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

2015-01-30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逻辑

罗 川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

罗 川

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是在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或决定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它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华和本质。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理论之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资本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消灭“资本的逻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方法之维:在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时,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在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时,同样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

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

生态形势日益严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已刻不容缓。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马克思在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我们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整体意蕴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著作中不包含生态思想。如詹姆斯·奥康纳指出:“马克思的观点中的确不包含把自然界不仅指认为生产力,而且指认为终极目的的所谓生态社会的思想。”[1]实际上,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未来社会发展等视阈论述了生态的相关问题。如,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阈,马克思强调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视阈,马克思强调人与人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程度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程度,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视阈,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仅是人与人关系的解放,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未来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

马克思著作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但是把马克思关于生态问题的一般论述视作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不妥的。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一个整体性范畴,不是一般论述的简单叠加。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思维逻辑、精神实质和历史发展等都具有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生态思想也不例外,其精神实质也是一个整体性范畴。马克思指出:“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2]在研究资本主义生态问题时,马克思从观念上打破了这一个整体,着重从各侧面对其进行分析。但是,他并未由之而否定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整体性。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本来就内含整体性逻辑。如果失去了它,就不能完整地、科学地揭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在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或决定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它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华和本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由此可见,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不是马克思有关生态问题的一般论述。把马克思在论述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等问题时所涉及的有关生态问题的一般观点视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不科学的。马克思有关生态问题的一般论述并未真正体现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即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华和本质。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时,我们不应单纯指向在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或决定作用的理论,更应追问在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或决定作用的方法。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理论之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包括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象性关系。与之相反,马克思则从实践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3]可见,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人通过实践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使自然摆脱“自在状态”,成为“人化自然”。由之而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人的实践受自然制约,自然不仅是人类产生的客观前提,也是人类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近代那种将人与自然分离、对立起来的机械唯物主义,而是强调包括人在内的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4]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费尔巴哈曾试图从唯物主义视角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他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自然界,因此没有正确阐释之。马克思认为,“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5]可见,在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理解相关问题”的视野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在古代,生产力极端落后,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就把自然视为神灵加以崇拜;在近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撕开了自然界的神秘面纱,开始视之为异己力量加以征服;今天,人们普遍认识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残酷的现实促使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了新阶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三次转变可知,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是推动人与自然关系转变的决定性力量。实践的不断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之,受实践决定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从实践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我们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资本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消灭“资本的逻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考察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产生的认识论原因。他指出:“在人类历上……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6]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没有把握“人—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资本的逻辑”才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资本论》中,他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资本家进行无限制生产造成生态破坏的事实。只要“资本的逻辑”不消灭,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自然、社会不能实现和谐发展。只有消灭以“资本的逻辑”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7]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方法之维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他考察和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形成的,是为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这些思想难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社会发展至今,很多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单从理论之维把握马克思的生态思想,难以满足用它指导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

实际上,马克思有关生态问题的一般表述并非都与今天的实际情况相符。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亦即“资本的逻辑”,是无止境地、贪婪地追求剩余价值。这种本性或逻辑是反生态的。陈学明把它归结为“资本与生态对立的效用原则”和“资本与生态对立的增殖原则”。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时代,“客观地说,西方国家在生态文明理论的探索与构建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一方面,包括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在内的诸多理论的快速发展,使当代西方的生态思想日益丰富和成熟;另一方面,绿色政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西方的环境政治,充实了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8]当然,这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生态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并未彻底改变孕育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生产方式。从长远来看,只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扬弃,代之以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当今时代已经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如果单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寻求解决当下生态问题的良药,实质上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只有掌握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才能超越马克思有关生态问题的一般表述,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价值。

如前所述,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理论之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二是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三是“资本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消灭“资本的逻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它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理论与方法总是如影随形,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理论之维体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方法之维。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方法之维决定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理论之维。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理论之维必须上升到方法之维才能彰显其指导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决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一个理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看它是否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生成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反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了马克思主义方法,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鱼”。因此,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不应只考察其理论维度,更应考察其方法维度,即在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时,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在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时,同样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

在把握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时,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9]可见,马克思在考察和反思资本主义生态问题时,不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即不是把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看做是与人无关的、自发自为的存在,而是把它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不是与人无关的、自发自为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是由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实践所决定的。剩余价值生产的无限扩大使自然界的一切领域都从属于资本。自然的价值与人的价值被资本所剥夺,由此产生了“自然界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只有革命的实践才能消灭“自然界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之,主体在把握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时,要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资本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消灭资本的逻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学会像马克思那样从实践出发思考生态问题,才能理解和把握它。

在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时,同样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进入21世纪后,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毋庸置疑,“‘生态能量辐射整个社会,一个生态化的新世纪正在到来’”。[10]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仍然是占主体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的逻辑依然是决定一切社会资源如何配置的组织原则。不可否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资本的逻辑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消除资本的逻辑的条件尚未成熟。就我国而言,我们仍然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必由之路。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不可小觑,它反映到生态领域,就表现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针对此,我们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把市场经济在生态领域的负效应力争降到最低。总之,在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时,我们要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既要看到资本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表现出的积极效应,又要看到资本在剥夺人的价值和自然的价值等方面表现出的消极效应;既要看到受资本逻辑支配的市场经济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反生态性;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生态问题的必然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性。在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时,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不仅是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引领社会变革运动的关键。

[1]詹姆斯·奥康纳(臧佩洪,唐正东译).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王宏斌.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成就及其困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3).

[10]杜向民,樊小贤,曹爱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刘晓明)

罗川,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400715)

A81

A

1672-6359(2015)05-0029-04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逻辑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马克思像
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创新的逻辑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