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背景下傣族章哈的传承与保护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 潇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现代化背景下傣族章哈的传承与保护

何潇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章哈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经由傣族章哈者一代一代精心传唱,是傣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创造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现代化背景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下,传承和保护章哈文化,是章哈得以持续流转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彰显傣族传统文化,保存人类记忆和文化多样性的根系所在。

【关键词】章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一、傣族章哈的由来

关于章哈起源,在傣族民间却有着许多传说。传说在深山中有母女两人,女儿去山下泉边打水来喝,为叮咚起伏的泉水声所吸引。从此这个姑娘便每天来倾听泉水的声音,并以此为模仿唱起优美动听的歌曲,这个姑娘便是傣族第一个章哈。在《盖房唱歌》中,章哈则被赋予了驱邪、吉祥、保佑之意。相传傣族竹楼的建房始祖帕雅桑目底在建造傣族第一座竹楼时,一对毒蛇夫妇缠住竹楼内的两根柱子不肯离去,而章哈的歌声一出,这对毒蛇便被吓跑了。所以,傣族上新房必请章哈,认为章哈之歌声能够给家人带来幸福、安宁、欢乐。

章哈被傣族赋予许多美丽的传说,并在傣族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得以保存和传播,可见傣族人对它喜爱的程度。章哈作为一种口头表达的曲艺类艺术,其与傣族传统的农业社会环境相吻合,更与傣族人温柔、热情、如水的性格相适应。

二、傣族章哈的演唱与传承方式

在章哈的长期发展和演变中,演唱的内容种类繁多,涵盖了古代神话、地方传说、巫术祭祀、生产生活、民族习俗、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佛教故事等复杂内容。

在傣族社会早期,章哈所演唱内容多为在野外自然环境中有感而发的即兴创作,如歌颂自然生命、模仿自然之声(如鸟鸣、泉水叮咚);随后,祭祀、巫术活动等具有神话神力色彩的内容融入章哈,表达对神鬼的敬畏,对丰产、平安的祈求;农耕社会后,阶级和压迫出现,章哈被下层傣族穷苦人民用来表达对横暴阶级压迫的反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南传佛教传入傣族,章哈所演唱的内容又与佛教的理念和教义、佛本生经故事挂钩,并加入了诗歌、文学等叙事长诗。

章哈的演唱形式有三种:独唱、对唱和赛唱。独唱为男或女单独演唱,一人在旁以“筚”①伴奏,演唱者以扇半遮面②;对唱则为两个章哈互相搭配唱歌,当两者的对唱激烈到一定程度,便变为赛唱。赛唱紧凑热闹,一问一答,有时民族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历史事件等都穿插其中,非常考验章哈本人的文化阅历、演唱能力和即兴反应能力,在一问一答的对唱中,一方答不出来,另外一方便赢,赢取的那一方会得到傣族群众的尊重和喜爱,演唱技巧高超之人还会被傣族封建政权召片领所用,被赐予封号。

章哈的传承方式,多采取师承式,具有灵活性、自由选择性、自愿性等特征。在传承的对象上,没有男女限制,一般为多为同性别之间的师承传授。在过去,学徒可自主去寻求章哈师傅,拜师学艺。师傅除了要对学徒进行声音条件、文化水平等资格考察,还要进行拜师仪式:学徒要准备蜡烛两支,白布数丈,香米、白米数筒,酒数杯,摆在小篾桌上,点燃蜡烛,对天向神仙祈求。[1]之后,师傅才会开始传授章哈技艺。

在学徒的学习管理上,技艺的学习和传授具有时间上的随意性,并不与生产生活相脱离,一般为晚上和农闲时期才由师傅授课,白天和农忙时期则要专事生产;同时学徒所学章哈内容也很具师傅个人的主观性,每个师傅演唱内容、技巧和方式的侧重都有所不同,同时还具备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女性章哈更擅长演唱情歌、古歌谣、诗歌等感情细腻之歌,而男性由于多接受过佛寺教育,更擅长演唱佛教故事、历史叙事等气势恢宏之歌。

三、现代化背景下傣族章哈的传承与保护

(一) 章哈的作用

傣族作为少数拥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在封建社会,学习文字只是傣族男性的权利和上层统治阶级的特权,对于

处于穷苦地位的傣族群众来说,日常生产生活的经验、男女情感的交流、生命生活的热爱,一般只能依靠口头形式来完成。而章哈作为一种口头表达的艺术,伴以丰富的表情、姿势、动作和感情,具有高度灵活性、表达自由性,在内容、方式上都富有生活气息,成为傣族用来表达思想、情感、态度的艺术方式。

章哈所传唱的歌曲,在一代一代的传唱中不断沉淀精华,传承傣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秀内核;它的传承内容使得傣族民间诗歌和文学作品得以进一步繁荣;章哈的演唱,即兴创作又记录民族社会历史,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章哈者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傣族社会早期,他们记载傣族的生产生活、神话传说,是傣族先民朴素灵魂的承载者;而在现代社会,他们寓意于歌中,则起到了伦理道德、风俗文化、民族特色的传播者的作用。

(二) 章哈传承现状

在2006年,傣族章哈与傣族泼水节、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等一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傣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物产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无不在吸引各种具有冲击性的现代观念和思想进入傣族地区,消解着傣族章哈的原生态形貌: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娱形式,章哈受到来自内陆和泰国、缅甸等与傣族接壤国的流行音乐冲击,而倍受年轻一代的冷落;章哈传承方式从从过去自主自愿的师承式到国家扶持式转变,傣族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章哈的热情和意愿普遍不高,章哈的传承人出现断层,“后继无人”与“人亡歌息”现状共存。

(三)章哈的传承与保护

如何在当代背景下拯救更易消失和边缘化的口头演唱艺术形式——章哈,既是傣族群众保护自身民族文化的责任所在,也是每一个有着民族文化自豪感荣誉感的个人、集体、组织都应承担的义务。

加强文化自觉是前提。社会和历史由人创造的,文化则由人创造传承,所以章哈的保护需要章哈传承人个人、保护主体以及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加强文化自觉,提高章哈保护的观念和素养。

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作用,为章哈的传承创造有利的文化空间是条件。“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以及传承的延续性,正是通过其相应的文化空间表现出来。笔者在西双版纳田野调查期间,发现傣族村寨每年的祭祀寨心③活动,章哈都要一起到场唱词充当仪式型角色。正是这些宗教活动和民族习俗在傣族社会的根固和延续,为章哈传承提供文化空间上的支持。保护主体应充分尊重章哈文化的展演场合,如大小型的宗教活动、节庆节日、婚嫁生产等,并积极创造更多展演场合,如组织和策划章哈文化展演,开展傣族学生参观,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等。

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实现章哈传承的良性循环机制是目的。这种实现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尊重章哈传承的人的发展规律,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章哈传承人作为章哈演唱内容、技艺、知识的传承者,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是章哈能否延续和发展下去的核心因素。对他们进行物质上的支持、文化上的尊重、社会上的回应是前提,保证他们把自身的技艺传给后人是目的,只有这样章哈才能永续发展;二是充分尊重章哈作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保存章哈原生性形态的同时,对章哈进行创新。章哈作为傣族集体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产物,具备一定的固定形态和文化内核,即恒定性,在内容和形式不能被随意主观篡改和抹杀。另一方面在保留章哈中的传统主体和精神内核的同时,应在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新。三是尊重传承机制的发展规律,加强对新一代传承人的培育,有效沟通章哈上下两代之间精华承接,实现传承、创造的良性、活态、稳定循环的传承形态。如开设章哈传习研究所,以物质上的高回报和章哈的艺术魅力吸收学习人员,并为其提供系统完善的章哈知识学习、开展高水平传承人的传艺活动、章哈学习人的实践交流活动。

四、结语

章哈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艺术的表现,人性的表达,经由傣族章哈一代一代精心传唱,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反映着傣族生产生活、习俗文化、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等,是傣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为傣族章哈创造良好文化空间,加强傣族社会文化自觉,充分尊重和遵循章哈传承规律,是章哈得以持续流转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彰显傣族传统文化,保存人类记忆和文化多样性的根系所在。

注释:

①筚“为竹所做,似笛状,声音清脆悦耳,吹奏起来变化灵活,为章哈伴奏乐器;另还有一种伴奏乐器“玎”,为竹制拉弦乐器。

②据说是表示对听众的尊重,也有半遮面可以专心演唱之意。又在神鸟传说中,此扇为神鸟羽毛所做。

③傣族宗教信仰中,认为寨子与人一样,分为头、身、脚等部位。寨心,即寨子的心脏之意,在每年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这样可以保证人畜平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作物丰收。

参考文献:

[1]高仙云.独具特色的傣族歌手“章哈”[EB/OL]. http://yww. xsbnly. com/info/4918-I. htm.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53.

作者简介:何潇(1990-),女,山东济宁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