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时期的齐家文化彩陶
2015-10-12赵光国
赵光国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没落时期的齐家文化彩陶
赵光国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齐家文化是龙山时代西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其前承马家窑文化,后接青铜时代的辛店、寺洼、沙井等文化,在具有没落时期彩陶特点的同时,也带有较强的地方性特点,对研究西北地区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和探讨中国彩陶文化,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环节。
齐家文化;彩陶;文明起源
1923年,安特生先生踏上他寻找中国史前彩陶源头的旅程,在甘肃临夏,他发现并命名了齐家文化,同时,也被中国悠久的历史和这里丰富多彩的彩陶所吸引。现在,我们已经相对明确了齐家文化的基本面貌,可以比较肯定的说,齐家文化是西北史前文化向青铜时代过渡的关键节点,也是中国史前彩陶文化走向没落的时期。在此,我们就以彩陶为着眼点,回顾那段渐渐远去的历史,解开尘封已久的文化记忆。
一、辉煌不在
已有的发掘与研究表明,齐家文化具有较为广泛的分布范围,它以甘肃省兰州一带为中心,东至陕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宁夏和内蒙古,广泛分布于黄河及其支流沿岸的台地上。这些曾经为齐家人涉足的地方,或零星,或集中地分布着带有彩陶的史前文明。齐家文化之前,西北地方曾历经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这两个以出土彩陶而知名的史前文化,特别是马家窑文化更是被称为中国彩陶发展的顶峰。据统计,广河地巴坪遗址彩陶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青海柳湾半山类型墓葬中的彩陶数量也占到了全部陶器总数的三分之二。然而,在进入齐家文化之后,彩陶无论从数量、质量和装饰纹样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彩陶数量大为减少;制作的陶器也不再精细;装饰的图案花纹也不再那么繁缛和丰富了。而且彩陶的使用区域也大为收缩,主要分布于齐家文化所及范围的西部地区①,在中、东部地区则鲜有发现。即使在西部地区,彩陶也仅较多发现于以青海柳湾为代表的少数地方类型中,整个柳湾遗址也仅发现彩陶百余件,已经难以再现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的辉煌了。
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疑惑——彩陶为什么会在齐家文化时期走向了衰落呢?其实,齐家文化时期彩陶的衰落既与形成这一文化的人群主体有关,也跟外部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这里也应该包括自然环境的变迁。首先,青铜时代的脚步声已愈来愈近,彩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神秘而耀眼的青铜器上。齐家文化时期,铜器,特别是青铜器已经较多的进入了生产和生活领域。齐家文化时期人们所使用的铜锥、铜刀等铜制品,都明显比马家窑文化时期更为进步,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铜镜也是发现于这一文化。而陶器似乎被人们淡忘了,他们不再将精力投注到这些变得普普通通的陶器上,陶器的制作工艺仍是以手制为主,少量经慢轮加工,制作质量显著下降了,而彩陶纹饰则渐趋简单,几何条纹占据了主流。安特生先生恐怕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制作相对粗糙的陶器,才将齐家文化放置在甘青史前文明六期之首②的。这应该是彩陶衰落的最主要原因。其次,龙山时代的陶器以素面为特征,彩陶已经步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当时所实用的器形和墓葬看出一些端倪,齐家文化还是较多地受到来自中原和东方的影响。同时,齐家文化周边的同期文化中也没有以彩陶而著称的。还有,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来温湿的气候变得有些干燥,使原先以旋涡纹、水波纹为主题的彩陶纹饰失去了其存在的客观依据,齐家文化彩陶只能跨入走向没落的阶段了。
图1 固原店河齐家文化双耳罐
二、余味犹存
一些齐家文化较早阶段的彩陶还是保留了有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有的彩陶则完全承袭于马家窑文化。如,宁夏固原店河墓葬中出土的双耳罐(图1),肩部彩绘,上腹部均匀地绘出六个圆圈,内填方格纹,下腹部为一圈带纹和波浪纹③。这跟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上的纹饰如出一辙。柳湾墓地和皇娘娘台遗址也有类似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指爪纹④(图2)或蛙形纹⑤(图3)。柳湾墓地出土的这两件指爪纹彩陶壶,彩陶纹饰曲折的走向,关节处伸展的指爪和马厂类型带指爪的折带纹极为相似。皇娘娘台遗址的这款蛙形纹出自于一件彩陶豆的内壁上,蛙的勾勒手法写意,头部四肢俱全,形象活泼生动,似乎蓄势欲起。这种由具象写实到抽象写意的绘制技法,从仰韶文化发展到马家窑文化已基本完成了,而这款蛙形图案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更讲求整体的和谐、对称,构图手法则有显单板,不再具有洒脱不羁的创作意蕴了。但这些共同的彩陶母题,至少可以说明齐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过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夏鼐先生即认为齐家文化早期的少量彩陶,或受到马家窑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风格特点⑥。
图2 柳湾墓地指爪纹彩陶壶
图3 黄娘娘台遗址蛙形纹
在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齐家文化彩陶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首先,彩陶的颜色以黑色为主,红色次之,这一点可说是延续了中国史前彩陶施彩颜色的传统风格,运用两种最为突出的颜色作为彩绘的基本色调,可以给人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其次,彩陶纹饰以几何形状居多,纹饰的基本构成元素为:线条、折线、三角、条带等,并由这些基本元素组合为条带状、网格状、菱形方格等线条流畅、造型独特的图案纹饰。另外,叶脉纹、蛙形纹、圆圈纹等也会偶尔出现在陶器腹壁上。按照青海柳湾墓地所进行的统计,齐家文化彩陶纹饰有平行条纹、波折纹、菱形纹等十二种彩陶纹饰⑦,可见彩陶纹饰的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再次,按照施彩器类的造型和部位来说,敞口的盆、豆,纹饰往往施于器物的内壁,双耳罐或壶,则将纹饰施加于器物的口沿、颈部和上腹部。而且条带状、网格状和菱形方格的图案基本都是施加在双耳罐的罐体(包括器耳)上,彩陶壶(双系一般不施彩)上的纹饰图案则相对自由,叶脉纹、圆圈纹、“人”字纹等,不甚拘泥于一定的元素主题和所谓的设计思路。这些不同种类的图案纹饰,通过史前先民手中的画笔被绘制在造型各异的陶器上(图4),对我们研究这些陶器的来源、用途应该有很大帮助。整体说来,齐家文化彩陶图案的绘制自然洒脱,构图和谐对称,彰显了这一时期人们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齐家人丰富的创造力,为我们保留了深厚的文化记忆。
图4 齐家文化陶器上的典型纹饰
三、远去的记忆
齐家文化渐渐离我们远去,但中国彩陶的创作与使用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在齐家文化之后,西北地区又出现了一些如辛店、寺洼、沙井等地方文化,它们继承或延续了这一制造和使用彩陶的传统,并推陈出新。辛店文化中的彩陶纹饰也是用黑、红两彩组成复杂多样的花样纹饰,有的遗址总结了十一种花纹图案⑧;寺洼文化发现的遗物中不仅有黑彩和红彩,还出现了黄彩;永昌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中的彩陶系用深红色的小点连成细线纹,有的还用细线绘成扁长的三角形,具有独特的创作意蕴。这些后续的地方文化共同谱写了一部绚丽的彩陶续曲。
随着青铜时代来临,齐家文化彩陶的光辉逐渐被青铜器所取代。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4000年前齐家人使用的器物,观赏其多彩的纹饰时,透过他们,我们似乎能够看到那一时期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这些独具风姿的彩陶向我们展示了齐家文化的深厚魅力,也为我们保留了那段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绚烂的文明记忆。
注释:
①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15-119页。
②安特生著,乐森璕译《甘肃考古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924年6月版。
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店河齐家文化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87年第8期,第675页,图1见图版壹,2。
④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216、217页。
⑤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第66、67页。
⑥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4期。
⑦同④第200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莲花台辛店文化遗址》,《考古》第4期,第305-306页。
J5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