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
2015-01-30任学辉
任学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1)
积极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
任学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1)
党员;退出机制;四川实践
文章针对四川省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的基本现状,在分析创新党员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基础上,提出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党员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中央对健全和完善党员退出机制十分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不仅强调了“进”,也强调了“出”。2013年1月28日召开的新一届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第二次会议,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时指出,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其中提出了要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的要求。2013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办发[2013]4号《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在十五条中明确提出了要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这些都是党中央着眼于当前党情实际而作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部署。
(一) 党员队伍数量庞大
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512.7万名, 这一数字相当于世界上中等国家人口的数量,已超过英国、法国人口总数,接近德国总人口数。毫无疑问,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而且党员每年还在以200万以上的数量继续增长。从组织学角度看,组织规模过大会带来很多问题。组织规模过大,管理幅度就宽,信息的传递就慢,组织效率会下降,组织所承担的各类风险加大。从苏共历史看,苏共后期党员曾达1900万人,约占苏联人口的10%,但是,党员规模过大所带来的各种隐患从未引起党的领导集体应有关注和足够重视,以致苏共拥有24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几百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1900万党员时却在剧变的一夜之间散掉了,失去了政权。这种盛极而衰的情景,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二) 党员队伍质量堪忧
与党员队伍数量庞大相伴的,是我们党员队伍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中纪委的数据显示,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五年间,中共有66.8万余党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在2013年,全国被处分的党员超过18.2万人,比2012年增加21320人,其中不乏像薄熙来案、刘志军案、许宗衡案等这样一批大案要案。这一方面说反腐力度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党员干部的质量堪忧。除此之外,还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党员“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长期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流动党员中存在着大量“三不党员”,即党章第九条所规定的“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需要按自行脱党处理的党员;有的老龄党员因为身体等原因愿意主动退党,却不能得到明确,影响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党员队伍的整体活力。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制度建设层面,着力于建立一种更加贴近实际的党员退出机制。
(三) 党建理论研究热点
一、我们营业部里的男人只有三个,除了我和小丁,就只有嘎绒了,他是塔公本地人,四十好几,正是有胆识和计谋干坏事的年岁,而且他还时时惦记着别家的女人,估计不是什么好东西。
建设一支合格的党员队伍,要从“进”“管”“出”三个重要环节入手。一要严格把好进口关,吸收优秀分子进入党内和领导班子内;二要加强日常管理,防微杜渐;三要真正疏通出口,将明显不合格的党员清理出党。我们看到,在“进”和“管”方面,中央已颁发了中办发[2013]4号文件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表明我们在“进” 和“管”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上已日臻成熟。现在的问题是,与“进”和“管”相比较,我们在“出”的方面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近几年,创新党员退出机制日益引起党内外的关注和重视,已是为当前党建理论研究的热点。如2013年5月《人民论坛》就曾围绕“哪些党员需要清退、怎么退”这一题目,特邀一些专家进行了广泛探讨。百度搜索“党员退出机制”的结果有87.4万个。
(四) 党建实践突破方向
如何建立党员正常退出机制,破解党员能“进”不能“出”的难题,全国一些省市早就在实践中开始探索。这些试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各省,其中主要是在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四省。影响最大的是广东省,从2012年7月起,广东在清远市、深圳宝安区等地确立了8个试点单位;山东省分别在寿光市、兖州市等地展开试点;浙江省在宁波市、义乌市、桐乡市、淳安县、浦江县等地展开试点。中西部也积极进行试点探索,目前湖南张家界、贵州玉屏、陕西城固、湖北孝感、河北乐亭、重庆巴南、新疆昌吉等地已经清退了一些不合格党员。这些试点与创新,激发了党员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了党员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引起群众好评和社会较大反响,成为当前推动党建工作实践的重要突破方向。
由此可见,大力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着力于建立健全更加严格的党员退出机制,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推进党建理论研究和党建实践探索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当从战略高度提升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它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认真加以落实。
二、四川省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的基本现状
从四川省的情况看,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已有所涉及,如各市地州贯彻中办发[2013]4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中,都谈到了要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省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工作基本上没有动起来,还处于停滞、徘徊、被动局面。如2014年5月6日成都市贯彻中办发[2013]4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中,在第十一条提到了要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但这也仅仅是该实施意见十六条措施中的一条,并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来重视和抓紧,更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和办法,其他各市地州情况都差不多。2014年8月14日中共四川省委颁发的《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意见》中尚没有提到党员清退问题。在实践中,我省也有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的案例,但这些试点是零星的、初步的,不如全国其他走在前列的兄弟省市。
(一) 党员出口不畅,各级党组织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调查,对于党员出口不畅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据《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的数字,2012年四川有1370万人外出打工,为第一外出务工大省,因此四川“三不党员”问题具有较大普遍性,然而,对于农村“三不党员”如何处置,尚未看到有较好的案例。雅安市“4.20”芦山地震中制定了一个《在抗震救灾中从严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八条规定》,但这一作法也是一个临时性安排,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的制度。从全省来看,党员队伍建设重点还是放在入口和日常管理上,对出口关注度很不够,有的则是虚晃一枪。这反映出对于党员出口不畅的问题及其解决,四川各级党组织的认识和重视并未真正到位。
(二) 思想观念不新,党内外尚未形成能进能出的文化氛围
据了解,四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推进党员退出机制上,普遍存在着怕得罪人、怕麻烦、怕承担政治风险等现象,存在着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观念落后等现象。据在南充市顺庆区北城街道办事处的问卷调查(多项选择),98.7%的党员对“您想过退党吗”的选择是“从没考虑过”,有74.5%的党员认为“党内缺乏严肃有效的思想交锋和批评,一团和气的现象普遍”,有60.3%的地方领导“害怕党员主动退党,担心允许党员退党影响地方党委形象”。可见,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存在着不少思想观念问题,开展起来有难度、有阻力。
(三) 操作难度不小,政策界限难以把握
推进党员退出工作,需要按章办事,用完善的制度来保障,但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具体办法。其中,主要困惑是党员标准过于原则,定性多,定量少,柔性多,刚性少,伸缩性大,很多政策界限难以把握,这成为疏通党员出口的最大瓶颈。比如,2009年初绵阳决定在涪城区城厢街道办事处和江油市九岭镇进行为期2年的构建党员退出机制的试点,针对不合格党员标准过于宽泛、难以界定的问题,2个试点单位制定了各自的具体标准及实施办法。但这一试点并未延续下来,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不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及其认定等难以把握,稍有操作不当,容易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四) 组织动力不足,党员退出工作起色不大
据调查,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目前并无硬性的考核指标,因而鲜有具体负责人真正出头来推行。一些干部谈到,如果想对党员退出工作进行考核,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做没做、做得好与差的标准在哪里,怎么进行确切的考核,都不好说。这就造成组织动力不足,党员退出工作起色并不大。雅安市雨城区青江街道工委是雅安市为数2个开展党员退出机制试点的单位之一,他们创新热情很高,通过“四分四定”除名了5名长期无法联系的失踪党员,但对于眼前的不合格党员的清退,则没有触及。据了解,现在不少基层领导在组织建设上基本上是上级推一下,下面才动一下,不推不动,工作被动;有的是议而不评,评而不处,流于形式,象征性地做做表面工作。
这“四不”问题,反映出我省对不合格党员处置的基本现状,也说明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为此,我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当采取更有力措施,增添更强劲动力,坚定、稳步、科学、有效地推进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将是我省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的重要举措,对我省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达到新高度,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其现实意义和全局意义十分重大。
三、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清退不合格党员,纯洁党员队伍,在我党历史上多有进行,如井冈山时期、延安整风时期、建国后的三反五反时期,都曾清退过不少不合格党员。今天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清退不合格党员,与我党历史上历次的清退有较大不同。这不仅在党的法律地位、生存环境、活动内容、党员状况等基础条件上不同,更重要的是在清退的方式方法上有较大不同。过去的清退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运动式特点,今天则应更加注重清退的持续性、常态化运行。因此,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我们一定要根据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和党情实际,注重探索和研究新时期构建党员退出机制的特点和规律。
(一) 把握党员退出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应注意把握这样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主动退出与被动退出并重原则。现行的党员退出,更多的是一种被组织开除的被动退出,而由党员本人主动提出退党的则很少,这种状况应当改变。二是坚持普通党员与政治精英并重原则。西方政党对于党员的进入和退出一般来说要求比较宽松,有的则是对普通党员与政治精英区别对待,对普通党员要求较低,对政治精英要求很高。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国家政党,不论是政治精英还是普通党员,在党员退出上都应更严格。三是坚持党要管党与群众参与并重原则。党的自身建设只能主要依靠党自身的力量,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从严治党,但又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必须创造更多的途径和条件让群众参与,注重党员退出工作的开放性。四是坚持严肃清退与疏通教育并重原则。创新党员退出机制,要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严肃清退,真正疏通出口,但又不能为清退而清退,而是要着眼于从根本上教育和警示党员,激活和调动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始终坚持疏通教育原则。
(二) 明晰党员退出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是党的组织建设上的重大举措,需要明晰思路、精心组织、统筹全局、强化指导。一要细化标准。各领域、各地方党组织,应当根据党章规定的党员一般标准,紧密结合党员所处的具体行业、岗位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可量化考评的具体标准。二要强化认定。对不合格党员的认定一定要做到真凭实据、理由充分、定性准确、适用恰当,确保不留遗憾。三要优化程序。要建立健全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退出程序制度,保障整个退出工作有章可依、公开透明、处置恰当、手续完备。四要硬化考核。可以考虑确定每年1%的退出率,其中被动退出的党员不少于0.5%,每2年开展一次,以此对各级党组织进行考核。
(三) 确定党员退出机制试点的难点领域
从实践看,解决好“落后型”党员的清退问题,始终是党建中一个想解决又不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必须下大力气破解。一要健全评定认定机制。要充分利用好党员评议这一平台,切实解决好认定的主体、认定的方式、认定的内容、认定的结果等问题。二要健全处置审批机制。党委在进行审批时,对不合格党员的认定,要注意分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分清一时一事的表现和长期一贯的表现,确保对“落后型”党员认定的准确性。三要健全教育诫勉机制。对于确认为不合格的党员,在正式处置前,应当给予一年的整改期,限期改正,同时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四要健全申诉复查机制。要着力于完善好申诉复查主体、听证、仲裁、责任等制度规定,畅通党员申诉渠道,确保对“落后型”党员的清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四) 着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的重点群体
从实践看,还应特别关注研究一些重要群体的党员退出机制。一是干部类。干部类党员是当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多发易发群体,也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群体,要着力健全从严从实管理干部类党员的长效机制。二是无职类。无职类党员主要是一类与干部类党员相对应、有固定活动领域的在职党员,大力推进无职类党员退出机制创新贵在决心与魄力。三是流动类。流动类党员中存在着大量 “自行脱党” 的党员,但造成“自行脱党”的原因有主观的,更有客观的,因此不宜一刀切,而应给予重新登记的机会,酌情处置。四是老龄类。我们应解放思想,从自愿退出、梯次退出、荣誉退出、规劝退出等方面着手,积极创新老龄党员的退出机制。
推进党员退出机制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注重探索和研究新时期构建党员退出机制的特点和规律,可使党员退出机制更具全面性,使各方面要求得以体现和落实;更具系统性,使诸环节得以有机协调和配合;更具突破性,使拈轻怕重得以避免和克服;更具针对性,使不同群体对象得以兼顾和适用。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相信对于我省出台专门的意见规定,作出新的工作部署,有效增强党员退出工作的实效性和常态化,能够提供很好的决策启示价值和积极推动作用。
建议我省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在试点单位的确定上,可以选择有地域代表性的市地州进行试点,如可确定在成都市、南充市、达州市、凉山州等市地州先行进行试点,也可以通过各市地州主动申报确定;在试点推进主体上,可确定由党建办或群教办为试点负责部门,以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研究室、党校等部门为重要参与单位,同时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创新积极性,搞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在试点创新的路径上,可先易后难,大体按照严肃党纪处分、允许自愿退党、明确自行脱党、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顺序推进,把握好试点的节奏和阶段性;在外部环境上,宣传系统要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形成持续推进的外部动力和真抓实干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周建瑜)
2015-01-15
任学辉,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955(2015)01-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