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爱国价值观的三重维度

2015-01-30唐志龙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品格爱国培育

唐志龙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0433)

培育爱国价值观的三重维度

唐志龙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0433)

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爱国”作为公民最根本的做人标准与道德情操,同“敬业、诚信、友善”一起成为个人价值准则,也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和基本的组成要素。本文侧重阐明了培育爱国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在历史维度上,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爱国价值观承续命脉;在品格维度上,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为培育爱国价值观夯实基础;在实践维度上,坚持知行统一,为培育爱国价值观提供正能量。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国梦战略任务,十分必要。

爱国;核心价值观;培育

爱国主义历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及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爱国”作为公民最根本的做人标准和道德情操,同“敬业、诚信、友善”一起成为个人价值准则,也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和基本的组成要素。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随后,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一系列讲话,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从多维视角深入研究培育爱国价值观的时代诉求,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任务,十分必要。

历史维度: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爱国价值观承续命脉

历史维度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坚守的立场、方法和原则,表征着必须以大尺度、长时段为切入口,从当代向过去追溯并向未来展望,于历史流变中纵向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运行规律。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其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爱国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展开阐发,使基本文化基因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让爱国价值观之株深深根植于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里。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

爱国,顾名思义,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国家或国土。这些相异的词汇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涵义,即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度。以此为“原点”,向前追溯自然包括了祖先居住的地方,往后延伸当然也包括后代居住的国家。一般来说,由共同语言、文化、种族、地域及历史等结合而成的一定社会人群共同体,对祖国总是充盈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英语把祖国称之为“父母之邦”,俄语用同一词汇来表达祖国与“家乡、故乡”等出生地,我国人民则直接把祖国比喻为“母亲”,常常用“叶落归根”表达最亲切、最庄严、最神圣的情感寄托。显然,从感性层面来说,祖国是每个人的“根”之所在,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必须热爱祖国,否则就是“无根”之树,不可能成活与成长。当然,从理性层面看,爱国由人的本质所决定。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现实社会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包括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夫妻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领导关系等。这些复杂而具体关系的展开与提升,就形成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核心是经济关系,制约着人们相互间的其他各种关系,也直接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爱国必定升华为一种思想理念,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能动而科学地反映人类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并受其制约和决定。人们爱国,也体现了对生活于同一社会关系中人群共同体利益的维护,在长期“积淀”与“蒸馏”中不断系统化、理论化而成为“主义”。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4]这种感情,不仅渊源于特定自然基础即地理环境,也植根于特定的经济土壤,依存于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当这种浓烈的爱国理念一旦注入感情世界,就会沉淀于人们的文化心理中,成为最深沉最珍贵的情感因素,升华为理性思维,凝结为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爱国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必定成为人类的共同情感。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一直高举爱国旗帜,涌现出无数灿若群星的爱国英雄、仁人志士,传诵着数不清的爱国诗篇、报国豪情,爱国理念早已融入亿万中华儿女的心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的强大动力,支撑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战国时期的屈原,汉朝的苏武、卫青、霍去病,唐代的魏征、秦琼、陈玄奘,南宋的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明代的顾炎武、戚继光、郑成功,清代的魏源、林则徐、冯子材、秋瑾……他们或在反抗异族压迫和抵御外族入侵中横刀立马、效命疆场,或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中尽忠竭智、以身试险,或在励精图治、推动社会前进中呕心沥血、创新文明,为了领土完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不止。每每提起这些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总让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他们永垂不朽的光辉形象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源源不绝地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奋发图强。他们的爱国精神,也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巨大力量。特别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民族在近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诸如“反洋教”、“戊戌维新”、“义和团”反帝等爱国运动高潮,谱写了一曲曲充满爱国主义的民族传统壮歌。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情景就痛彻肺腑!他最推崇岳飞、戚继光、冯子材三位将军的爱国情感,号召大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尽管中华民族传统爱国活动不可避免存在历史和阶级的某些局限,但蕴涵其中的国家独立、民族至上、整体利益、忧患意识、强国理念等爱国价值取向,为后世炎黄子孙不懈进行爱国壮举仍有重要的承继价值,成为我们弘扬爱国精神的丰富营养。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运动不断高涨,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风起云涌,相继出现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活动,使中华民族的爱国壮举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更从自发走向自觉。工人运动的兴起,国共合作的实现,“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一浪高过一浪,明确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区分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与人民,避免了笼统排外主义的倾向,把近代以来的爱国高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救亡图存迫在眉睫,随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全民族抗战的大局要求国共两党都把抗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注重战略配合,终于在国际反法西斯势力支持下取得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指出:“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彻底洗刷了近代以后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5]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在我党领导下始终存在两条战线,一条是激烈的武装斗争,直接打击着美国支持的蒋介石独裁政权;另一条是非武装的和平爱国运动,在国统区明确提出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构成了这一时期爱国运动高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捍卫国家独立、保卫人民幸福生活,全国人民在我们党领导下,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和边界一系列反击战争,使爱国活动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特色。一百多年来,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涌现了无数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其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炳彪青史,永远为后人所景仰。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活动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与形式。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今天的爱国活动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优良传统的承接与弘扬。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期爱国活动的鲜明主题,也是党员、干部和全体公民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爱国就要坚决维护民族独立,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热爱人民,爱惜群众的辛勤劳动与创新创造。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奉献的实际行动,做一个新时期真诚的爱国者。

品格维度: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为培育爱国价值观夯实基础

爱国价值观的有效培育,不仅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还需要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进一步为之夯实基础。爱国,从道德层面讲,就是公民应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十八大报告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6]这也是对培育爱国价值观的道德要求。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7]科学阐明了培育爱国价值观的品格维度。

道德本是个复合词,由“道”与“德”组合而成。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道,所行道也”,原意指道路,后引申为人性化之路。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认为,“道”具有提纲挈领的地位和作用,是支配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德”在古代通“得”,《说文解字》注:“德者,得也”。关于道与德的关系论述颇多,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志于道,据于德”,其“道”即人之为人之道,“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道德是个人按照一定规矩长期身体力行后于自己内心有所得、有所收获的东西。这也是道德“内化”的实质所在,成为儒家贤哲津津乐道的“反省内求”、“反求诸己”、“慎其独也”等箴言的理论基石。可见,传统道德的核心,理想境界是人生品格的自我生成与完善。道德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道德规范发挥出来。这里的“规范”,含有规则、准则之意。它从不同角度在各行各业中广泛使用着,如政治规范、经济规范、军人规范、法律规范、语言规范,等等。道德规范,具体概括与反映着社会生活中一定的道德关系,是调节和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准则。道德规范不仅要求人们遵守,还必须内化到人们的品格中,成为社会品质的主要内容,使人们始终从“人之为人”的意义上理解道德价值,表现为强烈的自律性。道德内化,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过程,也就是个体通过学习、选择与价值认同,将外在的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与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与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内在品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积极功能,促进着个体道德品质最终内化生成。我们要培育好爱国价值观,就必须建立高度自律的道德体系,通过道德内化,变他律为自律,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做一个自觉的真诚的爱国者。只有这样,我们党所倡导的爱国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科学道德信念,才能促进人们在追求高尚道德理想中确立良好的品格。

品格,也即个性,指人们在社会化活动中形成及发展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统合模式,包括个体独具、有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综合体。每个人在其存活时空中,生活、学习、工作必定形成本身独具的运转规格,有着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显示出特定品格。品格的生成与发展,同人的本质一样,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制约。儒家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个体品格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格物到正心,是人生格局的养成阶段;从修身到平天下,是人生格局的丰富完善阶段。人生整个历程,正是品格养成、丰富、完善的自然历史过程,显示出品格的动态性与道德底蕴。这种理解,尽管存在某些晦涩、非科学之误区,但其将品格看作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动态发展观点,又有其合理性因素。这种理念,历经数千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积淀成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在情感激励中对其行为起规范与动力作用,有效促进着品格操守的核心生成及发展。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8]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9]胡锦涛提出的干部作风建设内容中,反复阐明了“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这一条;习近平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中,也强调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问题。以道德自律和情感激励为条件,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时代发展倡导出了公民品格塑造模式。毛泽东根据革命事业要求,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伟大品格。邓小平根据现代化建设要求,提出了“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品格范式。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10],对于党员、干部乃至人民群众确立崭新的品格范式也有教益。当代品格应是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智能结构及行为方式上,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品格,具有着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时代风貌。即是说,当代品格内容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包括着中国新人的成长发展目标。新形势下的爱国者,应成为自觉追求高尚道德理想的时代楷模。

在我国,爱国价值观的确立,经历了逐步形成和进一步完善的历史过程。这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开展,也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培育爱国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前提。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在为《新华月报》1949年创刊号上题词时,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作为“国民公德”明确提了出来。同期的《新华月报》还发表了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并获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第42条也将“五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社会公德是特定社会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五爱”理所当然地成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公民应普遍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中道德关系五个最基本的方面,其中首要一条就是“爱国”。此后30多年里,“五爱”在中国人民的道德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1982年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五爱”作了新的规定:把“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因为后者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经验总结与科学概括,反映了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现阶段评价和判断公民道德行为的具体准绳;既反应了社会主义制度中人们利益的共同性,也对人自身所具有的道德责任提出了崭新要求。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与时俱进。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突出了爱国要求,既包括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也涵盖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此后,200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6年3月胡锦涛阐明的“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11],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等,都反复指出培育爱国价值观需要有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奠基。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2]所有这些,都为爱国价值观的有效培育,进一步夯实了牢固的道德基础。

实践维度:坚持知行统一,为培育爱国价值观提供正能量

培育和践行,密切联系着。培育爱国价值观,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远远不够,必须付诸实践。爱,是付出,是给予和奉献,是以给予为前提的奉献与索取相统一。做一个真诚的爱国者,必须增强自觉性,弘扬奉献精神,美丽中国将会更亮丽。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3]他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4]2014年10月15日,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还寄语青年网络作家周小平、花千芳“创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体现了我们党对爱国情怀的直接呵护。只有坚持知行统一,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才能在实践中为培育爱国价值观提供正能量。

知行合一历来是思想家崇奉之戒律。知即认知,包括学习、认识和把握。行指行为、行动,即实践。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之活动。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告诫学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反对知行脱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也说:“人的行为是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的理性生活”,[15]阐明了意识对人的行为指导价值。这些见解中的合理性因素,成为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6]可见,认识论上的知行统一具体化在品格操守中,就是言行一致,躬身践履。当前,在培育爱国价值观活动中常见问题是言行脱节甚至背离。有的人说得多,做得少,抱着与己无关态度安心过小日子,还埋怨国家对自己的困难没有全解决;有的人明里讲爱国,暗里利用职权和一切机会,大肆贪污受贿,损害国家利益;有的人沾染了浓厚的买办意识和洋奴思想,以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刻意贬损自己的民族,轻视优良的传统,主张一切以西方价值观为准则;有的人受资本主义“西化”“分化”的影响,否定新中国的辉煌成就,诋毁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破坏国家稳定发展,散布一些与培育爱国价值观相悖的言论;更有甚者,经不起国际上和海外某些别有用心者的金钱、美色引诱,公然出卖国家核心机密,成了国家和民族的罪人,等等。这种没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倾向和不良行为,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7]为此,必须坚持三个“充分发挥”:

一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自觉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的事业,只有广泛发动群众,真心依靠群众,才能获得成功。培育爱国价值观,需要全国人民包括海内外炎黄子孙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不至于成为少数人的空忙。十八大报告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8],为弘扬主旋律、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提供正能量。可以说,主旋律是社会的精气神,正能量是发展的动力源。实现爱国价值观的艰苦征程,伴随着许多新挑战与考验,需要人民群众的主体自觉性大力推进。当代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干部及私营企业主、个体户、技术管理人员等一切拥护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属人民群众范畴。培育爱国价值观的主体必然呈现多样化、多层次性,具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由此出发,爱国价值观培育一定要注意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千方百计做到让人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激励大家更有信心地投入其中。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19]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爱国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变成日常行为准则,增强自觉奉行和践行能力。我们要把个人前途命运同祖国发展繁荣、人民幸福安康结合起来,为祖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而喜悦,为祖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而担忧,为增进民生幸福而努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代中国公民也许少了抛头颅、洒热血的血雨腥风;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依然应体现在每个细节中,大家要尽最大努力,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断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祖国才会不断富强。特别对小事,不以善小而不为。平日里捡拾一片垃圾、节约一粒粮食、奉献一点爱心、少浪费一滴水、少闹一点噪音……点点滴滴琐碎杂事中,蕴含着爱国主义伟大情怀。途径与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可以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大众的爱国主题、礼仪活动,让人们切实感悟爱国价值观的真谛、要义,提高实践效果。

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示范性。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员、干部在培育爱国价值观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就是重要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各级干部和共产党员,不仅要自觉学习、培育爱国价值观,掌握正确的“话语权”,还要在积极回应挑战中有效超越多元价值观干扰,注重以身作则、榜样垂范,自觉克服权钱崇拜、口是心非的“假道学”等,坚持以人为本、无私奉献,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广大群众当好领路人。2013年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2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抓作风建设,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带动整个社会出现了崭新气象。这启迪我们:培育和践行爱国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这同时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自觉践行爱国价值观,做时代先锋、社会楷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崇高爱国理想精神高地。要求普通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好转,进一步推动爱国价值观贯彻落实,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伟大的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源源不竭的正能量!

三是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整体协同性。现代系统论揭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许多要素以一定结构、层次组成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联系的整体性是其最根本特征。它要求人们立体地看问题和处理矛盾,从网络联系中去全面地把握事物,避免割裂事物整体联系的片面化思维。培育和践行爱国价值观,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仅是教育与宣传部门之事,也不单是少数领导机关与个别人之事,而是全党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责任。我们党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1]这就需要各级党委一定要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培育和践行爱国价值观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统筹规划和工作指导,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各级行政单位、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要认真落实中央精神,把培育和践行爱国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自工作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特别要坚持法律法规对培育和践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保证作用,要把爱国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爱国价值观的自觉性。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弘扬爱国价值观,防止出现背离、脱节现象。要用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坚持弘扬正气,反对邪气,把抓培育同抓治理结合起来。对那些爱国的好人好事,要大力表彰和鼓励,见贤思齐;对那些损害国家利益的丑恶行为和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要理直气壮地运用舆论、经济、法律等手段,予以遏制、加强惩戒,形成社会压力,决不能听之任之,以儆效尤。推动培育爱国价值观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注释]

[1][12][1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0日。

[2][7][17][19]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8页。

[5]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4日。

[6][18]《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1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9]《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

[10]习近平:《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强军兴军作用》,载《文汇报》2014年11月2日。

[11]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载《求是》2006年第9期。

[1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15]转引自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87页。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20]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载《人民日报》2013年1月23日。

[21]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

责任编辑:郭美星

F822.1

A

1008-4479(2015)03-0005-07

2014-12-16

唐志龙(1949-),湖北省荆门市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文职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品格爱国培育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爱国学·晒佳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爱国学·晒佳作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