷等,可对学生的未来造成较大影响,惩戒力度可想而知。我国应该建立健全学生行为失范机制,考虑把失范惩罚机制与学生就业、信贷等多方面联系在一起,试点施行。通过严厉的行为失范惩罚体制,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身文明行为。同时这个机制还能对学生起到震慑作用,使得学生在尺度内行为,让道德养成教育渗透到学生管理的大小事务中。

(三)以行为教育完善道德养成教育机制

应试教育无法让学生将“道德”这本书吃进去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人文建设认识不够,总是在被动接受教育。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即道德熏陶,道德养成。教育的机制是行为的影响,老一辈的行为都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道德养成不能单靠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推动,为我们的社会营造美好的“道德氛围”,共创全民德治的新局面。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有关。如果父母将喝完的空瓶随手一扔,目睹这一行为的小孩也会把手中的空瓶扔在地上;如果父母在公众场合高声喧哗,那么小孩必然在公众场合大呼小叫;如果父母开车不系安全带,那么坐车的孩子也不会系安全带的……这是因为道德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父母亲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孩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家庭父母,学校教师,邻居小伙伴都和你一样注重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那无论在何时何地你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注重自己的道德素质。

云南大学马加爵、四川大学曾世杰因不堪重负而将手中屠刀挥向无辜的同学,如果当时父母,教师抑或是同学能够给予及时的疏导,使其能够抒发心中的愤懑,或许这些校园惨剧便不会发生,他们也会成为父母的好儿女,社会的顶梁支柱。这也足以说明,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大学生成长尤其是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十分重要。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社会各界应多点宽容,多点谅解,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心理健康而不是成绩,排名等,以身作则,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传授给我们的下一代,以行为教育完善应试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准则。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干部候选人,本科应用型人才更应该做到德才兼备,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不忘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

当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道德素质水平令人堪忧,与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大学生“故意伤人”“道德缺失”等字眼触目惊心。在社会物质生活渐趋完善的今天,我们在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做出如此道德沦丧的事情”时,除了将目光放在学生身上,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审视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的个人道德养成形式,才是大学道德养成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8]。全社会行动起来,齐心协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人人严以律己,树立良好的标榜,让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在宽松的约束机制中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编辑部.新年寄语[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1-2.

[2]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课题组.做强地方本科院校[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7-18.

[3]孟庆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4-1-6(4).

[4]谭光兴.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4).

[5]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16.

[6]郭大成,孙刚成.大学精神是大学素质教育之魂[J].高教探索,2013(10):50-54.

[7]孙桂英.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思考[D].常州: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2009:1.

[8]王金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应用型道德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途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