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的文化功能与课程建设

2015-01-30孙晓梅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孙晓梅

(武警学院 基础部,河北 廊坊 065000)

大学语文的文化功能与课程建设

●孙晓梅

(武警学院 基础部,河北 廊坊 065000)

大学语文在当前高校面临尴尬处境的主要原因是学科定位模糊。面对当前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大学语文只有把“文化育人”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才能确保它作为人文学科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内在文化价值,这也是大学语文的文化功能之所在。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才会更加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大学语文;学科定位;文化功能;课程建设

一、当前高校大学语文面临的尴尬处境

大学语文自1978年重开的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在面对当今社会的市场化发展和高等教育职业化的现实时,与最初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培养大学生对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提高人文精神和培养高尚品德这一教学目的和意义,已渐行渐远,人文教育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传承的任务受到了严峻挑战,令人未曾预想的是,大学人文教育的缺位和大学语文的“鸡肋”处境,致使大学语文被沦为“高四语文”,甚至很多大学相继取消了这门课程,没有取消的也逐渐把这门课程边缘化,从必修变为选修。2013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由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引发了高校教师和学者对大学语文的争议。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不明确和在高教课程体系中的尴尬地位,导致教学质量不均衡和学生满意度不高,更让从事这一学科的广大教师进退两难。

二、从课程社会效益看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面临尴尬处境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科的定位模糊,这些年来,关于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始终不断。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何二元教授认为:当前必须尽快解决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问题,假如是文史哲不分地包打天下,一旦高校普遍开设通识教育课,内容必然会发生重复,因此就容易被改成选修课或者被取消[1]。那么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到底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山教授强调:语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知识层面的,要对民族语言做到健全的掌握和出色的使用;一个是文化层面的,关乎民族的发展和个人健全人格的培养[2]。如果单从语文知识性和工具性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中国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所接受的训练已经足够了,欠缺的是对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认识,以及由此认识而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过: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有知识、有技术,却没有是非判断能力、没有良知、没有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这种教育和人生目标的失误,意义的丧失,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竞争的顶礼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以及精神的危机、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3]。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普通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对于学生人生的重要性,将会超过他的专业知识。因为人首先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次做一个有成就的人。大学语文通过对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认识,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人生意义有正确的价值追求。把“文化育人”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确保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内在文化价值,这就是大学语文的文化功能。

三、大学语文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从国家文化安全看大学语文与民族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历史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通过民族的形式而发展传播,形成民族的传统,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发展又具有历史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具有连续性的基础。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更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以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就当前国际发展的局势来看,随着文化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扩张、文化渗透和文化冲突越来越激烈,一旦文化遭遇威胁,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这就提出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国家文化安全指一国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等)生存发展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国家文化安全中,母语的危机首当其冲,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出现了快餐化的浅阅读,即碎片式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以“知道”代替“知识”。这种浅阅读和快餐化,不仅会导致学生语言表达与书写能力普遍下降,同时会过滤掉文化营养,没有让学生产生对自我及社会思考的动力,也就不能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做严肃的思考,因此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在深层意义上将导致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判断是非能力的下降和价值观的完全商品化。更为严重的是,民族文化也将在这一代青少年身上出现断层。

任何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都是这个民族的魂,人类在精神上的传承发扬,不是凭本能上的感受,而是透过历史、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会合精神命脉的渊源。中国语文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只要我们的语言文字在,我们的文化家园在,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的精神命脉就在,我们的民族就可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繁衍生息发展强盛。我们学习大学语文,应该更加注重它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建构的功能,做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自觉汲取文化经典中古圣先贤们萃取凝聚的浩然正气和民族精神,把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这也是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二)从传统美德弘扬看大学语文与道德建设

德育在先,一直是各种教育机构的教育目的,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完善与提高,倡导爱国、自强、尚德、务实和宽容精神,坚定学生敢于奉献、勇于牺牲的信念和决心,激励学生为正义事业不怕艰难险阻,对生活充满必胜的信心,努力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然而在面临教育体制改革和市场化选择面前,德育问题却异常尴尬。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由于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诱惑青年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导致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知识成为许多人获取权利和利益的手段。这就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而是缺乏道德与良知。“一己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惟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作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同时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作的一切表面上看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做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善于表演,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的获取自己的利益。所谓‘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如此。”[3]

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继续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是包含着作者复杂情感和思维并最终形成一种价值体认和社会思考的过程,它的情感线索、情感表现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容[5],文化经典的解读可以帮助人们相互沟通感情,激发审美体验和民族文化认同。就是说对文化经典的阅读,可以让我们打破时空的限制,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与无缘谋面的历史巨人进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增进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认同,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传承,强化了社会整合的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摒弃片面、自私、狭隘和功利主义,实现人与人、人与整个人类世界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建立起与外界正确的情感联系,启发学生关于合理的美好世界图景的想像,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良好感觉,增加情趣、充满诗意、愉悦精神,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观,满足个体生命成长需要。尤其是经典文本中的国家意识、民族责任、兴利除害和整体为上精神,有助于强化民族集体记忆、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也就是说,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让社会多一些书卷气息,少一些浮躁情绪;多一些健康知识,少一些声色犬马;多一些高雅文明,少一些低俗文化。

四、文化功能之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这些年来,围绕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特点和育人功能,有着诸多的争议,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大学语文是针对大学生的,这是第一要义。目前,虽然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可以说篇篇都是人文精品,但丰富的文化内涵已被应试教育肢解得支离破碎。知识至上、分析为主,放弃了普及人文精神的第一要义。而大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走出接受高等教育,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获得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因此,高校的大学语文不是选修的“大学汉语”,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必修通识课程。这门课通过对古代文化经典的阅读与理解,不仅要为中学教育所缺失的人文精神补课,而且要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德,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承担起传承人文精神、塑造未来中华民族良好文化形象的责任和使命。如果我们不能从这样的高度来理解大学语文,或许就不能搞好这门课的课程建设,也就上不好这门课。鉴于此,文化功能之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材编写要把握大学语文的文化功能

从目前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情况来看,教材的编著、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设置各以为是,许多老师更是对教学方向的把握感到无所适从。文化功能之下的大学语文课程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材改造的问题。据某权威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图书有 1 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约有 400 种之多[6]。面对当前社会文化转型带来的文化失范和文化迷失,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不仅要做文化守护者,更要做文化的传承者,促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适应大学生审美取向的需要,把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责任与使命等一系列先进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文精神作为教材恒定的价值内涵,既展现丰厚人生,又传承民族精神。

天下文章,无非语文。我们要以“好文章”为标准构建大学语文教材的主体内容。它是经受了时间的淘洗从而沉淀保留下来的人文精品,是荟萃了民族厚重而丰富的人生经验的智慧宝藏,是对自然万物宇宙人生的无限深情和无穷思虑,是字里行间蕴藏着的蓬勃不息的生命激情和精神力量。作为哲学的经典《论语》,其中的慧言佳句早已潜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我们修身的指南;作为历史学的经典《史记》,被我们赏识的不仅仅是司马迁的德学识才,更是对历史事实的文学性复活;一篇文物鉴定的文字,可能就是一篇美文;一段戏剧唱词的欣赏,可能唤起古典美的表达。“好文章”还应该是知识与思想的合力,因此大学语文的教材设计要调整学术生态,体现学科的跨越、交叉、互动和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智性因素,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母语危机。比如以古典文学的措辞严谨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敬畏,以现代文学的人文关怀唤起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在艺术领域里激发学生神思的涌动。既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教师教学要承担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

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如果还是遵从中学语文侧重知识性和工具性的惟一阐释方式,必然会把“大学语文”沦为“高四语文”,甚至变成一块“鸡肋”。这就要求大学语文老师要革除片面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弊端,把握大学语文“文化育人”、“人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努力挖掘人文内涵,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丰富讲授的方式和教育实施的手段,既有纵横捭阖的讲解遨游驰骋,又有众声喧哗的共鸣吐纳心声,带领学生走进经典之内的广阔天地,让学生获得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审美愉悦、价值体认、道德发现和精神升华。尤其是面对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语文功底和阅读喜好的受教育对象,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文化兴趣,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启学生的心灵智慧,为知识向素质的转化提供追求的动力、思考的路径、效仿的方法,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树立多元意识,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部大百科全书,蕴藏着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多元意识,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在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的今天,大学语文教材配以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其信息量大、信息介质多样化的特点,做到既兼顾学术性,又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灵成长特点。大学语文教师也要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去,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平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科竞赛、传统文化大赛、汉字书法大赛、人文大讲堂、社科普及周、百部经典文化名著读书月、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等,发挥语文教育引领文化的核心作用。此外,语文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和运用也非常关键,语文课程资源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盘活数字资源,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学需要。

[1] 黄蔚.大学失“语”,放任还是拯救——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由必修变为选修引发争议[N].中国教育报,2013-11-21(2).

[2] 赵阿娜.大学语文为何不受待见[N].人民日报,2013-11-25(12).

[3] 钱理群.我们缺了什么,我们如何面对[M]//马小平.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102篇人文素养经典.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3.

[4] 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5] 孙晓梅.大学语文的人文化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2008,(6):176.

[6] 孙维屏.大学语文的人文特质[J].安徽文学,2009,(4):243.

(本栏责任编辑、校对 李献惠)

On the Cultural Function and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hinese

SUN Xiao-mei

(DepartmentofBasicCoursesTeaching,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College Chinese is encountered an embarrassed situ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major reason is that its subject position is not correct. College Chinese must regard the cultural education as the ultimate goal. In this way, can its independence and criticalness be guaranteed. This is also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College Chinese.

College Chinese; subject position; cultural func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2014-09-28

孙晓梅(1972— ),女,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

H09

A

1008-2077(2015)01-0067-04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