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语境下人的解放的现实性探索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资本利润三大来源的批判为例

2015-01-30熊久勋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资本家手稿利润

熊久勋 汪 璐

经济学语境下人的解放的现实性探索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资本利润三大来源的批判为例

熊久勋 汪 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最早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系统考察的方式来揭示人的解放道路。其中笔记本Ⅰ对资本利润现实性的研究比较全面。因此,对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下关于资本利润三大来源的分析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解读,发掘马克思在其中彰显的现实社会逻辑线索,阐述马克思在其中倾注的理论情感和价值诉求,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在探索人的现实解放道路问题中的理论突围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利润;地租;私有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里写道: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1]《手稿》写作的重点在于通过研究已有的经济学成果,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用“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2]来考察资本运行的具体形态。马克思在这里虽“仍然借用了费尔巴哈的术语,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类本质’。但是此时的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地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定义为人的本质,只不过是借用而已。”[3]并且通过这样的理论探索和发掘,马克思逐渐找到了哲学中现实的人到政治经济学中现实的人的实现路径。《手稿》的政治经济考察是围绕着实现人的解放这一核心主题的。那么,马克思是如何在《手稿》中通过笔记摘抄的方式对经典经济学家的论述进行了分类描述和分析,包括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以及总结性的概念论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一、手稿中马克思展现的人的解放路径

马克思在《工资》一节中提出“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4]核心认识,通过这个观点展开对工资形式的论述。马克思对工资的观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本家决定工资。“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5]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工人的联合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带来恶果,而资本家可以利用既得的物质利益联合起来对工人实行镇压。结果资本家掌握着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力量,不断消解着工人的力量。二是工资是资本家压迫工人的手段。“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6]并由此不断受到剥削,并实质上使工人成为“劳动的动物,……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7]工人必须不断适应资本家的要求,并且在市场的调节下不断改变自身的生存方式直到一部分工人无法生存——“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么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8]工资是资本家通过市场进而影响工人的手段,而工资又体现着市场的本质:盈利——为了盈利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工人的生命。“当资本家盈利时工人不一定有利可得,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9]随着资本家不断改变着市场的形态,工人的相对工资必定越来越少,并且工人不断地被淘汰着——开始是因为工人的劳动量而淘汰,后来是根据劳动质与量来分层次地淘汰。虽然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但无法改变对工人的压迫越来越深重的本质。三是工资是具有欺骗性质的劳动价格。“劳动价格要比生活资料的价格远为稳定,”[10]这种稳定是建立在牺牲工人生活质量的基础上的,无论生活资料价格提高还是下降,工人的工资永远都会停留在保持工人作为不会死绝的活劳动的水平上。例如,“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出更大数量的制品;于是发生生产过剩,而结果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11]这揭示了在资本家的生产体系中,工人工资相对稳定的真相不在于付出的劳动多少,而在于资本家逐利的需要。即使在生产扩大的情况下,工人的工资也会稳定地贬值,工人因自己的劳动而贬值。这就是资本条件下工资的骗局。

马克思在《工资》一节中揭示了资本运行的现实社会逻辑:通过工资资本家统治着工人,工人在这种统治下过着劳动者名义下的奴隶生活;工人获得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宣称的劳动所得,而实质上是维持这个劳动群体继续存在的最低生存标准。在资产阶级话语权的控制和意识形态的灌输下,工人们被教育要诚实劳动获得生存资料,从而达到完全遮蔽资本主义工资背后可耻的欺骗和阴谋的目的。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异化还仅仅是肉体上的异化,在当代社会,异化更深层次进入了精神世界,并且不断彻底地改变着工人阶级的生存模式和自我认知,这都是最初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基本批判所预见的——异化由劳动层面进入到精神层面,在精神层面再次利用物质进行非物质的异化,即泯灭工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从根本上消除精神层面可能催生的物质变革力量——即革命力量。在我们当代社会,抽象统治世界已经深刻地烙印在现代文明的精神世界里,资本统治下的社会催生出各个方面越来越极端的对立。

在《资本的利润》一节中马克思分析了两个要点:一是资本的定义、意义,“资本,即对他人劳动的所有权”[12]是建立在资本统治阶级的法律体系上的,“‘尽管资本本身不归结为盗窃或诈骗,可是为了使继承神圣化,仍然需要有立法的协助’。”[13]这就使得资本的代际传播以及阶级的固化成为可能。因为只有这样,资本才能有可能为资本家造福,而不是造福于生产力,资本家才可以持久地作为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控制,坐享工人创造的财富。二是资本利润的形成模式,通过吞没地租、掌握商业秘密和制造业秘密,使得资本利润的基础得以形成;通过分工和对自然产品加工时人的劳动的增加,增加死资本的利润,同时辅助以流通手段的便捷性帮助资本家更容易攫取资本利润。马克思当时的预示在现代得到了深刻的印证,资本通过流通在当代创造了更加巨大的生产力,并且深刻地改变和重组着生产关系,激发着各种生产的欲望,抽象货币统治世界的力度不断加强,并逐步支配人性。但是这最终将引起资本的统治危机,资本所架构的社会结构也终将分崩离析,随着资本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贫富鸿沟不断加大,所造成的阶层断裂将引起人类社会内部的尖锐对抗。

在《地租》一节中马克思考察了地产的影响。地产在资本社会中已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资的决定者之一。一方面,“租地农场主支付的工资越少,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能够索取的地租就越高,因为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地租越高,租地农场主就把工资压得越低,所以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同雇农的利益是敌对的,正如工厂主的利益同他的工人的利益是敌对的一样。土地所有者也要求把工资压到最低的限度。”[14]这段话深刻揭示工人在社会所处的真实现状:处于一切尽可能的压迫之下的工人承受着一切的剥削和压迫,并且他们没有话语权,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只有活劳动,并且这种活劳动的价值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另一方面,地产的竞争使得土地所有者也慢慢沦为无产阶级,并由此不断更新着阶级格局,“因而不出租的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竞争便不断加剧。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破产。”[15]将越来越多的人变为无产阶级。这种变化也将必然导致资本的统治危机加剧,“最终的结果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消失,以至在居民中大体只剩下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16]最终,将由封建的土地占有转变为资本的占有,地产的封建的外观也将消失,“地产这个私有财产的根源必然完全卷入私有财产的运动而成为商品;所有者的统治必然要失去一切政治色彩而表现为私有财产的、资本的单纯统治……”[17]资本不断地侵蚀着一切可以支配的物质存在,并创造着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18]资产阶级的任何物质基础,最后都要起来反对资产阶级,而这种反对,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共产主义。

通过对地租的剖析进而描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地租的运动过程,马克思揭露了土地的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这一条不可阻挡的道路,并揭示了作为资本利润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地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自我消解路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同样会动荡不定,时而缩减,时而增加,从一个人手中转入另一个人手中,任何法律都无法使它再保持在少数注定的人手中。直接的结果就是地产分散到许多人手中,并且无论如何要服从于工业资本的压力。最后,那种就这样靠强力维持下来并在自己身旁产生了巨大工业的大地产,要比地产分割更快地导致危机,因为在地产分割条件下工业的权力总是处于次要地位。[19]

二、马克思对资本运动逻辑的分析与批判

在最开始对资本利润三个组成部分的全面分析中,马克思充分利用了他对经济学的研究笔记和成果,结合哲学的批判分析思维,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揭示资本主义利润三个组成部分剥削工人劳动的各自方式,指明其导致工人悲惨的生活境况,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我们的资产者装得道貌岸然……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20]

马克思从社会现实逻辑线索揭示出的资本运动的逻辑深刻表明,资本主义的文明——欲望的文明——所异口同声宣扬的新社会,只是在被遮蔽了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下的“文明”,其实质是一曲欲望和贪婪的赞歌,其中寄居着苟且地作为落后生产关系的卑鄙的食利者,并且从来见不得光,用他们从不会满足的欲望表达方式主导和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把握《手稿》人本主义和现实社会言说的双重逻辑从而揭开资本主义“迷人的面纱”,将资本奴役和压迫人的本质披露于世人,为真正的人的解放寻求科学的路径,这正是马克思不断的理论探索所始终不渝坚守的使命与理想。正如张一兵教授认为的那样:“作为一种主义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已超出了传统理论所能概括的范围:在理论前提和历史使命上,它要求告别一切旧哲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的关于人的解放学说。”[21]只有在充分认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分析之后,才能够寻求迷障的破除方法,寻求人类的解放之路。

[1][2][4][5][6][7][8][9][10][11][12][13][14][15][16][17][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 11.112.112.115.115.125.115.116.116.121.129. 129.147.150.150.151.154.

[3]张雪飞.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解和认识[J].理论界,2009(1):28.

[18][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37.49-50.

[21]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责任编辑 丛文娟)

熊久勋,汪璐,南京政治学院(邮政编码 210003)

A121/4407

A

1672-6359(2015)05-0061-03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历史性建构考察”(13CZX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资本家手稿利润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丢失的手稿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利润1万多元/亩,养到就是赚到,今年你成功养虾了吗?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手稿
利润下降央企工资总额不得增长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