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入党条件要求的历史考察
2015-01-30张致森
张致森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 贵阳 550028)
民主革命时期入党条件要求的历史考察
张致森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 贵阳 55002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围绕建设无产阶级先锋队对入党条件进行了探索,先后呈现出注重广泛性、突出阶级性和强调包容性等特点。由于始终坚持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加之独立自主能力的增强,党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入党条件之路,建立了一个布尔什维克化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入党条件;特点
列宁指出:“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可以作为党员。”〔1〕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建党原则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的,因此从成立之日起就按照列宁关于入党条件指示发展新党员。经过反复探索,我们党最终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入党条件,建成了一支代表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先锋队,为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笔者对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入党条件的探索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不同时期入党条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和对比,以与同行共勉。
一、注重广泛性:从党的一大到大革命失败
1921年7月,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一大党纲规定了一般入党条件:第一,承认党的纲领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党员的人;第二,有一名党员作入党介绍人;第三,入党前必须与反对共产党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党纲对入党条件没作过多要求,仅仅要求入党前与反对共产党的党派和团体断绝关系,可见,党成立之初的入党条件相对宽松。不过,这一规定为投机分子及对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分子打开了方便之门。
党的一大以后,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共产党员人数有了很大增加。1922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说:“去年(一九二一)开常会时,只有党员五十余人,现在党员人数……共计一百九十五人;内有女子四人,工人二十一人。”〔2〕47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党员数量差不多翻了两番,可见共产党组织建设的成效还是十分显著的。同时,针对工人党员数量太少的现状,陈独秀在汇报中提出,将来计划“多收工人党员,务求居全数一半以上”〔2〕53。随后共产党在发展新党员时,特别注意新党员的工人成分。随着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性质和特点认识的不断加深,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及时调整了革命纲领,修改了入党条件:第一,承认党的宣言和章程;第二,愿忠实为本党服务者。新党章将“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修改为“愿忠实为本党服务者”,这种表述更加明确了党员责任,即党员必须为党工作、为党服务。随后1923年6月召开的党的三大和1925年1月召开的党的四大通过的党章均对入党条件没作修改。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后,随着革命形势日趋高涨,许多人加入到共产党队伍中。到1925年10月,党员已达3 000多人,党员成分除工人、农民外,还有学生、教师、军人、商人、店员以及其他革命分子。尽管如此,党员数量还是远不能满足革命发展需要,为此,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对入党条件作了补充:“大产业工人,本是天然的共产党员,只要他有阶级觉悟及忠于革命,便可加入,不必更有其他条件”〔2〕474。由于放松了对工人入党条件的限制,因此这一时期党员队伍迅速壮大,到1927年4月,党员数量已达57 967人,其中工人占党员总人数的50.8%,农民为18.7%,知识分子为19.1%,军人为3.1%,中小商人为0.5%,其他成分为7.8%,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8.27%〔3〕237。从党员成分构成来看,它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由此可见,从建党开始党员队伍就具有广泛性特点。从党员成分来看,工人党员占了半数以上,这不仅符合中共中央关于组织建设的要求,而且体现了列宁主义建党原则。这一时期,随着对出身工人成分者入党条件要求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正当国民革命形势快速发展之时,从1927年4月初开始,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相继发动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许多党员动摇消极,甚至公然叛党,投降敌人,陷害同志”〔4〕。为此,1927年4月至5月召开的党的五大决定修改入党条件以提高新党员质量。同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党章规定:第一,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第二,服从党的决议,参加在党的一定组织中工作并缴纳党费者。与党的四大通过的党章相比,新党章将“愿忠实为本党服务者”修改为“服从党的决议,参加在党的一定组织中工作并缴纳党费者”,其余规定未变。新党章第一次明确了党员必须服从党的决议和在一定的党组织中工作以及缴纳党费的义务。这种表述更体现了列宁的建党原则。此外,新党章还规定:“党员年龄须在十八岁以上,凡年龄在二十岁以内而愿入党者,必须经过青年团;但青年军人不在此例。”〔5〕143新党章规定入党时年龄须在18岁以上,是因为一个人一般到18岁后才可能有比较坚定的政治判断力,因此入党后一般不会轻易改变立场。规定20岁以下入党须经过青年团历练,主要是因为当时发展新团员有年龄限制。之前不少地方青年团对党可随意吸纳青年中的优秀分子颇有怨言,如上海地方团便抱怨:“这样如何能使团有很大的发展?”〔6〕由此新党章增加了这一特别规定。青年军人入党不受年龄限制,是因为当时革命斗争非常残酷,军人处在斗争第一线,在残酷环境中很容易检验出其是否符合共产党员标准。显然,面对严酷的社会政治环境,党严格了入党条件。
二、突出阶级性:从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
1927年8月,党召开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八七会议”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不过,当时共产国际认为,党的领导机关有机会主义错误,因此会议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要求各级党组织“应当注意提拔工人同志到党部委员会负重大责任,而肃清其中曾经在最近几日(月)表现机会主义的分子”〔5〕305。同年11月上旬召开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决议案》进一步提出,“要使党的指导干部之中无产阶级及贫民的成份占最大多数”〔5〕471。由于要求把出身工人或者贫农的干部快速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因此导致后来出现发展新党员主要面向工人或贫农成分的倾向。
为了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在共产国际直接指导下,1928年6月至7月在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中修改了入党条件:第一,承认共产国际及本党的党纲与党章;第二,加入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第三,服从共产国际和本党一切决议案;第四,经常缴纳党费。新党章增加的内容尤其是“服从共产国际一切决议案”部分,显然是共产国际为了维护其领导权威而作出的特别规定。不过,后来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表明,此规定不利于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也不利于中国革命顺利开展。同时,新党章取消了党的五大后党章关于新党员入党年龄须在18岁以上的规定,概是因为非常时期为了快速壮大党员队伍而作出的非常规定。
党的六大以后,在全党努力下,党员人数有了迅速增加。到1930年9月,已达到12.23万余人。到1934年10月,全国党员约有30多万人,中国革命重新迎来高潮。然而,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党的队伍构成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人党员在党员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低。据统计,1927年3月,全党有党员57 967人,其中工人成分占53.8%,农民成分占18.7%〔7〕170。1928年6月,农民党员占总数的76.6%,士兵占0.8%,知识分子占6.9%,其他成分占4.8%,工人只占10.9%〔3〕365。1929年工人党员降为7%,1930年7月又降为5.5%,1930年9月又下降为1.6%〔7〕170。党员队伍成分构成的变化引起了共产国际的焦虑,因为按照列宁建党理论,共产党应该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由于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迷信苏联经验,盲从共产国际指示,为了使党组织体现出无产阶级化特点,1929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的《中央关于接受共产国际对于农民问题之指示的决议》指出:“党在农村中的发展基础是雇农与贫农,但同时要巩固党在乡村中无产阶级的核心作用与领导力量。党必须坚决的拒绝富农入党。”〔8〕4551932年5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全国组织报告的决议案》强调:“在党的发展上,须于最近检阅各地党部对中央决议的执行,务期达到党员社会成份的大转变。在农村中必须注意中心农区工作的建立,特别是环绕苏区的白色区域。对于苏区内的组织,必须特(别)注意党的基础与工作的检阅,要澈底肃清党内富农分子,把党建立在无产阶(级)和贫农的基础上。”〔9〕230可见,在当时“左”倾思想指导下,党关于入党条件的规定呈现出只注重个人出身和社会成分的“唯成分论”倾向及突出阶级性特点。
当然,为了扩大党员队伍、增强党的政治影响力,共产党也强调发展新党员主要看其在革命斗争中的实际表现,而不是出身成分。1929年7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指出:“改善质量的主要条件在成份,但在工人群众中,也不应将所有的革命群众看着是党员。吸收党员的主要条件:要有坚强的阶级觉悟,政治认识,能在党的支部中工作,是斗争中积极分子。”〔8〕220193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的《苏区中央局关于纠正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中错误倾向的决议》强调:“应该把工人雇农苦力中所有的优秀分子和最革命的贫农吸收入党,因为这是党的基础,反对‘共产党是穷人的党’的非阶级口号,同时应该吸收真正进步的知识分子和中农入党,纠正对于他们的关门主义。”〔9〕204-205这些通告和决议对尽可能发展更多阶层出身的优秀分子入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当时“左”倾的中央领导强调党的无产阶级化,因此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强调包容性:从遵义会议到新中国成立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从此党走上了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1935年5月“华北事变”爆发后,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新形势,共产党决定加强队伍建设。同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上强调:“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10〕同时会议指出,必须反对在发展党组织中的关门主义倾向,并对过去长期存在的过分强调党员出身的“唯成分论”提出了批评〔3〕532。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重新壮大起来,到1937年6月底,党员发展到四万多人。随后,为了适应全面抗战的需要,党中央又作出了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使党员队伍获得了飞速发展,到1938年年底,党员人数猛增到50余万人。这表明,共产党已从狭小的圈子中走了出来,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在发展新党员过程中,有些地方党组织不严格审查新党员的入党条件,使许多不符合入党条件的人也入了党,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战斗力。鉴于此,毛泽东指出:“‘大胆发展而又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这就是我们发展党的总方针。”〔11〕为了便于各级党组织贯彻党中央指示精神,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详细地阐发了入党条件问题。1939年1月,他在《发展党员问题》讲话的提纲中强调,新党员入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不仅抗日,而且共产主义;到会参加支部工作(经常积极);遵守纪律;交纳党费”〔12〕。同年5月,他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第一,什么人可以加入共产党?依照中共党章第二条。第二,每个入党者必须承认党纲,但这不等于要求精通党纲。第三,共产党员不仅要积极参加抗日,而且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要求加入共产党为党员,必须是承认党纲,并且愿意献身于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分子〔13〕129-131。6月,他在《党的支部》一文中再次强调,各级党组织在发展新党员时,要“详细去了解准备吸收入党的对象,包括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为人如何,在群众运动中特别在紧要关头的表现,判断其是否具备入党的条件”〔13〕151。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为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随后党员队伍继续壮大,到1945年4月发展到121万人。
为了夺取抗日战争彻底胜利,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党的七大对党章进行了修改,新党章对入党条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第一,承认党纲和党章;第二,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工作;第三,服从党的决议;第四,缴纳党费;第五,年满十八岁。但在特殊情形下县委以上党委及相当于县委的党委,有权直接接收新党员。新党章关于入党条件的规定,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包容性非常强,为各级党组织发展新党员提供了指针。实际上,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中关于入党条件的规定,是对党成立以来入党条件不断变化的经验总结,它既体现了列宁建党原则,又结合了中国实际国情,因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入党条件规定。
应当承认,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些地方党组织仍然存在着不严格入党条件而发展新党员的现象。为此,1949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了《关于入党成份的解释与规定》,再次细化和强调了入党条件问题。接到中央指示后,各解放区党组织重新审视和严格了入党条件。如西北地区黄龙地委规定,发展新党员除必须严格遵照党章规定外,其发展对象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政治清白,二、经过运动考验,三、工作积极,四、劳动正派与群众有联系。介绍人对被介绍人在党委未批准前,应对其历史、政治、思想、品质切实负责考察,并研究清白上述问题。”〔14〕由于严格了入党条件,黄龙地区发展的新党员质量比较好,一般都是当地群众所公认的积极分子,因而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此后,在全党努力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员人数发展到448万余人,党员队伍空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余论
组织问题是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做好组织工作是进行先锋队建设的基础,而严格的入党条件又是吸收高质量党员进而搞好组织建设的前提。所以,民主革命时期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我们党对入党条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大革命失败前,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国民革命运动需要,我们党对入党条件的规定相对较宽松。但到了大革命后期,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政策下,许多共产党员背叛组织、出卖同志,为了纯洁组织和提高战斗力,我们党严格了入党条件。同时,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战略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在长期农村环境下能否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共产国际始终担心的问题。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共产国际一直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化,要求发展新党员必须专注于其阶级出身。由于当时部分党的高层领导人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迷信共产国际指示和盲从苏联经验,照搬苏共关于入党条件的规定,在探索入党条件过程中过分强调党员的阶级性,即过度强调新党员的工农成分而排斥其他阶级或阶层先进分子进入党内,从而延缓了把党建成中华民族先锋队的进程。正如刘少奇所言:“仅仅是党员的社会出身,还不能决定一切,决定的东西,是我们党的政治斗争与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15〕所以,遵义会议后,随着全党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增强,党转向强调党员队伍的包容性特点,在发展新党员时不再强调其个人出身和社会成分,而是着重考察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不但吸收工农中的先进分子,而且还大量吸收其他阶级或阶层的先进分子,最终使党员队伍建设走上了复兴大道。
陈云指出:“党的性质和党员的成分与入党的条件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在党的建设中党员的意义和作用这一问题,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13〕129-130换言之,不断严格入党条件、发展高质量新党员,对保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入党条件的探索虽然受到共产国际及与国民党关系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始终坚持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加之独立自主能力的增强,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入党条件之路,建立了一个布尔什维克化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1〕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8.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4〕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8):第4册〔G〕.1961:489.
〔7〕卢先福,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20-621.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45.
〔12〕陈云文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15.
〔13〕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中共西北局党内通讯社.党内通讯,1949(28).
〔1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5.
责任编辑 冯耀明
D231
A
1009-1203(2015)03-0040-04
2015-04-01
张致森(1974-),男,湖南沅陵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