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常态 应对新竞争 实现新跨越

2015-01-30宋道军范观兵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合肥230071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合肥常态竞争

宋道军范观兵(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 合肥 230071)



适应新常态应对新竞争实现新跨越

宋道军范观兵
(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合肥230071)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宏观调控方式转型、全面深化改革给合肥带来的战略机遇,深入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产业、技术、平台、创新、人才竞争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并提出适应新常态,合肥实现新作为、新跨越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新常态新竞争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适应新常态的战略思想。新常态蕴育新机遇,新常态带来新竞争。就合肥而言,正视新常态下的城市竞争,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对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长三角副中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新常态蕴育新机遇

当前,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转段,增速换挡回落;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趋于“软化”;发展动力转换,创新驱动发力;宏观调控转向,宏观政策稳、微观政策活、社会政策兜底、区间管理、定向调控、精准发力趋于常态化。在这样一个新常态下,合肥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城市,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新常态蕴育的新机遇,对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尤为重要。

一是新常态下国家战略布局调整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全国发展格局由原来沿海开放开发战略调整为“π”型(海上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特别是,前不久国家出台的长江经济带指导意见,赋予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等新定位,大大提升我市在全国发展“新棋局”中的战略位置。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要按照国家的新定位新要求,抢抓发展机遇,主动作为,全力推动跨越发展。

二是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围绕宏观经济运行,调整调控方式和手段,对症下药,对中西部薄弱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薄弱环节,更多地采用“定向精准”、“微刺激”等措施,提高宏观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为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争取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等提供难得机遇。

三是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红利释放的机遇。今年以来,国家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转变等13个领域,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改革红利将会持续释放。合肥市拥有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四规合一”试点等一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要用好这些试点政策机遇,加速改革红利释放,增强跨越发展动力。

二、新常态带来新竞争

新常态下,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内容和表现,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竞争的趋势来看,城市更加注重对产业、技术、平台、人才、创新等方面的争夺,激烈程度更高,犹如一场无烟的战争,瞬间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格局。

一是新常态下的产业竞争。区域之间最大的竞争就是产业竞争,本质是对企业资源的竞争,城市之间为争夺一个企业和项目落户,往往是费尽心机,拼尽资源,给尽政策。新常态下,城市产业竞争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周期变短,影响更加深远。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上海、南京、杭州等先发城市“虹吸效应”进一步强化,对我市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领域产生“挤压”态势。具体来说,各地更加注重培育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总部经济、研发设计、营销模式等“微笑曲线”两端。例如,杭州培育的阿里巴巴,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一夜之间成长成为一个买全球卖全球的电子商务巨鳄,其创造的“淘宝”、“支付宝”、“余额宝”的新型商业模式更是成为“时代新宠”,这也一举奠定了杭州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全球领军位置。

二是新常态下的技术竞争。纵观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源于技术进步。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引领未来发展,城市也是如此。就合肥而言,要在注重引进全球先进产业技术的同时,更要聚焦支持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机器人、燃气轮机、数控机床、精密制造、建筑光伏等一批本地好技术、好项目,以百分之百的耐心,在资金、人才、政策、商业模式等给予全方位支持,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等方面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与中科院、中科大、合工大等大院大所合作交流频度,积极搭建相关平台,推动一批技术成果在肥转化。力争在未来几年,培育形成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阿里巴巴”式企业。

三是新常态下的平台竞争。新常态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平台的对决,平台有多强,竞争力就有多大。例如,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区内实行境内关外特殊政策,通关服务更加便利快捷,对我市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形成挤压。这几年,合肥围绕提升创新能力,先后规划建设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五大创新平台,建成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和一批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围绕提升开放竞争力,先后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合肥航空港等七大开放型经济平台;围绕现代服务业,启动建设了滨湖国际金融后台基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蜀山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大批高端服务平台和载体,规划建设一批科创社区;围绕引导产业集聚,设立了天使基金、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机器人产业基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等一批基金平台。未来几年,我们要加快既有平台建设,并根据发展需要,再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平台,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平台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力量。

四是新常态下的创新竞争。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新常态下,城市竞争力提升更加依赖制度创新。实践表明,这么多年合肥城市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都是得益于我们在“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领域,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当前,我们要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坚持问题导向,以开放的思维,实施改革攻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合肥版”。例如,在经济领域,要积极应对融资平台清理,加快推进PPP试点和招投标领域改革,最大程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和运营,注入跨越发展活力;在城乡统筹领域,加快推进“四规合一”,早日实现“多规融合”,释放跨越发展潜力;在城市扩容方面,围绕合肥国际化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县改区”,拓展跨越发展空间。

五是新常态下的人才竞争。城市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新常态下更是如此。近年来,杭州、南京、宁波等先发城市对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一掷千金。例如,宁波市提出“3315计划”,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最高给予2000万元、个人最高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杭州余姚市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资金、种子资金、贴息资金,对高层次领军人才,最高给予“三个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南京市出台全国首个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新常态下,我们要广泛借鉴先发地区人才工作经验,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建立人才政策创新清单,培养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把合肥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三、新常态更需新作为

新常态新要求,应对新常态需要新思路、新举措。全市上下要围绕国家赋予合肥的新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聚焦重点领域实施突破,不断开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局面。

一是解放思想行动,打破“循规蹈矩”。新常态划出了一条新的起跑线,新常态下,我们必须摆脱“旧常态”下的思维惯性、路径依赖,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变化面前保持平常心,在机遇面前保持进取心,在挑战面前保持责任心,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夺先机,占据优势。

二是尊重客观规律,提升领导发展能力。新常态下,我们的外部发展环境在变,内在发展条件也在变,未来发展动力是什么?塑造新优势的路径在哪?管理手段怎么创新?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市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城区必须把工作精力聚焦到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上来,研究服务业发展基本规律,以服务业集聚区、科创社区、产业基金等平台和载体为抓手,加快形成一套适用于抓服务业的工作体制机制,并结合行业特点量身打造扶持政策。

三是聚焦重点领域,突破东向“藩篱”。前不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在考察宁杭甬后感慨“向东看一堵墙”。这几年,宁杭甬等地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快速推进转型升级,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城市能级,已经把我们远远的甩在身后。新常态下,我们要顺应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围绕长三角副中心建设,坚持“追赶”与“引领”并重,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着眼未来发展,实施聚焦重点领域加快转型升级,打造若干个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比肩南京、杭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第四极。

四是树立法治思维,营造发展环境。当今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发展环境的竞争。最好的发展环境不是特殊政策,而是法治化的市场环境。新常态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绷紧法治思维这根弦,做到对法律心存敬畏,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按照“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强化事后监管”的原则,为各类市场经济主体营造优良的市场准入环境,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责任编辑:吴妍妍

作者简介:宋道军,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博士;范观兵,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处处长。

收稿日期:2014—12—16

猜你喜欢

合肥常态竞争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感谢竞争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竞争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