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及其安全维护问题
2015-01-30何奕洋
夏 淼,何奕洋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意识形态及其安全维护问题
夏 淼,何奕洋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国内外诸多挑战,要维护其安全,必须构筑安全防线: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以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即关注世情国情民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二要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以增强影响力和感染力,即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改革和创新宣传教育方式。
意识形态;安全防线;领导权;主导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生产力领域发生巨大变革,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存在并愈显艰巨,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
理论家们一般认为,“意识形态”一词是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德斯蒂·特拉西创造的,他寻求建立一个新的能够对思想和感觉作科学分析的学科,并把它称为“意识形态”。马克思使意识形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他在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地解释了意识形态。不过,马克思并没有对意识形态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概念,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一定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看作宗教、哲学、艺术、思想等社会精神生活的综合,这是一种总体性的表现。社会精神生活属于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精神生活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其不能脱离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物质生活实践不仅决定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更新。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在这里,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和实体性存在的国家机器一道成为维护阶级统治和国家存在的手段。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并且还反映出阶级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念。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这都是普遍规律。而且我们还必须看到,在人类社会中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的载体,会随着统治阶级的灭亡而形成文化遗产或传统,具有文化性特征。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逐渐传入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但让亿万中国无产阶级终于有了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政党,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同时还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新的革命方法,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当然我们必须承认革命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确犯了些许错误,但是我们最终纠正了这些错误,并且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以粉碎“四人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开端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这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伟大成果。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由于它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所以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在我国历史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曾经并正在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和影响。
从国际方面来讲。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运动步入发展高潮。然而,20世纪末期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苏联模式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遵循的范式,因此苏联的解体直接使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危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苏联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许多问题长期累积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在俄国确立无产阶级专政后,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推行了新经济政策,这项政策不但巩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而且也是对经济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但是,当苏俄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正轨时列宁逝世,斯大林继任了领导人。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建成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个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刻板僵化的体制,这是后来苏联发生一切弊病的根源。后来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整个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认同危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更是加剧了信仰危机。勃列日涅夫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化日益严重,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局面,政治中弥漫着各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并提出其所谓的“新思维”,放弃了意识形态宣传的话语权,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从国内来讲,苏联解体后我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然而然地又将他们的矛头对准了我国,意图让我国成为下一个苏联,抢占最后的意识形态高地。西方资产阶级大肆宣传其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渠道和可能的手段,对中国进行渗透,大肆鼓吹新闻自由、多党政治、三权分立,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各种意识形态在当今中国交互激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力图左右中国未来的选择,给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形势带来极大挑战。
三、构筑安全防线,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构筑安全防线。
(一)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1.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关注世情国情民情。我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天然地承担着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责任。但是,我们必须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认清世情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
2.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时刻铭记的宗旨。为了能够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必须打通各种渠道,大力发展新闻事业,改革行政制度。我们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号召力。
(二)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创新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方式,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1.发挥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因而发挥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了发挥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作用,必须加强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发挥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方式。一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宣传方式都是灌输式的,这种方式不但没有针对性,而且也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真正接受。因此,我们应大力倡导启发式的宣传方式,只有这种内发性的东西人民群众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通俗化的宣传手段,以教育那些智力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同时,还要加强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比如: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带动全体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国的高校普遍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些高校已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学术性和基础性研究,构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以果敢和智慧直面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构筑起牢不可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苏〕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苏群,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朱继东.大力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J〕.党政研究,2015(2).
〔10〕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50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张国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Ideology and its Security Maintenance
XIAMiao,HE Yi-yang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Security of ideology of socialism relates to survival and death of a nation.At present,ideology of socialism has been confronted with many challenges inside and abroad.To maintain its security,safety protection must be constructed.First,we must promote people’s sense of identity,enhancing cohesion and rallying point,that is to concern conditions of nation,world and people,insist principle of“people first”,take importance of people’s benefit. Second,we must master hegemony and dominant right of publicity of ideology,enhancing influence force and infection,that is to insist leadership of the Party,reform and innovate ways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ideology;security defense;hegemony;dominant right
D616
A
1009-1203(2015)03-0007-03
责任编辑 周 荣
2015-04-03
夏淼(1971-),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何奕洋(1988-),男,四川成都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