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威齐及其理论贡献

2015-01-30于阳阳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危机

于阳阳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斯威齐及其理论贡献

于阳阳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斯威齐;消费不足;垄断资本

以斯威齐的经典著述为线索,系统梳理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贡献,重点阐释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他的消费不足危机论和垄断资本理论,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完备之处。

保罗·斯威齐(Paul Marlor Sweezy),不幸于2004年2月27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93岁。他于1910年4月10日生于纽约,在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三。1931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37年又荣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2—1933年他曾在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进修,这期间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认识到:西方主流经济学无助于理解20世纪的重大事变和社会发展趋势,而能够解释这些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在英、美又受到忽视,最显著的一个事例为:斯威齐在哈佛大学就学期间,根本没听说过马克思主义。这种现状激起斯威齐决心要建立“严肃的和真正的北美牌马克思主义”的愿望。

斯威齐于1942年出版《资本主义发展论》,这本书奠定了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地位,由于其所持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也结束了他在哈佛大学的多年教学生涯。他于1949年创办左翼杂志《每月评论》,并任该刊主编直至辞世。几十年来,他在《每月评论》杂志社,同几位志同道合者共事,发表了大量揭露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文章和专著,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资本主义发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942)、《垄断资本》(与保罗·巴兰合著,1966年)、《论向社会主义过渡》(1972)等。这些论著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故此,日本现代经济研究会曾把他列为自魁奈以来30位大经济学家之一。

一、斯威齐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任教期间,斯威齐就已显露出很高的才华,师从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全面而系统地学习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两人的政治观点和学术观点相异,但斯威齐仍得到了熊彼特的器重,并与熊彼特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两人曾就“如何结束大萧条”及“资本主义的未来”等问题发生争论,熊彼特认为罗斯福新政意味着对正常发生的创造性破坏和创新过程中的企业家的压制,而斯威齐既吸收马克思主义又借鉴凯恩斯的观点,认为政府计划和干预有其必要性,劳动人民的干预更有其必要性。目睹他们的争论,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回忆时将熊彼特比为“聪明而睿智的魔法师”,将斯威齐比作“年轻的圆桌骑士”,认为斯威齐很早就已“将自身列入他那一代人当中最有前途的经济学家之列了”。

斯威齐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寡头垄断企业定价这一问题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称为“折弯的需求曲线”(kinked demand curve),这种需求曲线的折弯指的是寡头垄断企业因其定价权力而能够在正常的平滑需求曲线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外进行高定价。并于1939年发表了《寡头条件下的需求》一文,这在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二、斯威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斯威齐的经济思想十分丰富,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首先,斯威齐通过分析马克思危机理论的三要素,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发展论》中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的以资本积累为动因的消费不足危机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也是贯穿斯威齐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主题。1966年斯威齐与巴兰合著的《垄断资本》问世,他们阐述的垄断资本主义“停滞理论”,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激进经济学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斯威齐一生最为重要的事业就是他创建了《每月评论》杂志,并担任主编直至辞世。此外,斯威齐在1972年的《论向社会主义过渡》一书中还阐释了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见,斯威齐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

(一)《资本主义发展论》——消费不足危机论

斯威齐进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后的第一个理论贡献就是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发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称《资本主义发展论》)。在这本书中,斯威齐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资本论》,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创新性解释。他几乎考察了所有的基本问题,从劳动价值论,一直到利润率下降论。他不是在马克思的思想框架内兜圈子,而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终形成了不同于马克思的以资本积累为动因的消费不足危机论。

马克思并没有系统地阐释危机理论,只是散见于《资本论》中,但学术界形成了统一的观点,即在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中,有三个不同的要素:与利润率下降趋势有关的危机;因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而产生的危机;消费不足引起的危机。

第一种危机是根据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而来的。马克思认为,利润率的下降影响了资本的积累,从而引起了危机。斯威齐对此持批判态度。因为他认为,由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引起的利润率下降是一个长期的现象,有着极其缓慢的发展过程,很难把这一现象看成是产生周期性危机的原因。第二种危机与马克思对再生产公式的考察有关,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失调而引起的危机。第三种危机是因为忽视大众有一定限度的消费能力而无限制地扩大生产。第二和第三种危机都是因为剩余价值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没有顺利地实现利润而产生的,所以斯威齐把它们视为“实现危机”而与第一种危机加以区别。而第三种由消费不足引起的危机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危机.

斯威齐在充分挖掘马克思著作中消费不足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提出了一个以资本积累为动因的消费不足危机理论,意谓永不满足的剩余价值贪欲,驱使资本家阶级不断地提高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于是,在消费方面就呈现为:一方面资本家阶级的消费增长落后于全部剩余价值的增长,同时新增积累中工资支付的部分在减退;另一方面,消费品的产量却至少是同生产资料投入量同比例增长,结果就有消费量增长落后于消费品产量增长的趋势,迟早便有物价下跌和产量削减的经济危机,或是生产能力长期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停滞。即使存在着抵消消费不足的因素,也未能从根本上将这一趋势扭转。因此,从原则上来讲,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必然在爆发周期性危机的同时,向着停滞的方向发展。

可是,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依旧蓬勃发展呢?这是因为有一些足以抵消消费不足的反作用因素在起作用。譬如:错误投资;人口增加;非生产性消费;国家军事、民用支出等。斯威齐用消费不足危机论替代了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不得不说是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二)《资本主义发展论》—帝国主义论

帝国主义现象是“严肃的和真正的北美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保罗·斯威齐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其研究成果首次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在这份重要的文献中,斯威齐论述了帝国主义的一般特征。

斯威齐以“垄断资本”为概念工具,概括了帝国主义的特点:(1)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的工业品市场上居于竞争的地位;(2)垄断资本是资本的统治形式;(3)积累过程的种种矛盾已经成熟,以致资本输出成为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4)世界市场中有着严重的对抗,不是导致你死我活的竞争,便是导致国际的垄断组合;(5)主要的资本主义列强(及其卫星国)对世界上“未被人占领”的地区进行领土的分割。与列宁的帝国主义定义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发展阶段已经是垂死的了;而在斯威齐看来,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阶段,是在行进当中的,尽管最终会被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替代。

斯威齐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他的帝国主义理论展开论述:(1)帝国主义的国际对抗特点;(2)帝国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冲突的影响;(3)帝国主义的极限;(4)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战争时代的一种形式。

在简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过程后,斯威齐把帝国主义的国际对抗特点概括为三点:民族主义、军国主义与种族主义。斯威齐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阶段,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担当过有益的历史使命,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民族主义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政治、经济的统一和文化自由而反对封建割据和封建蒙昧的意志,军国主义则是实现这个意志的工具。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之间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就像孪生子一样。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发达阶段,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追求国家的统一和资产阶级的自由转变为“敌对的资本家集团进行世界战争的武器”。在帝国主义时期,民族观念则由资本主义形成时期要求自决权和民族独立转化为倾向于夸耀本民族而鄙视其他民族。至于军国主义,斯威齐指出,在所有帝国主义国家中,它上升到永远重要而且日趋重要的地位。表现在:第一,在重要的军火生产工业,得利了一群享有特殊利益的垄断者,正因为如此,这部分人带头主张侵略性对外政策;第二,军事开支起着消费支出的经济作用,能部分地抵消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的消费不足趋势;第三,军国主义为整个资本家阶级提供新增的机会,便利他们进行有利的资本投资。结果是,军国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大行扩张主义,正如罗莎·卢森堡在1899年所说“军国主义已经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动力变成了资本主义的病态”。

接着,斯威齐从三个方面分析帝国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冲突的影响:(1)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加剧;(2)帝国主义阶段,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增强;(3)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决定了战争的实质,指出战争是帝国主义的内在要求。

在讨论帝国主义的极限问题时,斯威齐指出,应当把帝国主义制度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上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自己创造了两种类型的对立面,而帝国主义的扩张同时又加强着对立面的的力量。正是从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力量和落后国家中的民族主义者这两支力量规定了帝国主义的极限。

斯威齐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几近完整的帝国主义理论图画,它既吸收了马克思、列宁和希法亭等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又作出了自己的发展。

(三)《垄断资本》—垄断资本论

斯威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他与保罗·巴兰合著的《垄断资本》。《垄断资本》被认为是战后西方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之一,它代表着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中一个学派—垄断资本学派—的形成。此书所阐述的理论,尤其是其中所阐述的垄断资本主义“停滞理论”,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激进经济学派产生了更为重大的影响。

斯威齐的垄断资本理论的中心范畴是经济剩余,整个理论“是环绕着一个中心论题来组织并获得本质上的统一的: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的产生和吸收”①。所谓经济剩余,它的“最简短的定义,就是一个社会所生产的产品与生产它的成本之间的差额”②。斯威齐和巴兰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着“剩余增长”的趋势,而不是“利润率下降”趋势。剩余趋于增长是因为巨型公司具有垄断定价权力,所以他们可以从美国经济中的非垄断部门和欠发达国家剥削剩余。斯威齐由此断定,“剩余增长的规律”取代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就是“从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结构改变的最本质的东西”③。

垄断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制度。“它总是形成越来越多的剩余,可是它不能提供为吸收日益增长的剩余所需要的因而是为使这个制度和谐运转所需要的消费和投资出路”④,所以垄断资本主义必然存在着停滞的趋势。

对垄断资本理论,即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内也褒贬不一。批评者指出垄断理论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1)这一理论以“经济剩余”概念取代剩余价值概念的做法,实际上等于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2)所谓的“剩余增长规律”并没有经过理论的严格论证和经验的详细检验,这一规律根本不反映当代垄断资本的本质的特征,更不能取代马克思的利润率取向下降的规律。(3)这一理论实际上是以流通领域的市场价格、成本价格等现象形态为出发点的,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资本在劳动过程以及生产领域中的剥削、阶级斗争等关系的研究。(4)以对“经济剩余”的产生和吸收关系的分析为基础得出的“垄断资本”停滞的结论,实际上只是“消费不足论”的翻版,在理论方法上,明显受到了凯格斯“有效需求不足论”的影响。尽管“垄断资本”理论受到这样多的批评,该理论还是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认为这一理论是“当代最好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多布)⑤。

(四)《每月评论》—左翼思想

斯威齐一生最为重要的事业就是他创建《每月评论》杂志,并担任编辑达50年之久,应当说这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所做出的最大贡献。每月评论作为一个理论阵地,它维持并团结着一个严肃认真的马克思主义左派,这些人始终关心谈论的是实际的世界,而不致沦落到或者是偶像崇拜的马克思主义教条的重复或者只是关注学术界琐细的地步,在维持政治经济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位置方面它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每月评论》存在着,发展着,度过了黑暗的麦卡锡时期。这之后,仍然继续关注着我们这个时代,注意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研究新现象、新问题。其中更为主要的仍然是斯威齐本人的贡献,他在20世纪的后半期,主要与麦格道夫合作,记录下正在出现和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即在资本主义运行中变得日益重要的金融的作用,这被称为“金融化”。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出发,考察“金融化”的更为广泛的内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所以,有人从《每月评论》的社会影响以及估量斯威齐一生对左派的贡献角度,将《每月评论》列为斯威齐一生中的第一贡献,是恰当其分的。

(五)《论向社会主义过渡》—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特征的问题

尽管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普遍认为,社会主义不过是资本主义通向共产主义旅程中的一个“中途站”;同时也都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两者之间,“相隔不是几年或者几十年,而是一个整个历史时期,或许还不止一个整个历史时期”。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中间,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目标的问题上,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统一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威齐在《论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总结到,在社会主义目标的上的意见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社会发展的最终取向,具体实施的政策及其导向,检验社会前进或倒退的标准。斯威齐提出这一命题之后,他本人并没有给出正面的答案,只是笼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问题。

斯威齐认为,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就是政权必须从资产阶级转到无产阶级和农民手中。除此之外,社会主义还有一系列重要的特点。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简单地把这些特点概括为“决定性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和“全面的计划经济”两个方面。斯威齐反对这种机械的定义,他认为,只坚持这两个方面并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平等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他强调“平等主义”绝不是只指纯粹的物质层面上的,真正的“平等”是指更深层次管理生产资料上的平等。第二,管理人员也应当参加劳动;第三,所有的生产者必须有参加讨论和进行批评的充分自由和应有的权利;第四,农业必须与工业相结合;四五,不应当把劳动看成是获得收入和消费品的手段,而应当把它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创造性的活动;第六,为达到上述目标,决定性的手段是逐渐消灭那种以获得和花费货币收入的方式进行分配的制度,进而建立起按需分配的制度⑥。

三、简要评价

简单说来,从《资本主义发展论》开始,在长逾半个世纪的学术研究活动中,斯威齐的兴趣始终集中在两个方面:分析以垄断、帝国主义和世界性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探索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斯威齐在其学术研究中,始终贴近现实,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又有自己的创新,在比较和鉴别中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应当说,经过他一生的努力,加之其他一些志同道合者的支持,他实现了其创立“严肃的和真正的北美牌马克思主义”的愿望。他的理论追求、学术风格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注释:

①(美)保罗·斯威齐,保罗·巴兰:《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商务出版社,1977年版,第13页.

②(美)保罗·斯威齐,保罗·巴兰:《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商务出版社,1977年版,第15页.

③姚开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9页.

④高峰:《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垄断资本理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⑤姚开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9页.

⑥斯威齐,贝特兰:《论向社会主义过渡》,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79-182页.

[1] (美)保罗·斯威齐,保罗·巴兰.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7年版,第13-15页.

[2] (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2-349页.

[3] 程恩富主编,朱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205-265页.

[4] 高峰.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垄断资本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5] 郭剑仁.保罗·斯威齐论帝国主义[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2(00).

[6] 李燃.关于斯威齐寡头垄断模型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7(05).

[7] 斯威齐,贝特兰.论向社会主义过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67页.

[8] 孙淑桥.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概念探析——读《垄断资本》[J].商业时代.2013(33).

[9] 孙乐强.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巴兰和斯威齐的《垄断资本》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2008(6).

[10] 孙寿涛.保罗·斯威齐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J].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06-10.

[11] 吴易风,程恩富等.当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12] 姚开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7-298页.

(责任编辑:田 壤)

2015-01-02

F08

A

1008-5955(2015)01-0013-04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危机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危机”中的自信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
危机来袭/等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