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理论与超国家理论
——西马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

2015-01-30才金龙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葛兰西资本主义欧洲

才金龙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2249)

国家理论与超国家理论
——西马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

才金龙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2249)

“最终推动国家理论形成的原因往往会成为最终毁掉它的原因。”要深入理解欧洲超国家现象和超国家理论的本质,国家理论是重要的研究起点和参考坐标,马克思主义欧洲一体化理论更是深深植根于其主体国家理论之中。鉴于此,本文择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路径下的欧洲一体化理论为研究对象,将其各种分支置于其所凭依的国家理论的观照之下进行分析和比较,力图从纵向和横向的宏观层面上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路径中国家理论和超国家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欧洲一体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国家理论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渊源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批判理论和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与此相比,马克思主义的国际问题研究却一直未能跻身主流①,二十世纪末期,在国际理论研究领域,方法论实证主义的统治地位越来越难以为继,作为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地位则开始不断上升。一方面表现在,越来越多的从事国际问题和理论研究的学者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分析方法应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则在于,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的学者开始更加关注国际问题。在这种宏观背景之下,马克思主义作为介于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间的极具解释潜力的开放体系,一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和理性主义的认识论而相当程度地继承了传统社会科学的优点,另一方面,晚近发展起来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观点也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趋势。虽然在欧洲研究领域仍属少数派观点(MonitoryView),但是对欧洲一体化研究的政治经济批判视角却在近15年里越来越引人注目②,我国学者已经开始在这一方面进行理论引介和评论工作③,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梳理,以及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研究路径都采取了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批判,只是解释范畴的选取和优先性方面存在差异,我国进行评介时理论选择口径上的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分类出现了较大的差别。④另外,我国学者在进行理论介绍与评价时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国家理论与欧洲一体化理论混淆不清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在充分肯定我国学者的贡献的基础上,认为西马学者的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和方法植根于各自的国家理论,对国家的本质和功能的理解是研究欧洲一体化原因和方法的理论前提,其理论特点是共同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路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坚信人类历史是进步的历史,这种进步的动力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为生产基本需求的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所有制、政治与意识形态变迁的根本原因,当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两者之间的矛盾会促使社会从一种主导生产方式变革到另一种主导生产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上渐次地存在五种生产方式,即亚细亚生产方式、奴隶社会生产、封建社会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高级形态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除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外,每种生产方式都存在着基本的阶级分工和阶级剥削,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从被统治阶级身上剥削剩余价值,这种结构条件是阶级斗争的基础,阶级斗争的存在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直接动力。⑤冷战开始以来,在欧洲一体化研究方面,Ernest Mandel、Stuart Halland和John Galtung等秉承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者批评主流一体化理论本质上的非历史性和非与境化(decontextual),而从更广阔的层面关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资本集中及其与统治阶级的相互关系问题⑥,并以此分析欧洲一体化的动因和机制。随后发展起来的阿姆斯特丹学派、开放马克思主义和新葛兰西主义等虽然在研究资本主义体系下资本、阶级和国家的相互关系在倾向和侧重上存在差异,但是均共享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逻辑,如资本扩张、生产关系变革、阶级斗争等等。

马克思并没有相对完整的专门论述国家理论的著作,其国家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等重要著作中,概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在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时强调并非国家决定社会,而是社会决定国家,资产阶级的国家统治以它的社会经济统治为真实的本质。第二,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是管理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这一点构成了以阶级分析为核心的国家工具论的依据。第三,在过渡时期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掌握国家的政治统治权力,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党派的斗争,资产阶级不一定直接管理国家机器是国家自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部分发达国家中的工人革命可以采用议会民主制道路夺取国家政权。第五、国家消亡建立在阶级消亡的基础上,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第六、国家统治并不只限于经济统治或者是暴力专政,统治阶级在思想上把自己的阶级意识夸大成普遍形式的思想,利用意识形态进行统治。⑦后续的各种马克思主义(ManyMarxisms)⑧的国家理论在不同程度地吸收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思想的各个方面内涵之后,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逻辑学派;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的结构主义国家观;杰索普的策略关系国家论;新葛兰西主义的国家论,以此为主体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展开了对欧洲一体化的论述,下文是对这一复杂图景的初步区分和展现。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逻辑学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是工具主义的一个分支,从资本主义经济垄断发展的历史规律中得出国家干预的必然性,强调国家与资本的融合。其核心观点在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竞争所引起的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最终会导致垄断,与自由竞争阶段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从而发展生产力不同,垄断资本主义会导致利润率不断下降和生产停滞的长期趋势。为了抵消这种负面效果而维持资本积累,国家必须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这一过程中,垄断资本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行使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的双重职能。

资本逻辑学派又被称为国家起源论,强调从政治经济学的抽象原则推导出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与功能,抽象的国家形式使国家功能出现问题的逻辑来理解现代资本主义国家。⑨资本逻辑学派最初始于对福利国家限度的研究,WolfgangMuller和ChristerNeususs指出政治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者由于未能发现国家和生产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未能识别出资本积累强加给国家行动的限制。只有在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国家的性质和限度。⑩继而Eugeny B.Pashukanis,Bernhard Blanke,Ulrich Jukens,Hans Kastendiek,Elmar Altvater,Joachim Hirsch等人从资本范畴出发,说明国家和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把资本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明确强调了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因素,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私人资本不能提供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将政治形式的发展置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分析中去,同时由于国家作为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基本因素,会反映和再生产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基本矛盾,因而不能简单地进行消除。

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逻辑国家论应用于欧洲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学者包括E.Mandel,J.Galtung,S.Holland和P.Cocks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视欧洲一体化为资本和国家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植根于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为缓解与自由市场经济相比所出现的剩余价值不断下降的历史规律,抵御劳工阶级的反抗,发展出复杂的调节和干预机制,以确保资本再生产和避免经济危机。Mandel是最早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和方法分析欧洲一体化的学者,Mandel关注欧洲的公司重组以及所有权和控制问题,认为欧共体是欧洲资本集中的产物和媒介,国有企业兼并、欧洲公司被美国公司吞并或者欧洲公司的跨国合并都涉及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内在逻辑是欧洲一体化的关键因素,由此引发的欧洲经济结构变革对国家性质的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Mandel采用工具主义国家论的严格定义,认为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并保证垄断利益的工具,西欧资产阶级的转型使超国家层面上的国家重组成为必要,随着欧洲共同大市场内部的资本渗透的增加,使大规模兼并后的银行和工业实体不能为任何单个国家的资产阶级控制,从而构成欧洲共同大市场中超国家机构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欧洲资本的融合也是为了抗衡美国资本在全球的霸权地位所做的回应。Holland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批评新功能主义和联邦主义的经济一体化理论没有定义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资本主义本质,因而忽视了欧共体发展与欧洲跨国资本的支配地位之间的关系。强调由经济运行变化所导致的政治变革解释路径。Cocks认为对欧洲一体化的理解要与相互依赖的现象联系起来,而相互依赖事实上是一种资本主义现象,欧洲一体化的核心是一个历史问题,为了解释为什么特定的相互依赖模式产生于特定的时期,Cocks认为一体化的出现是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固有矛盾,一体化最终有利于生产的增长并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社会关系合法化。因此,无论是国家的还是跨国的一体化,都可以被理解为国家大厦(State-building)内各种政治机构行使国家职能以配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逻辑学派的欧洲一体化理论的共同特点是以资本的集中和积聚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通过机构重组和政治运作保证剩余价值的实现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而资本的本质扩张性所必然导致的大规模垄断的产生,使资本集中和积聚超越领土国家的界限,形成欧洲范围内的跨国资本力量,国家之间为了顺应跨国资本的要求而发展出超国家机构和管理方式,行使原本的国家职能。然而在其内部也存在分歧,如Mandel认为资本扩张的单一逻辑使国家的作用处于从属地位,欧洲一体化遵循资本逻辑是一个线性发展和不可逆转的过程。资本逻辑国家论认为国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一体化是在资本扩张和国家制约的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结果,并且这一过程也会存在起伏。

二、开放式马克思主义

开放式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对现阶段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对阿尔都塞的的结构主义的抽象性和非历史性的回应,不满于正统马克思主义中决定论话语的支配地位,Mandel和Bonefeld开始倡导一种“开放式马克思主义”,以区别于马克思——列宁传统的“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形式。开放式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开放式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重新确认,拒斥所有形式的决定论。社会科学习惯于将阶级定义为共享相似的共同经历、生活机会和消费模式所构成的人群,与此不同,开放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财产的存在所导致的劳工——资本关系矛盾是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由于资本希望在生产过程中时时刻刻地约束工人,就使阶级使阶级斗争日常化了。开放式马克思主义从斗争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由于斗争定义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一切形式的决定论也随之土崩瓦解了。其次,开放式马克思主义坚持形式分析的方法论。与通过类别理解事物不同(在这种理解中形式依赖于现象),开放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形式就是其存在方式。以此出发,基于对事物的形式的分析和解码,就可以打破原来对特定事物,如列宁对国家的本质不变的观念这类僵化认识,从而作为一种阶级关系存在模式的国家本质的形式变动成为开放式马克思主义关注的对象。最后,开放式马克思主义拒绝一切形式的拜物教。开放式马克思主义从斗争的运动观点来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是将其视为某种历史必然性在历史舞台上的持续展开。阶级斗争具有方法论上的优先性,与此相比国家、货币或市场属于阶级斗争的附加变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中阶级斗争所形成的阶级——资本关系的表现形式。

开放式马克思主义视国家为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资本和阶级的辩证互动所形成的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关系主义的国家理论最鲜明地体现在Poulantzas和Jessop的国家理论中,Poulantzas在其国家理论研究的后期指出:“国家不是拥有固定的工具性质的实体,它本身是一种关系,更准确地说,是集中起来的阶级关系。”,“不应该把国家视作类似资本那样的实体,倒不如说,它是各种权力之间的一种关系,更精确地说,它是阶级和阶级派别之间的关系的物质凝聚,以一种特别的形式表现在国家之中。”Jessop继承Poulantzas认为国家是一种关系的观点,认为首先,国家是一个特定的制度整体,它具有多重边界,没有事先给定的形式统一和实质统一;其次,任何国家制度可能拥有的实质统一源于将这种统一强加于国家制度之上的特殊政治方案和斗争。因此,国家作为一个策略平台深陷各种斗争之中,处于复杂的结构和策略的辩证关系中。最后,作为一个变化的制度整体,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是中立的,而是必须地具有结构(策略)选择性。国家从来都不是固定的,相反,矛盾和运动是国家的本质。国家是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三位一体的制度统一体,本质上是战略选择与竞争的制度平台,选择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在“政治战略”、“积累战略”、“领导权方案”的竞争与冲突基础上实现的整合。

在开放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下从事欧洲研究的学者侧重研究在成员国和欧盟的舞台(场所)下,阶级、帝国主义、劳动商品化和制度非中性的影响,这些学者包括:Werner Bonefeld、PeterBurnham、Guglielmo Carchedi、Bernard Moss、HazelSmith等,其中最著名的是Bonefeld,Bonefeld主张欧洲一体化的动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逻辑或以民族国家的支配地位为前提的政治逻辑,超国界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再生产和国家一体化问题必须与国际体系的一体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市场经济要保证自身的生存需要私有财产所有权的政治保证,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使政治经济呈现不同的形式,因此需要从阶级的角度重新界定欧洲一体化的动因。当生产和资本超出国界范围之后,为了抑制大众的民主愿望,对私有财产和自由市场经济的政治保证,也相应地从国家层面扩展的欧洲层面,欧洲一体化是资产阶级为了确保和深化自由市场经济,控制阶级斗争而发展起来的调节机制。与Bonefeld的观点相一致,Moss认为欧洲一体化是由欧洲中左翼政党所推动的,作为自由市场经济抵御共产主义的方式,基督和社会民主党希望通过欧洲层面上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再造产生“涓滴效应”,以缓解财产私有制所导致的经济分层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强调欧盟作为一个新自由主义结构,是由成员国的资本主义阶级对抗所建构的,并反过来服务于阶级对抗。Carchedi关注跨国阶级互动和欧洲帝国主义与世界其他部分的关系,认为欧洲一体化的扩张性本质上既是国际层面上帝国主义内部欧洲和美国的竞争的结果,同时也是欧洲层面上各成员国,尤其是德国和法国对帝国主义内部的竞争和协调的结果,依赖于欧洲层面上的工人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经济因素的内部化。

著名的米利班德和普兰查斯关于国家理论的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之争,已经不是单纯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本质的概念上或经验上的争论,它引发了一场关于认识论的辩论,开放式马克思主义沿着结构主义国家理论的思路和方法,视国家为资本主义内部资本和劳动阶级对抗关系的场所,其特定形式既是为阶级斗争所建构,也反过来影响和服务于阶级斗争。由于开放式马克思主义将研究的重点置于阶级斗争之上,因此可以在一体化的动因之外,提出规范性问题,由欧洲精英主导的一体化进程是否能为欧洲民众带来好处,如果不是,那么欧洲内部的阶级冲突会成为一体化的障碍,还是产生另一种情况,由一体化带来的劳工阶级的跨国性和阶级斗争的跨国性,会进一步推进一体化向前发展,这都是开放式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深具解释潜力的问题。

三、新葛兰西主义

新葛兰西主义的思想渊源来自于葛兰西通过重新阐发霸权理论,以分析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本质的思想路径。葛兰西将国家视为实际和理论活动整体的复杂组合,统治阶级不仅利用它确立和维持其支配地位,而且还利用它争取那些在其统治之下的人民的积极同意。因此,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既包括了国家对以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力量的统治,还通过各种意识形态方式取得对社会和民众的思想领域的控制,并在国家的政治权力之外,强调市民社会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结合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历史集团概念。葛兰西认为,存在着国内的,地区和跨国的,以及世界性的三种层面上的历史集团。新葛兰西主义的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拉克劳和墨菲,拉克劳和墨菲从葛兰西的霸权概念中提炼出“接合”概念,接合是指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不能还原于各种先验的阶级规定,并体现为一种“接合原则”。并非所有的意识形态要素都可以成为霸权意识形态,只有在生产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才可能成功地接合其他意识形态要素。RobertCox借用葛兰西的历史集团概念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学,提出历史结构分析路径,认为应该从历史结构三要素间的辩证关系来理解社会力量、国家形式和世界秩序等三大行动范畴。历史结构三要素分为:一、观念,包括主体间观念和集体观念两类;二、物质能力,包括技术与组织能力;三、制度。历史结构分析采用阶级作为分析工具,以生产为出发点,研究各种生产方式及其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如何对社会力量造成的影响,然后从社会力量中溯源国家与世界秩序的权力基础,并考量内嵌的在世界秩序与国家制度的权力何以反过来形塑且控制生产关系的发展。

应用新葛兰西主义分析欧洲一体化的学者包括StephenGill、Hans-JurgenBieling、Andreas Bieler、Adam David Morton、Bastiaan Van Apeldoorn、Alan Cafruny、Magnus Ryner等。与Cox的历史结构路径相类似,新葛兰西主义的欧洲一体化分析路径强调社会力量、生产方式、欧洲观念三者的辩证关系,并将这三者的结合构成的历史结构作为分析框架,并特别关注生产方式和社会力量两个方面。首先,在其中生产方式作为葛兰西历史结构中的物质性力量具有基础性的支配作用,Bastiaan Van Apeldoorn批评新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多层治理理论和自由建构主义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缺乏总体性、批判性、跨国性、历史性和物质性,认为内嵌于规训自由资本主义形式下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是由跨大西洋和跨国阶级霸权所决定,这一跨大西洋和跨国集团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欧洲企业家圆桌会议地位的上升中。Stephen Gill将欧洲一体化视为新自由主义的地区性嵌入,是通过外部强制的塑造来征服欧洲成员国国内的社会力量。Andreas Bieler认为一体化的深化与扩大均根源于生产的大规模跨国化及金融市场的开放化与自由化。其次,在社会力量层面,新葛兰西主义学者关注诸如欧洲层面的工会、欧洲工业联合会、世界社会论坛和欧洲社会论坛在欧洲范围内力量的上升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结果对一体化的影响。

Jessop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福特主义和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国家正在经历一种结构转型,由凯恩斯主义福利民族国家向熊彼特主义竞争国家的转换过程中,企业文化、企业社会、创新氛围、网络、策略联盟、伙伴关系等越来越成为主导话语,民族国家的边界已经遭到破坏,所有的国民经济必须屈服于全球竞争,并由此对非生产性支出施加压力,在熊彼特式竞争中,国家必须独自或结合其他国家的力量去规划超出它们政治边界的力量,从而塑造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有关的跨边界的外部经济空间。结果是为了支持国际竞争,国内的充分就业不再被优先考虑,民族国家主权丧失首要性,一个协商的网络社会受到更大的关注。不同的社会力量被重新组合,在世界政治经济空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新葛兰西主义对规训自由主义、跨大西洋阶级霸权和跨国社会力量的重视,反映了欧洲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国家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和熊彼特主义的转变进程。

四、结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欧洲一体化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路径中的各个面向关注的重点的不同,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逻辑学派遵循线性的资本扩张逻辑,国家总体上体现为是一种工具主义的组织实体,国家为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创造条件,基本不具有自主性,欧洲一体化是国家为了适应资本扩张而进行的功能性调整;开放式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逻辑,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导致的阶级不均衡不可避免地导致对抗,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不同阶级间的复杂互动形成了国家组织形式,而作为一种组织形式的国家又反过来为阶级斗争提供场所,并影响、制约和再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国家和阶级之间的活动呈现出一种辩证性,欧洲一体化是阶级斗争的本源性和建构性力量在跨国层面上的体现,阶级斗争采取对国家的形塑同样的方式促进和影响欧洲一体化。新葛兰西主义的历史结构脱胎于葛兰西的领导权和历史集团概念,突出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力量的重视,使对欧洲一体化的分析呈现出一种结构化样式,但是在历史结构的第三个方面,即观念的层面,所给予的关注不够,使这种三边结构出现不协调。虽然,不同面向之间呈现出诸多不同,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路径总体上都是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在分析社会现象时的重要地位,不同程度地坚持整体论和辩证互动的观点,质疑各种形式的还原论和单一解释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洲一体化的理论和现实是对威斯特法利亚国家理论和国际体系理论的挑战和超越,到目前为止,欧洲一体化实践还是以对未来的开放性态度为前提,欧洲最终会导致威斯特法利亚式的绝对国家的终结,还是在洲际范围内形成更大的国家,理论上仍然争论不休。但是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和模式已经导致对传统国家性质理解的重新审视,由于篇幅所限这不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但是国家理论是理解超国家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系。国家性质的传统解释在于一方面管理和控制着生产资料甚至是生殖资料,另一方面控制着毁灭资料。因而主流欧洲一体化理论,都认为一体化起源于人们的需要,当现实的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诸多限制难以满足人们的现实经济利益需要,并且当一体化的收益预期大于一体化的成本时,一体化必然产生。区别是功能主义认为人们的利益是天然和谐的,国际社会为一个个独立国家所区隔,限制了这种和谐利益的实现,因此政治的逻辑应该让位于功能性逻辑。新功能主义虽然否定利益的天然和谐假定,但是也希望一体化的实现能够促进利益的增长。政府间主义在划分高级和低级政治领域之后,又区分了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认为国家对利益的竞逐和分配是一体化与否的最终原因,一体化进程掌握在国家手中。自由政府间主义只是将国家利益的形成建立在国内政治势力博弈的基础上,国家在国内遵循自由主义的原则,而在国际上仍然是政府间主义分析路径,其新鲜点是利益的获取力量由整体上的国家下探到国内的利益集团。这种将对于更大利益的实现作为一体化起因的解释,我们将其称为“生产性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讲,西马历史唯物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也是这种“生产性逻辑”解释路径的一部分,但是与主流区域一体化理论讲国家“集装箱化”不同,西马唯物主义在其自身国家理论的深厚基础上,其一体化理论解释的特点是在更具结构性和开放性的同时更注重表达规范性诉求。

马克思主义学者很清楚,“最终推动国家理论形成的原因往往会成为最终毁掉它的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更是深深植根于其主体国家理论之中,因此,本文将西方马克思主义欧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面向置于其所凭依和显现的国家理论的关照之下进行言说和比较,力图从宏观层面上呈现出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路径中国家理论和超国家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图景,尽管这一努力还远远不够。

[注释]

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一、研究的行为主体和问题领域不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长期以来以国家为基本单位分析特定国际体系下的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以阶级和生产关系为主要范畴研究大范围历史变迁背景下的资本主义本质问题。二、在国家理论和国际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并未形成如分析资本运行和阶级斗争逻辑类似《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一样的的系统性的理论论述。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批判方法长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本质研究和宏观研究,难于应对国际问题经常性的具体性和紧迫性。欧洲一体化作为国际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上述各种原因,使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迟迟难以获得足够重视。相关文献包括F.Halliday,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asingstoke:Macmillan,1994,pp.50~55;Ben Rosamond,Theorie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Basingstoke:Macmillan,p81;H.Smith,"The politics of regulat edliberalism:a historical materialist approac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in M.Rupert and H.Smith(eds),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Globalisation:Essays on Continuity and Change,London:Routledge.2002,p.264;A.Wiener and T.Diez(eds),European Integration The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226;贾文华:《从资本逻辑到生产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理论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7期,第45页。

②Ian Bruff,"Book Review:Globalizatio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Critical Approaches to Regional Od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Petros Nousios,Henk Overbeek and Andreas Tsolakis(eds)."Capital&Class,No.37,2013,p. 150.

③主要成果包括贾文华:《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理论界说》,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5期;《从资本逻辑到生产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理论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7期;李政鸿、余家哲:《欧洲整合的新葛兰西学派论述》,载《台湾国际研究季刊》,2009年,第2期;李政鸿、曾怡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1期:高奇琦:《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欧洲一体化》,载《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1期。

④外国学者的区分包括Hugo Radice认为存在三种欧洲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一、正统的国家垄断马克思主义解释,代表人物是Ernest Mandel,Stuart Halland等;二、阿姆斯特丹学派,代表人物是Keesvander Pijl,Henk Overbeek,Otto Holman等;三、新葛兰西主义,代表人物是Robert Cox,Stephen Gill等,见Hugo Radice, "Britain and Europe:Class,State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gration",Capital&Class,No.31,2007,pp.28~32.Colin Shaw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分为早期的一体化理论和当代的一体化理论,前者的代表人物是Ernest Mandel和Nicos Poulantzas;晚期的一体化理论包括开放马克思主义、阿姆斯特丹学派和新葛兰西主义。见Colin Shaw,"Reconsidering the Relevance of Marxist State: Theories to European Integration:Paper to Be Delivered to EPSN Conference",Prague,June 2004,http://www.eps net.org/2004/pps/Shaw.pdf。Cafruny和Ryner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归入欧洲一体化的批判政治经济方法中,认为分为Ernest Mandel的垄断资本主义分析路径、Nicos Poulantzas的权力关系、阶级、欧美相互依赖分析路径和新葛兰西主义的分析路径。见A.Wiener and T.Diez(eds),European Integration Theor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237.与Alan Cafruny和Magnus Ryner类似,Amy Verdun也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构成欧洲一体化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的批判方法的主要部分,包括:英国批判学派,代表人物是R.Palan;阿姆斯特丹学派,代表人物是Keesvander Pijl;新葛兰西学派,代表人物是Robert Cox。见Amy Verdun,"An American-European divide in European Integration Studies:Bridging the gap with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IPE)",in Erik Jones and Amy Verdun(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Studies,New York:Routledge,2005, p18.我国学者贾文华在国内第一篇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的文章中将其分类为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国家论、战略关系理论、新葛兰西主义,之后进一步从更为抽象的角度分类为资本逻辑和生产逻辑两条分析路径。高奇琦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分类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阿姆斯特丹学派、新葛兰西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其特点是在政治经济学视角之外引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流派的社会批判角度,拓宽了理论视野。李政鸿的分类方式是古典帝国主义论、依附论与世界体系论、新葛兰西学派。特点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与一体化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的主体理论视野中进行比较研究。

⑤肯尼斯·麦克利什主编:《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形成世界的观念》,查常平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678~680页。

⑥Ian Manners,"Another Europe is Possible:Critical Pers pectivesonEuropeanUnionPolitics",inKnudErikJorgensen, Mark A.Pollack,Ben Rosamond(eds.),Handbook of European Union Politics,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07,p.79.

⑦稍有不同,杰索普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论区分为1、将国家视为寄生虫2、财产关系与阶级斗争体系的一种反映3、国家可调节阶级冲突而不破坏统治阶级及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思想4、统治阶级的工具5、一套体制与官员以公共权力之名进行统治或镇压6、一个政治统治体系,强调政治代表制与国家干预,保证有利于某个特定阶级或阶级派系的力量对比。BobJessop, "Recent Theories of the Capitalist State",Cambridge JournalofEconomics,1977,pp.353~373;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的评论可参考Martin Shaw,"Marxism,the State and Politics",in Marxist Sociology revisited:Critical Assessments,New York:Macmillan,1985,pp.246~268;Alan Wolfe,"New Directions in the Marxist Theory of Politics",Politics and Society,1974,pp.131~160;詹姆斯·A·卡波拉索、戴维·P·莱文:《政治经济学理论》,刘骥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尹树广:《国家批判理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工具论,结构主义和生活世界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⑧“Many Marxisms”是2008年在伦敦召开的历史唯物主义年会的主题,体现了组织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理解和提倡。参见汪行福:《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左翼思潮》,载《学术月刊》,2011年12期,第39~40页。

⑨肖扬东:《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进展——杰索普“策略关系”国家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⑩参见Wolfgang Muller,Christer Neususs,"The Welfare-State Illusion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age Labour and Captical",in John Holloway,Sol Picciotto(eds.),State and Capital:A Marxist Debate,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1978,pp.32~39;B.Jessop,The Capitalist State:Marxist Theories and Methods,Oxford:Martion Robertson&Company Ltd.1982,p.78。

责任编辑:刘华安

D502

A

1008-4479(2015)03-0068-09

2015-03-2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域中的欧洲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12BGJ021)的阶段性成果。

才金龙(1985-),北京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葛兰西资本主义欧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欧洲“芦笋季”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葛兰西文化哲学的实践概念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深化与曲解:改革开放以来葛兰西实践哲学之争的研究综述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