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多维视角的解析

2015-01-30郭华生刘山发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红色政治思想

郭华生,张 华,刘山发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多维视角的解析

郭华生,张 华,刘山发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先进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现实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应从文化发生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等层面寻求红色文化的科学理论支撑,以增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生力、教育力和传播力,进而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高校;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用;文化发生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有意识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形成的全部精神、物质财富的总和,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和育人功能,能让青年学生在现今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环境中重新厘清价值定位、辨别是非观念、认清发展方向以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熏陶大学生,已日益成为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增强其实效性则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当下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思想元素的多元化注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亦应从文化发生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等层面予以多维解析,以切实为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一、文化发生学层面:基础与教育力

中国文化发生学方法的形成是将马克思主义发生学方法运用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发生学方法着重对客观事实及其发生前提和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同时认为,应“把研究对象作为发展的过程进行动态的考察;有分析地注重考察历史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1〕。在此方法指导下,中国文化发生学,亦是把中国文化的发生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一种因素演化的建构,并考量中国文化产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由来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对“符号内涵的历时性还原”和“符号形式的共时性”进行分析,从而系统全面地探讨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笔者认为,在红色文化发生的具体阐述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切勿将红色文化的发生以静态的方式来处理,而应把其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描述和建构;二是考量红色文化发生的各种原始文化因素及其起源,并对其发生过程中留存下来的符号及其内涵进行还原与分析,以获得关于红色文化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红色文化元素、符号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符号之间相互交织融合的建构。

(一)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红色文化发生的最根本的活头源水,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红色文化发生的最重要的历史根基。红色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引进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成果,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改革实践中交汇融合而自然形成,并扎根于当今现实的土壤中。因此,在将红色文化基因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最根本的应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内涵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科学融合,以使其健康发展。

(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分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实践而逐渐建立起的一种红色信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投身革命、献身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文化启蒙与文化自觉,因而红色文化的发生既有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基石及无产阶级的群众根基,也有中国革命的实践基础。从发生的基础上看,红色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是当时中国大众对心中的革命、理想、追求的具体表现,具有广泛性、自觉性。改革开放以后,红色文化融合了改革时代的许多新元素,其内涵得以不断扩展及丰富,具有综合性、现代性。正是这种基础特性使得红色文化成为当今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理想范式。换言之,红色文化发生基础所隐含的精神内核主要包括:科学的革命理论、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全新的精神风貌和其所彰显的价值取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应成为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另外,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释放红色文化各发生基础因素的魅力,使青年学生能够自觉接受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从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力分析

美国人类学家A.克罗伯和C.克鲁克洪认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致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2〕从这点来看,以红色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有效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获致红色文化因素符号、传递红色文化代码及进行价值赋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现为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一种自觉行为。因而,要促进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则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定时空场景中予以红色文化“符号内涵的历时性还原”和“符号形式的共时性分析”,而随着历史实践的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符号内涵和形式积淀出越来越多的新因素。高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既要将红色文化符号的原始面貌还原出来,又必须将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科学的解读和阐释,进而使青年学生获得新的教育力。

二、教育心理学层面:有效教育与有效学习

“如何教”与“如何学”是学校教育与学生学习的永恒主题,而有效则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永恒追求,即实现学校教育与学生学习的三效:效果、效率和效益。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效果上,即青年学生习得后行为表现应趋向于红色文化所指向的精神价值特征,如意识形态的导向性、道德内涵的荣辱观等,以使其成为一个富有精气神的人;二是效率上,即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及青年学生习得红色文化“精气神”的时间周期与行为成本要在有限的尺度和可控的范围内予以完成;三是效益上,即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能够使校园整体和谐、学生积极向上、党组织建设完善。

(一)红色文化的融入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灵魂的唤醒及精神能量的转化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就是要帮助青年学生开掘向上生长的幸福之源及找寻到精神家园的归宿,因而这种有效教育既不是对青年学生的雕刻,也不是对其的灌输,而是一种内在精神灵魂的自觉唤醒。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言那样,教育的意义是“一棵树动摇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所体现的红色精神和宝贵的思想财富,不仅能使青年学生找到精神的归宿,还能愉悦身心、净化心灵,起到塑造人、凝聚人心、唤醒灵魂的精神作用。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红色文化与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又自然转化的过程。“把外在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规范等文化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精神,是教育活动中最本质的转化”〔3〕。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的行为表演和活动形式把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能量的凝结物展现在青年学生面前,使他们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发生精神能量的转换,进而内化为青年学生自身的思想、精神、信念乃至行为。

(二)红色文化的融入是高校教师“如何教”与青年学生“如何学”的综合转化与全面构建相结合的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生过程

现代学习就是人们用自己已知道和相信的知识文化去建构新知识文化和对新知识文化的理解〔4〕。这一论述暗含着学生通过对知识文化的科学学习,以期使自己成为赋有人的各种品质的生命有机体。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科学理论来看,“如何科学学习”即达到有效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互动过程和内部获得及发挥过程的总体:一是学生个体与学习材料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之间所有的互动过程;二是发生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心智过程,同时可导向影响学习的变化或获得的结果状态;三是学生个体在获得知识文化经验模式建构的基础上指向未来行动可能发生的状态。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学习层面上,首先应是青年学生处理红色文化文本因素和活动因素的输入的互动过程,其主要互动形式表现为:对红色文化文本因素和活动因素的感知、传递、经验、模仿、活动或参与。同时,以上这些互动形式应与红色文化单个具体学习事件相结合起来进行选择,如游戏学习、现场学习、共同体学习、理解性学习、主动学习、集体学习、合作学习、情境学习、无意识学习等。其次,红色文化有效学习的心智过程是红色文化在青年学生个体心智上(情绪感受—意象直觉—辨别反思—领悟转换—行动意图)的序列发展。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者自己揭示了事物结构化的途径并且创造意义”,即把红色文化具体活动所激发的新冲动、影响与相关的早期红色文化习得的成果连接起来。通过以上这一过程,学习成果获得了红色文化的新个人印记,进而导向红色文化新的精神、信念和想法,并能够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行动。最后,高校青年学生个体在经历目标导向的红色文化具体活动及依次累积学习、同化学习、转换学习的努力后,逐渐从一个对红色文化较为狭窄的认知与行为导向的起点,转变成为更为宽广的人文和社会导向的视点。

“组织教育项目或政治行动的出发点必须是当前的、现有的、具体的情境,反映了人们的愿望”〔5〕。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把红色文化置于这种现有的、具体的、当前的情境中来组织和参与。同时,红色文化具体的教育和学习形式也应适应现实情境以及青年学生个体成长、党组织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多维需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是高校教师“如何教”与青年学生“如何学”的综合转化与全面构建相结合的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生过程。

三、传播学层面:媒介的整合与模式的创新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6〕。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及发展都与传播有着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关系。传播既是文化诞生、存在与发展的先天载体,也是文化价值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传播过程的媒介、要素、模式的选择直接地影响着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学校的文化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传播活动,是一种以知识文化的思想信息为内容的特殊传播活动。对于高校来说,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就是一个以红色文化为信息内容的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不同于日常的一般信息传播,而是高校教育者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技术载体和传播手段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并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信息流转过程,其重点在于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中共同分享这种符号化的信息所承载的精神意义,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行为方式发生某种预期的变化,这是红色文化引领高校青年学生的应然目的,也是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条件的教化过程。然而,在社会现实诸多因素的牵制下,红色文化又常常会在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遭遇到众多的“冷漠受众”。因此,红色文化在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在满足受教育者内在需要的传播准则基础上,注重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媒介整合与模式构建,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整合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

传播媒介既包括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统传播媒体形态,也包括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如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终端向受众者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媒体形态。媒介难以左右人们的思想方式,但却易于操纵人们的思想内容〔7〕。可见,在高校青年学生具有理性选择能力及“人的需要对主体是否接受某种外部信息具有的决定性”这一事实状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积极对文化传播的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进行清晰的多元化整合,就很难锲入思想观念多元化的青年学生的心灵深处。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无限传送、多维传播和瞬间到达。红色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应重点运用和推广基于网络技术的各类电子媒介,如QQ、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平台、网站等。以上这些文化传播媒介集“多媒体”于一身,不仅可以传播图文,还可以传播声像,便于青年学生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具体来说,高校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突破课堂、校园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从“上路上街上墙”的应景式传播方式转化为生动有趣而又赋予精神意义的“景观式数字媒介”的传播方式,如合理运用声光电技术举办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展览,结合网络动漫或网络游戏的形式提升红色文化宣传的娱乐性。当然,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也不能仅仅依靠运用网络技术的电子媒介,而应更多地结合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音乐、文学、绘画等传统媒介进行跨媒介传播的整合,各种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也可以自由组合搭配或相互兼容,从而打造以适应青年学生主体内在需要为导向的高校红色教育立体媒介传播体系。

(二)创新传播模式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传播学中早期最经典的传播模式是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提出的“五W模式”,即谁(传播者Who)、说什么(讯息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媒介in What channel)、对谁说(受众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效果with What effects)。“五W模式”强调信息从传者向受者空间位置的传递,关注的是信息在空间上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并实现对空间距离的控制,实质上是一种传者和受者“手段到目的”的关系模式。当前,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基本上都是在采用“五W”模式进行信息传递,而且大多数只是满足于单向的文化信息的告知,形成的是一种自上而下进行传递、贯彻、控制的灌输和说教式的过程,在实践中逐渐强化了教育者组织主体的权威,但有时却弱化了红色文化精神价值的权威,甚至造成了对红色文化传者和受者共同体地位、传播场域的共构以及文化价值意义的共享的忽视,从而不利于高校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整体传播。因此,高校应通过对“五W模式”的要素或环节的改造而创新这种传播模式,使其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或多层信息的反射和反馈,从重视自我或他者的单一偏向的传播转变为意义共享的传受者一体化的传播,进而探索出提升红色文化引领高校青年学生有效教育的新举措。

其一,要在“五W模式”中切实发挥“意见领袖”的影响力。现代传播学认为,复杂的传播过程会经过众多影响力不同的“意见领袖”中介,他们甚至比组织权威主体更能对受者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特别是对一些青年学生而言,这些“意见领袖”包括训练有素的同伴教育者,其是一个比成年教育者更可信的信息源,因为他们之间通常是以平等交流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沟通。在高校红色教育传播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的群体中都存在着“意见领袖”,而激发这些“意见领袖”的传播能动性,能够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人际因素的良性影响力,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红色教育传播的说服力,也能够满足青年学生对接受文化信息渠道多样化的需求。

其二,要在“五W模式”中注重增加“实践育人”的环节。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的最基本活动方式。当然,文化的传播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方式。任何方式的文化传播都离不开人的实践,实践是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核心要素,而要想真正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就必须立足于青年学生的亲身实践。高校这种基于实践育人的内向传播过程的构建,能使青年学生通过内在自我的传播及与社会、他人的互动联系,有步骤地从培养红色文化认知层面、激发红色文化的情感层面到引导红色文化行为层面的依次递进生成及发展,进而更容易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有效教育的目的。

其三,要在“五W模式”中有效强化“文化仪式”的作用。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指出,国家、社群、民族等都是可通过具体象征物(如仪式)来想象出来的: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其空间可以无限和至高无上。仪式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在于让人们参与到文化符号的处理和创作的活动中,并在此活动中通过“无限”和“无上”的想象来确认这种文化所承载的关系和秩序及所共享及认同的观念和信念。在文化教育传播过程中有效强化“文化仪式”的作用,能够将人们吸引到一个共同的场域之中而分享共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意义,有利于社会群体整合、构建并维系一个有序的、有意义的、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社会群体行为的文化共同体。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强化红色文化节日仪式(如国庆节、青年节等)、活动仪式(入党宣誓、对革命英雄的清明扫墓等)的作用,使得青年学生通过参加这些仪式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符号意义和精神价值,并在这种特定的仪式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言,传播创造了共同体而不是共同体创造了传播。为此,这种基于“文化仪式”的高校红色教育传播过程才更具有隐性的影响力,才更容易使高校红色文化的传者和受者形成意义共享的共同体。

总之,在当今多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重利益复杂交错及多元文化碰撞融会的新时代特征背景下,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必然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高校应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寻求与之相关的文化发生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的理论范式的科学支撑和综合应用,以扩展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发生力、教育力和传播力。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也才能使红色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融入青年学生的血脉,且使之代代相传,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

〔1〕冯契.哲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318.

〔2〕A.L.Kroeber,C.Kluc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yions〔M〕.New York:Vintage Books, 1952:47.

〔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0.

〔4〕〔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孙亚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5〕Paulo Freire.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New York:Seabury,1970:85-86.

〔6〕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62-63.

〔7〕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95.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Red Culture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OHua-sheng,ZHANGHua,LIUShan-fa
(Guangdong Engineering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520,China)

Red culture is special and advanced culture type in our country,which has abundant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realistic value,as well as important func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At present,college should seek the support of scientific theory for red culture from culture embryology,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mmunication,strengthening its generative energy,educational force and transmissibility,making red culture apply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red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ffective application;culture embryology;educational psychology;communication

G641

A

1009-1203(2015)01-0111-05

责任编辑 芳 晔

2014-12-12

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一般资助课题(2013GZZZA2),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自筹课题(2013CY032)。

郭华生(1979-),男,广东湛江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张华(1972-),男,广东电白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年教育、教育管理。

刘山发(1983-),男,广东五华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红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红色是什么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