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党校作用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1-30刘愈
刘愈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000)
发挥党校作用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愈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000)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理想信念的认同,党校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理想信念的熔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党校通过催化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以此带动全社会的认同,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具体化,推动其在全社会的普及化、通俗化和规范化。
党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势;党员领导干部;践行路径
党校作为“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发源地和宣传的重要阵地,要以培养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理论为基础,以宣讲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载体,科学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推动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最终达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凝聚。
一、党校的优势使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理想信念的认同,党校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理想信念的熔炉,肩负着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的重大历史使命,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机构,承载着传播党的精神、灵魂的重要使命。因此,党校要增强阵地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净化党员干部的灵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的行动,促使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价值追求。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党校的学科优势
1.坚定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是社会发展理论成果的最高表述。党的指导思想最初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指导,后经不断完善融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现今融入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历经几次完善,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主线从未改变。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根本理论。党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促使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明确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明确社会发展方向。
2.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条件,而党员领导干部基本政治素养的来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同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党校对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和教育,从1933年中央党校创办以来,一直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教学培训的亮点。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的解读到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82年的探索与实践,党校积淀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经验。通过党校的系统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强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掌握、运用,解决了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的根本性问题,培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素养。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多元化,民众利益需求多样化和思想观念冲突化的现状,党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中起到了不断修正、不断培养和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作用。
(二)党性锻炼的熔炉
1.纯洁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中华民族能否在党的带领下走在时代前列,经受住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冲击,巩固国家政权,实现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保持纯正的党性。第一,纯洁的党性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基础,也是党得到社会大众认同和支持的关键。第二,纯洁的党性保证了党的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的历史已充分地证明:党的正确领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党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性教育必然是党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系统的党性教育课程必能形成守道德、讲规矩的政党,进而推动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2.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国家政权的巩固、事业的发展靠纯正党性的推动,核心价值观践行需要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才能引领社会大众的思想和行动。世界民族的发展史已充分地说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就无法凝聚社会大众的共识,也就不会产生巨大的行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培育的理想信念,是党性力量的延续,是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力量。长期的党性锻炼,党员领导干部在率先垂范的先锋作用中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引领社会大众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三)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1.传递理想信念正能量,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素养。党校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大战略为中心,“以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为重点拓展学员的世界眼光,以强化大局意识和应对复杂局面为重点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基于此目标,党校的教师在熟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具备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及对基层工作实际的深入了解,能站在全局高度分析局部问题,传递理想信念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打造多元化培训载体,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和情感认同。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党校创新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学培训,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和情感认同,在内心世界形成道德自觉和价值支撑。以昆明市委党校为例,为培养创建复合型的教培队伍,校党委选派教师深入基层,融入机关、社区、农村挂职锻炼,探寻政府倡导力、影响力与群众接受度、融入度的切合点,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大众的情感认同点。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和培训理念,运用催化导学、咖啡屋、结构化研讨等最新培训方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及实践路径,全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多元化的培训对象
1.党员资源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认同,需要在一个不断磨合、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转化为价值理念和行动。党校的培训对象包括广大党员干部,从国家级的领导到普通的党员。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职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共党员。党校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使得他们能在整个社会中催化、影响更多的群体,使之达成信念、信仰的共识,最大限度的引领社会思潮。
2.领导干部资源优势。党校培训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是我们党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服务群众的担当者,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党校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培养,将影响领导干部的决策,进而引领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党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集在精神层面,落脚在实践层面,需要每一个社会大众的自觉认同、参与,才能真正发挥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价值带来的共同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党校优势和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国家、社会和个人联动机制,通过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影响社会大众的自觉行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循认知规律,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的罗盘和坐标、行动的指南和归依。
(一)前提:发挥理论宣传作用,坚定信仰
理论宣传是党校的优势,也是党校熔炉作用的发挥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理论基础的认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第四期的调查结果看,52.9%的社会公众认为当今社会符合“好社会”的标准,这一群体更加认可的价值理念为“富强、和谐、爱国”,而其余的社会群体就对党和政府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存在不同程度的磨合过程。当社会公众秉持的社会价值理念与社会现状相吻合时,社会便会得到大众的认同,进而凝聚合力,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这便是党校在社会发展中需要发挥的宣讲作用,以达到社会大众具有共同信仰的初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融入教育培训工作的全过程。第一,通过特色宣讲活动,如:“中国梦·我的梦”、道德讲堂、专题讲座等宣讲教育,用生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底融入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和培训。第二,通过深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实际的研讨,强化科研工作,完成对核心价值观理论的依托。最终达成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意识”和“社会心理”。
(二)基础:引领社会风尚,熏陶社会环境
价值观的践行离不开承载的环境,环境长期的潜移默化是价值观融入个体最好的条件。党校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对践行环境的熏陶:第一,整合社会资源,运用党的官方媒体及各级党校的公众平台,多渠道、多方位的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思想文化的解读阐发。第二,利用国家重大事件、危机处理事件的时机,用媒体发出党校声音,为营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风尚作出示范引领。第三,树立、培养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氛围,让党员干部、社会公众看到、知道应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形成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真正做到习近平说的:“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民众在精神文化中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感染,逐步树立与党和政府发展相符的个人价值观。
(三)价值导向:传播历史文化,弘扬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道德典范更是不胜枚举,加之红色革命传统的融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仰。挖掘重要节庆日、纪念日,重返纪念场馆、重走革命圣地,诵读道德经典、重温历史原著,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的时代解读,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引向深处。革命者为了胜利的坚定信仰、道德经典所传诵的社会美德、经典人物所流传的个人品德,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无形中融入了社会大众的精神世界。党校抓住这一价值特点,在党员干部的教培工作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以下方式传颂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第一,通过现场教学走进革命圣地、纪念场馆,引导学员继承革命传统、激发革命热情,身临其境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力量。第二,通过专题教学引入经典诵读、道德箴言传递、道德行为评议,从中品味、感悟核心价值观的道德魅力。历史文化的弘扬,使党员干部牢固确立对社会主义共同目标的信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形成社会道德、个人美德的自觉行动。
(四)根本途径:融入工作实际,结合时代发展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停留在认同的层面,也不能停留在历史道德的层面,唯有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转化、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党和国家倡导的初衷。只有将各层面的理念落实在民族复兴、社会凝聚、个人幸福的层面上,核心价值观才更具时代的意义。第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场教学。通过到国有企业、公益组织等时代特色场所的实地调研,满足学员对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为党员干部提供理论实践的平台。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培训体验,通过派教师到机关社区的挂职锻炼,提升党校教师理论与实践融合度的问题,解决教学中学员在核心价值观社会化问题的探索和实现途径。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性教育,通过警示教育基地的参观,树牢做人、做事的底线,找准与社会公众的思想共鸣。党校教师、学员的实践、体验,实现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对接,实现了从理论认同到行为认同的转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校引领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引领广大公众,实现党和国家的发展壮大。
[1]张进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3).
[2]徐海荣.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J].红旗文稿,2013(07).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众认可度分析[N].经济日报,2014-12-02.
责任编辑:万泳延
D 261.41
A
1671-2994(2015)03-0073-03
2015-01-09
刘 愈(1981-),女,云南昆明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和社区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