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新闻报道中的职业主体配备*

2015-01-31□文│刘

中国出版 2015年24期
关键词:背包新闻报道多媒体

□文│刘 冰

融合新闻报道中的职业主体配备*

□文│刘冰

融合新闻报道中的职业主体可分为背包记者和超级团队。背包记者在记者主导型融合新闻报道中发挥主导作用,派驻国外的记者、战地记者和小型媒体的记者可多设置背包记者岗位。超级团队人员构成数量是融合新闻操作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对团队成员的主要要求是技术互补,成员还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公平偏好。

融合新闻职业主体背包记者超级团队

背包记者又被称为超级记者、全能型记者。记者个人全面掌握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采集与呈现技能,采访报道过程中一个独立的记者个体能够身兼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广播记者等数种角色,熟悉多种媒介采编设备与编辑软件,后期胜任文字编辑、图表编辑、音视频编辑工作,能够快速加工相关材料,及时发回融合新闻报道及相关素材。

一、全能的背包记者

背包记者在装备上有一个形象的做法,即将与互联网方便连接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新闻采录设备集中装在一个背包里,记者可以迅速带上这样的背包奔赴新闻现场采集多媒体信息。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就为全媒体中心记者配备了这样的装备,“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水母网、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1]

背包记者的工作任务主要是采集与发布包括融合新闻在内的多媒体新闻。融合新闻与多媒体新闻是两个相互关联但是又有区别的概念——融合新闻是个小概念,多媒体新闻是个大概念;融合新闻是升级版的多媒体新闻,多媒体新闻包含融合新闻。多媒体新闻强调的是利用多种媒介元素呈现新闻信息,但不强调媒介元素的融合,也不特别强调与用户的互动。融合新闻则注重不同媒介元素的相互联系,强调整体的融合性,强调与用户的互动。背包记者的诞生是多媒体新闻报道的需要,同时也是融合新闻报道的需要。

背包记者在记者主导型融合新闻报道中占据核心位置,发挥主导作用,其工作价值突出地表现在:①减少沟通协调成本,提高传播效率;②更为迅速地提供多媒体素材报道;③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提高运营效益。

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女记者杰基·巴伦(Jackie Barron)的一段工作经历可以很好地说明超级记者具有令人惊叹的工作效率及工作价值。她曾经用四个星期的时间报道一个重要案件,其工作日程相当紧密:早上6点为网站撰写一篇介绍案件情况的稿件;之后去法院采访案件最新情况,10点打电话将最新报道发给电视台;14点30分至15点,就案件进展情况编制晚间电视节目并传给电视台;之后赴法院继续采集案件进展信息,一般要工作到19点;末了,为次日出版的报纸撰写新闻报道。[2]

从杰基·巴伦的工作日程来看,她是一个工作成效显著的全能型记者,是一个超级记者。在一天时间里,她同时为网站、电视台和报纸工作,并发表了4篇(条)报道,其中网站1篇,电视台2条,报纸1篇。杰基·巴伦的工作内容涵盖了新闻信息采集、电视节目编制与报道、电视节目口述报道、文字稿件撰写,一人身兼数职,投入人力成本低,但产出却很高。

按照一天发表4篇报道来算,杰基·巴伦这样的超级记者一个月里能够发表120篇报道。传统媒体时代,一名都市报记者每个月的任务量是发表12篇达到要求的稿件,机关报记者的发稿量通常会更少。在这个案例的数据计算中,超级记者发稿量是传统媒体记者的10倍,从中不难看出其工作效率。

新媒体时代赴国外采访、战地采访的任务可以更多地交由背包记者承担。媒体通常不愿意同时派出文字记者、摄影摄像记者、广播记者驻外采访或战地采访,在类似情况下背包记者可以大大节省采访的人力资源成本,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多媒体新闻信息的采集成效。

背包记者在小型媒体里也将有一番大的作为。小型媒体记者资源有限,一个人同时肩负几项工作任务的情况比较常见,背包记者在这样的媒体里可以大展身手,更有一番作为,更会受到媒体组织管理者的欢迎。另外,小型媒体的记者学习和实践多种媒体技能的机会也更多。在大型媒体里,一个职业记者往往容易固守一个职位角色,每个职位也都有相关工作人员占据和把握,通常并不欢迎其他人干预。相比较而言,小型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强,记者可以更加自由地尝试和发展多种媒体的采制技能。

背包记者采制的融合新闻报道多见于突发新闻、特稿、调查性报道等新闻报道类别或形式。

突发新闻是典型的硬新闻,对报道的时间要求极高,需要记者对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突发新闻发生后,媒体若一时无法派出更多记者前往新闻现场采访,可充分利用背包记者轻便灵活、高效快捷的优势,完成融合新闻采集与报道任务。对于突发新闻的采访与报道,背包记者可以迅速赶往新闻现场,以一当十,采集多媒体新闻素材,快速及时地发回融合新闻报道及相关素材。

特稿是故事化新闻报道,它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来报道新闻,注重故事情节的展现,强调生动、细致的叙事,追求文学品质和可欣赏性。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通过深入调查以揭露事实真相的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的内容通常是被调查者竭力掩盖、不愿为世人知晓的负面信息,相关信息的调查比较艰难,并有一定的危险性。背包记者在特稿、调查性报道等融合新闻采制中也能大有作为,背包记者熟悉多媒体新闻采集与呈现技术,熟悉报道内容,“一般此类报道记者在报道之初就拟定制作融合新闻的计划,在报道过程中收集各种便于呈现的信息”。[3]在特稿、调查性报道信息采集结束后,背包记者可以按照制作融合新闻的原定计划做融合报道,以适宜的媒介元素呈现新闻信息,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2012年2月,美国特纳尔溪地区发生雪崩,几名滑雪爱好者遇难。《纽约时报》记者约翰·布兰奇前往纳尔溪地区调查,采集素材,发回信息与报道。《纽约时报》通过后期多个部门的融合努力,最终于12月20日成功推出了融合新闻力作《雪崩》。2013年4月,《雪崩》还荣获了普利策特稿奖。《雪崩》是一部体验式特稿作品,发布几天之内就吸引了290万人次访问。[4]在《雪崩》新闻信息采集与前期报道中,约翰·布兰奇扮演了背包记者角色,他独自完成了前期融合新闻素材的采集工作,其勇敢精神与不俗的职业能力令人赞叹。如果没有这位超级记者的前期努力,赶赴新闻现场调查采集到足够的信息,发回量质俱佳的多媒体素材与报道,《纽约时报》各个部门后期再怎么努力也是无法推出影响力那么大的融合新闻作品的。

The patient had a prior history of diarrhea and hypoproteinemia which was managed by supportive treatment and was diagnosed with protein losing enteropathy(PLE)in 2000,but the underlying cause was unknown.

二、背包记者的让位

背包记者集文字采写、图片采制、音视频采编等多种技能于一身,是融合新闻报道的重要职业主体,也是融媒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转型发展不可回避的技能模范和学习参照对象。我们应该重视背包记者在融合新闻采制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背包记者是融合新闻工作者培养的一个必要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融合新闻报道的职业主体模式就只能固守于此。

除了背包记者单独作战以外,融合新闻的采制还有团队组合方式。而从业界融合新闻实践来看,团队作战的重要性也显得越发重要。2013年8月,《杭州日报》成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该中心建立了一支全媒体采编队伍,发布体系整合了报纸、网络与手机客户端三种媒体渠道。“在全媒体中心,团队作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5]全媒体报道工作模式受到足够重视。

即便我们崇尚背包记者工作的高效能,我们也要明白融合新闻报道不可能完全依赖背包记者。一方面,有很多融合新闻的采制需要超级团队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并非所有记者都能转型成为背包记者,即使做出了很多努力,一些人还是更擅长某种媒介元素的运用,而对其他媒介元素的运用则要逊色得多。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摩恩(Daryl Moen)说:“我个人并不认为会有很多人能成为‘背包记者’,但是这种人才在某些地方会有用武之地。”[6]具有15年新闻工作经验的澳大利亚新闻学者奎因(Stephen Quinn)和美国新闻学者费拉克(Vincent F. Filak)认为,“所有记者变成一个人的观念是荒谬的,因为一个人跨平台制作顶级水平节目是不可能的”。[7]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也认为,背包记者只是媒介融合时代一种记者模式,这种模式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理想的。[8]融合新闻采集必须重视将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的记者组合起来,周密部署,通力协作,取长补短,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取得融合采制的更大成功。

三、超级团队的规模

团队规模有大小之分,超级团队人员构成数量问题也是融合新闻操作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小的团队不超过五人,大的团队在五人以上,甚至会有数十人。

汤姆森基金数字新闻和社会化媒体特别顾问曼森(Dan Manson)认为,“一个核心团队结构应以4~5个人为基础”,[10]这样的小团队很容易实现紧密协作,若需要大规模的团队来报道大的新闻,则可以将多个这样的小团队组合成大团队。

大团队人员构成在五人以上,被称为“交响乐团队模式”的豪华超级团队成员则多达七人甚至更多。[11]《纽约时报》为了完成融合新闻项目《雪崩》,前期采集的任务主要由一个超级记者完成,后期制作则依赖多个部门的16名新闻工作者团队合作。大团队成员数量多,阵容豪华,成员间的协作相对复杂,需要注意配合的默契性及领导指挥的权威性、有效性,更要注意做好融合新闻采制前期的筹划工作。

团队成员数量影响着团队合作效果,管理学研究表明,规模适中的团队合作程度更高。[12]融合新闻超级团队人员数量上的控制非常必要,应该根据新闻选题的具体情况,配备适当数量的新闻工作者组建超级团队。大多数的融合新闻报道以小团队作战为主,人员数量可以控制在两人或三人;非常规报道、特别重大的事件报道可考虑大团队作战,人员数量适当增加。

借鉴互联网公司的经验,新闻组织适宜“扁平化”,新闻团队建设适宜“小而美”。从这个角度讲,融合新闻的运作应该注重组建更多的小团队,采取产品小组或项目制模式运作,把小团队的创造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大团队作战尤其需要对人员数量的掌控,既不要由于过度节约成本,导致人员数量的不足,影响了正常的新闻采制工作;也不要由于人员配备过多,造成了资源浪费,削弱了团队合作的效果。

四、团队成员的选择

从新闻专业技术角度讲,对团队成员的主要要求是技术互补。也就是说,必须确保团队成员足以胜任不同媒介介质的采集与呈现任务,不同的成员均有在某个方面的出色表现,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从总体上确保文字采写、摄影摄像、图文编辑、音视频编辑、融合呈现均有擅长的成员主导。媒介专业技术上的成员差异程度要足够大,方能显示团队合作取长补短的效用,凸显团队作战的优势,释放更大的能量。

除了专业技术的差异要求以外,还应注意对团队成员个性因素的考察。专业技术过硬而合作意识淡薄的新闻工作者加入融合新闻团队,容易给团队合作带来障碍,反而不如让其单兵作战效果更好。

超级团队的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新闻记者个性因素差异较大,未必每个人都适合加入超级团队。以员工风险厌恶程度作为指标,测量新闻工作者的团队合作意识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做法。管理学者的研究表明,员工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团队合作程度也会越高。[13]可以通过性格测试来了解和确认新闻工作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吸收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新闻工作者加入超级团队,协同完成融合新闻的采集与呈现工作,鼓励风险厌恶程度低的记者成为背包记者或从事其他合作要求低的工作。

此外,还应注意对新闻工作者公平偏好的考察,选择公平偏好强的记者,让他们成为融合新闻团队成员。从职业角度讲,公平、公正本身就是新闻传播的原则要求,理应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的职业素养。但现实情况未必完全吻合理论要求,记者自身对公平的偏好情况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一点在组建融合团队时应当引起注意。“应采用性格测评等方法,并辅以多层次、多方向的面试环节,以最大程度地选择公平偏好较强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会形成更大的同事压力,更可能选择合作性的行为方式。”[14]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多媒体条件下党报主体角色的建构研究”(14BXW301)阶段性成果

[1]郑强.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探索之路[J].传媒,2008(10)

[2]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1)

[3]方洁.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5)

[4]https://www.nytimes.com/projects/2012/snow-fall/,2012/12/20。另外参见庄捷,邓炘炘.体验式特稿传播Snow Fall[J].新闻战线,2013(8)

[5]王翔等.都市新闻眼《杭州日报》全媒体报道展示[J].中国记者,2014(8)

[6]蔡雯.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6

[7]Stephen Quinn & Vincent F. Filak. Convergent Journalism: An Introduction. Elsevier (Singapore) Pte Ltd, 2009, P132.

[8]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7)

[9]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新兴媒体》版主编王舒怀的构想,参见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6

[10]钱进,尹谜眉.社会化媒介时代的新闻编辑部转型——对话英国汤姆森基金数字新闻和社会化媒体特别顾问Dan Manson[J].新闻记者,2014(5)

[11]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6

[12][13]魏光兴,余乐安,汪寿阳,黎建强.基于协同效应的团队合作激励因素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

[14]魏光兴,张茜.内在心理偏好、外在文化规范与团队合作[J].企业经济,2013(7)

猜你喜欢

背包新闻报道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高考招生宣传平台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移动云计算中多媒体工作流的节能计算卸载
大山里的“背包书记”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一包装天下 精嘉Alta锐达Sky51D背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