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思
——读《东京大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日记》
2015-01-30张国功曾祥金
□文│张国功 曾祥金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思
——读《东京大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日记》
□文│张国功 曾祥金
中日关系一直是个敏感而微妙的话题。就在前不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了二战结束70周年谈话,并推动通过新安保法,体现出安倍政权重塑军事大国的野心。中日关系再次波折横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东京大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就是这样一册读来令人戒惕忧惧、具有深刻历史镜鉴意义的出版物。
作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璈与其他10国法官共同审判日本战犯,这是全体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后获得的令人欣喜的成果。然而翻开《日记》,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却并不是轻松与欢快,而是梅汝璈深深的愤懑和戒惧之心。愤懑的原因是,在东京大审判这样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国际地位,却由于国共内战和经济崩溃等因素而面临着被其他国家遗忘的危险。这使得梅汝璈情不自禁地发出“中国还得争气才对”的痛苦呼声!笔者认为,这样的心情跟梅汝璈曾经系统地接受英美式教育的求学背景,特别是清华精神里那种强烈的“明耻”意识有关。而戒惧之心则来自于梅汝璈对战后日本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深刻观察。他在观察中发现,日本人最擅长的就是伪装。为此,梅汝璈不断地提醒自己:日本人表面上没有仇视中国的表现,但或许他们正在“自哀不暇”,或许他们正在“卧薪尝胆”。千万不要被他们的表面所迷惑!这无疑显示了梅氏作为一个从政型知识分子的深刻洞察力和独到的政治眼光。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吴宓、顾颉刚、竺可桢、蒋介石等一系列著名近现代名人日记的公布与出版,日记的史料价值渐渐得到学界中人的认可。对此,厦门大学谢泳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梅汝璈的日记虽然只保存了他从1946年3月20日抵达东京到开庭后的5月13日短短50多天的文字记录,中间还有几天的文字记录残缺不全,但作为东京大审判中国大法官代表这一特定身份在特定历史时刻留下来的私人日记,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比如 《日记》中写到梅汝璈因在法官席次排列上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愤然向庭长威廉·威伯表示抗议,最终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利益。这样的历史细节,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遮蔽和湮没。此外,《日记》后面附有梅汝璈遗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有关“日本主要战犯的逮捕与起诉”的重要章节;同时,还配有20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这更加彰显了该书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日记》的语言干净流畅、描写生动形象,且多有耐人寻味的细节,这跟梅汝璈读书人的身份有关。他不仅是传统的读书人,更是担任过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和司法部长的从政型知识分子,当时中国许多法规的制定和推行都有他的一份贡献。这就使《日记》兼具可读性和思想性。近年来,日本不断地美化侵略历史,为战犯作出种种辩护,甚至不承认曾经侵略中国的事实。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就想起梅汝璈的那句话:“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思,也是一个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智者的告诫。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