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的预科民俗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基于宁德师范学院民族预科教育的实证研究

2015-01-30袁泽锐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预科生预科民俗学

袁泽锐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好的预科民俗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基于宁德师范学院民族预科教育的实证研究

袁泽锐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在少数民族预科班中开设民俗文化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由于民族预科生均来自于一定区域的少数民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人(生)为本、因材施教”。

预科教育;民俗学;教学方法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主要介绍对象的人文学科。它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增强文化认同。而民族预科教育则是对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特殊的办学形式。在少数民族预科班中开设民俗学,则更具有现实意义,不但可以加深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但是由于民族预科教育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而且各地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预科的民俗学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以宁德师范学院民族预科班的教学实践为例,分别从教材、学生以及教师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民族预科民俗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从现有民俗学教材看,尚未形成民族预科《民俗学》教材体系

对于地方预科教育来说,现有的各类民俗学教材均存在一点的局限性。下面将对各类民俗学教材进行分析:

(一)民俗学通用类教材

目前,民俗通用类教材汗牛充栋,比如经典的民俗学教材《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这类民俗学教材均为概论性教材,编者分别对各类民俗做简要介绍。由于民俗的门类多,而教材篇幅又有限,于是该类教材的内容往往缺乏一定的深度,往往只是笼统介绍,内容不够丰富和生动。另外,由于该类教材面对的是全国的学生,而各地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又有着自己特定的民俗文化,于是该类教材对于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来说针对性不强,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点。

虽然近些年各大高校陆续编著了自己的民俗学教材,但是也依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不能完全迎合当今大学生的兴趣。很多民俗的介绍还是以过去的传统习俗为主,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相邻学科教材

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虽然分属不同学科,研究领域也各有侧重点,但由于他们所研究的都是文化,各学科差别也不大。而且它们所运用的理论基本上是相同的。民俗学常常借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来研究民俗事象。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教材作为民俗学科的教材,可以弥补民俗学理论性不足的状况。但也因该类教材的理论性强,大多以西方理论为主。另外,该类教材所涉及的具体文化事象也往往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专业领域、区域性的民俗书籍

专业领域的民俗学书籍则能够详细、深入地介绍某一类民俗,诸如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该类书能够详细对某一类民俗事象进行深入剖析,弥补了通用类教材的不足。

而区域性的民俗书籍则是属于一个区域的民俗文化介绍,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详细论述了福建民间各类民间信仰的历史渊源。该类书籍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资料以及学生课外阅读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做为教材显然是不够全面和系统的。

总之,目前的各类民俗学教材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通用类的教材以及相邻学科的教材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民俗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却不够详细,针对性也不强。而区域性的民俗类书籍虽然能够解决好针对性的问题,却由于不够系统,内容也较为松散,不具备教材的特性。

二、从教学对象维度看,预科生自身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强弱不同

(一)预科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从教学对象来看,民族预科生均来自于少数民族。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条件各不相同,学生的基础也不同。现以宁德师范学院2014届民族预科班为例,该班一共有46名少数民族生,男生15人,女生31人,均来自于福建省。其中畲族为37人,回族为6人,满族为1人,傣族为1人,苗族为1人。46名学生中城镇户口为12人,只占全班的26%;农村户口为34人,占74%。城镇和农村户口的学生由于学习和成长环境不同,学业基础也是参差不齐。但总体而言,民族预科班的学生学业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笔者在一次对学生的匿名问卷调查中,一共发放46份问卷,回收43份答卷,结果显示:对于民俗学“非常感兴趣”仅2票,占总人数5%;“感兴趣”为10票,占23%;“一般”的为28票,占64%;而“不感兴趣”的为3票,占7%。而对于学生是否有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民俗文化的调查则显示:“经常关注”的仅3票,占7%;“从来不关注”的为9票,占21%;“偶然关注”的为31票,占72%。从上述数据也可以充分说明预科班学生对于民族民俗文化的关注度不够,兴趣度也有限。

(二)学生学习纪律观念较为淡薄

从课堂纪律情况看,民族预科生的纪律观念较为淡薄,迟到情况时不时会发生,特别是在早上第一节课时。而把早餐带至教室吃的情况也是属于普遍行为,虽然一般发生在上课前,但是偶尔也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在响铃之后还吃早餐的情况。从上课认真情况看,女生的上课积极性总体上比男生强,听课也更为认真。偶尔会出现部分学生听课不集中,上课用手机上网、看小说等情况。

(三)学生对课堂互动不积极

课堂互动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避免“满堂灌”的现象。笔者在多次课堂中也是努力争取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但是学生的反馈和互动积极性还是不够强的。偶尔互动效果较好的内容均是带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色彩的猜谜语活动,而这样的互动表面上看很热烈,现场气氛活跃,但是这种互动仅仅是在简单的浅层知识的互动,并不是课堂内容深层次上的互动,学生并不能在这样“热闹”的互动过程中学到多少实质性的知识。而深层次上的互动要求的则是学生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够在思想上与教师进行沟通对话,这显然是大多学生所欠缺的。

三、从教师维度看,授课方式单一,自身专业素养等也都有待完善

(一)教师授课方式单一,艺术性不强

目前对于2014级民族预科班的授课方式还是以讲授法为主,主要对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阐述,这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接受民俗文化知识。但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很难让学生保持一个相对持久的听课兴趣度,所以学生收益也还很有限。

在讲授民俗学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和素养等方面的原因,笔者常常是以一种平和的语调来授课,没有波澜起伏的语调,生动性还不够强。教师的风格整体上属于中规中矩,比较刻板。尚未达到自如运用各种语言艺术和技巧的水平,这也是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乏味枯燥的因素之一。

(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密切

目前教师在讲授民俗文化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大多属于二手资料,属于教师自己个人田野调查或个人经验上的民俗资料不多,而教科书和网络上的大多资料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与福建省民俗事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书中的不少民俗事象也都属于“过去式”的传统民俗,与现今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不大,造成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密切,从而很难与学生引起共鸣。

四、民族预科民俗学教学方法探讨

基于上述提到的民族预科民俗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教材、学生以及教师三方面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逐步完善民族预科民俗文化教材体系

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番整理。全国性的民俗学教材只能作为学生系统学习民俗理论知识的教材,而相邻学科的教材也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学习。地域文化的相关书籍应该作为教材或教师讲义的主要内容,但是又缺乏理论性,所以只能依靠教师对其进行整理。另外,由于地域性民俗文化资料较为凌乱,不具有系统性,搜集和整理这部分资料应该是地方民俗学教师应该践行的工作职责。

由于大多民族预科学生都是来自于福建的少数民族,教材的选定上应该以地方特色为主,教师需要积极搜集和整理福建地域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选材上应当选取与学生文化背景相近的资料,努力争取能够与学生最熟悉的民俗文化相吻合,从而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自身基础等方面薄弱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做到有耐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应该让民族预科生了解自己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传承和保护自己民族民俗文化的义务和责任。课堂中,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比如让能歌善舞的民族预科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现场跳民族舞蹈或唱民族歌曲,从而带动全体学生的对民族民俗文化的热爱。此外,还可以尝试灵活多样的民俗学教学形式。民俗文化实际上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应该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课程形式,诸如班会,课外活动,兴趣讨论活动,展览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避免单一形式讲授法的乏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全面提高教师人员各方面素质

由于民俗学内容包罗万象,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养。作为民族预科教育的工作者也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较高的业务能力。特别是对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要有一定的认识。

在思想观念上,应该熟悉国家的民族政策和理论,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惯,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必须承认民族预科生基础薄弱的这一事实,并且要认识到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少数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等因素造成的,而且基础薄弱也并不能说明民族预科生的智力水平。不能存有民族偏见的态度,相反教师更应该持有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并且需要做到关心预科生,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民俗学课程中涉及民俗素材,也需要经过慎重的,尽量避免引起民族反感的语言。比如,教师在称呼少数民族学生的时候,需要避免使用“你们畲族”“你们回族”等字眼,相反应该使用带有友好团结的用语,比如“我们畲族同胞”“我们回族同胞”,或“我们畲族朋友”“我们回族朋友”等带和谐色彩的用语。

在个人业务水平上,民俗学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了解区域民俗文化,深入田野点,掌握最新鲜的第一手资料。平时也要多加强自身专业素质上的培养,广泛汲取相关人文学科的理论知识,关注民俗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另外,也应该主动积极地多听取经验丰富教师的意见,多听一些专家的讲座,不断完善自己的讲课技巧和讲课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进行相关和中短期的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和拓展学术视野。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预科教育中的民俗学教学,应该遵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从教材维度看,应该根据实际区域文化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从教学对象维度看,则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目的,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而从教师维度看,则应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以便适合民族预科这一特殊教育的需求。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3]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4][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瞿铁鹏等译[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黄丽.预科生民族文化知识内化研究[J].教育研究,2013,11.

[6]李小燕.对我国当前预科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2,12.

[7]黄丽.预科生民族文化知识内化研究[J].教育研究,2013,11.

[8]卜爱华,刘端,欧艳婵.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课程教学定位的基本依据与原则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1,3.

[9]黄鹏.谈民俗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6, 26.

[10]张晓勤,欧阳常青.新形势下民族预科教育的定位及课程设置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8,1.

[11]宋太成,刘翠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1.

[12]郑雪松.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G642.5

A

袁泽锐,广东揭阳人,宁德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研究方向:民族民俗文化。

猜你喜欢

预科生预科民俗学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大作家
大作家
总括*
跟踪导练(二)(6)
《超越“20世纪民俗学”: 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序 言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理工科预科生语言态度与英语学习关系实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