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
——以传播主体为视角
2015-01-30梁晓,佘君
梁 晓,佘 君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3)
土改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
——以传播主体为视角
梁 晓,佘 君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成功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主要作用,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党的主要领导人重视和引导土改运动,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地方政府发挥具体执行机关的作用,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体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政策,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用”,并身体力行;土改工作队积极开展群众动员工作,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宣传,主动参与土改运动;农村精英群体作为二次传播中的传播者,他们既是受众,也是传播主体。
土改运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文中简称土改)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遗留任务,实现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华东、华北、西南等新解放区开展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运动。期间,党中央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自上而下,层层推进,宣传和践行以土改为中心任务的全新的理论和政策,使马克思主义伴随着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而深入人民大众心中,更为土改这一宏大而复杂的社会运动顺利有序地完成提供了理论指导。文章试从传播主体的角度总结土改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以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领导和推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前提
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民族成员中的先进分子,是示范群体和领导集团,是引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向、影响其实现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他们的决策和工作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局;另一方面,他们的失范或示范效果显著,间接影响农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认知。”〔1〕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需要发挥党的重大决策权的作用,需要党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需要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在土改运动中,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领导和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思想上,非常重视土改运动的开展。毛泽东于1950年6月初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2〕他在讲话中郑重强调土改任务的完成是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土改运动的开展可以为促进工商业发展和国家其他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为推进土改运动的顺利开展,中央人民政府于同月28号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下简称《土地改革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土改的各项具体内容,使土改运动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更使土改运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充分体现了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土改这一社会运动的高度重视。
在理论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土改政策。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土改实践中不断努力,总结了丰富经验,使政策得到完善,理论得到升华。从“五四指示”的起草,将党的土改政策由减租减息转变为“耕者有其田”,到后来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土改政策和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主要领导人根据以往的土改经验和土改政策,指导制定、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对土改的领导和执行机关、乱打乱杀混乱情况、没收和征收土地、分配土地等方面都作了系统规定,形成了完备的政策体系,为土改运动的具体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
在土改方法上,注意划分农村阶级成分。党的主要领导人吸取新中国成立前土改中“左”的错误和教训,于1950年7月制定了《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在土地标准、劳动标准、剥削量等方面作出了新规定,并对1933年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作了修改和补充,为土改工作队在农村进行正确划分阶级成分的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避免了打击面过大而造成的失误。这样做使贫雇农获得了更多的土地,使党获得了更多农民的支持和爱戴。
在土改实践中,注重整顿党的组织和发动群众。为了使土改政策得到正确实施,必须在实践中整顿党的组织。刘少奇强调:“整党主要在于思想打通,组织整顿,纪律制裁,目的是去掉障碍,去掉障碍才能彻底实现土地改革。”〔3〕388他还指出,要克服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列举了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分析了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克服官僚主义的办法:“发扬民主,订立一套民主制度,便利群众去监督,保证群众有很多机会、用各种形式来反对官僚主义。”〔3〕391只有纯洁党的组织,端正党员作风,才能充分发动群众,说服群众,从而为土改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
在土改运动中,毛泽东、刘少奇等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推动作用。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策略领导农民进行土改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并自上而下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使之在土改运动中逐步实现大众化。
二、地方政府实事求是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需要有党的领导和推动,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向基层群众传播不能缺少地方政府的具体贯彻和落实。同样,在土改运动中,地方政府对党的政策的落实也是必不可少的。全国有多个新解放区需要进行土改,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毕竟为数不多,不可能每个地区都亲力亲为,领导土改,这就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把土改政策落到实处,开展土改运动。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不能全盘照搬《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来实施政策。各地各级政府要根据领导干部思想水平高低、群众基础薄弱情况、民族分布特点等,因地制宜,在中央土改政策的指导下,具体、详细地制定本地土改路线和方针、政策。各地政府是否实事求是地贯彻落实土改政策,关系到能否实现本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本地土改运动是否能顺利开展。因此,在土改过程中,各地政府要切实推行并实事求是地贯彻落实土改政策,身体力行,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
基于土改时间的适合程度和群众基础薄弱程度不一的实际,各地开始进行土改运动的时间不一样。由于华北部分地区接近老解放区,群众基础比较好,领导干部思想比较纯洁,所以,在刚解放不久就进行了土改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和宣传,最终获得了土改的胜利,并取得了宝贵的土改经验。有鉴于此,华东、中南、西北等新区陆续展开了土改运动。但由于西南地区解放较晚,土改的时机不成熟,而且属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到1950年11月,西南地区的第一期土改才开始,到1953年春,土改才全部胜利结束。
根据各个地区县乡特点的实际,每个地区在不同阶段进行土改的具体方法也各不相同。如苏南地区政府从土地所有制不合理的情况出发,将土改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典型试验,指导方针为“小心谨慎,创造典型”,经过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点工作,掌握了工作方法,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直接经验,这一阶段共完成了61个乡的土改任务;第二阶段,主要是局部展开阶段,以“典型突破,逐步推进”为指导,完成了大约700多个乡的土改任务;第三阶段全面展开,以“点面结合,全面展开”为指导,共完成了2 707个乡的土改任务。经过三个阶段的土改运动,苏南地区基本完成了土改任务。
少数民族地区土改问题复杂。西南地区考虑到本地民族分布的特点,将本地区的土改划分为四个时期,前两期在汉族分布区进行,后两期在少数民族杂居区进行。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改,我国政府强调:“一切应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严禁搬用汉族地区的工作经验和强迫推行汉族地区的政策,应充分发动少数民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依靠少数民族自觉自愿进行土改。”〔4〕贵州省委在汉族地区的土改以“清匪反霸”为主,在少数民族地区“以清匪反匪为主,结合进行减租退押,但不开展反霸运动,运动过程坚持缓进方针,耐心等待少数民族群众觉悟,严防干部制造阶级斗争”〔5〕。此种做法充分说明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土改政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和基本原则。
上述地区的土改都立足于本地具体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土改政策,得到了本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在本地区都获得了土改运动的胜利。
三、土改工作队深入基层、密切党群关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力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6〕。其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有不同层次的群体为之加工和宣传。土改运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运动,要使思想水平较低的农民参与到土改运动中来,只靠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领导和推动、地方政府的具体执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宣传和落实的基础力量,成绩卓著的土改工作队就是这样的基础力量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把组建工作队下乡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方式。但由于土改进度和地理条件不同,各个地区土改工作队的组成人员也有差别。据研究,华北地区土改工作队的组成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各级党、政、军、群机构的脱产干部,二是已完成土改村庄的基层干部和积极分子,三是来自民主团体、事业单位的知识分子、民主人士以及青年学生等,他们处于党政官僚体系之外,一般不掌握实权,行为低调,被看作下级干部和群众的助手。这三种不同成分混合编成规模不同的工作队,然后下乡去指导土改运动〔7〕。
土改工作队进入乡村后,开展群众动员工作。他们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和农民闲拉家常,帮农民干农活,和他们同吃、同住,与农民密切相处,拉近党与群众的距离,消除贫雇农心中的隔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排解农民的顾虑,真正解农民之所需,赢得群众的信任,树立工作队的威信。通过这种相处方式,使工作队与农民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密切了党和群众间的关系,为土改政策的宣传和土改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宣传,土改工作队深入贫雇农家中,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他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向农民群众讲解《土地改革法》、《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等文件,用人民大众能够接受的、通俗化的语言向农民宣传土改政策。为了破除人们的封建宗族观念,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土改工作队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农村大力宣传《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等重要文件,通过“讲阶级”、“评阶级”、“通过阶级”、“批准阶级”等程序,使人们的阶级意识觉醒,增强了农民的参与感。通过诉苦大会,土改工作队以“吐苦水”、“挖穷根”等方式,帮助农民认清贫苦的根源;通过对农民进行“谁养活谁”、“算总账”的教育,把矛头直指地主阶级,激发农民的阶级仇恨,从而开展自下而上的土改运动。
经过土改工作队的直接领导和参与土改运动,废除了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使农民在经济上获得了翻身,摧毁了旧的农村社会秩序,同时,建立起新的权力机构和乡村秩序;具有现代性的社会组织开始引入农村,如农会、妇女协会、民兵组织、代表大会,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大变革。
四、农村精英群体是二次传播中的传播主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枢力量
农村精英群体或农村的意见领袖是农村进步和发展的主体,在农村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也是传播主体之一。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农村精英群体属于二次传播中的传播主体。所谓二次传播,就是传播客体或客体的一部分自动成为传播主体向其他受众传播信息的一种行为,也就相当于同一个信息进行了两次传播。他们是信息活动传播的中枢,起到中转和二次加工原信息的作用。他们中转的态度和情感倾向直接影响身边其他人对此信息的态度和感情;他们在二次加工中的真实与否,决定着其他受众是否能接受到信息的原意。因此,农村精英群体的中枢作用对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是很关键的。
在土改运动中,土改工作队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注重利用农村精英群体这一中枢的影响作用。土改运动中的农村精英群体主要包括积极分子,积极分子的组成主要是土改运动中表现积极并被土改工作队有意培养的贫雇农,以及具有领导能力的乡村基层干部等。土改积极分子虽然人数较少,但他们表现活跃、敢于斗争、工作积极。他们与土改工作队之间的通力合作成为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但又以群众的身份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领头人,他们对土改运动的推进作用以及在人民群众中的示范效应是土改运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是农村政权巩固的重要力量。
土改工作队进村后,扎根农村,访贫问苦。刚开始时,这些扎下的“根子”就被认为是积极分子,再由扎下的“根子”去发动周围的贫苦群众。在发动过程中,一些能力较强、表现突出、行为积极的积极分子被工作队着力培养。土改工作队开办乡村土改培训班,集中对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和教育。经过专门培训的积极分子再去动员其他人员参加土改。以河南商水县为例,土改积极分子经培训后,组织农民协会、民兵队、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向农民宣传土改政策,对贫雇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8〕;从不同群众的思想觉悟程度出发,用通俗的、大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向贫雇农耐心讲解土改理论,使农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土改运动的开展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立足点,向人民群众宣传“封建土地制度不合理”,使群众明白“土地还家”的道理,启发群众的思想觉悟,激发人民群众对当家作主的渴望之情。
在斗争地主的大会上,组织积极分子参与斗争也很关键。莒南县土改的斗争大会根据不同内容和不同时期,共组织了四次积极分子会议:“第一次积极分子作为斗争的发起人,第二次是做会议准备,第三次是会议前进行临时鼓动,第四次是总结群众意见和反映。这种会议准备,积极分子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自始至终,积极分子的表现最活跃,他们带领人们发言,带领人们喊口号,反映群众意见,带动斗争氛围等。”〔9〕
农村精英群体的这一中枢作用,进一步拉近了土改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他们对土改理论进行加工和宣传,具体开展土改工作,使人民群众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土改运动中,增强了农民的社会参与感和政治责任感,树立了农会组织的权威,使政治权力逐渐转移到积极分子手中,增加了农民对当家作主的信心和勇气。
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通过由党的主要领导人到各级地方政府,再到土改工作队和农村精英群体的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层层推进和传播,使土改政策落到了实处,对农民进行了政治动员,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使农民积极参与土改运动,并且解决了农民对于土地财富的渴望问题,人民群众得到了切实利益。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农民心中树立起了光辉的形象,引导和调动他们跟党走,人们开始崇敬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民心所向,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前提条件。人们开始有了阶级观念,增强了政治参与感和社会认同感,逐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广泛发展,激发了人民参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积极性,“为党进一步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10〕。
总之,土改运动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在土改运动中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所获得的宝贵经验对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价值。
〔1〕肖芳.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53.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133.
〔5〕张刚.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土地改革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3.
〔6〕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人民日报,2008-08-04.
〔7〕河北省档案馆.河北土地改革档案史料选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137-154.
〔8〕贾滕.阶段性变动:乡村土改运动中积极分子生成与淘汰机制研究——以河南商水县为例(1947-1953)〔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3).
〔9〕王友明.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D〕.上海:复旦大学,2004.
〔10〕杨素稳,李德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49.
责任编辑 周 荣
D616
A
1009-1203(2015)03-0014-04
2015-03-27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14YKS120),2013年度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MXK03003)。
梁晓(1988-),女,山东日照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3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佘君(1977-),女,安徽无为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