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非体育类高校武术课程现状及改革研究
2015-01-30武英满
武英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基础部,北京100048)
关于北京非体育类高校武术课程现状及改革研究
武英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基础部,北京100048)
北京非体育高校的武术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诸如学习课时少,教学内容安排与学生学武的需求差距较大,忽视武德礼仪教育,武术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建议:从结合传统武术本质入手丰富高校武术课程内容;提高武术教师武术理论修养;将武德和礼仪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弥补武术课时不足,从而实现武术教育的价值。
高校武术;武术教育;武术课程
中华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将武术列为体育院校的正式课程,也正式进入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环境从民间进入学校,学习形式从师徒到师生。武术进入学校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是了解中国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笔者就北京非体育类高校的武术课程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一、北京非体育类高校武术课程的现状
(一)武术课程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武术课程基本是两种教学形式:大学一年级必修,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选修;大一必修,大二选项,大三大四选修。简化24式太极拳开设最为普遍,除此以外还有:初级剑、32式太极剑、养生套路、三路长拳等课程。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将武术作为必修课,内容有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42式太极剑、初级刀、三路长拳等,课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武术段位考核。北京语言大学将16式太极拳列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必修内容,二年级开设的武术选修课有:陈式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双节棍等;北京外交学院武术课必修内容为24式太极拳,大二开设杨氏太极拳、42式太极拳等选项课,三、四年级设有武术选修课。清华大学开设的武术课有气功、八段锦、太极拳和太极剑等武术套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将初级剑作为大学一年级必修内容,24式太极拳作为大学二年级选项课内容,太极扇作为大学三年级公选课内容。目前来看,高校开展的这些套路可以分为太极类和长拳类,太极拳类已经成为高校武术课的主流内容,而所教授的套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创编的套路,其特点是注重健身功效,技击攻防被淡化。由于侧重健身套路的推广,体现实战武术的散打课在非体育类高校中开设较少。
(二)武术课程课时安排
按照国家规定,高校体育课要求4个学期完成144课时的教学任务,目前来看,北京高校的体育课都是按照这一要求执行,即每个学期16周完成32课时的教学工作,每周一次2课时的体育课。144课时的体育课学生除了学习武术内容外,还要学习其它的项目内容,虽然武术课是体育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所占课时数并不多,例如,有的高校武术必修课安排了10课时的初级剑内容,学生基本上刚记住大概动作和套路顺序就要开始考试,囫囵吞枣的学习方式,将武术变成了武术操,学生只能了解到武术的皮毛,武术变成一种锻炼学生协调性的运动,这与健美操、舞蹈项目有何区别?殊不知武术套路需要“拳练百遍,身法自然;拳练千遍,其理自现”。我们的课时安排根本没有给学生课上充分学习和练习的时间。
(三)武术课师资状况
从师资力量来看,各高校基本能保证配备一名武术专业出身的教师,但是从全校的武术教学任务来看,远远达不到需求,武术必修课很多是非武术专业出身教师承担,以弥补武术教师短缺问题。另外,由于非武术专业的教师对武术了解的不够深入,只能教授套路架势,从武术的精气神的教授来看是有欠缺的。选修课基本上都是武术专业出身的教师承担,虽然能展现武术的精气神,但由于多是武术套路出身,缺少武术技击方面的技能,要体现出当今武术教育的价值,专业武术教师也要提高自身技击水平和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才能更好的适应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武术教师再学习方面,校外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每年至少有两次左右,但多数是套路的培训,培训时间较短,而在教师需要提高的武术理论、各流派武术家讲座、武术技击方面的培训较少。
(四)武术课的类型
武术可简单划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套路具有多元性和完整性,注重实战攻防;竞技武术套路注重高难美新,内容较单一;传统武术多为“宗亲评价”,而竞技武术为“比赛评价”,传统武术中衡量一个习武者的重要标准是“武德”,习武者以它规范举止,品评善恶。而竞技武术中则没有将武德视为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在比赛中无法体现考察的标准和手段,在评分中也没有此项标准,所以对武德的考察也就成为空白。据调查,高校课程中以套路教授为主,基本没有攻防练习,散手也只侧重技术的学练,武术理论、武德和武术礼仪灌输的不够,演变成一种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模仿,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被大大减弱。学生的成绩评分标准按照竞赛规则执行,以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没有把武术作为一种教育的资源,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传统武术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更有优势,讲礼、讲义、讲养生,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体育教育培养的目标和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目前来看,高校武术更接近竞技武术方向,但却远远达不到竞技武术水平。这种状况,与我们武术教育的目的和提倡学习武术传统文化有所脱节。
二、武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武术课程与学生的需求差距较大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对影视中武林高手的崇拜,渴望学到中国传统武术是具有真正技击的内容,而不是花架子。但高校武术教授的套路多是从健身的角度出发,攻防避而不谈或者简单介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打了折扣,有些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学习。主要原因是武术课时少,教师无暇顾忌更深层的内容教授,急于完成套路内容的教授,学生忙于应付和记忆套路动作,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怎么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忽视武术礼仪和武德教育
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注重架子和招式,礼德教育被忽略,缺少对学生武德的考核内容和标准,能否完成套路演练成为及格标准,演练水平高低决定成绩分数,教师更喜欢这种定性的考试方式,易于操作。调查中还发现很多非武术专业出身的教师对传统文化了解的不够深入,没有武德和武术文化内容的教授。武术具有文化背景和内涵的体育项目,如果没有文化层面的教授,那只能等同于一种技能的传授,武术教育目的就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三)武术项目较单一
目前,高校武术课可分为两大类:太极类和长拳类。太极拳是开展最多的项目,由于动作缓慢柔和,与大学生充满朝气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男生更喜欢对抗性强带有技击性的项目,女生相对喜欢缓慢柔和的太极拳。太极拳确实是一种对身心健康有益的传统项目,但从学生的健身角度来看,对太极拳的需求没有像老年人那么强烈,有些人对对抗性强的项目如跆拳道、散打等更感兴趣。武术种类门派众多,有很多传统武术内容可以引入教学,如太极拳推手就是对抗性的项目。因此在高校仅注重太极拳和长拳套路推广还不够,体现不出武术的整体性和多元性。
(四)武术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非武术专业出身的教师教授武术必修课在北京高校很普遍,反映出武术教师短缺问题。教师培训也没有跟上需求,造成教师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理解不够,例如中医的经络和穴位,在太极的理论学习中可以涉及讲授,但是很多教师对这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势必会影响武术教育的效果。
三、北京非体育类高校武术课程改革探讨
(一)调整武术课程内容
传统武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例如,传统武术的第一基本功是放松,竞技武术讲究拉筋、压腿、翻跟头。传统武术中放松是训练出来的,桩功就是放松训练,这种松是相对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找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六向的临界点,就是身体力量归零,怡神达意、舒适自然,思维要扫除万虑、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周身内外激荡回旋,其乐无穷,所以站桩不但不累还是一种休息。高校教师应在课程中侧重武术桩功的练习,目的是增加腿部力量,行话叫“脚下生根”,这样容易练好拳架。
在练好拳架的基础上,只有将我国传统武术的本质技击内容融入教学,才能显现武术的魅力,而不是学套路花架子,让学生模仿练习,变成武术操。例如,在太极拳的套路学习中,将野马分鬃、搂膝拗步、手挥琵琶、闪通背等技击内容介绍给学生,还可以介绍太极推手攻防练习,这样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武术教师的理论修养
武术中很多功法来源于经络学、中医理论、道家理论等,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理论修养,对自己提高要求,不要仅仅做套路的传授者,让学生模仿和练习,还应将更深层的东西:武德、礼仪、经络、中医、道家思想等融入到课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体育教师要做有思想的灵魂塑造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的体魄上。努力做一名文武兼备的武术教师,方能更好胜任武术教学工作。
武术课程实施的好坏和武术教育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课程的实施者——武术教师,目前武术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处于滞后的状态,不能满足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快其建设的步伐。一是提高现有武术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通过多方面的武术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二是体育院校可适当增加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以解决武术教师短缺的问题,更快更好的输出。
(三)注重学生武德礼仪的培养
武德和武术礼仪是武术的灵魂,是学习武术的思想道德基础,笔者认为,在武术课程中应设有这方面的内容。当然,是否有相应的考核、如何考核、制定什么样的考核标准?都是应该探讨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譬如,在武术教学中开展武德教育,笔者建议:增加武术课程中专门武德教育的课时,使抽象的武德与武术相结合;有专长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武德讲座;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武德知识的课堂作业或写习武心得等,以此更深层次来认识武术武德。
(四)加强武术课程的多元性
从国家在高校推广太极拳项目来看,太极拳已经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说明已经开展的非常成功。武术门派种类众多,从完善高校武术课程的结构体系来看,建议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创编除太极拳外的传统套路,例如八卦掌、形意拳、少林拳等简化套路,可在高校中试行推广,使武术教育具有整体性和多元性。
(五)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武术教学模式
合理的武术课时数是保证武术课程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先决条件,教师才能保证教授更多更深入的内容,学生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掌握武术精髓的东西。如果无法增加课时,可以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正式的武术课一次,结合课外武术社团活动两次的上课形式,将课外体育社团活动计入体育课成绩。每周一次的武术课难以保证学习效果和质量,据研究至少每周3次的练习,每次一个小时,才能将一套武术套路的拳架练好,理想的状态是每周5次的锻炼效果最佳。习武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三个阶段:招熟、懂劲、神明,只有有了一定的课时保证,才能打下逐步达到习武最高境界的基础。
[1]刘彩平.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刍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M].2011.
[2]孙子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差异之比较[J].湖北体育科技,2002,(9).
[3]关文明.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1998,(6).
[4]王国志.武术教育助推“中国梦”[J].搏击武术科学,2013,(9)
[5]虞定海,张茂林.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23-26.
[6]方桂芳.高校武术课程开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64-65.
[7]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92-98+105.
[8]高军.高校武术课程设置的不足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17):123-124.
[9]王新雷,张晓丽.浅析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1):79-80.
[10]赖锦松,余卫平.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5):96-98.
[责任编辑:寸言]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of Martial-arts Courses in Non-sports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WU Yingman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eijing 100048,China)
Martial-arts education in non-sports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ful results.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ess class hours,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students’demand,lagged training for teaching staff,and so on.We should enrich the content of martial-arts courses in non-sports universities,improve martial-arts theoretical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staff,implement the teaching model of inside and outside integration to make up the inadequate class hours,so a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martial-arts education.
martial-arts;martial-arts education;martial-arts courses
G852
A
1673-2375(2015)03-0110-03
2015-03-20
武英满(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武术训练研究。
本文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科研项目“武术课课程建设与规划: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项目编号: YETP140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