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社会心态优化问题
2015-01-30严国红
严国红
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社会心态优化问题
严国红①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作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浅层领域,社会心态优化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基础,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社会心态优化方面主要存在着多范畴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简单性管理存在不足、多元化社会中政府单向度话语权垄断功能在消减、文化的庸俗商品化进程中政府强力引导支配力弱化等“瓶颈”障碍。必须坚持实践性、时代性、科学系统性等原则,并采取种种方法与途径,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中社会心态优化。
中国精神;意识形态;社会心态;优化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2页。在当前,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无疑是弘扬“中国精神”最重要的举措。作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浅层领域,社会心态优化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基础,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从基础上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政治稳定环境需要良好的社会心态氛围作为保证。一方面,社会心态现代化有利于人们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政治治理“合法性”的认同。另一方面,从社会个体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最终要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当普通民众的心态适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那么,普通民众就会对自身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地位有相应的满足感,他们对社会就会产生高度认同感,他们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的现代化的“心理上的距离”①乐国安:《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155页。就会缩小为零,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将会更加坚定,这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政治稳定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前提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包容能力需要良好的社会心态氛围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要实现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然而,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已经凸显出来,“贫富分化,财富集中程度高;阶层结构的定型化倾向,各阶层的心理心态得到内部认同与固化;社会结构紧张从而使社会关系处于敏感状态”②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社会阶层矛盾的凸现,使得各阶层的社会心态冲突演变为人们现实关系的冲突,出现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关系。而社会心态优化能够增强人们相互的包容与信任,增加人们对于现实矛盾的容忍度,使人们可以以最大的宽容度去承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同时降低矛盾的激烈程度,并创造良好的心态氛围,使各种矛盾向着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发展。
由于社会心态优化问题与意识形态建设紧密相连,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些重要文件,为我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科学认识和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我们优化社会心态氛围提供了重要的实践途径。
一、意识形态建设中社会心态优化的“瓶颈”障碍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党和政府必须旗帜鲜明地主张和实施正确的方针路线,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领功能,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性地位,为社会心态的优化创造积极现实环境。另一方面,又必须积极有效地排除在社会心态优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障碍,尽可能消除产生不良社会心态的现实土壤。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加强社会心态的优化工作,但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社会心态优化的“瓶颈”障碍。
(一)多范畴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简单性管理存在不足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当今社会正在朝着多范畴化的方向发展。所谓“范畴化”就是“将这个世界划分成界限明晰的领域”①[澳]迈克尔·A.豪格、[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高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很明显,在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的情况下,社会范畴越来越多,人们同时从属的“社会范畴”较之以前社会多了很多,如在过去,一个人可以同时从属于“教师”“商品购买者”“羽毛球爱好者”这些社会范畴,而现在,这个人除了从属上述社会范畴之外,可能还会从属于更多的社会范畴,如“网民”等。也就是说,在多重社会范畴之中生活的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泛,其产生的社会认同或排斥领域越来越多重化,进行社会行为时所依据的社会价值标准也越来越多元化,所折射出来的呈现在个人身上的社会心态也明显带有多重社会范畴的相关特征。更为关键的是,多重社会范畴化所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市民身份意识的模糊性,从而导致呈现在其身上的社会心态并没有明显的指向,只是一个抽象的、难以界定的“灰箱”。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在这种多范畴的社会生活中,政府在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基础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简单性社会范畴化为依据的。如仍然将普通民众划分为社区居民、村民、农民工等几种常规的大范畴,进行单一性的、简单的意识形态引导。这种社会管理模式在过去社会范畴并不多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无疑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但是,它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范畴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管理:一方面,这种简单范畴化的社会管理模式与民众的多重范畴化社会生活愿望存在严重冲突,无形之中增加了民众产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种简单化社会管理模式适用的是有着明确身份定位的社会对象,而当今社会对象的社会身份定位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因此,这种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模式没有针对性,因而就失去了曾经具有的社会管理效果。
(二)多元化社会中政府单向度话语权垄断功能在消减
现代话语权实质是人的现实平等的潜在权利的表达,“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①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在先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由于话语权的信息非对称性,导致民众长期被动习惯于政府的话语权环境,从而使得我国当前的话语权呈现为“政府积极垄断、民众被迫沉默”的“非均衡性”格局。在我国过去单一经济体制之下,社会阶层没有明显分化,民众利益不存在激烈冲突,这种强势政府话语权可以有效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再加之人民对我们党和政府高度信仰认同,在民众心中,政府的话语就是他们所需要的话语,因而不存在任何话语权的危机。然而,在多元化社会里,民众的利益已呈现多元化,阶层利益之间的博弈性冲突日趋激烈,各种利益主体必须有效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才有可能真实实现自己的现实利益,而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话语权无疑是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之一。“‘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②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可见,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进行意识形态建设,话语权也必须具有多元化的性质,应该是多向度的。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精英的民主”思维正在迅速崛起;另一方面,“社会草根意识”的苏醒已成事实,“维权”之声不绝于耳。尽管政府拥有比民众更多的话语表达渠道和机制,其话语权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其垄断功能正在减弱,民众话语表达“失语”已成过去。政府话语权垄断功能的减弱势必导致政府的引导功能的弱化,从而无法和先前一样以最佳的视角引导民众按照政府设想的方式去思维与行为,同时,民众的话语权表达可能与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相悖,而政府无法发挥先前的强势引导功能,从而使得民众清晰意识到自身利益表达与现代化建设现实存在明显差别。这一事实的结果之一就是“社会焦虑”成为现代化建设过程困扰民众的普遍社会现象,导致人们丧失了积极的社会心态,降低了民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
(三)文化的庸俗商品化进程中政府强力引导支配力弱化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从本质上看,文化的发展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律,然而,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呈现“非现代化”的特征。由于文化与一般的商品不同,它是民族存在的文明见证,因此,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充分彰显文化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尤其需要凸现的是文化的“正义”性内涵。但是在现代化发展之路上,民众普遍认为“重要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真实的价值”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例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氛围中,现代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优先考虑的是新闻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了获得最大的交换价值,现代媒体往往会弱化新闻本身内在的文化价值,这样就很难兼顾文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正义性”问题,而是将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引导为简单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物品的商品化过程,从而大大降低了文化本身的价值功能,导致缺乏必要内涵的“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大行其道。更让人担忧的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大量不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所谓“西方经典文化”经过种种以呈现其交换价值的方式而被盲目引入。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是这种带有方向性错误的文化的庸俗商品化过程引导民众出现了“急功近利”“普遍浮躁”“偏执怀疑”等不良社会心态。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政府的强力引导力。
同时,“自媒体”时代的文化的庸俗商品化过程中,政府积极应付能力不足。“自媒体”的出现完全摆脱了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的束缚,突破了过去信息传播的时空边界,任何社会事件都有可能在瞬间成为民众的焦点,这无疑对现代化建设中的政府积极应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由于传播信息源的不确定性,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已不能被政府事先良好掌控,民众可能会出现的舆论倾向也无法在处理过程中被政府判断准确,这就增加了政府做出准确应对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民众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不遵循任何规则,而政府在回应过程中却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程序,因而,从时效上看,政府对社会事件的回应具有“滞后性”的特征,使得民众对政府能力产生“质疑”“不信任”等不良社会心态。
二、意识形态建设中社会心态优化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同样,社会心态优化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明确其基本的指导原则,为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做好社会心态优化提供理论的指导方向。
(一)实践性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人们本质的存在方式,人们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历史。“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人们心态的产生、发展以及对心理内容的抽象表现等等都源自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精神结晶,可以说,任何社会心态的产生、发展与沉积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丰富起来,并最终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服务的。因此,社会心态优化也应该遵循一种实践性的原则,将社会心态优化当作一种培养人们对和谐社会深厚社会感情和坚定社会信仰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能把其看作一种纯粹的心理安慰法。
社会实践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的,社会心态优化要坚持实践性的原则,也就要求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将社会心态优化看作一个发展、动态的过程,而决不能将它看作一个僵化、固定的静态模式。因此,我们要注意社会心态优化的阶段性,不能超越特定社会时期的社会心态发展的阶段性,一定要遵循社会心态的变化规律。
社会心态优化的实践性原则还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现实针对性。在社会心态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群体在相同的社会现实状况中,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其社会心态状态也是有所差异的。同时,从社会整体上看,意识形态建设的不同阶段所需要解决的社会心态的现实问题也不一样。因此,在社会心态优化过程中,要在大量实践调查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社会心态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采取现实性的调控思路,将社会心态优化与现实社会环境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在改造现实生活环境的实践活动中建设和谐的社会心态。
(二)时代性原则
在社会心态优化过程中,应该将“继承传统”与“着眼当下”有机统一。新时期社会心态优化必须是与当前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是与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现实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一定要把握时代性,以不断丰富社会心态优化的内涵。
社会心态优化必须坚持时代性的原因在于社会心态的产生与发展是由社会现实所决定的,当社会现实发生变化时,社会心态也将随之变化。社会心态也正是在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进中不断丰富其内涵的。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社会心态只有不断发展变化,不断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加时代性的内容,才能保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相同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转型期,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之中,社会各种现实状况会导致大量新观念的出现,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使他们产生新的精神风貌的同时,也会导致他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而且,改革所产生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也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导致他们的社会信仰出现变化。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体现时代性。同样,社会心态优化也应该紧跟时代的精神脉搏,让社会成员的内心直接感受到时代主流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存在,并自觉以和谐社会的主流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念引导自己认识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种种现象。
(三)科学系统性原则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又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同样,社会心态优化也应该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在优化过程中,要抛弃凭经验估算以及凭借政治权力压制的不科学做法,而要把社会心态优化置于科学体系的基础之上,充分加强科学技术在社会心态优化中的运用,加大基础性投入,加强对现实生活中社会心态的实证性研究,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测量与评价社会心态优化中各种现实影响因素的性质、影响程度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合理的社会心态预警监控系统。同时,将民众的社会心态反映纳入政策实施效果的参考指标体系之中,以科学的态度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社会心态优化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因此,应该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页。。社会心态是这一有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心态优化过程中,我们要从系统的角度来着手,不仅仅要平衡和协调社会心态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注重社会心态这一系统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综合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心态优化。
三、意识形态建设中社会心态优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社会心态优化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在坚持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科学系统性等原则的前提下,以解决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现实的问题为出发点,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从多种维度进行社会心态优化。
(一)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心态疏导机制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困扰着人们,使得人们丧失了宁静的心境及应对社会变化的从容心态,缺乏从长计议的理性安排,失去踏实作风,导致急功近利的行为倾向”①王旭丽:《社会个体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及其塑造》,《南都学坛》2008年第1期。。如果这些社会焦虑情绪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就可能会不断凝聚,从而使人们产生对抗情绪,最终危害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建立多层次社会心态疏导机制可以有效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心态障碍,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引导人们的社会心态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
一是完善“社会安全阀”机制。“社会安全阀”最早由美国社会冲突学派的刘易斯·科塞在阐释齐美尔的社会冲突理论过程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个体在进行情感宣泄的时候,“积累起来的敌意和进攻性情绪不仅可以向敌意的原初对象发泄,也可以向替代目标发泄”②[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而社会安全阀“为敌意的转移提供了一个替代物,从而那里的冲突本身也被引离了最初的不能令人满意的关系”③同上,第138—139页。。作为“社会成员之间敌意发泄的直接出口”④同上,第26—27页。的社会安全阀的主要功能是“使敌意转向替代目标,或说是起发泄释放的通道的作用”⑤同上,第26页。。而我们所说的完善“社会安全阀”机制就是要使“社会安全阀”为社会成员宣泄情感、寻求心理和谐提供合法化的渠道。
因此,要建立通畅的民意表达与民意监测体系。民意表达机制不畅通,意味着人们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较好的表达,日积月累,在社会上就会形成一种压抑、不满的社会心态氛围,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就可能引发社会的群体性事件。因此,要加强各种民意表达沟通渠道的建设,如信访制度、投诉举报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等,使人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多维度的表达,体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从而缓解他们不良的社会情绪,同时,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做好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对和谐的社会心态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媒体,做好重大事件、重大社会现象、重大理论、重大方针政策的报道与解释工作,有效解答人们心中的困惑,营造一种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一致的社会心态的氛围。
二是加强社会心态危机干预系统的建设。其首要任务是建立社会心态危机的预警体系。一方面,要建立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库,采用各种方式定期大范围地进行社会心态的监测,及时收集成员心理状态的有关信息,加强有关民众信心指数、满意程度等有关民生指数的监测,科学地分析带有群体性倾向的社会动向,并及时公布相关数据,全面深入分析当前影响社会心态变化的现实因素,研究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态的临界值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心态危机的早期预警系统;另一方面,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有些特定阶层容易产生社会心态问题,因此,应该对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进行准确划分,如弱势群体、大学毕业生、青少年、老年人等,并进行重点跟踪与监测,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地及时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社会心态问题。
(二)加强现代健康人格的塑造
尽管有关人格要素的学理分析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健康的人格“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多方面和多种特征的综合体”①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5页。已成为共识。现代健康人格的塑造必须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正因为如此,他们把健康人格的塑造与人生存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人生存的社会环境极为恶劣,“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③同上,第287页。,要想在资本主义社会建设健康人格,唯一的途径便是“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④同上,第287页。。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为现代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现实的社会环境。从社会的角度看,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为现代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仍应当加强和谐社会环境的建设,尤其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的建设。“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⑤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另一方面,要让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生产实践,在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爱因斯坦曾说过:“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形成的。”①[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3页。当人们以积极上进的心理状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时,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有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才能有正确的大局观念,才能正确处理好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现代健康的人格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同时,只有人们大力进行社会实践,社会生产力才能极大发展,社会的各项制度才能更加完善,社会财富这块“大蛋糕”才会得到公平的分配,民众的贫富差距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人们的现代健康人格才有实现的可能,和谐的社会心态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从作用机理上看,社会心态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反映,也就是说,社会心态深受文化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开放力度的加大,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已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文化融合现象,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将会导致人们的心理状态的冲突,并最终对社会心态产生影响。当前社会信仰之所以出现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先进文化,没有人们自觉乐意接受的主导性文化,使人们在文化认同上出现了迷失,从而导致心理的失衡,社会风气出现低落。一句话,当前社会信仰出现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体的文化意识存在缺失。
因此,要消除社会信仰危机,为和谐的社会心态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地位,增加社会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②费孝通:《文化自觉和而不同——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民俗研究》2000年第3期。在当前中外文化交织的情况下,必须积极继承和弘扬我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通过开展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来建设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通过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力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增加民众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建设责任感,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增强民众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化碰撞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人们对外来文化保持必要的“自知之明”,从而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关系,保持我们自身民族文化的主导性地位。
另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努力进行文化创新。任何民族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才能获得符合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不断吸取先进的文化成果,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其主导性地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在对待外来文化问题上,要坚决反对文化保守主义,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积极吸取其他文化的合理成分,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当然,在积极吸取外来文化先进成果的同时,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的文化思潮对我国社会心态氛围的负面冲击,尤其是要坚决抵制那些打着“普世价值”旗号的所谓西方价值观念。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社会信仰的危机也是社会价值观的危机,当社会出现价值观的混乱时,价值观的引导、激励与调节作用将无法发挥出来,从而导致人们的是非观念出现混淆,从而致使社会心态在这种价值冲突中受到巨大冲击。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民众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体系,从而从根本上化解由于价值观的冲突而引起的消极的社会心态。
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③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1999年6月16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的魅力、全方位的社会舆论导向和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使民众能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社会认知,从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贪污腐败、缺乏诚信、丧失职业道德等现象都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之中,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民众对这些道德失范行为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社会心态倾向。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极有必要对目前的社会道德进行反思与总结,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与规范:一方面,大力弘扬社会正义正气,加大对社会先进典型人物与事件的宣传力度,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倡导诚实守信和公正廉洁,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加大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社会道德奖惩机制。优化社会心态必须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而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促进精神生活的充实,广泛的社会道德赏罚是对社会道德进行调控和评价的有效方式。通过强大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方式,向社会民众倡导正确的、积极的社会道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通过赏罚分明,在各条阵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152页。因此,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合理的社会道德奖惩机制,对“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道德行为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损人利己”“好逸恶劳”等道德行为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处罚。同时,将对这一道德奖惩机制的宣传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达到弘扬正义的社会道德的目的。
①严国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