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可造学术出版新生态
2015-01-30杨光影
│ 杨光影 │
“互联网+”可造学术出版新生态
│ 杨光影 │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图书情报学家F.W.兰开斯特在《通向无纸情报系统》一书中曾预言,电子媒介将成为未来学术出版的主流媒体。时至今日,尽管传统学术出版依然占据学术传播的强势地位,但毋庸置疑,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探索新路径已然成为紧要课题。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平台,将传统产业改造为具有互联网属性的商业模式与新生态,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与学术出版告别了简单结合的“邂逅”阶段,进入深层交融的“黄金时代”。以“互联网+”再造学术出版新生态,成为时代赋予学术出版的命题。在“互联网+”的转型道路上,学术出版人恰似一位即将远行的跋涉者,心怀弘毅,任重道远,机遇与挑战并存其间,唯有立足当下,方能照见未来。
鲁迅先生曾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我们亟须直面当前出现的诸多问题。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学术出版环境随之变化。碎片化、快餐式的网络传播形态,与严谨扎实、厚积薄发的学术出版发生抵牾。抛却外因,发展思路滞后,出版物质量良莠不齐、国际认可度低等现实状况制约着学术出版本身,阻碍了转型的步伐。
问题必须解决,机遇更需抓住。当前,国家对学术研究的投入持续加大,社会对创新性智力成果需求日增,体制内外的整合不断深化,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努力协调融合,如此种种,必然促使学术出版进入新一轮繁荣期。作为主管单位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着力推进学术出版规范体系建设,整治学术出版乱象,为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与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转型指引了明确方向;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推动国内外学术出版社密切合作,为借鉴吸收国外数字出版的先进经验与模式,提供了重要契机。
政策是转型道路的灯塔,是行者跋涉的路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互联网+”再造学术出版新生态切实可行,且势在必行。所谓新生态,是围绕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思维,对学术出版行业实施的全方位升级。因此,“互联网+”首先是“互联网+思维”。学术出版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迎接学术出版方式的转化,学术编辑要主动适应互联网塑造的媒介环境,树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观念意识。以观念为引领,“互联网+体制转型”成为再造学术出版的关键。国家应进行直面转型的顶层设计,出版单位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互联网+”的经济环境下,发挥国家引导与市场调配的双重作用。与体制转型相呼应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按需出版”等等。此外,传播渠道是互联网运作与交易的重要部分,“互联网+”还意味着“互联网+渠道”。当下,“社交出版”等新兴出版方式方兴未艾,“学术中国”等微信公众号广受关注,探索着学术传播的新路径。学术期刊要涵纳这些新路径,拓展学术传播渠道,在此基础上精心打造自身网络平台,实现初步转型。例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期刊应该投入资金与人才,建立自己的移动社交账号,与期刊的学术资源相互配合,升级为兼具知识生产消费与服务功能的学术品牌。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学术出版的转型是一段漫长征程,“互联网+”则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具有划时代意义。驻足凝视,荆棘满布;眺望远方,未来似锦。我们坚信,当下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成功转型的阶石,只要我们笃志虚心,胸怀远道,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融于学术出版的各个环节中,重塑学术出版流程,定能再造学术出版的新生态,完成华美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