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杉浦康平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理论建构

2015-01-30李宇辉

中国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康平书籍亚洲

□文│李宇辉

论杉浦康平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理论建构

□文│李宇辉

杉浦康平从亚洲文化传统与审美理念出发,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汉字的意象建构方法,并融合欧洲现代书籍设计的理论,基于书籍整体设计的理念,创立了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理论,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使这一理论受到了国际书籍设计界的高度赞誉,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书籍设计的全新路径。

书籍设计 设计语言共同体 万物照应论 噪音化设计

杉浦康平是当代亚洲书籍设计的领军人物,也是现代亚洲书籍设计实验的开创者。他不仅在书籍设计的实践中开创了亚洲设计的时代,更创立了源于亚洲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书籍设计理论,在全球书籍设计中异军突起,成为与欧洲书籍设计迥异的全新理论体系,开创了亚洲书籍设计理论建构的时代。

一.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理论建构的背景

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是基于亚洲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从书籍内容、作者写作意向、读者阅读意识和设计者创意等要素出发,把书籍设计看作是贯通读者、作者、设计者之间的意识的整体互动活动,而唤起他们产生意识共鸣的动因,不仅仅是书籍外在的视觉形式,还有沉淀在他们潜意识中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往往以隐喻的方式形成了“言外之意”与“象外之象”,他把亚洲特有的象形文字汉字、纹样、造型和图案等要素引入了书籍设计,构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设计语言。因此,有形的视觉形式与无形的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是构成书籍设计中语言共同体的内在要因和语言要素。这也是杉浦康平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理论突破了西方书籍设计仅仅外在形式着眼的窠臼,把书籍设计看成是设计者与作者、读者以及社会的一种对话方式,从书籍的内容、图形、文字、风格等多重角度考量,把书籍设计作为渗透于能够与读者充分互动的能量场,从而构建了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理论框架。在他出版的《造型的诞生》《叩响宇宙》《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半个世纪》《亚洲之书·文字·设计》等一系列专著中,都渗透了设计语言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杉浦康平的书籍设计语言理论不仅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带有鲜明的东方传统文化色彩的全新的设计理念体系。同时,杉浦康平在书籍设计丰富的实践中,充分印证了他的书籍设计共同体理论的强大的生命力。在半个多世纪的书籍设计生涯中,杉浦康平先后设计40多种杂志,共计2000多册,从1955年获得日宣美术奖以来,在日本和国际书籍设计中屡获大奖,成为日本、亚洲乃至全球的书籍设计的领军人物。

书籍设计共同体理论的创立,与杉浦康平所处的时代及其他个人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事书籍设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值二战后全球文化交融激荡的时代,这一时期日本杂志业高速发展。当时的日本在美军的占领下,东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这一时代特性对启发他创立的书籍设计共同体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杉浦康平在他的书籍设计中,既充满独创性的、反映时代先驱精神的理性思考,又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否定对既存形式和秩序的随波逐流,在书籍设计中表现出先锋的前卫性;探索工业文明时代的书籍设计艺术形式与传统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自觉地担当起日本现代设计革新的主要角色。因此,书籍设计共同体理论反映出杉浦康平对工业化时代书籍设计走向高度同质化、去民族化和非人性化的批判与扬弃,试图通过回归亚洲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寻找一条立足亚洲本土文化并与欧洲文化融合书籍设计的路径。

二、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建构的动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杉浦康平曾经两度在德国著名的乌尔姆设计学院(ULM)从事教学和书籍设计创作。这一经历使杉浦康平亲身感受到了欧洲书籍设计的现状与文化传统,使他重新审视日本和亚洲书籍设计的未来发展路径,对他提出设计语言共同体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的德国设计界正经历着从包豪斯的艺术与技术的妥协向科学的理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书籍设计的理念建立在以技术性标准和商业化的利益为导向的基础上,把书籍设计当作是一种工业化的流程操作,漠视了读者的阅读意向,也扼杀了设计者的创意灵感,书籍设计沦为了技术性的工具,充斥着与读者的疏离感,更谈不上能够唤起读者的文化认同。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的书籍设计理念是建立在技术至上的基础上的,缺乏整体观的思维,由此导致了书籍设计语言的贫乏。正是欧洲书籍设计的现状触发杉浦康平的思想突变。在与亚洲设计的文化背景比较中,他发现亚洲的文化基因是赋予设计语言以鲜活的生命力的,一个文字、一种图形都隐含了内在的生命张力,因此,他认为亚洲书籍设计需要回归到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书籍设计语言中寻找每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律动。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开始积极尝试创作具有亚洲风格的书籍设计作品,在实践上为设计共同体理论进行了充分准备。杉浦康平在书籍设计上的追求亚洲民族风格的探索,受到了国际文化界的极大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遣他赴印度考察,他从印度的绘画中得到了灵感,开始对日本和亚洲的图像学进行研究。杉浦康平在对亚洲传统文化图像的研究中发现,图像与造型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范畴的概念,还涉及了民俗学、宗教、音乐、天文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对图像的解读需要从整体的文化视野中进行考察,还需要追索图像背后的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识。这一理念与方法,不仅开启了全球对亚洲传统文化图像及亚洲各民族文化的再发现和再认识,也对他后来提出设计共同体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杉浦康平在书籍设计中强调吸纳和整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的理念,对全球尤其是亚洲的书籍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亚洲设计师在他的感召下,用亚洲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尝试了新的创作,有些设计师投奔到他的麾下,在杉浦康平设在东京的设计所接受他的指导,如今这些人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书籍设计的佼佼者。杉浦康平以其独特视角,启发了各国设计师在全球化语境中关注本土文化和地域特征,创造出亚洲书籍设计风格的新时代。

三、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内涵

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既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论,也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与西方书籍设计理论把书籍视为“物”的思维方式不同,杉浦康平把书籍视为一种有生命力的“宇宙”,是人可以进行心灵对话的对象,渗透了人的情感和文化意识的载体。因此,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理论建构本身就具有亚洲的思维特点,即它超越了书籍设计行为本身,用大一统的宇宙观来关照设计的构成要素和深层动因,将书籍设计活动与宇宙的规律统一起来,如果说书籍设计是“小宇宙”的话,书籍文本、作者、读者、设计者都是这个“小宇宙”中的星球,而文化就是这个星球运行的共同规则。这些“星球”按照宇宙运行的规则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公转”的规则是文化传统,“自转”的规则是书籍设计的自身规律,彼此既是独立的,但更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把书籍设计比喻为有生命力的宇宙运行活动,是杉浦康平提出的书籍设计的“万物照应论”。万物照应论是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核心,所谓万物照应论就是看似不同的东西都存在某种相互的关系,把这些相互的关系连接起来就能够创造一个无限的世界。对此,杉浦康平的书籍设计不仅要把书籍文本、读者、作者、设计者等“小宇宙”的各个要素整合并照应起来,还要把人的各种感知能力调动和照应起来,形成设计语言的共同体。因此,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理论建构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书籍整体设计的理念

杉浦康平认为,书籍文本是一个整体创作的概念,是作者、编辑、出版人、设计师等共同参与的结果。书籍文本创作的每个环节既是独立的,但更是整体的,不同环节的参与者都要从整体的视角去考量自己创作这一环节的尺度,并拓展到其他的环节去把握书籍文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因此,书籍设计不是设计师简单对书籍外在的装饰,设计师是整个书籍文本创作的参与者。设计是设计者与著作者、出版人、读者、编辑、插画家、字体专家、印制者在不断讨论、切磋、修正中产生的整体规划与完善过程。设计师在设计书籍文本过程中,需要以自己的视点与著作者和编辑探讨,再以编辑设计的思路构建文本的结构与风格;必须以视觉信息表现与传达的特殊性去弥补文字表现力的不足;必须以书籍设计艺术的审美标准,着眼于每个细节的精细化处理和印刷工艺环节的控制;必须以读者的视角去考量文本阅读的可读性和可欣赏性;必须以理性的思维的力量和感性的艺术创造力将书籍创作的所有参与者整合起来,集思广益,充分调动不同参与者的灵性和创造力。

杉浦康平以设计整体观的视角,对以往被称之为书籍的“装帧”的封面、封套设计的内容,用视觉设计语言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即以书的文本内容为起点,再把本文的核心内涵延伸到外形设计中,赋予书籍文本以视觉性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充分激活读者的想象力和审美趣味。在传统的书籍编辑流程中,文本内容中的文字部分是出版社的“神圣领域”,由出版社文字编辑负责审核。在杉浦康平看来,书籍创作的所有流程都是贯通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完全机械地按照传统的书籍编辑流程,把各个业务环节的任务截然割裂开来,设计师也应介入文字的编辑中,按照视觉设计的原理,对文字进行视觉化的设计,尤其对于具有图像特征的汉字来说,更需要设计师的全盘掌控。杉浦康平将他的这一理念在《田村隆一诗集》和《吉冈实诗集》的设计中进行了尝试。设计过程中,书籍形态均采用法式设计的册子,内页文字排版引入“黄金分割”的概念。在版权页上对使用纸张的规格、正文、封面环衬用纸的品名等,包括纸质数据在内均有记载,这种设计方法在亚洲出版史上尚属首创。

在印刷工艺处理上,杉浦康平同样以整体设计的理念,掌控好书籍文本的印刷工艺的效益与艺术表现效果的尺度。他认为,现代书籍兼有消费品和艺术品的双重特征,印刷工艺往往对书籍的视觉表现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设计师在处理书籍的印刷工艺时既要考虑到市场销售的因素,也要考虑到艺术欣赏的因素,二者不可偏废。

2.借鉴中国传统美学留白的设计概念

沿着设计语言共同体的整体观的路径,杉浦康平把东方的特有的艺术元素也纳入他的理论体系中,构建了充满东方视觉审美特色的设计语言。他巧妙地将中国绘画中留白的手法运用到书籍设计中,产生了奇特的艺术表现效果。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条,组成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留白体现了中国艺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精髓,贯通着东方哲学思想的智慧。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从表现看来只是一种画面的设计技巧,实为作者胸怀中的一方天地,这种艺术充满暗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无中生有,无所不容”的含义。

留白颠覆了西方书籍设计的规则,杉浦正是怀着确立日本文本编排设计新方向的使命感而竭力倡导。杉浦对留白的设计理念有过这样的说明:“举个书法的例子,一张白纸虽只写一个字,留白之处却显得气势恢宏,而这些均是传统的审美习惯,遗憾的是眼下大多买书的日本读者则忘却了这一点。一些周刊以及其他刊物,若不是每页印得满满的,留有一些余白,大家就感觉不舒服,甚至会提抗议。所以我们必须逐步地关注设计中留白的要点,才能改变这一审美滞后的状况。”[1]留白强化重点,突出主题,满足视觉的生理需求,为读者创造轻松的阅读环境。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产生的“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受杉浦留白设计的影响,日本另一视觉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的《无印良品》招贴广告,采用“虚无”这样一种概念来表达品牌内涵,将简约的风格演绎到极致。杉浦康平的学生吕敬人在他的《中国记忆》书籍设计中,视觉流程上运用了留白空间布局的大小对比,整本书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虚实对立的概念,简洁明了的图片与文字的安排,使视线十分集中,增加了阅读时的层次感和想象空间。

3.万物照应论与噪音化设计

万物相照应论和噪音化设计,是杉浦康平建构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万物相照应论就是对图像中元素的单独认识,并使其分离,然后进行有机重组。杉浦康平进行了这样的阐述:“多元与凝聚、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都不要独舍一端。明白融合的要义,而产生出更具含义的张力。人类正是踩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的第一步,才会迈出强有力的文明第二步。进化与文明、传统与现代两只脚交替,以清晰、单纯、扎实的步伐,这才有迈向一个前进方向的可能性,这正是‘多即一、一即多’的道理。”[2]

同时,精通现代音乐的杉浦康平在杂志设计中,有感于空间造型与听觉造型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把音乐造型的方法引入书籍设计中,这与钱钟书所创造的修辞“通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噪音化设计的概念。噪音化设计的核心是通过在无序中表现有序,以此来实现设计语言的自我增值。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了设计语言共同体的内涵。噪音化设计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而是在这种形式的背后反映出宇宙的万物照应规律。他在《我的造型》一文中说:“对我来说,所谓‘造型’,可以说是‘物的集合体’。什么是物?譬如说圆形、正方形或是平等的线条等,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司空见惯的形态。当人们丢掉了先人寄托在这些朴素造型中的信仰,几何形态将要失去存在理由之时,人们把视点转向另一个新世界。当我们的视点进入更微观或更宏观的世界之中,却意外地再次发现了这些组成生命根源的物群。对我来说,造型是在无休无止循环的瞬间定格。”杉浦康平对噪音化设计进行了实验性的验证,以确认这一理论的效果。

综上所述,通观杉浦康平设计语言共同体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可以清晰地发现,他在现代的设计表现手法中融入神秘的东方哲理和美学思维,以独特的方式将无形的意识领域形象化。在他几十年的设计生涯中一贯关注摇曳、动荡、鲜活的事物,通过将书籍设计融合到东方文化语境加以考察,并与西方设计理念进行对比,逐渐形成了基于万物相照应论为核心的书籍设计语言共同体的理论框架。他强调对亚洲本土传统文化自信,提出 本土化、扩大的民族性、地域文化的反思的文化策略,这对于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迪。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1][2]臼田捷治.旋·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M].吕立人,吕敬人译.北京:三联书店,2013:128,57

猜你喜欢

康平书籍亚洲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陈康平、吴轲作品
康平张家窑林场长白山辽金遗址简介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康平博物馆馆藏金代石经幢浅析
亚洲足球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康平纳:传统纺织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