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纯封面漂亮到整体设计雅致*
——浅析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流变
2015-01-30□文|王宁赵婕
□文|王 宁 赵 婕
由单纯封面漂亮到整体设计雅致*
——浅析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流变
□文|王 宁 赵 婕
书籍是文字与承载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作为传承文化与知识的重要载体,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书籍发展与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与演进从甲骨卜辞开始至今已有大约35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品位,饱含着古朴、简洁、典雅的东方意蕴,在世界书籍装帧设计史上独树一帜。
书籍装帧设计 书籍整体设计 设计美感 阅读习惯
在我国的书籍设计历史上,书籍装帧的形式曾出现过许多变化,尤其是在造纸术与印刷术发明后,曾先后出现过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书装形式。现代人为了适应书籍形式多样化的需求,也发明出许多新的装订方法,如穿线订、平订、铁丝订、骑马钉、无线装订等。明代孙以添在《藏书纪要》中有过相关装帧概念的论述:“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反映出先贤对于书籍装帧概念的朴素理解。
一、由书籍装帧到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转变
“装帧”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由我国美术教育家丰子恺从日本引入,其本义是把纸张折叠成一帧,由线将多帧装订后再附上书皮、贴上封面进行具有保护功能的装饰设计。“装帧”一词如此称谓并沿用至今主要是受到传统图书出版工序的制约与早期设计理念的局限。在传统书籍出版中,作者提供文字,编辑负责排版校对,设计师进行装帧设计,印刷厂输出成书。各工序相互割裂,设计师只对书籍封面进行设计,很少设计书籍内部,导致长期以来“书籍装帧”一词就被误指代为“书籍封面设计”。这种相互割裂的传统分工工序与陈旧的设计理念有碍于提高出版业与书籍设计业的整体水平。
日本书籍装帧泰斗原弘先生曾于上世纪70年代发表评论称,相比“装帧设计”来讲,“书籍设计”一词更能明确表达出目前装帧的意思。随着现代书籍设计理念的演进,“书籍装帧设计”越来越朝着“书籍整体设计”的概念在转变,现代书籍装帧理念远远超越了古之先贤对于装帧的理解。今天的装帧设计概念已经不仅仅限定在给书做外包装,同时还包含书籍装帧、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和编辑创意设计等整体设计概念,装帧只是书籍设计众多程序中的一环。
我国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十分赞同由“装帧”向“书籍设计”概念的转换,他认为书籍设计涉及书的方方面面,从封面设计到内文版式,从外在造型到内在信息传达,从物料设计到工艺实现,从阅读美感到实用功能,这些不仅是一系列书籍整体设计的程序性过程,更是一个融合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时间与空间、审美与功能的创造性过程。在传统媒体出版萎缩、新媒体数字出版活跃的今天,展现纸质书籍的设计魅力有助于提高读者的书籍艺术欣赏水平与对书籍价值的认知。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书籍整体设计概念
当今是“设计的时代”,设计的重要性在任何领域都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至于难以找到与设计完全无关的事物或活动。书籍设计是平面设计中诸多视觉设计元素综合运用的产物,其中包括色彩、文字、图像、材质、时空感的营造等。
1.书籍整体设计是一个感性与理性交叠的创造过程
一部好的书籍设计作品,应该像一部综合运用各种旋律与曲调的“交响乐”,它的序曲、过场、高潮、低潮、结尾等部分应具备一致的音乐风格。优秀的书籍设计也应在封面、环衬、目录、序言、内文等各部分的设计上和谐统一、恰到好处。知名设计师韩家英曾说,“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导演的工作,将不同的资源优化整合,再用最合适的方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不能只凭自身主观的感受进行设计,更需要具备对信息进行理性梳理和归纳的能力。
书籍设计要为读者服务,更要注重信息内容阅读表达的科学性,构建起秩序化的视觉引导与阅读规律。日本知名图书评论家臼田捷治也认为,设计不是为表面做装饰,它必须对目标设计事物有正确判断,并加入缜密深入的思考,从而进入一个有序的设计世界去发挥无限的创意想象,从而促成优秀设计的产生。可见,书籍设计不仅强调感性的创造,更强调理性的控制。其中最突出体现这一理念的是科技类与辞书类的书籍设计,这类书籍通常信息量大且不易理解,如何避免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枯燥乏味是设计师应当首要考虑的问题。因而对设计师来说,不仅需要发挥自身艺术素养中的感性力量,运用艺术家敏锐的感知力赋予书籍一定的审美品位、文化意蕴、创意联想,还应具备科学家的严谨与理性,使整本书的布局编排更具节奏性、逻辑性、科学性,从而增加可读性与易读性。例如,由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撰写的关于无印良品设计理念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是一部经典的书籍设计作品。担任此书翻译及设计工作的朱锷先生无疑是第二个了解作者意图与设计理念的人。全书大量运用留白的设计语言,在空灵中赋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其“留白”在版面设计中的运用,同时也暗含了对贯穿全书的无印良品“空”的设计理念的阐释与解读,全书充满了含蓄、内敛、诗意般的东方美学意蕴,既在“白”中强化了文字解说,又充分突出了主体画面,在不失审美品位的同时又做到了对信息内容的准确传递,无疑是一部具备感性创造与理性控制的书籍设计“交响曲”。
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认为,书籍设计是一门“构造学”,是营造外在书籍的物料构想和对内在信息传达的理性思考的综合学问。这句话的解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设计师需要运用自己的设计美学修养,对内容进行感性体会;另一方面设计师需要进行周密整体的计算和规划,对内容进行理性的整理和有条理的控制,同时把握工艺和材质的运用。通过感性的创造赋予书籍设计美妙的节奏与鲜活的生命感,通过理性的设计使书籍的文字能够进行高效的视觉传达。
综上所述,书籍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整体到局部、从逻辑到遐想、从外在形态到内在语境传达的感性与理性相互交叠的创造过程。
2.书籍整体设计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相互融合的思维方式
把握好书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设计一本好书的关键,过分夸张书籍外在的包装形式与过分强调单一的文字内容都是不可取的。好的书籍设计能用视觉设计语言传达文字中蕴含的意境追求,通过运用与内容相符的纸张和材料传达出书籍的不同特点。这是一个从概念到物化,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德国著名书籍设计学家冯德利希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观,外观形象本不是书的标准,对于内容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这说明做出好看的封面或画出有艺术性的插图并不代表书籍设计的全部,书籍设计应该具有与内容相对应的价值。
吕敬人先生十分认同书籍设计者应成为文本阅读的第二作者这一专业理念,他认为设计师只有对书籍内容有深刻理解,才能找出最适合的视觉表现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形”与“神”的关系,“形”表现的是外在的视觉表现形式,而“神”传达的则是内在的精神情感与气韵。在香港知名设计师陆智昌先生看来,关于一本书“美”的核心,应该是情感。情之所在,形有时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而要传递出一本书内在的情感,设计师无疑要对书的内容有充分理解。他在设计书籍时一直坚持不懈地践行这一原则,在出版《昆德拉作品集》前,陆智昌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读懂这本书,并不断追问出版者再版昆德拉作品的意义。优秀的设计师不会单纯考虑书籍的外在形式,而会尤其注意内文视觉传达规律与外在视觉表现的关系。陆智昌先生的另一部代表作《十二美人》曾获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称号,此书竖排文字,定量留白,精致有序的图文排列使得该书极具中国传统书籍的古典雅致之美,美人颜色与华丽设计交相辉映,既反映出精致宫廷生活的闲情适意,又遍布美人迟暮的落寞感伤,赋予读者诗意的联想,充满了中国古典书卷清幽含蓄之美。一函两册的《十二美人》是一件很好地把握了外在视觉表现与内在精神气质和谐统一关系的设计作品,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从以上优秀书籍设计作品的成功中我们能够领悟,一本书在设计上虽受制于内容主题,但也绝不是狭隘的文字解说或简单的外观包装,只有挖掘出内容本身的深层含义,把握好外在与内在的呼应关系,才能设计出一部主题旋律明确,情节节奏跌宕起伏的好书。
3.书籍整体设计是一种时间与空间流转的陈述手段
书籍作为一种平面载体,在表现时间与空间方面有一定局限性,然而现代书籍设计理念却十分强调书籍设计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延展性。杉浦康平先生曾说:“书,就像打开未知却充满预感的井盖,深井里面盛满故事与思想,声音与影像,生命与地球历史……可以说是触及未知世界的载体。书与一粒种子一样,它能承载释放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张纸亦然,拿在手上自然产生天头地脚,从左到右画线,即呈现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流,一张纸既反映时间,又反映空间。一张白纸也是一个宇宙。纸张组合起来的书就是高深的容器或一口井,知识与智慧既能往里深入,亦能从中汲取。”杉浦先生的设计思想极富东方宏观宇宙观的智慧哲思,学习建筑设计出身的他受到立体思维的影响,认为书籍设计是注入时间概念且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从左到右翻页,有时间体现的余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时空的流转,使读者的想象得以发挥。对于设计师而言,几张排列的纸张意味着演绎时间的剧场,设计师可谓时间的操纵者,或更像一个导演,一张张翻动的纸张,暗含着时间的流动。空间与时间概念在设计中介入的多少,意味着一个故事讲述方式的好坏。而叙述方式的好坏,与读者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息息相关。
好的书籍设计师不仅要具备对整书设计风格、节奏层次的掌控,其中包括封面、封底、环衬、扉页、序言、目录、图像和文字内容等诸多要素的整体驾驭能力,更要学会通过诸多视觉要素的综合使用来营造时间与空间,为读者提供一个最恰当的陈述方式。通过对时间与空间要素的运用,设计师便能为读者营造一个有秩序、有逻辑的书籍建筑,使庞杂的故事线索更易于读者理解,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得到更多启发思考。
4.书籍整体设计是一种阅读审美与实用功能的相互补充
优秀的书籍整体设计是审美与阅读功能相互融合的产物。在追求书籍审美功能的过程中,许多人受传统装帧观念影响,认为书只要有一个漂亮的外包装,足够吸引读者眼球就已达到审美,无需花太多精力进行整体架构的设计研究。还有一部分人,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美观,不惜镶金烫银,采用复杂印刷工艺,做出与主题内容毫无关系、不具备实际阅读功用、过度装饰的书籍。在杉浦先生看来,书籍设计的本质要体现两个个性,一是作者的个性,二是读者的个性,设计即是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由此可见,书籍设计师的工作也是一个信息重构的过程,如何在信息的视觉转换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达到审美与实用功能的平衡,是设计师需要着重考量的问题。好的设计无需通过夸张的外在形式展现自身美感,而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专心领略文字本身的美与意境。
由敬人书籍设计工作室出品的《马克思手稿影集》是一部审美与功能完美融合的范例。此书以马克思当年写给友人的书信真迹为素材,通过纸张、木材、皮革、金属等材料以及雕刻等工艺构建出一本全新形态的书籍。全书极具18世纪的沧桑感与厚重感,木板与皮革结合的封面设计唤起了读者对已逝的年代与伟人的追忆,书籍最外层采用光滑牛皮的封套既传达出朴素之美,又起到实际保护作用。从审美与功能的结合来看无疑是书籍设计的一次成功尝试。从中我们亦能领悟到书籍设计不是简单的装饰,设计师也是内容的传达者和参与者,在实现书籍设计美学与信息阅读功能融合的努力中,设计师应当以读者的立场去完善文本传达的有效性,带着书籍设计艺术性的审美追求着重细节处理和工艺环节控制,捕捉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利用到位的书籍形态,严谨的文字排版,准确的图像选择,规矩的构成格式,动感的视觉旋律,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材运用,毫厘不差的印刷工艺,去寻找与内文相关的文化元素,升华内涵的视觉感受”。总之,实现书籍美学与实用功能相互补充的过程,也是赋予书籍“生命”的过程,在求取书籍艺术赏心悦目的同时,不能单纯为了美感而无休止提高成本,更要注重书籍的可读性。
三、书籍整体设计对未来书籍设计发展的启示
我国古代书籍素来墨香纸润,素雅端正,讲究和谐规矩且富有书卷之气。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起源于清末民初,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鲁迅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一代代书籍艺术家们前赴后继,为我国书籍设计艺术开创了新时代。随着当代设计理念与数字科技的产生,我国书籍设计艺术更加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纵观我国书籍设计艺术的演进发展,有几点启示需要我们在未来进行思考。
1.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认知还需逐渐深化
目前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品质良莠不齐,受陈旧装帧思维模式影响,许多出版机构缺乏对书籍整体架构的研究,仍停留在书的外部封面装饰及简单的版面装潢层面,这与书籍整体设计理念有不小差距,相互割裂的分工观念使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制约,延缓了书籍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书籍装帧设计”向“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转换反映了新时代的需求,书籍出版业应当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深化对于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认知,用好的设计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
2.既要立足本土美学意境,又要不失现代气息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设计师在汲取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本土文化的审美取向,追求传统书籍的设计气息,这说明书籍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彰显本土文化审美品位的书籍设计作品也具有极大的经济文化价值。近年许多植根本民族文化特质的书籍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书籍设计大奖赛中摘得桂冠。例如,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梅兰芳戏曲史料图画集》获得2004年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也是我国首次获此殊荣。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曹雪芹风筝艺术》获得2006年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在2012年举办的“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中,也涌现出一大批有着中国文化烙印的获奖作品,如 《十二美人》《留园印记》《书与法》等。
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项评审标准非常清晰地传达了书籍设计的内核,第一是文字图像之间的和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第二是书籍的物化之美,对质感与印制水平的评判;第三是原创性,鼓励想象力与个性;第四是注重历史积累,体现文化传承,这是一种全方位的衡量标准。从该评审标准中可见民族文化审美的重要性,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强调中国本土风格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兼收并蓄,既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与审美习惯,又保持民族独特精神内涵与审美意境才是当代书籍设计的立足点。
3.要利用现代科技,拓宽书籍设计艺术的手段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网络电子媒介的普及,现代书装设计已经摆脱了生产力与技术水平的局限,使得书籍形制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出现了许多打破传统的书籍形制,其中以电子书和二维码图书为典型。例如,近年来由故宫博物院出品的电子书《胤祯美人图》与《韩熙载夜宴图》可谓传统审美与流行科技相结合的点睛之作。在传达视听感受与时空体验方面,运用新媒体交互技术的电子书明显比纸质图书更具优势。面对信息膨胀且多元化的新媒体数字出版大潮,传统书籍设计师应当以开放包容、勇于探索的精神,利用科技创新大潮中各种现代化技术拓宽书籍设计艺术手段,进一步推动书籍形态的传承与发展,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具创新精神与生命力的好作品。
四、结语
在书籍演进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书籍设计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既有形式与秩序的否定。从甲骨文与青铜铭文的萌芽期开始,我国的书籍形制经历了简册、卷轴、册页等不同阶段,每一次变革都为探索最完美的书、最易阅读与保存的书、最具审美功能的书做好了铺垫。书籍册页制诞生后,书籍形制就已基本形成,随着书籍设计理念的进步,今天的书籍设计标准已经远远超越了“护帙有道”“款式古雅”。伴随着新媒体数字出版的发展,书籍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觉表现形式,传统书籍装帧的思维方式为满足现代人的阅读需求被赋予新的内涵,开始强调由装帧设计向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转变。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1]臼田捷治.旋—杉朴康平的设计世界[M].吕立人,吕敬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李丛芹.吕敬人教授访谈录[J].装饰,2005(8)
[4]余秉南.书籍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青年英才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4BAK18B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