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未来?*

2015-01-30杨春兰李文竹

中国出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学术期刊论文

□文│杨春兰 李文竹

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未来?*

□文│杨春兰 李文竹

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精品工程,该工程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指明了平台化建设的方向。本文主要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和“学者在线”为例,探讨平台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能起到些许作用。

学术期刊 数字化转型 数字发布平台 按篇出版

“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是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中新闻出版四大精品生产工程之一。该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覆盖主要学科领域数字学术期刊,打造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学术论文发布平台,建立多学术期刊单位的在线投稿、同行评议、出版与发布系统,鼓励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学术期刊互动,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该工程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指明了平台化建设的方向,学术期刊界和相关领域、部门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2015年已是“十二五”时期最后一年,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平台可以达到精品工程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能否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主流方向?笔者将结合我国当前学术期刊平台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

一、“按篇出版”与“E-ONLY期刊出版”是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建设的关键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精品生产工程对“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的描述,这个平台应有四项功能:①原创单篇论文的发表;②E-ONLY(纯网络)期刊的发展;③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学术期刊的互动;④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①与②是此平台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以前的平台建设中少有涉及的部分,所以这两部分能否建设成功关乎平台建设的成败。因此,本文对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的探讨重点在于具有这两方面功能的平台。

(一)按篇出版中的两种模式——优先出版与原创首发

据笔者调研和了解,目前国内的相关平台,对于按篇出版的发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纸质期刊的优先出版,另一种是完全脱离纸刊的原创首发。对于优先出版这种形式,已有不少平台都具有此功能,比如同方、万方等搭建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有一些期刊社自建网站也具有此功能。基于纸质刊物的优先出版是将纸质刊物审定的稿子在印刷版出版之前,提前在网络上发布,其内容与纸质版刊物内容一样,只是发布时间的差异而已,因此这种形式的单篇论文发布相对容易实现,也容易被人们接纳。而完全脱离纸刊的原创首发论文这种形式,据笔者了解,目前只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进行实践和探索。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论文发表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论文网站。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1]截至2014年10月,该平台已发表先发后审的首发论文78817篇,并已有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等40多所高校把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论文认可为符合研究生毕业、职称评定要求的论文。

(二)E-ONLY学术期刊的两个案例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主要以纸质版本为主,其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方式也是加入相关数据库,将纸版本内容数字化呈现和传播,E-ONLY形态的学术期刊为数不多。据笔者了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和《知识管理论坛》属于为数不多的纯电子网络期刊中的两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8年5月正式创刊,为独立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每半月出版1期,分别为月中、月底出版,其内容是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上选择四星、五星级别的文章。《知识管理论坛》是由《图书情报工作》杂志主办的纯网络学术期刊,旨在推动知识时代知识的创造、组织和有效利用,促进知识管理研究成果的快速、广泛和有效传播。该刊与《图书情报工作》联合办公,实行公平、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遵循严格的学术研究规范和学术期刊质量规范。稿件审稿周期短,实施按篇出版、按期归档,保证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内发布,保障研究成果的首发权。

二、现有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和在建平台“学者在线”带来的启示

近年来,各色各类的期刊数字化平台层出不穷,但大都未涉及按篇出版首发论文的模式。在这方面走在前列的是已有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先发后审”机制,以及在建平台“学者在线”的某些构想。本部分以这两个平台为例来分享一些思考。

(一)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先发后审”模式及其电子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引发的思考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先发后审”模式和其创办的电子刊都是对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实践和探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能否成功实现融合转型也值得思考。

1.“先发后审”机制仍存在种种弊端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首创的学术论文“先发后审”模式对传统出版模式和科研评价机制进行了变革。这对于打破学术期刊垄断,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种模式能否成为学术论文按篇出版的主流发展方向,仍然值得探讨。

首先,在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下,高质量的稿源难以保障。在目前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大多数单位只承认在正式出版的纸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怎么吸引到优质稿件、从而保障首发论文的高质量,恐怕是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期刊部主任卢新介绍,当时搭建此平台还有一个目的在于要使公益基金资助的项目争取先在国内发表,所以对于教育部公益资金资助的课题项目,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课题结题前至少要有一篇课题成果首发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平台上。由此可见,该平台为了保障高质量的稿源,也进行了种种努力,但这种努力能否在整个学术圈和科研界收到实效,还有待观察。

其次,“先发后审”模式在稿件质量把关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国内率先推行“先发后审”机制,变革传统论文发表方式,无疑是具有革新意义的,有助于解决传统期刊发表量不足、发表周期长等问题,有利于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来稿承诺7天内网络发布,在发布之前只有编辑的简单技术加工,没有同行评议等专家评审环节。据卢新介绍,论文在7天内网络发布后,会找专家进行同行评议,专家会给出一个星级评定,来评判稿件的优劣。这种“先发后审”的模式,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为读者提供筛选稿件、提供精品的作用,但将少量优质稿件淹没于大量垃圾稿件中的做法是否可取,也值得商榷。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在内容把关方面基本上不存在意识形态的问题,如果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稿件,这种“先发后审”的模式,对于意识形态的把控就很难实现。

再次,由“输血”变“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据卢新介绍,目前该平台的运营与维护主要还是靠公益资金在投入,虽然也有一些广告收入,但资金问题仍是当前发展遇到的重要问题。按照正常的发展理论,一个网站经过10年的输血和培育,应该已经进入正循环状态了,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还远未实现自身造血。在媒介融合与转型期,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中国学术期刊界和学术界作出的努力与尝试,其发展方向也许是具有前瞻性的,但这种单纯依靠“输血”的发展模式到底还能维持多久,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2.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使得电子期刊未来渺茫

据卢新介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这本电子期刊,目前大多都是在赠送,没有什么经济收益。在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下,电子期刊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与按篇出版面临的问题大致类似,尤其是优质稿源问题更加突出。

与电子期刊发展的尴尬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年创办了有正式刊号的纸质刊物《中国科技论文》,经过几年发展,现在已经是中文核心期刊了。此刊物的稿源主要有:首发论文中的五星级的文章,作者投稿,编辑约稿三种,目前已实现了盈亏平衡。

基本相同的内容,但由于承载载体不一样,却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如果我国目前这种科研评价体系不改变的话,电子刊发展的前景只能以“渺茫”两字来形容了。

(二)“学者在线”——刊网融合的积极实践者

“学者在线”是人大数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大数媒”)整合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原有的数据库资源和数字出版部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打造的刊网融合平台。

据人大数媒总经理张文飞介绍,“学者在线”学术数字出版平台以满足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在校硕博的多样化需求为核心,打造独特的会员服务体系;以服务为先导,矢志成为国内最权威的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发布和按需出版平台,此平台目前处于内部公测阶段,拟在2015年上半年上线。当笔者问及“学者在线”下一步是否考虑“首发论文”的时候,张文飞说,我们下一步是要做这个事情的,不过我们仍然会采用“先审后发”的模式,即便在网上发表,我们也要先评审通过了再发表。对于笔者提出的对优质稿源的担忧,张文飞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背后有人大书报资料中心148种纸质刊物的强力支持,我们还有多学科的内容把关人。

尽管人大数媒背靠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笔者认为,如果这个平台不能树立在学界和科研界的权威,不能得到学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认可的话,所有的设想都只能是看上去很美。对此,张文飞说,我们必须先树立平台的权威性,让学界承认在我们平台发的文章的确水平很高,可以作为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的指标。我们也必须吸引到要吸引的人,聚集到一定的人气。为了聚集人气、树立权威性,“学者在线”也进行了规划和构想。据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主任武宝瑞介绍,“学者在线”最大的特点是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将产品内容从单一的学术论文、动态信息扩充为集学术论文、动态信息、相关期刊、图书、机构、研究项目、学术会议、学者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群。比如我们可以为纸刊受众推送实时的学术会议信息,告知其会议时间、地点,收费还是免费;可以为受众推送学术项目申报信息,告知项目申报方式、路径等。这些信息都是纸刊难以提供的,但恰恰又是纸刊受众需要的。[2]这种通过会员制服务为科研工作者和学者提供综合信息的平台模式,在现有的平台发展模式中也并不罕见,但并不是每一个这样的平台都能具有权威性。这种构想能否实现预期效果,仍然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三、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的模式建构

由于我国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中,还难给予纸刊和电子刊同样的资格认定,所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也无法完全脱离原有的纸刊和编辑部。只有将原有编辑部和纸刊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并与新技术、新平台深度融合,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

(一)数字化平台化建设成为学术期刊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对于大众生活类刊物,学术期刊是更容易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载体形态,因为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学术知识、进行学术交流,不像大众生活类刊物,还具有让受众把玩、摸索、欣赏、品位的功能。相比于大众生活类刊物,学术期刊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内容传播,那么这个内容是靠纸介质刊物来传播还是靠网络平台来传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网络的快捷、海量、开放,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学术成果的广泛和快速传播。而且,由于出版流程的改变与再造,省掉了印刷和发行费用,这对于期刊社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数字出版+按需印刷”也许是未来学术期刊发展的最终方向,单个期刊的数字出版显然是不符合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趋势的,只有利用网络平台将多种刊物集聚在一起,才能发挥合力,产生规模效益。因此,平台化建设就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二)以编辑部为单位的淘宝式服务平台或成为平台建设的一个方向

笔者大胆提出一种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的设想:即从国家层面搭建一个大型的以公益出版为主的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我们原有的纸刊编辑部整体进驻此平台,编辑部原有审稿程序、同行评审等都无需改变,只是通过同行评审的文章先在平台的电子期刊上发布(即原创首发模式),如果有作者需要纸质刊物,可以通过“按需印刷”的方式来满足。这样既省去了纸介质印刷和出版的环节,又有利于成果的快速传播。当然,为了保证此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和自身造血,平台可像淘宝网一样,向进驻期刊社收取少量的“进场费”。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在保障稿源和稿件质量的同时也节约了纸张。因为原有期刊编辑部的人员和审稿机制都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只是最后的内容呈现载体。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原来能组到的优质稿件,在数字化平台上也依然还是能实现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纸张,减少了印刷成本。当然,对于有纸刊需求的读者,可以采用“按需印刷”的方式来满足他。

二是解决了平台上多学科内容把关的问题。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建设,改变的是学术期刊的出版流程和传播载体,传播内容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平台的任务也是要尽可能地发布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以供学术传播和学术交流之用。那么,原来期刊编辑部负责的审稿任务和同行评审的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按照约5000种学术、科技期刊来计算,如果每种期刊需要3名编辑的话,5000种刊物需要聘用1.5万名编辑,这对于一个平台来说显然是做不到的。即便像“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和“学者在线”这样的平台也只能是做部分的尝试和实践。所以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现有期刊编辑部的力量,进行内容把关。对于期刊编辑部而言,只是把原有工作流程从纸版本程序全部挪移至网络平台上;对于平台而言,可以省去很大部分的人力成本,只要做好平台的相关服务即可。

三是有助于期刊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小、散、弱”向来是对我国期刊的评价,多年来,国内一直在期刊集约化运作、规模化发展方面进行着种种努力,但是都收效甚微。未来的期刊社如果都能聚集到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上,那么集约化运作、规模化发展将不会只是一句空话。在这方面,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者在线、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中国科技期刊网、中国光学期刊网等平台已经有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四是有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学术期刊的使命就是为了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在世界范围内,开放获取也成为一种趋势。多年来,纸刊出版周期长、内容滞后等问题一直存在,自建网站、开放获取、优先出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此平台建立以后,编辑部可以将每期的最新内容第一时间公之于众,甚至可以采用单篇出版的模式,这无疑会加快科研成果的传播与交流。

五是有利于与现行科研评价体系平衡。由于数字化平台上的期刊都是由原有纸刊转化而来,纸刊拥有的权威性、公信力和稳定的读者群依然存在,这对于平台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树立有绝对优势。有了权威性和公信力,其发布的成果便容易得到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与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的矛盾。进一步讲,如果国家政策能够给予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同样的资格认定,将会大幅度增加转型成功的筹码。当然,期刊管理部门、期刊编辑部门、评价机构、平台管理与搭建部门等多方利益的博弈与平衡也是需要考虑的。所以,平台化建设的道路还很长,能否顺利走上坦途,需要各方在利益博弈中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1]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0周年——共话革新,携手未来[EB/ OL].(2013-10-14)[2014-9-28].http://www.edu.cn/html/rd/ paper10/

[2]武宝瑞.学术期刊在刊网融合中披沙沥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8-26

*本文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度重点课题“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学术期刊论文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