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探讨

2015-01-30曹文刚

中国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莫言文学

□文│曹文刚

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探讨

□文│曹文刚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出版是中

中国当代文学 对外翻译出版 对策与建议 译介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出版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十余年来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2004年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年实施“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2008年启动“国剧海外传播工程”,2009年启动“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年7月,“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被批准立项,2009年年底,“经典中国出版工程”开始实施,规模宏大的“大中华文库”工程已出版100多种中国文化典籍的外译本。另有“中国文化汉外对照丛书”和“中译经典文库: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人民文学》杂志推出其英文版《路灯》(Pathlight),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联合创办英文期刊《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其对外翻译出版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受到国人前所未有的认同与关注。本文就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发展迅速,其在海外的影响也日渐扩大。但总体上说,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路还很长,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翻译观念落后制约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是重中之重。翻译的薄弱是目前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瓶颈,这与我们对翻译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一般以为只要把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忠实、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就可以走出去了。应该说,这种对翻译的认识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交出“合格的译作”就意味着能够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英译本的译文是一流的,在国内备受推崇,然而其在海外的接受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我们简单地认为,翻译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却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标和任务。如果翻译成外文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能在译入语环境中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那么这样的译文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我们的翻译研究长期一直停留在“怎样译”等翻译技巧的层面上,却忽视了把中文转换成外文的任务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长久以来,中国的翻译活动基本上是一种以外译中为主的译入行为。从事译入活动的译者注重的是如何译得准确、忠实,而几乎不去考虑译入语环境中影响和制约翻译行为的各种因素。与译入行为有很大不同,译出行为的目的语方还没有对译出方的文化、文学产生强烈的内在需求,更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接受环境和接受群体。译出需要考虑翻译行为以外的各种因素,诸如接受环境、传播手段、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欣赏趣味、阅读习惯,目标语国家的文学观念、意识形态,以及译者本人的翻译方法、策略等。无视译入与译出的差别,仍然用译入的翻译理论来指导译出的翻译实践,在译出行为中继续只重视“怎么译”的问题,仅仅看重“忠实原文” “原文至上” 而不考虑文化接受等其他重要因素,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

2.文学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

自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2004年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出增长很快,成绩喜人,但与我们对外国文学的译入相比,明显不平衡。宋炳辉教授指出,中国翻译文学数量之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但中国在摄入外国文学资源的同时却很少输出自己的文学资源,中国对外国文学的吸纳与外国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存在巨大的落差。[1]季进教授指出,西方对中国文学的关注与熟悉程度,远远比不上我们对西方文学的关注程度。[2]2012年,美国翻译出版的中文图书仅有16部。[3]译入与译出失衡的状况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依然处于边缘地位。

3.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的渠道不畅

出版发行渠道不畅制约我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翻译出版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大多由国外的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主流商业出版社出版的较少,这使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往往被归在专业化、学术化的小众类别,很难进入主流传播渠道并产生积极的市场反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叶兆言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朱文的《我爱美元》等都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长恨歌》的英译本甚至还曾一度被出版社拒绝,后因著名学者王德威多方努力才得以面世。美国汉学家罗福林指出,大部分美国学术出版机构出的中国当代文学译本在美国商业市场没有销路,主流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如莫言、王安忆、余华、苏童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译本,虽然在主流的连锁书店出售,但是它们不容易被找到,因为经常没有中国文学的专柜。[4]在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出版,偏重于从政治角度考虑,而较少考虑市场因素。

二、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要让中国文学走出去,我们要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针对上述对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出版发行和传播不力原因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选题要有全球意识

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出版在选题上要着眼于那些体现人类普遍价值观的具有全球意识的选题。比如,对人性的关注,对人类尊严、自由、权利、福利的肯定,具有全球意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容易引起异域读者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产生共鸣。这样的作品具备中国文化的特质,又把握住了人性的共通之处,突破了民族本位的视野局限。具备全球意识的选题既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又有中国文化的个性,有利于中外文化的汇通与融合。选题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民族精神、民族气派要与人类价值、普世情怀、世界品格联系在一起。“莫言是努力和国际文学接轨的践行者”,[5]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为中心,书写了当代中国的面貌,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精神内涵,又融合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人性终极关怀,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点”。[6]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其作品的兼具本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分不开的。

2.加强对海外接受状况的研究

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的接受环境要有正确的认识,加强对国外读者及接受语境的研究。众所周知,中国人主动地翻译西方文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而西方开始比较积极主动地译介中国文化,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使得中国人拥有比较丰厚的西方文化的积累,而西方则缺乏相当数量的可以接受译自中国文化的读者。可以这么说,当今西方国家的中国作品的普通读者,其接受水平只相当于我国严复、林纾那个时代的西方作品的中国读者。在那个时代,西方作品的中国读者的接受水平很低:译自西方的作品通常都有大幅度的删节,小说要被改造成章回体的形式,因为只有这样,中国读者才能接受。基于此,在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出版,不要一味贪大、贪多、求全,如果都出全译本,那就对外国读者要求太高了。可以出些节译本、改写本,接受效果或许比全译本的要好。此外,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国外的文学研究和评论是分不开的,我们还应推动国外的文学研究和评论,要扩大国外汉学家队伍,跟踪和了解国外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介,促进与国外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合作性研究。

3.调动各种媒介手段

应开拓多元化的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接收方式,电视、电影、网络、广播、交互媒体、广告等都与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互动作用,对文学传播能起到独特的作用。当前,影视因素依然是中国当代文学获得世界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影视作品对提升作家的声誉能发挥广告效应,影像则可以带动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该片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使得莫言开始引起国外的关注,有力地促进了莫言作品在国外的翻译传播。何明星“新世纪13年中国当代文学外译作品世界收藏图书馆数量排名”表明,新世纪以来在国内知名度不高的郭小橹竟然是中国对外翻译作品世界图书馆收藏排名的第一名。[7]这位70后的中国当代作家具有评论家、小说家、导演、编剧等多重身份。她在国外的知名度主要来自于她的电影和纪录片,她的电影《你的鱼今天怎么样》和《中国姑娘》都获得国际大奖,这与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首次引起国外关注的情形十分相似。

4.加强对传播方式和途径的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要在国外传播,就要熟悉国外出版发行的惯例,习惯其中的操作流程。市场是影响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环节,研究如何有效地开拓发行渠道至关重要。有效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最紧缺的是中介人才,职业出版经纪人、代理人这样的中介人才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又熟悉国外出版市场,和国外出版机构有合作关系。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传播不力,国内出版界与国外翻译界信息流通不畅是症结之一。往往由于信息不灵,国内出版社无法找到合适的国外译者,一部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因为没有好的译本而不能进入国外的发行渠道。如果由职业经纪人出面,联系各方促成国外出版事宜,并为这部作品找到合适的翻译人员,事情就会是另外一种相反的结果。代理人可以实现翻译出版信息的中外双向流通和双向选择,改变信息不畅的现状,从而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创造更多的机会。应发展符合市场体制的版权代理业,建立版权代理机构,发挥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中的桥梁作用。在国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作家莫言、余华、阎连科,都有自己作品国外版权的代理人。长篇小说《狼图腾》由版权机构代理作者与国外出版商签订外文版版权输出协议走向世界。据统计,《狼图腾》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上1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获得西方主流媒体的评论。[8]

三、结语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必然。对外传播中国当代文学,我们要本着文学交流、对话的态度,戒除焦虑、急躁、推销、宣传的心态,要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保持文化自觉自信,积极促进中外文学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实现平等、双向的沟通与交流,在共同发展中达到多元共存、和谐共处。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1]綦亮.从翻译到创作和评论都应多些文化自觉[J].中国比较文学,2013(1)

[2]张聪.“中国文学走出去:挑战与机遇”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2014(1)

[3]刘敏.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障碍[N].长江日报,2013-09-10

[4]吴赟,顾忆青.困境与出路: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探讨[J].中国外语,2012(5)

[5][6]唐先田.莫言是文化自觉自信的践行者[J].江淮论坛,2012(6)

[7]何明星.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新世纪十年回眸之二[J].中国图书评论,2013(2)

[8]姜智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J].南方文坛,2014(4)

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在出版界和有关机构的大力推动下发展迅速,成绩可喜。但是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为此我们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莫言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过去的年
我们需要文学
爱如莫言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莫言:虚伪的文学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