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借鉴

2015-01-30鞠銮升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演唱艺术唱法声乐

鞠銮升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新时期最大的特征是作品演唱表现处理上的丰富新颖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体现和表达了它的时代气息和民族色彩。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重视,人民大众的欢迎喜爱。随着时代的前进,研究、探求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开创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新篇章,建立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体系,是我们这一代人努力的方向。进入21世纪,中外艺术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国的音乐艺术必然需要走出国门,而外国的音乐也必然更多地涌入中国。时代呼唤着多元的声乐艺术,这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同时我国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家如宋祖英、谭晶等,她们的精彩演出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走向世界、逐渐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事业正在全面地走向繁荣,一个声乐艺术发展的辉煌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中国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结构,表现在艺术作品上,线重于色,想象重于感知,喜欢意在言外,强调情理和谐,等等,无不带着长时期中世纪社会和儒家思想的痕迹。”我们的责任,首先是要继承传统。然而,客观现实却不容许我们“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里”。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饱含了丰富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中国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都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民族文化。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深厚的文化和艺术底蕴中,促使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时至今天,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取得这一理想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文化的孕育中得以生长和壮大的,其中包含了旺盛的民族生命力,这些旺盛的生命力使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加熠熠夺目。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音乐艺术,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建立了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的研究传承以高等学府为依托,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音乐学院在金铁霖教授的主持下,制定出民族声乐专业的教学大纲,在该教学大纲中,不仅明确要求学生要坚定民族声乐事业心,努力学习和继承民族声乐艺术传统,并在学习过程中吸取各家所长,丰富和发展民族声乐,使学生立志“为振兴民族音乐事业而奋斗”。金铁霖教授认为,在发展中国民族声乐事业中,我们仅限于继承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借鉴国外声乐的各个学派的科学唱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借鉴的目的不是原封照搬,更不是全部替代,而是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目的是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更加完善。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在歌唱中达到字正腔圆以及风格的统一,使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一个新的更高境界,以满足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音乐欣赏愿望和审美要求,并且能够逐步走向世界。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声乐艺术迎来了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新时代。新时期民族声乐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总结历史的经验,广采博纳,深刻地体现了科学性与民族风格的协调统一。在声音运用上要求在混声的基础上,突出演唱者的个性,突出声音的明亮、甜美。当代民族声乐除了声音技术上的突破与进步,同时高度重视发声技巧与形体表演的完美结合,以适应我国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体现民族歌唱艺术载歌载舞的优良传统。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员,充分展示了歌唱与表演紧密结合,神形兼备的艺术风采。当代民族声乐取得了大幅度的进步,焕发了崭新的艺术活力。这一时期,致力于民族音乐教育的中国音乐学院,以金铁霖教授为杰出代表,在探索民族声乐演唱规格和培养拔尖歌唱人才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着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这些构成了我们民族音乐的“不一致性”。蒙古族的“长调”舒缓悠长;藏族山歌嘹亮、酒歌爽朗;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蕴涵丰富,题材多样;苗族的“游方歌”表达着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鲜族的民谣旋律流畅;高山族的民歌以多声部见长……

中国地域广阔,地质气候的复杂多样造就了水土风情的“不一致性”,一方水土决定着该地域的植被、培育着其中的植物的性格,而且在养育该地域人民的同时,也在陶冶着民族的性格。民歌作为一个民族“灵魂的声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声息繁衍相伴相随。它不仅述说着民族的心声,展示着民族的情愫,而且表现着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追求。正如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结论中所指出的:“人民生活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的源泉。”

民族声乐艺术是以歌唱的形式存在的音乐艺术,它以人声歌唱来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歌唱是民族声乐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存在方式。戏曲、说唱、民歌无论是词、曲、风格、特征都要在演唱中被人感知,所以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才不会失去它原有的韵味。一切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戏曲、说唱、民歌总是和它特定的唱腔、唱法相联系的。民族唱法也是一样,它必须努力学习和继承发扬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优秀的经验和成果。比如,学习戏曲演唱、曲艺说唱的吐字行腔和情感表现,也就是学习其技术方法和表现方法。技术方法的学习只有通过学唱传统曲目,在实践中去掌握,而表现方法的学习则是通过实践,在学唱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体会,用感受演唱声音、唱腔、语言的处理以及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和刻画其艺术形象的方法来实现的。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戏曲和民歌进行了吸收,但是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性,人们更多的是热衷于流行的音乐模式,但由于这些艺术形式已经汲取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华并保留了声乐的基础元素,这对当前的声乐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但是无论声乐艺术今后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发展,它都不能脱离传统声乐的引导,主要是因为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精髓。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的戏曲和民歌已经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并且它们也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进行不断的进步,长期以来都成为了广大群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与此同时,在演唱方式上,戏曲和民歌在声乐运用上富有变幻性的特征,在真假声的转换过程中也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在研究传统、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事物是发展,不要以为古人发现的东西已到了尽头。宇宙无穷大,地球形成的年代是久远的,而人类文化史几千年,只是历史的一瞬。古人发现的东西终归有限,而未发现的东西却多得很。我们要发现古人未发现的东西,人类文化史有如堆柴积薪,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堆得更高。”金铁霖教授主张,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着变化。生活观念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对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的变化。事实上,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的产生都是与时代相呼应的。

中国远古时期,即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提法,推崇“人声”这一诉情工具的无可比拟的巨大表现力。在有关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曾经记载过,古代的人们在抬木头的时候,采用了前者高喊,后者附和的方式来团结大家的意志,并共同完成整个任务。这是在《淮南子》一书中最早出现关于我国文化的记录,并为后代的音乐发展提供了真实的文献资料,而且也为进一步研究民族音乐的文化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声乐艺术而言,由于“语意的明晰性与旋律的抒情性”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它无论是作品创作还是演唱都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习继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丰富民族唱法的演唱与表现手段,并不是让民族唱法戏曲化。虽然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又各有不同,所以要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融合、创造、提高的目的。这就是民族唱法与传统民族声乐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借鉴西洋美声的方法和经验,要发展、提高民族声乐的技巧水平,除了学习传统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之外,还必须从多方面去学习西洋美声的科学发声原理和发声技巧,结合我国民族音调行腔吐字的特点来训练声音的连贯流畅、气息的深沉持久,以及真假声的相互结合、音域的扩展等。

结语

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和表现方法学习,是为了扩宽视野,丰富充实民族唱法的技术技巧。这种学习不仅维护了民族演唱风格,还使得民族唱法在声音上更加圆润柔和,声音的运用更加自如灵活,更能准确地表现民族语言风格特征。

[1]汪继芝.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2]张红霞.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借鉴与继承[J].歌海,2011,(1)[3]方露娜.关于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与借鉴”的追问与反思[J].黄河之声,2011,(5)

[4]黎小龙.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作家,2013,(16)

[5]武俊芳.迪里拜尔声乐演唱艺术探析[J].大舞台,2014,(12)

猜你喜欢

演唱艺术唱法声乐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
声乐教学中的演唱艺术实践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京剧“青衣”与美声女高音演唱差异性研究
京剧“青衣”与美声女高音演唱差异性研究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