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评论期刊:一种新的学术期刊形态
2015-01-30李文珍
□文│李文珍
批评性评论期刊:一种新的学术期刊形态
□文│李文珍
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当下,构建和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亟须学术创新、理论创新,这需要在学界大力提倡展开批评性评论,并办好批评性评论期刊。批评性评论期刊注重对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评估,指出其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指明未来的方向和趋势,更倾向于在评价实践中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因而将成为学术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促进学术的反思、批评和自我更新,实现学术的长远、健康发展。
学术评价 学术批评 批评性评论 学术期刊 期刊评价
“批评性评论”一词来源于英文的“critical review”,相较于“评论”一词,学术上的“批评性评论”更注重对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评估,并指出其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指明未来的方向和趋势。“批评性评论”与“学术批评”一词,较为接近。按照张茂泽的定义[1],学术批评是学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或环节,批评对象是学术问题,批评的方法则要有合理性。二者相比,学术批评的覆盖范围更广,包括对学术环境、学术规范、学术成果等的批评,而批评性评论则以对学术成果的批评为主。近年来,学界出现了专门性的批评性评论期刊,更注重对学术成果的批评及针砭学术发展的功能。
本文引入批评性评论及批评性评论期刊概念,探讨在中国当前的学术环境下,作为学术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之一,批评性评论期刊如何推进批评性评论的实践,及如何运作批评性评论期刊,以促进学术的反思、批评和自我更新,实现学术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学术批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学界对学术批评的研究是相对较多的。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传播与发布平台,天然承担着学术批评的功能。有学者[2]指出,学术刊物应率先垂范,带头改变学术批评的环境,多一些争鸣、对话,少一些吹捧、压制,为学术论争营造健康、浓郁的学术氛围。但作为学术批评的承载平台,学术期刊在学术批评方面的实践仍然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书评文章。国内学术期刊也有书评文章出现,但研究指出,中国学术期刊一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书评制度,所以一本杂志中,主体是论文,书评只占极少的篇幅,甚至没有书评[3]。以史学为例,史学评论在数量上远远低于专业学术文章,在质量上则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评论学术质量不高[4]。
对学术文章的批评实践。自2000年以来,学术期刊也开始重视对学术文章的批评。《学术界》杂志自2000年起设“学术批评” 栏目,栏目第1期刊发的《“思想的无端骄傲”——评〈中国思想史〉第一卷》,有较大影响。《汕头大学学报》[5]《学术月刊》等也开设了学术对话与争鸣栏目。一些专业期刊,近两年也开始刊登少量观点商榷文章。2013年,《社会学评论》创刊,其内容之一就是开展社会学学术批评。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创刊,其核心定位就是开展有深度的学术评价。学术类报纸也设有学术批评版面。
由于学术批评氛围薄弱,学术批评类文章在学界仍属极其少数。开设有学术批评栏目的月刊,12期中能保证2期有学术批评文章,已实属不易。
二、创办批评性评论期刊的必要性及着力点
中国现代学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到了提出本土理论、进行理论建构的关键时期。需要借鉴各方观点,进行充分交流和争论,吸取各方所长,从而丰满自身的理论架构。因此,学界需要批评的声音,需要交流的声音,需要批评性评论期刊。
创办批评性评论期刊,可为研究人员提供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及进展状况,有助于学术研究从重复性到累积性的转化;为不同细分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本人研究领域之外的学术进展,有助于研究人员突破细分领域的局限和视野限制,避免学术研究的碎片化,实现从碎片到整合的转化。
批评性评论期刊对专业学术期刊也将有益,专业学术期刊的编辑可以根据批评性评论文章,对本学科发展有更好的把握,淘汰掉不合要求的低水平重复研究成果。
批评性评论期刊、专业学术期刊以及研究人员间的互动,事实上可以形成对研究人员的分层和分类,有能力的研究人员开展深入的、有创新性的研究,平庸的、浑水摸鱼的研究人员很难有建树,而逐渐淘汰;对研究人员的分层和淘汰,是对有能力的研究人员的鼓励,此种形式的学术评价将促进学术与评价之间的良性循环,激发学术创新。
1.办刊定位
提倡客观理性的批评性评论,避免标签化和符号化。理不辩不明。通过批评性评论这种方式,对初具雏形的理论进行总结、反思,对研究方法甄误、改进、完善,并展开具体研究领域和问题上的学术批评与争鸣。这就是批评性评论的意义所在。在学术界倡导客观、理性的对话、争论和交流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支撑批评性评论期刊产生的现实基础。
百家争鸣,鼓励和提倡学派的生成、壮大。鼓励和提倡不同学术流派发出自己的声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一理论辨识和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会有一批人,接受这一理论观点;而另一些人,持相反意见,或不尽相同的意见,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这也是批评性评论期刊办刊的目标之一,当然,如何弱化学术圈的派系之争,也是批评性评论期刊应该努力和积极去扭正的。
坚持以学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倡积极健康的学术讨论风气。批评性评论期刊要坚持以学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学术角度展开讨论与交流。在实践中,这需要学术期刊有更宽广、公正的视野,同时需要学术圈给予更多的宽容。
2.组建一支高层次的作者队伍
批评性评论期刊的作者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群体。
学术名家。通常是指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能够对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有全局的把握和深刻的洞见,能够预见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指明未来发展方向。以《美国社会学年评》为例,1983年,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之争中,哈里·柯林斯(Harry Collins)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当代科学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对科学社会学的挑战。当时出现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有很大的不同,不仅造就了欧洲知识社会学在科学社会研究领域的复兴,而且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脱离了传统的科学社会学。当时刊登的这篇文章,是对这一学术史发展过程的记录[6]。
学术界的新起之秀。学科发展和繁荣之时,也是学科研究理论和实践创新之时。中青年学者更有可能关注新兴研究领域,对现有理论提出修补、质疑,或者提出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等。这也是批评性评论期刊要关注的作者群体。
3.选题策划重视四个方向
一是对某一研究领域研究状况的总结与反思,指出在某一研究领域中,当前的研究进展、待解决的研究问题、新的研究机会、主要转向(新方向),以及研究面临的挑战等。二是关注新出现的研究萌芽,帮助厘清概念、内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的文章,提醒学者关注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和未决问题。三是关注对当前理论的缺失、谬误的调整,以及新的理论框架的提出。如何通过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充分发挥批评性评论期刊对学术发展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界加强对宏大叙事的研究和理论构建,以总结中国整体社会发展,将对中国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益处。四是方法论方面的进展以及批评和争鸣文章。
4.发挥对学术的引导作用
通过议题设置,发挥引导作用。议题设置功能是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之一。学术研究问题层出不穷、热点繁多,学术期刊要心中有数,刊登哪些问题对学术发展、社会发展最有价值和意义,并且能引起学术界及大众的最热切关注。批评性评论期刊每期刊登文章的篇幅有限,哪些议题是学术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哪些是基础理论问题,又有哪些是需要扶持的新兴研究方向,哪些是需要扶持的跨学科研究问题,对这些选题的深入探讨,将对学术研究起到引导作用。传播媒介通过两条途径形成高度一致的公众议题:把议题列入公众议程,提高社会不同群体对议题的认同来形成优势议题[7]。学术期刊则通过把选题刊登在一定的栏目,并通过栏目的不同表现形式(笔谈、论文、综述等等),及在栏目之外,通过报纸、网络、智能终端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等渠道与作者、读者互动,来完成学术研究选题的优质化。
召开学术会议,发挥学术引导作用。学术期刊主办召开的学术会议,其议题往往反映了期刊主编和编辑的兴趣点。在这样的议题下,学者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就是对这一议题产生了关注,并产生了研究兴趣、实际开展了研究工作。学术期刊也因此实现了学术引导作用。拥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社的办刊经验之一,就是每年召开学术会议,借此联系作者,获取稿源,但实际上,其发挥的更深层次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术话题和学术研究的方向。批评性评论期刊须每年召开特定主题的学术会议,以充分发挥其对于学术研究的责任与功能。
三、批评性评论期刊对学术评价的潜在贡献
基于批评性评论期刊的以上特点,毫无疑问,此种类型的学术期刊将成为学术评价体系中急需的、有益的组成部分。其对研究成果的直接评价、定性评价,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术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过于偏重量化和偏重即时评价的弊端,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术共同体在评价主体中缺位的状况。
1.批评性评论期刊的评价是对研究成果的直接评价,现行评价体系是以刊评文,是间接的评价
在学术评价中,目前科研管理评价常见做法是关注教研人员在核心期刊发了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可以计为多少分,即“以刊评文”,更多实际上是对期刊影响力的评价,不是对教研人员研究成果的评价,是一种间接评价。虽然“以刊评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显然不能代替对文章的直接评价。
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如今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图书馆获取信息,例如人民网、CCTV、新华网、新浪等新闻媒体顺应时代需求,建立网络门户,即使是学科论文,也可以从中国知网、百度文库中查到。所以,即使在家里,通过计算机、手机就可以查到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面对如此激烈的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公共图书馆需要评价体系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批评性评论期刊作为对学术成果的一种直接评价,其好处就在于,可以清晰了解这一成果的优劣。这两种评价之间的差异明显。
2.批评性评论期刊的评价是种定性评价,现行评价体系更多的是量化评价
目前的科研管理评价更多是一种量化的评价,考察的是发了几篇文章,在哪些期刊上刊发,做了哪些国家级、部级课题项目,从而将科研成果计算成一个分值。而批评性评论期刊的评价是定性的评价,这就好像是评价的左右手,定量评价是左手,定性评价是右手,两者缺一不可。
3.批评性评论期刊的评价是长时评价,不是即时评价
批评性评论期刊的选题设置,一般都是对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反思,因此,其评价并不是当下的,而是立足于一个较长时段的。相比于即时评价,长时评价考虑到了研究成果的较长时期内的影响,更容易对研究成果给出客观的判断,更有利于鉴别研究成果在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批评性评论期刊更倾向于在评价体系中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
现行学术评价体系被诟病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术共同体在评价主体中的缺位。文献计量学的评价方法成为主流,学术共同体随着定性评价的式微而缺席学术评价。这也是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被夸大,“以刊评文”普遍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批评性评论期刊充分发挥了编委会和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在议题设置、成果评价方面依赖的是学术共同体。作者、审稿人、读者都在批评性评论期刊的编辑出版传播中,都参与到实际的学术评价中来,因此其评价结果更符合被评价对象本来面貌。这一点是对科研管理评价体系的极大补充。
但具体到实际操作中,由于批评性评论期刊的评价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也有可能是负面的评价,难以量化,如何与现有评价体系结合需要考虑。这也是解决其身份和定位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注释:
[1]张茂泽.论学术批评[J]. 学术界,2001(2)
[2]余乃忠.当代中国学术批评的困境与反思[J].中州学刊,2011(2)
[3]荣新江.书评那点事:什么是理想的学术书评[J].出版广角,2014(5月下)
[4]周祥森.1997-1999年史学评论状况评析[J].史学月刊,2001(2)
[5]吴二持.构建学术批评平台,有利学术在争鸣中发展——《汕头大学学报》“学术批评与争鸣”专栏述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6] H M Collins. 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Science[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9(August 1983)
[7]麦斯韦尔·麦考姆斯.制造舆论: 新闻媒介的议题设置作用[J].顾晓方,译.国际新闻界,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