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在课堂组织中的作用
2015-01-30苏柳媚
苏柳媚
(第十六小学,广东 肇庆 526040)
儿歌是少年儿童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和启蒙者,“它随着母亲的乳汁,渗入幼儿的心田,它像一只美丽的百灵鸟,为孩子们带来欢乐,陪伴他们度过整个童年的美好时光。”当孩子渐渐长大,终于有一天成为小学生,步入学校的大门学习新的知识,儿歌也伴随着来到孩子们的课堂,成为教师在课堂组织中规范学生课堂纪律,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帮手。
一、儿歌能调整学生课前的状态
少儿的童年以快乐的游戏为主,在经历了40分钟的课堂学习后,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是他们尽情游戏的时间。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尽情玩耍,以致上课铃响了,他们还沉迷于课间的兴奋状态中,难以立刻回到课堂中来。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是用儿歌适时帮助他们调整状态。
“铃声响,进课堂,书放好,坐端正。老师讲,认真听,要发言,先举手”。短短24个字的《课前歌》,提出了上课铃声响起时,学生应该做到的要求。每次儿歌背诵的声音一响起,他们就心领神会。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教师就教会他们各种儿歌,通过儿歌告诉他们一个小学生应该怎么做。通过教师带读,让学生对儿歌熟读成诵,从而把儿歌牢记在心中,也把要求牢记在心中。这样使孩子们一边背儿歌,一边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感觉到是在受约束,不感觉到是在学习,而是在游戏。这就是儿歌的魅力。让少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记忆,在记忆中中长大。正如褚东郊在其著作《中国儿歌的研究》中所说:“儿歌的流传,因为不借文字,全凭口授,所以必须有和谐的音调,以便易于记忆。”[1]少儿们富有新奇性,也富有创造性,一成不变的儿歌,当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失去新鲜感,指导性作用减弱。因此,教师和学生一起,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性,让他们自己编儿歌。孩子们编的儿歌也就是作家周作人在其《儿歌之研究》中所称的“儿戏”。“儿戏为儿童自戏自歌之词,儿童闻母歌而识之,则亦自歌之。”[2]如以下的儿歌:
(1)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课前准备操,动动手,动动脚,开动脑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发言可不好。耳要聪,目要明,文明守纪我最行,棒!棒!棒!我真棒!争做班级的NO.1。
(2)一一伸伸手,(做动作)二二点点头,三三揉揉脸,四四握握拳,五五弯弯腰,六六快坐好!
(3)(要学生安静坐端正时)师:表扬谁?生:表扬我。(坐端正)
(4)师:谁坐得好?生:我坐得好
(5)这是我的头,这是我的肩,这是我的胸,这是我的腰,这是我的腿,这是我的膝盖,这是我的小手,小小手,小小手,赶快放放好!
(6)《组织纪律歌》:一二三四,坐好姿势。(同时要求坐好);五六七八,闭上嘴巴。(要求不要说话)
(7)叮铃铃,上课了,坐端正,专心听,要发言,先举手,课堂纪律要遵守。脚放平,背挺直,眼睛看黑板,小手放放好。
(8)《坐端正儿歌》:抬头挺胸眼平视,两脚并拢坐如钟。
以上这些儿歌,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编的,他们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儿歌进行背诵,自己编撰富有特色的儿歌,在富有个性的学习中,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充分展现出孩子们的创造性。儿歌不是对少儿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让他们在听赏念唱的愉悦中接受知识,在快乐中接受教育。
二、儿歌能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儿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儿歌明快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说唱儿歌,表演儿歌都会得到小学生们的热捧。如在他们刚入学时,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学习拼音。生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这么多的字母需要不断地背诵,不断地记忆才能记得牢固。如果是一成不变地让他们进行背诵,他们便会觉得厌烦。因此,在每节课中,当学生感到疲倦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背诵《拼音休息操》: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 p m f……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 o e……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整体音节认读表,zhi chi……学生边说边拍手、边跺脚,忽而眨眼,忽而挥挥手,忽而伸伸腰。这一活动既可放松肢体,缓解大脑疲劳,又吸引了学生足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在教学一年级课文《比尾巴》时,文中出现了很多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动物,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些小动物。当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得差不多,而学生也开始感觉到疲劳的时候,教师向他们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比尾巴的动物平时是怎么行走的吗,谁能编一句儿歌,再加上动作告诉我们?”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兴奋盎然。于是,一句句有趣的儿歌就被编出来了。“我学老鹰飞飞,我学马儿跑跑,我学鱼儿游游,我学青蛙跳跳。我在可爱的学校,快乐得像只小鸟………”当学生兴奋到了极点的时候,教师又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刚才说到的这些动物,它们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呢?你能把他们尾巴的特点用儿歌编出来吗?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被吸引住了,再次回到课文中来,40分钟的课堂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在一句句富有创造性的儿歌中结束了,孩子们却似乎意犹未尽。
在课堂上,读写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可是,每节课的写字环节却成了教师头疼的事情,因为在写字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头低下去了,腰弯下去了,脚动起来了,整个姿势歪歪扭扭的。为了纠正他们的写字姿势,师生一起学一首写字儿歌:头正肩平挺起胸,两腿并排脚放平,身子稍微向前倾,自然大方坐端正,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边一拳间,指离笔尖一寸准,执笔要领记心间。每次写字前,都让学生一边背儿歌,一边做好姿势,然后才开始写字。在写字的过程中,如果有的学生忘记姿势,教师会作适当的提醒。如师说:“头。”生答:“抬起。”(同时做动作)师说:“腰。”生答:“挺直。”师说:“脚。”生答:“放好。”写字时,师还可以鼓励说:“谁像书法家?”生答:“我像书法家,头正脚平,三个一。”简简单单的几首写字儿歌,居然把他们写字姿势纠正好了。
三、儿歌能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在低年级,学生有时注意力较差,不能长时间集中,而且容易疲劳,我们可利用儿歌使学生适当放松,利用儿歌组织课堂,利用儿歌规范课堂纪律。比如,课堂有人讲话、走神,教师就组织唱整顿纪律儿歌:
教师:小鸟小鸟在哪里?
学生:小鸟小鸟飞走了。(双手做飞的动作)
教师:小猴小猴在哪里?
学生;小猴小猴溜走了。(双手做溜走的动作)
伸伸手,弯弯腰,点点头,快坐好!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问“千里眼在哪里?”学生马上回答“千里眼在这里!我会认真看!”细细分析学生的回答,“我会认真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有趣的儿歌不仅有效的组织起教学,还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
在课堂上,一些简单有效的常用儿歌还有很多,如:一二三、坐端正;小嘴巴,不说话;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书本,竖起来;腰,挺直;手,放好;百灵鸟在哪里?在这里;“谁来和我对口令?”“我来和你对口令。”(展开学习竞赛);“火车火车哪里开?”“火车火车这里开。”;“谁坐好?”“我坐好。”“怎么坐?”“头要正(摸头);身要直(交叉摸双肩);脚并拢,手平放。”
(要求看黑板)师:“谁的眼睛最漂亮?”生:“我的眼睛最漂亮。”
又或者是,师:“眼睛眼睛看哪里?”生:“眼睛眼睛看黑板。”
师:请你跟我坐坐好。生:我就跟你坐坐好。
这些简单常用的儿歌,能够帮助教师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起到提醒督促的作用。在课堂上,小学生们真正融入到学习中,享受着学习的无穷乐趣,这种乐趣来自于兴趣和主动参与,来自于他们对儿歌的喜爱。学生从语言、文字、画面、色彩中感受到儿歌的韵律、节奏、速度。“唱”起来了、“动”起来了,“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也自然地渗透其中。
参考文献:
[1]褚东郊.中国儿歌的研究[M]//1913-1949儿童文学论文选集.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18.
[2]周作人.儿歌之研究[M]//儿童文学小论.上海:儿童书局,19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