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歌唱中的气

2015-01-30张俊国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养气歌者本体

张俊国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25300)

论歌唱中的气

张俊国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25300)

歌唱存在于一呼一吸之间,但这种由呼吸形成的物理之气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而仅仅以此气也无法唱出“天籁之音”。在笔者看来,物理之气的巧妙运用是歌者必须具备的一项技术,而歌唱境界的提高却必须从中国传统的气文化中汲取养分。本文从笔者的歌唱实践出发,从歌唱现象到歌唱行为再到对行为者的研究,论述了物理意义上的气、本体意义上的气以及养气的方法等主要内容。

气;歌唱;本体;养气

“气”是声乐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的关键词,气息运用的优劣直接反映出歌者的技能水平之高下。这里所说的气,是一个与“力”既互为因果,又相生相克的统一体,正如古语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但笔者认为,此二者不可分割也无法分割,任何轻视一方而重视另一方的观点与做法,都会给歌唱带来“灾难”。唐代音乐家段安节在其著作《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意思是说善于歌唱的人,必须会调节气息。这一理论同西洋唱法理论中“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的观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笔者认为这里的“气”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中国文化中的气是本体,它存在于万物之中,与“不舍昼夜”的生活洪流浑然一体。作为本体的气还涉及歌唱艺术的源泉、歌者的综合素质与风格等方面。掌握生理上的气息在歌唱中的合理运用,对于歌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歌者发出“不同凡响”的声音,但这仅仅是发声技巧的问题,这样的歌者算不上是“善歌者”,真正的善歌者应该是善于把握生理之气兼具善于体悟本体之气的“悟道之人”。

一、生理意义上的气

这里所说的气,是由呼吸产生的物理之物。关于呼吸的原理及其在歌唱中运用的论述性文章,早已是铺天盖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笔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流动为气,屏气成力;力因气生,气借力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力气”一词在笔者看来其实是两个既互为因果又相克相成的概念的合体。

在歌唱中究竟该如何让气息保持流动的状态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苏格兰风笛的构造及发声原理。苏格兰风笛在结构上一般包括吹管、气囊、演奏管与和弦管四个部分。在演奏时,吹奏者将气吹入气囊中并存储下来。与气囊相接的音管拥有开放式端口,即使在吹奏者换气的时候,乐声也可以在气囊存储的气息的作用下保持不断,所以,风笛在吹奏过程中声音始终是连贯的。与苏格兰风笛相比,歌者肺部的作用等同于气囊,鼻咽腔与音管的功能也是相一致的,关键是连接肺部与鼻咽腔的端口必须保持开放,让声带震动产生的声波在气息的吹动下得以持续不断地进入共鸣腔体中,气息的流动换来了声音的连贯。

说到“气”就必然引出“力”。此二者很难分出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笔者认为此二者既互为因果又相克相成。从技术层面来讲,歌唱的过程其实就是“气”与“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力”是“借力”,即借用呼吸的势力将“机器”发动起来,然后就是利用气的流动性完成后面的部分,此后的每一乐句都是在气与力的相互转换中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力”产生于吸气的势中,“气”又需要借助于“力”的推动得以流动。如果将吸入的气息屏住,气就会失去流动性,从而转化为力。相反,一味避免用力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不能合理“用力”的歌唱会给人一种“病人”的虚弱感。所以,歌唱的过程是气与力协调发展的过程,过分强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会给歌唱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本体意义上的气

对于大多数歌者来说,生理意义上的呼吸之气的运用是一个技术课题,也是关于“气”的全部理解。其实,除却生理之气之外,还有本体意义上的气,并且本体意义上的气才是衡量我们艺术成就的决定性因素。关于“气”的研究,从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至清末,它一直是一个热门问题。中国古代的理论家们一致认为“气”是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的本源来自于“天地元气”,气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艺术作品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歌唱艺术自然涵盖于这一法则之中,所以,加强对“气”这一范畴的研究对广大的歌者来说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助于我们融汇古今中外之文化,启发我们的思维,有效地提升我们的艺术素养与艺术表达。

(一)气是歌唱艺术的源泉

正如上文所说,气包括生理之气与本体之气。对于一位歌者来说,掌握了生理意义上的气在演唱中的合理运用已实属不易。但这也只是解决了演唱中的一项技术难题而已,这样的演唱还只能算是唱歌,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歌唱。因为这只是技术,算不上艺术。或者更直接地说声音不是歌唱艺术的源泉,艺术来源于天地之气。正如张海青在其著作《文气,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整体论》中所说:“气概为万物之源,自然也是文学艺术的出发点……是文学艺术生成的基因”。 这一观点正好与古人认为人是得天地之气的生成物的观点相一致。既然气是一种生命力,那么这种生命之气也就是包括歌者在内的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来源与实质,歌者在演唱中所表现的也就是这种生命力了。叶朗先生在他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也提出了“‘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的观点。从古今众多的研究论述中看,“气”的确包含生命的意义,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皆因气而生,歌唱作为一项生命的活动自然也源于这种生生不息的天地之气。

(二)气是歌者的综合素质,也是歌者的风格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观点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在之气的外在表现。那么,歌唱作为歌者对作品二度创作的表现形式,其为歌者内在之气的外在表现的理解就顺理成章了。有人认为这里的“内在之气”是指歌者的才气和材气而言的。“材”是指先天条件,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本钱”。但笔者认为这种“内在之气”是歌唱者内在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素质。引用寇效信的观点加以说明,“气是一个心理与生理相统一的概念,是生理功能、力量与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统一”。

气是歌者的风格,是歌者的综合素质在歌唱中的体现和流露。关于风格的形成因素,笔者曾经发表过一篇短文,简要地说风格的形成因素与个体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状况等等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生格局等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可以说个体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状况等等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生格局共同形成了其“内在之气”,而这个“内在之气”是独一无二的,这便是个人的风格。每当说到风格的问题,我就会想到当下的一种现象——“千人一面”。随着一位歌手的走红,他或者她的身后会出现无数的模仿者,在众多的模仿者中也不乏能以假乱真的人。但是,如果我们闭上眼睛静静来听,就会从中感受到二者的差别,或许有的受众不能准确说出具体的差异之处,但其中异样的感受却是确定无疑的。模仿者可以让自己在外形上逼真,在声音上惟妙惟肖,但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是”的效果,因为二者的根本差异在“内在之气”。我们常说“模仿成不了大师”,就是因为“内在之气”是不可复制的。这种“气”包含在每一个乐音之中,它是歌者的综合素质最自然和自如的体现和流露。

三、养气论

当我们发现了“内在之气”的不可复制性之后,便明白了想要有效地提升歌唱的境界并能够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必须修养“内在之气”。养气的途径有很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多读书,加强学习。清代郑板桥有语“读书深,养气足,恢恢游刃有余地矣。”歌者若要达到养气合道的目的,必须首先在读书上下功夫。笔者所说的读书并不是单指艺术方面的书籍,天文地理、文学历史、医学、哲学等等都可以拿来充实自己的内在之气。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大量的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取其中知识性的内容,而是要领悟其“弦外之音”。古人说“读书破万卷”,“破”是指要破除文本的束缚直达对“道”的体悟。换句话说,读书必须带着生活来读,这样才能达到养气的目的。若执着于文本,以书中现成性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演唱,无异于画地为牢。

其次,要加强道德修养。今人对于道德的理解相对于古人显得过于局促,在古人看来,真正的道德不仅仅包括伦理规范,更主要的是一种超越诸物之上的人生智慧。作为一个歌者,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对待名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生存压力巨大的时代。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功名利禄决定着物质生活的质量,没有认识到名利只不过是外在现象,是由本体推出的有形之物。有人说我们处在一个非常浮躁的时代,生活的压力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让人们脚步匆匆,偶尔走进音乐厅听音乐会也是带着特定的审美标准去的,演唱技巧华丽与否常常成为很多观众评价音乐会优劣的标准。笔者认为此类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迎合与否,必然事关歌者的名利。但歌者的头脑必须保持清醒,因为执着于此类名利便会执着于技巧,而对技巧的执着只会让歌声空洞,让歌唱误入歧途。

“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外。”[1]艺术是相通的,书学如此,歌唱亦如此。古往今来,道德对于养气的作用一直被有识之士所重视,但凡杰出的艺术家,其道德修养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因为道德是通往本体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歌者,若要达到与歌唱合一的境界,必须重视道德之修养。

再次,体悟生活是养气的根本所在。读书可以获取知识,可以快速地获得间接经验,但文本的存在很容易让人执着;道德修养可以获得智慧,但智慧与知识皆为本体的显示方式。获得知识与智慧的目的在于涵养本体之气,而本体就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可以从对社会生活的体悟中获得本体之气。

歌唱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虽然聪明的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示范中找到发声的技巧,但歌唱中的气韵却是难于模仿的。因为这种气韵不是技术技巧的问题,它是非知识性的,来源于生活之中,是一种人生的经历,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比大师与优秀歌者的演唱,优秀的歌者让听众感受最深的是眼花缭乱的技巧或漂亮的高音,而大师的演唱却可以让我们融化其中,感同身受,甚至忽略了演唱中的技巧。尽管大师可以在一呼一吸之间做到气韵生动,但他却无法将这种生动之气传授给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奥秘”在于生活使然。若缺乏对生活本体的体会,虽字正腔圆、铿锵有力,也难成氤氲之气。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西方的科学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学术研究,中国传统的气文化则是一种“生命”文化,它主张虚实一体、体用不二、道艺合一,用钱穆先生的话说,中国文化主要是人心对人心的艺术文化。作为一个歌者,若要获得“天地之音”“浩然之气”,必须放下执着心,走出“围城”。歌唱是生活,是本体现身的方式。我们学习美声唱法是要为我所用,但最终还要回归中国传统的本体观去体悟生活,通过不断的“养气”,让自己内气深厚。待到气完神足之时,一呼一吸,气韵天成。

注释:

[1]引自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J616

A

猜你喜欢

养气歌者本体
眼睛是“本体”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歌者和履痕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论《筱园诗话》中的“积理养气”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黑暗中的歌者——试析《寻找小糖人》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诉求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