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演员二度创作的心理学组构

2015-01-30王森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二度创作心理学舞蹈

王森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舞蹈演员二度创作的心理学组构

王森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舞蹈心理学是舞蹈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变,舞蹈心理学逐渐由外围的附庸力量转化为舞蹈艺术的重要结构,体现着舞蹈身与心的发展与变化,舞蹈的本体因素是舞蹈的技术表象,而舞蹈的心理阐释才是贯穿舞蹈始终的艺术精髓,是舞蹈生命与灵魂的核心体现。而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则是促进舞蹈发展的辅助手段,同样也是表现舞蹈角色生命的源泉,舞蹈演员每一次的表演都应融合其自身的理解与再创造,由推敲到完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心理衍变过程被称为舞蹈演员自身的二度创作,这种潜在的心理映射与二度创作的结合,是舞蹈作品永葆青春的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舞蹈;心理学;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对于舞蹈表演来说是不可忽略的必要环节,创作是舞蹈作品的根本属性,而二度创作则是舞蹈的生命载体。本文所讲的二度创作,是指在舞蹈艺术中,舞蹈演员在出色地完成编导制定的舞蹈动作和技术技巧之后,在不改变编导创作主调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运用积累的经验、情感和表现力为剧中人物注入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内容和情节和谐统一,达到完善作品的目的。当舞蹈演员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后,会对提前构思的肢体动作做出微调,修改或者补充,直至角色升华,至此,便完成了舞蹈演员二度创作的整个过程。

一、何为舞蹈心理学,为何研究舞蹈心理

舞蹈心理学是研究舞蹈活动过程(包括创作,欣赏和教学过程等)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舞蹈心理学必须以人为物质支撑,来平衡心理学和美学之间的关系,它既是艺术学和舞蹈学的一个门类,又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舞蹈心理学既可以从舞蹈艺术与舞蹈教育的环节来建构它的学科体系,也可以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来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艺术作品包含着人们的心理与精神生活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禁锢在狭小圈子里的被遏制的某种欲望,是艺术在当代社会里比较显性的特征,舞蹈艺术亦是如此。这类需要和欲望的距离是心理距离的内涵和根源,人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人还生活在理想和未来里,艺术无法集中或批量地密集化生产,需要通过客体单位拉近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这就需要从想象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心理距离产生的心理机制的问题,明白了这个问题,对舞蹈表演与再创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舞蹈编导、舞蹈演员、以及舞蹈观众而言,都涉及舞蹈的心理问题,本文以演员的心理感受方式为主线,找寻吸纳在二度创作之上的心理因素。首先,舞蹈艺术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是多重的,而非单纯的肢体动作,舞蹈区别于体操,是由于舞蹈的意识、思维、心理、感觉占主导地位,这些隐性因素集中做出暂时且独立的舞蹈反应,给人以视觉刺激和感官享受,对于编者而言,除了具备舞蹈的审美编创能力,还需了解观众的心理活动,审美感受以及核心问题反馈,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拉近舞台和观者的距离,就是在拉近作品和心理的距离。对于舞者来说,形体训练并非是一种肢体反应,更多地融合了自身理解与个人意识的感知觉,如何正确领悟编者的意图,掌握人物情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舞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心理素质和对作品语汇的再创作,通过了解一系列的演员乃至观众的心理变化,对舞蹈作品得到肯定与认可是大有裨益的。

二、从舞蹈客体的表现看演员二度创作的纵向发展

舞剧最能体现演员对角色的把握程度,以及再创作对角色是否深入人心的影响,舞蹈演员将舞蹈作品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并不意味着作品的终结,它的完整复述只是提供了一种引导和启发,舞剧是以舞蹈为基本表现手法,而舞蹈又是通过人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使演员完成互通互懂的“形象语言”,舞剧不仅成为不同国度和民族之间增进了解,促进文化交流的一个渠道,也是演员积累创作经验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的舞蹈演员在舞剧的表演过程中不断成长,提高自身修养并结合个人理解与感受,丰富和完善舞剧的质量,才能在舞剧或舞蹈作品中呈现出更好更大的亮点。

以民族舞剧《阿诗玛》为例,简要分析演员再创作的作用,首先这部舞剧采用全舞蹈化的结构,无场次的表现方式,舞蹈有七个部分构成,分别用白、黑、金、灰、红、蓝、绿划分舞段结构,简洁明了地连贯起叙事进展和主线,除了用穿梭不止的群舞和舞美效果来呼应主人公“阿诗玛”的单纯

善良外,要想进一步成功表现人物性格的魅力,就需要客观环境的支持和舞蹈演员对角色的通透阐释,并与舞剧色块一起建构角色内涵。剧中对颜色分割的剧情结构相对应的人物心态,做了明确的划分,剧情节奏的起伏与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相统一。其次,从舞剧整体结构的表现手段来看,一方面是它选择了以人物为主线的创作手法,准确而完美地赋予人物以独立情感,舞蹈演员真情实感地投入其中,将个人情感与人物性格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使剧中人物性格迷人又极具感染力,另一方便,“阿诗玛”的演员正是与客观世界产生了关系,从各种颜色中得到启迪,产生观念,认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在符合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便有了传神的动作表演,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一书中说:人凭感觉器官接触到外界事物,感觉神经就兴奋起来,把该事物的印象传到头脑里,就产生一种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叫做“观念”,“意象”或“表象”。《阿诗玛》就是受到客观世界的推动与感觉器官的影响,引起心理情感的共鸣,便产生了如何展现《阿诗玛》的“观念”。像最后一段阿诗玛被洪水吞噬,群舞演员身着白色衣服,利用肢体语言的表现,模仿水的“翻滚”“涌动”,演员被客观环境诠释得淋漓尽致,演员也因受灯光冷暖色调变化的影响,情绪激昂,更加忠于表现。

三、从演员二度创作心理到舞蹈作品呈现的横向延伸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由于舞蹈的载体是人本身,这就注定了舞蹈是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量的舞蹈精品,其经久不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隐性的因素就是舞蹈演员的再创作,舞蹈演员在与编导沟通之后,就面临着以怎样的切入点进入到人物角色之中的问题,要想使剧中人物活灵活现,有感、有情、有姿、有态,就必须要求演员经过从本体个人到剧中人物,从初步体现到有血有肉的转变过程,对于演员的二度创作能力,通常有两个渠道,一是来自学院提供的系统化教育,二是自觉或不自觉间形成了对于舞蹈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具有了转化、积累和消解的能力,否则,很难对舞蹈再创作进行准确且有成效的调整。

德国现代芭蕾舞剧的晚期代表作《奥涅金》,是全世界芭蕾演员最想跳的作品之一,在经过无数次地排练、磨合之后,芭蕾舞蹈演员张剑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这样说:“我以前跳过的很多角色多没有像这个戏的年龄跨度这么大,以前都是表现一个清纯的小姑娘,都是比较统一的一个人。而这个人物大家从最开始的一种朴实、天真的农村姑娘,一直到她最后成为公爵的太太,她的身份完全变了。加上时间,还有她跟奥涅金之间的爱情,这中间有很多很复杂的人物关系。首轮天桥剧场的演出我演了三场,就觉得每一场演出都不一样。每一次跳的时候,都会想我这个地方可以这样处理,那个地方可以那样处理,这可能也是给我们这样一个发挥自己的空间。”在舞剧最后一幕里,女主人公的独白,就是舞者个人结合了自身理解的自然感情的流露,这里所指的舞蹈感情亦或者说是舞蹈感觉,是唯有舞者内心世界迸发出激进、深刻或者连续的心理建设,才有的属于自己的感觉,舞者赋予自身情感,人物便有了情感,感觉便随之而来,这感觉是支撑舞蹈随势而变的美好印象,是潇洒灵动的瞬间碰撞,舞蹈在人物的肢体运动中,无时无刻不在表现着语言无法表达的张力,二度创作体现着舞蹈演员的自身修养,并能更好地促进舞蹈作品创造性与完善性的良性循环,这才是舞蹈演员二度创作的真正价值。

提到感觉,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在一般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的感知器官对外在事物刺激作用下的直接反应,是在大脑的直接参与下,对真实存在的外在事物做出的真实反应。人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对世界观认知的时候,艺术观也随之改变,但对艺术的理解不单单是对某部作品的喜恶,而是当想象空间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无限抽象的感觉,舞蹈感觉是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探索和打开想象世界的必由之路。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直接影响一部作品的优劣程度,是一部作品的灵魂,舞蹈演员的肢体问题从来都是属于外在的技术性的问题,支持演员再创作的抽象的心理连锁反应才是舞蹈的终极目标,正如德国哲学家柯特·萨克斯说的那样:“人们需要舞蹈,因为一种对生机勃勃的热情推动着你舒展自己懒散的筋骨,也因为跳舞使你获得了魔力,这种魔力给你带来了胜利、健康和生命。”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刘群杰.舞蹈[J].舞蹈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1997.

[3]马琼.舞蹈演员二度创作训练方法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

注释: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翟子霞.中国舞剧[M].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

3.詹晓南.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处境[J].文教新论.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二度创作心理学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解析舞蹈元素在戏剧小品中的应用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论民族声乐艺术之“声、情、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