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2015-01-30
编后记
“中国中古史前沿论坛”经过多年的筹划终于正式启动,2013年8月22日至25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西安碑林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第一届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期间得以克服种种困难,全仗学界同仁的共同襄助。时至今日,会议论文集的出版工作才提上日程,姗姗来迟,更显来之不易,这就是呈现在大家眼前的《中国中古史集刊》(第一辑)。
“中古”一词在20世纪很长时期内一直保持着与“封建”若隐若现的联系,作为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断代,国内学界一般称其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日本与台湾学者则往往冠以“中古”之名。这里采用此名主要为了简化标题,同时借以限定论坛与集刊所跨的时间,大体上至东汉下至五代。
近年中国中古史领域中青年学者英才辈出,学术活动频繁,共同推动着中古史研究的纵深发展。资料的匮乏与前人研究的相对充分,使中古史的推进举步维艰,于是新方法的引入与加强交流成为推动中古史研究的发动机。新方法与新材料的不断介入,逐渐带动研究的新走向。在经历最初的热血沸腾之后,不禁疑惑,历史的方向究竟在哪里,传统研究在前辈学者的耕耘下是否已无余地,基本问题是否都已得到妥善解决,时代与观念的不同是否能让我们找到处理传统问题的新视角进而提出与前辈不同的看法,基础研究是否已失去价值。带着这些不自量力的期待,我们组建了这个论坛,并艰难起航。传统研究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同样欢迎新兴研究。
论坛在筹备阶段所拟主题分为四项:中古史研究的新视野;中古政治与社会经济;中古交通与地域文化;中古医学与信仰世界。在具体操作中为了更有效地推进交流,最终采取只限时段不限主题的方式,故在会议讨论及论文结集时我们亦不以主题为据,仅以时段相别。本辑收录论文20篇,涉及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医疗史等诸多方面,既包含传统文献的探索,又涉及新材料与新方法的引入,从论题与研究方法上均体现了组建论坛的初衷。
论坛的举办与集刊的出版获得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鼎力资助,论坛的召开,集刊的出版均与此息息相关。此外,西安碑林博物馆在论坛举办期间提供了及时的协助,朱雷先生与景蜀慧先生一直关注论坛进展并亲临指导,让我们倍受鼓舞。一路走来,甘苦自知,张达志与我,可谓风雨同舟。同时,范兆飞、吴羽、王庆卫、肖荣、黄楼、姜望来、苏小华等诸位仁兄给予了不可估量的帮助。集刊能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正是范兆飞一力促成。
论坛已举办至第三届,这个旨在增进学术交流的平台犹如新生婴儿,已在蹒跚中迈出第一步。在论坛支持下的集刊,时至今日方才起步,前路艰辛可想而知,相信以后在诸位学界同仁的帮助下一定会茁壮成长,为推动中国中古史研究的进步稍尽绵薄之力!
权家玉谨致
2015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