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阅读生态: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分析*

2015-01-30□文|陈

中国出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书屋农民生态

□文|陈 莹 李 静

我国农村阅读生态: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分析*

□文|陈 莹 李 静

从2006年至今,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全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但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的全民阅读工作仍任重道远。特别是群体数占我国人口总数2/3的农民群体的阅读问题不容忽视。农民群体具有阅读意识弱、文化素质低、消费能力差等劣势问题,从传播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农民阅读的生态问题及建构农村阅读生态的良性互动体系对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更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阅读生态 良性互动 生态平衡

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提升国民的阅读水平对于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国民阅读工作的开展和推动。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原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决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会议决议中;2013年国家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立法工作议程;2014~2015年连续两年均将全民阅读问题列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从全民阅读理念的提出至今已有9年时间,国民阅读在阅读资源、阅读条件、阅读环境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我国的全民阅读水平还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调查结果同时还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仅为13.43分钟。这一系列的数据提醒我们提高我国国民阅读水平的工作仍任重道远。造成我国国民阅读水平较低的因素很多,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占我国人口总数2/3的农民群体的阅读问题。

一、我国农村阅读的生态构成

用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思考农民阅读问题,是一种全新的、有意义的尝试。谢欢、李腾在《论阅读生态系统的构建》一文中提出,所谓的“阅读生态系统是由国家及相关部门、阅读资源生产部门、阅读资源提供部门、读者四大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1]。笔者认为此种对阅读生态系统的定义指明了阅读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忽略了生态学研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因素对阅读生态的影响研究,而生态环境对于阅读生态的良性循环、互动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阅读生态的研究应该置于文化生态学和传播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否则阅读生态的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笔者认为所谓阅读生态即在一定自然、社会环境中阅读的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互动,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发展状态。因此,农村阅读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应包括:农村的读者群体、阅读资源的生产者(包括一级生产者、二级生产者和再生产者)、阅读资源的提供者、阅读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需要强调,在农村阅读生态系统中国家和政府作为农村阅读条件提供和保障者的角色应该属于系统构成要素,同时,阅读环境的分析中影响社会环境的生态因子,例如:政治因子、经济因子、文化因子及科技因子等[2],也是农村阅读生态系统构成的必要影响因素,不容忽视。

二、我国农村阅读生态的发展现状

2005~2015年,被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及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农民阅读研究的论文总计77篇,主要围绕农村文化生活边缘化、文化荒漠、农民阅读现状调查、对策提出以及农家书屋建设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反映出我国农民阅读状况不尽如人意。从文化建设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构建农村阅读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发挥并强化各生态构成要素的功能和职责,利用环境的影响和辐射作用,特别是政策因子的持续影响、充分保障、动态调整和长期建设,农民的阅读状况会在一定周期内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综合来看我国农村阅读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读者群体生态失衡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在国民阅读的受众生态中农民虽然在数量上属于绝对优势群体,但从阅读行为现实发生的角度讲农民是阅读的弱势群体。从农村传播发展的历史特征来看,农民的信息交流沟通,农业技能的获得主要通过口口相传、手手相授,农村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基础之上,相互沟通和交流主要靠人际、组织传播,对从书本上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明显。在我国农村,占人口比例大多数的普通农民不是阅读的主体,农村阅读群体主要集中在以下人群。

农村干部。农村干部在农村环境中属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在农民中具有发言权,对于信息具有一定鉴别能力的群体。由于职务上的便利和需要,农村干部能够更多地通过阅读获得相关信息,并能够在农村群众中起到阅读带动和意见领袖的作用。

农村教师。教师是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出于职业工作的需要,教师每天都要进行阅读,另外,由于长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农村教师的阅读类型相对广泛。农村教师也是青少年阅读启蒙和引导的主力,在阅读推广和阅读指导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学生。学生在学校期间,大部分保持较好的阅读习惯,除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等的功利性阅读之外,青少年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类型的图书进行阅读。

务工返乡人员。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拥有农村户籍,由于长期身居城市受到的文化渲染,在信息选择上比普通农民敏感度强,具有初步的阅读渴望,回乡之后仍保留一定的阅读习惯。

2.农民阅读生态需求较为单一

生态需求是生态演变和推进的动力根源。需求能使整个生态系统活跃和向前发展。阅读需求往往与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结合在一起。我国农民的阅读需求类型主要有娱乐休闲、种植养殖、家电维修、法律知识、生活常识、学习考试等。其中对于实用指导类图书的阅读需求最为集中。在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与民进湖南省委联合开展的农村阅读情况专题调研(2011年)报告中显示:在回答喜欢的图书类型一题中,有61%的被访者选择生活实用和科学教育,而选择文学艺术的只占15%;在“希望在农家书屋看到什么类型的图书”一题的回答中,有32%的被访者选择生活实用类。[3]在重庆市涪陵区、长寿区和丰都县的农民图书阅读情况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政策类、生活常识、养殖类、教科书等实用类书籍是农民选择阅读较多的图书。[4]从阅读学的角度来看,阅读需求和阅读内容的单一,往往会造成读者的阅读偏执,只对某一类书籍感兴趣,这种阅读即便在数量上有保障,但在知识结构和文化积累上也难以提升。

3.阅读生态环境地区性差异较大

阅读行为的发生对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农民阅读的生态环境从广义的角度讲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按照邵培仁的媒介生态理论我们也可以把阅读的生态环境从物质和精神的层面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内环境和外环境,但这些划分都是基于在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下的。我国农村阅读生态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度。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植被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是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的。

地理环境对阅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例如在接收信息时,自然环境优美、能够使人心情舒畅愉悦,会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农民在文化生活上存在着季节性变化,农忙时文化生活需求量少,形式和内容均单一化,农闲时,随着可用于文化生活的时间充裕,文化生活需求会明显增加。同时地理环境也可以对阅读产生间接的影响,在我国江浙一带的农村,由于地理资源优越富足,农民的收入水平较高,因此,农民的阅读情况以及业余文化生活水平也是我国农村中发展较好的。相比较,在西北部偏远山区,由于经济收入不足,农民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

在人文环境方面,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差异造成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文化生活形式上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农村形式较为多样,例如庙会、唱戏、祠堂祭拜、续写族谱等。[5]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群体在文化接受上又各有不同,同汉族的文化接受更是差异巨大。

4.阅读资源生产、提供者呈现城市集群现象

阅读资源的生产和提供者主要指出版社、媒介文化传播机构以及出版物的发行企业等。城市集群化发展是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资源优势满足了文化企业的发展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信息资源、人才吸引、消费结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等方面。我国的出版社、报刊社都集中设置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而且城市经济发达、规模大,出版社和报刊社的数量就越多。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2013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2家(包括副牌社33家),这其中有200多家集中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从书报刊的发行机构来看,在农村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大型书店,个别小型书店也主要开设在中小学附近,主要经营教辅类图书和一些经典文学读物,并且销售盗版图书的现象严重。出版发行企业普遍遵循市场化的生存法则,即迎合城市的阅读主流,在传播形式和审美趣味上都较接近城市受众的需求,从而忽视和轻视了农村市场。诚然,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消费能力有限、没有阅读氛围和阅读习惯,农村被出版发行企业和市场所忽视,被边缘化,如此一来,农民的阅读状况将更加恶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生态模式。这与我国政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不符,更不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与历史传承。

三、我国农村阅读生态的变化趋势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近些年,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取了显著的成绩。在农民阅读方面,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建设工程,使农民在阅读资源和阅读条件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农村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氛围。我国农村的阅读生态正在发生着改变,这种变化在未来农村社会中会越发显现出来。

1.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为农村阅读生态的良性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农村阅读生态失衡的问题,早在2005年就开始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07年原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截至2014年年底,农家书屋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全国共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0449家,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6]

从“农家书屋”的图书书目来看,提供给农民阅读的图书种类和数量不断丰富,逐渐增加了文化性和艺术性的图书,并且更加注重满足农村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据“中国农家书屋网”显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2014年“农家书屋”重点推荐图书总计1752种,其中政经类271种,科技类201种,生活类209种,文化类545种,少儿类514种,其他12种。推荐书目中加大了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哲学类、宗教类、国学类、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图书的比例。读书活动数量逐年增加,成效更为显著。各地的农家书屋能结合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一些有条件省份的农家书屋还利用远程教育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最新的涉农技术。从2013年开始,个别省份的农家书屋进行了数字化升级,通过卫星连接、网络数据库技术让农家书屋的资源更加丰富,农民阅读和接收更加便捷,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农民使用新媒体的素养能力。

2.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农村阅读的影响日益加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7.5%,规模达1.78亿,相比2013年增长188万人,延续了2013年的增长态势。这一数据说明在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农村网民将成为我国网民增长的“主力军”,并且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城乡信息化工程的普及建设,农村的网民和智能手机上网用户越来越多,农民开始使用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数字化的阅读方式以其自身的特点将对农民的阅读影响日益加大。首先,网络信息的内容传输具有超时空性,可以为阅读资源的生产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由付费到获取内容只是瞬间的行为。其次,新媒体阅读方式具有娱乐性、碎片化、大众化的特征。娱乐性的阅读让读者在轻松的心态和放松的状态下接受信息,读者不易产生阅读抗拒感和疲劳感;碎片化的阅读可以使农村读者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甚至在田间地头,耕作休息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新媒体传播内容大众化,传播形式更加直观、形象、通俗,这些都更易于让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村读者接受。

3.城镇化对农村阅读产生“一体两面”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方面,农村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农村文化精英过度流失,[7]农村人口剩下的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这一现象对农村阅读生态的构建和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要让进城务工群体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增强其城市生活、工作的适应能力,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完成其真正的城镇化。由此分析,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社会中通过公共图书馆、书店等获得阅读资源的途径更加便捷,所处城市的阅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并且,随着进城务工群体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用于文化消费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阅读生态的现状存在着诸如阅读群体失衡、阅读需求单一和阅读资源缺乏等问题,但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以及科技因子、经济因子的影响下,阅读生态正在朝着乐观的趋势发生改变。未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和城乡信息网络的建设等,农民的信息素养会得到提高,城乡的信息鸿沟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农民阅读生态也会有更好的发展态势。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1]谢欢,李腾.论阅读生态系统的构建[J].公共图书馆,2003(6)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39

[3]王玉梅.湖南深入农村调研农民阅读——四点对策希冀推动农村阅读建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2-28

[4]韩姝.农民阅读现状及氛围营造:重庆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3(1)

[5]江金启,郑风田,刘杰.私性不足,公性错位: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分析——基于河南省嵩县农村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0(6)

[6]农家书屋工程提前三年完成任务[EB/OL].[2015-03-22].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0928/c87423-19138530.html

[7] 陈波,耿达.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空心化、格式化与动力机制——来自27省(市、区)147个行政村的调查[J].中国软科学,2014(7)

* 本文系2012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吉林省农村传媒生态问题研究”(2012B123),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吉林省农村大众传播生态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书屋农民生态
篽箖·上野书屋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梦幻书屋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生态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