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理论自信及其现实启示

2015-01-30方涛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特色

方涛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邓小平的理论自信及其现实启示

方涛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坚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自信,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理论自信,是建立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即准确地、完整地把握理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理论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即:坚定理想信念是内在规定性,准确完整把握理论是重要前提,高度的理论自觉是持久保障,理论联系实际是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邓小平;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认识主体对自己所坚持理论正确的确认、肯定和积极评价。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理论自信就是对党的指导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表现出来的自信。重读邓小平的著作,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自信。正是有这样的自信,邓小平才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理论勇气,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使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越走越宽,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圆梦之路。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学习和感受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对于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增强改革的必胜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的理论自信,与改革开放后党所处的历史环境相关。改革初期,随着各方面拨乱反正,特别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外开放的同时各种西方思潮也进入,开始出现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倾向,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开始出现。对此,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丢掉“老祖宗”。

邓小平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实质及其危害。他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国内部就成了一个乱的社会,不是一个安定的社会,什么建设都搞不成了。针对思想战线的软弱涣散状态和自由主义态度,邓小平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对造成思想混乱和精神污染的各种严重问题,必须采取坚决严肃认真的态度,一抓到底。他指出,对错误观点和公然向马克思主义挑战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站出来讲话。思想战线的共产党员,特别是担任领导责任和有影响的共产党员,必须站在斗争的前列。对此,邓小平以身作则,而且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他批评了一些思想理论工作者离开马克思主义方向的情况,对所谓的人的价值、人道主义和异化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批判。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指出,极少数人“或公然反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或者口头上拥护马列主义,但是反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①对此,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必须反对所有这些错误的思潮。”②针对有些同志所谓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的说法,邓小平明确指出这是错误的。他指出,中国革命历经无数次失败,正是毛泽东思想才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形势。毛泽东思想在世界上同反霸权主义的斗争分不开。他在晚年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开创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新阶段,为世界反霸斗争和世界政治前途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对于毛泽东的错误,他说,同任何别人一样,毛泽东同志也有缺点和错误。但是,必须公正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毛泽东的错误和缺点,不能跟他的贡献相比拟。他的错误和缺点,当然有个人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历史的复杂的背景。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要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1980至1981年间,邓小平在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期间,反复强调,要把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最核心的一条。他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③之所以要坚持毛泽东思想,这是因为“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④对于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拨乱反正,就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判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⑤这样,就有力地回击了把改革开放同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的观点。

在反对自由化思潮的同时,邓小平强调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986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观念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决议还提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和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群众特别是青年中,也必须积极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同各种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同群众的思想状况结合起来,克服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倾向,克服学习内容脱离实际和形式呆板单调的缺点。会上,有同志主张不要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指出,“反对自由化,不仅这次要讲,还要讲十年到二十年。”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国内发生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不少人又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西方学者更是抛出所谓“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论调。对此,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⑦1992年春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他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届六中全会我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要搞二十年,现在看来还不止二十年。”⑧马克思主义打不倒,“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⑨正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坚信不疑,即使在马克思主义遇到重大挑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时,仍然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定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这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住严峻考验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的理论自信,不是盲目的,不是教条式地坚持,而是建立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基础之上。归纳起来,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要完整地理解,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

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宣传的问题上,出现了庸俗化、片面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割裂开来,把毛泽东思想看作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把毛泽东说过每一句话都当成是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局限为少数的几篇著作,做任何工作、研究任何问题都要引用毛泽东著作等等。这些做法,名义上似乎是坚持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则曲解了毛泽东思想,损害了毛泽东思想的完整性。早在60年代初,邓小平当时就反对庸俗化的做法,提出要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受到严重歪曲,被伪造、篡改和割裂,没有完整地、准确地被理解。许多错误的观点被强行加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下,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被当作教条。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开展各方面整顿中提出,毛泽东思想有丰富的内容,是完整的一套,要全面地学习、宣传和实行,紧密联系各方面工作和各领域实践,而不能割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个别论断作了区分。他说,我们要坚持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都不免有失误,这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反对处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做法,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论述,实际上界定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从而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基本原理而构成的科学体系同经典作家、革命导师的个别论断区分开来。

第三次复出后,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要从各个领域阐发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科学概括,为新时期所要继续坚持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明确界定。《决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从而正式对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个别论断以至某些错误的论断作了区分,与毛泽东晚年错误划清了界限。《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毛泽东的重要著作,许多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写的,但仍然必须经常学习。这不但是因为历史不能割断,而且因为这些著作中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现在和今后对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⑩

(二)要准确地把握,反对各种错误认识

由于历史条件和时代的局限性,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不十分准确,特别是受到苏联的严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共产党人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过苏联解读、加工过了的,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因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存在不少误区,甚至把一些错误的做法也强加到马克思主义的名下,以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放在阶级斗争上,把能够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做法当作资本主义加以错误批判,严重歪曲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此,邓小平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与实践经验密切相关,需要不断的深化。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在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才能更加科学和深入。

在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澄清了各种附加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名下的错误观点。针对否定发展生产力的错误观点,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关于评价人物和历史的方法问题,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而纠正了长期以来片面评价历史和人物的做法。邓小平还把“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错误批判的做法恢复起来,比如尊重知识分子,实行“双百”方针、生产责任制、奖惩制度、稿费制度,恢复高考,等等。

(三)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反对思想僵化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特定历史和时代条件下产生的,回答的是具体条件下的特定问题,应当坚持的是其基本原理,同时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而不应当作教条。邓小平反对教条式对待理论的做法,主张中国共产党所要坚持的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发展。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论调,邓小平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问题。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说,马克思去世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后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也一样。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邓小平不仅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1978年,他明确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他提出,只有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发展。解放思想,就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历史经验,立足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实践,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分析我国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本框架。比如,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打破了长期以来对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在根本任务上,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上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在发展阶段上,提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了这是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总依据;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具体途径;等等。邓小平的这些理论创见,被总结为邓小平理论,并于中共十五大写进党章,成为中共的行动指南。可以说,邓小平本人不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而且是实践者,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邓小平理论自信的现实启示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一贯的,坚定不移的,同时也是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自信,不是盲目自信。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回顾和学习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对当下坚定理论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理论自信的内在规定性

邓小平的理论自信,根本原因在于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正是因为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中国共产党才将其作为行动指南,才把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坚定理论自信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尽管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生了重大失误,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失误。但是,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以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态度,正确、科学评价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在改革的进程中,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苏东剧变这样的重大考验,邓小平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坚定地捍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地位。这样坚定的行动,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敢于担当和勇于作为。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还把理想信念形象地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如果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就会轰然坍塌,又何谈所谓理论自信。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和最高奋斗目标,这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先烈抛额头、洒热血,为的就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为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的理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仍然需要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会有理论自信,才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为中国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面对各种错误言论,要敢于站出来说话,发出正确的声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准确完整把握理论是理论自信的重要前提

理论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必须是有系统的、概念化的、逻辑化的。理论,在表现形态上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而不是割裂了的、断章取义式的语句。当然,个别论断是表达理论的具体形式,但不能与理论本身划等号。20世纪60年代后,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上出现了很大的误区,没有把握当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甚至把某些过时了的、经实践检验错误的论断当作基本原理来遵循,以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造成了严重影响。对此,邓小平则多次强调,要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重点是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共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梳理和阐述,把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还批判和纠正了种种“假”马克思主义的谬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重新焕发出活力。正是通过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恢复理论的完整形态和科学内涵,从而为坚定理论自信奠定了重要前提。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同样需要准确完整地把握,这是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体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具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现在,仍然有这么一种倾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将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立起来。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国家进行实践的理论成果,本质上都是指导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产主义的行动指南。二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科学体系。作为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因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重点学习重要文献,又要从整体上把握,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主要观点。三是要正确对待某些个别论断。特别是在引用个别论断时,要考虑其说话的场合、针对的特定对象、表达的主要意思,不能无视这些因素。有些个别论断,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可能会过时。判断这些论断的正确与否,要坚持实践的标准,用实践来检验。对于过时了的、经实践检验错误的个别论断,不能将其当作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

(三)高度的理论自觉是理论自信的持久保障

自信,不等于自满。坚定理论自信,不等于自我封闭和僵化。邓小平的理论自信,是建立在高度的理论自觉基础上的。理论自觉是指理论上的觉悟和觉醒,而理论自信则是建立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对理论价值的认定和信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成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在于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1958年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出现挫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对此,邓小平有着清醒的认识。改革初期,针对理论界思想僵化的状况,邓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此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邓小平总是立足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新经验,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理论上加以新的概括,讲出了不少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新话,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必须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只有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的力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样理论自信才能够持久。在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变化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使中共执政面临着不少新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挑战,这要求中共必须从理论上作出新的回答。中共十八大以来,面临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敏锐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刻回答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不断根据新的形势,从理论上作出新的回答,作出新的概括,是中共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增强理论自信的持久保障。

(四)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自信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党的理论,不同于一般的理论,与学术意义上的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党的理论,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现实,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和和概括形成,其价值取向在于为人民服务,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中共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实际,能够回答现实问题,指导具体实践。任何脱离实际,脱离现实,脱离群众的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理论自信不可能持久。1958年后,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出现失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论越来越脱离实际,越来越“左”,以至于形成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种脱离实际的理论,必然误党误国误民,即使通过反复的思想教育,也不可能建立起长久的理论自信。邓小平以务实的态度,反复强调要立足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空谈。正是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理论更加符合实际,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重新恢复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实践,顺应人民群众期待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生命力,能够指导实践,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在于其是联系实际的理论、是基于实践经验概括形成的理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不是要盲目自信,闭门造车,单靠背住个别的词句,而是要用这一理论指导实践、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工作,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理论的功能,在于解释、规范、引导和反思。如果理论脱离实际,成为“形而上学”,就无法具备理论所应有的功能。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要在理论形态上更加完备,更重要的是要在于推进中国特色主义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发挥理论的作用、表现理论的功能,人们才会从内心中信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自信才会产生。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邓小平的理论自信底气十足,一以贯之。正是有这样的理论自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显示出真理的力量,并且不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样需要有邓小平那样的理论自信。而且,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国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我们更有理由、更有条件坚定理论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准确完整把握理论,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

[注释]

责任编辑:郭美星

A765

A

1008-4479(2015)03-0019-07

2014-11-28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党应对‘四大危险’的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XDJ019)的阶段性成果。

方涛(1985-),男,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