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农村工作方法与“三农”工作适应新常态
2015-01-30唐继龙魏亲延何显祥
唐继龙 魏亲延 何显祥
(中共保山市委党校,云南 保山 678000)
杨善洲农村工作方法与“三农”工作适应新常态
唐继龙 魏亲延 何显祥
(中共保山市委党校,云南 保山 678000)
本文在对杨善洲农村工作方法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归纳、分析、概括和论述了他的农村工作方法及其内涵;根据中央“三农”工作的相关要求及目前的热点难点,结合杨善洲有效的农村工作方法,深入探讨推动“三农”工作适应新常态的新路。
杨善洲;农村工作方法;“三农”工作;新常态
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刻阐述了解决方法问题对于完成任务、做好工作的重要性。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坚守信念,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爱民至深、为民至诚,忘我工作,自始至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纯洁性,自始至终实践了党的根本宗旨,发挥了老有所为的余热,以感人的事迹,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树立了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和时代风貌。同时,他在一生的奋斗历程中,也形成了一套符合农村工作实际和管用的农村工作方法。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村发展存在“三个不确定性”。要迎接这一严俊挑战,研究、学习杨善洲同志农村工作方法,推动“三农”工作适应新常态,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杨善洲农村工作方法
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书记的20多年里,“不在机关做盆景”,绝大多数时间奔走在农村第一线,带领群众把保山建成著名的“滇西粮仓”。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农民书记”、“粮书记”。退休以后创办林场22年,更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工作方法和理念。曾在施甸县委宣传组工作的孙中惠介绍:“杨善洲书记对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工作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这是杨善洲常用的农村工作方法。就是通过接触和了解群众,对于第一手材料认真分析,把握真实情况,发现普遍规律和倾向性问题,对存在问题加以分析,深挖病根,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农村工作不能搞“空对空”,要搞“地对地”、“空对地”。“对地”,就是要立足农村,把握重点,关注热点,强攻难点,特别是要对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无论是领导干部蹲点、部门联村入户,还是信访工作、矛盾纠纷调处,第一,要多做调查研究,致力于密切联系群众、增进信任、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克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走马观花,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第二,要认真解剖麻雀,与农民零距离、面对面开展工作,增进感情互信,采取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分析解剖、由表及里、由典型推及一般,为解决问题提供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第三,要理解农民心理、熟悉农民语言,会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切忌用“哄、压、骗”的方法,做到说服而不压服,换位思考而不居高临下。
(二)试点推广法
通过试验示范,可以让农民学有标杆、做有样板、赶有目标,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氛围。20世纪60年代,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期间,提出了“试验——示范——推广”的思路并加以实施,亲自带头耕种试验田;70年代末,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开始推广“三个三结合”的粮食丰产样板法(即: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点、片、面相结合;领导、技术、群众相结合)。要搞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就要抓好典型引路,善于发现和培育典型。通过典型引路、示范,使蹲点联系点成为示范点,力求把好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制度,转化为生产力。
(三)聚焦问题工作法
杨善洲常用的这个方法,有利于党员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直接到农村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乡村干部排忧,为农民群众解难。这样,既能帮助党员干部增强群众观点,又可以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是党员干部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在农村经济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大,过度开发和扩张所引起的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必然引发气候的反常,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民增收的风险系数也在增大。要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要取得新的突破,难度不言而喻。这就要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变革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四)感情互动工作法
真情是开启人们心灵之门的钥匙,是推动工作的原动力。杨善洲通过“接地气、解难题、汇民智、促发展”,采用感情互动,围绕“解决问题,收集建议”的目标要求,经常走村入户,主动上门“家访”,做到政策宣传上门、探访民情上门、服务群众上门。他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认真到农村找问题、办实事、解难题,想方设法访民意、听民声、解民忧。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用真诚的热心温暖和感化农民,用高度的责任心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用善良的同情心对待困难的农民群众。他对有阻力的问题,正确的,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对疑难问题,有持之以恒解决的恒心。在真理面前,他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五)透明管理工作法
杨善洲经常运用透明管理工作法,改善乡镇党委对村党支部工作的领导,防止“两张皮”、“一言堂”导致的推诿扯皮或内耗。当前,学习运用透明管理工作法,第一,涉及征地拆迁、集体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必须公开透明,绝不允许村干部以权谋私。第二,坚持村级资金乡镇代管制度。村两委印章乡(镇)集中托管,村两委合同乡镇审查,管住村两委最容易出事的“钱袋子”、“印把子”和“笔杆子”。第三,通过乡镇党委考核监督、党员议事会的党内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和村民的评议监督,对村两委进行全方位监督,让村级决策的每一个步骤始终阳光透明。第四,村两委干部要加强工作方法的学习,不能当外行,不能装腔作势。自己不懂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学习,出得了点子,想得了办法,敢于承担责任。要静下心来多听、多问、多请教,虚心学习,而不能下基层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大而化之,认为当领导就什么都懂了,什么都比下面的同志高一筹。只要静下心来学习、调研,过一段时间后就是行家里手,就会干,就会得心应手。
二、学习杨善洲农村工作方法,推动“三农”工作适应新常态的策略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农村发展趋势存在“三个不确定性”:国际市场波动对于农业的影响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自然气象条件变动的不确定性。这“三个不确定性”决定了必须积极构建农业产业、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科技支撑“三大体系”。为此,应当善于学习运用杨善洲同志的农村工作方法,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抓好“三农”工作,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调查研究,化解矛盾,排忧解难
1.努力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学习杨善洲同志善于运用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着力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准确掌握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措施,能够准确区分性质、把握政策、讲究策略、科学稳妥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广大涉农党员干部应该要:第一,要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数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该善于利用和谐理念处理相关问题,坚持“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则,切实端正立场和认识,不能偏听偏信,不能滥用警力和强制措施,不能片面追求事态的迅速平息,力戒事后不闻不问。第二,建立高效规范的纠纷调处机制。首先,纠纷调处应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发现各种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把矛盾控制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其次,要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要深入基层一线以及社会矛盾突出的重点地区,细致排查矛盾纠纷和各类不稳定因素。再次,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最后,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一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三,要针对社会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关注和解决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非公经济组织及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信息网络的管理服务。第四,及时反应和处理群众诉求,工作环节不能过多、反应不能太慢,更不能置之不理,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被动局面。第五,在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和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处置高效的工作机制。
2.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排忧解难,搞好服务。第一,要有真感情。在农村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学习杨善洲同志运用感情互动的工作方法,带着责任感和真挚感情,到群众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农村一线破解难题,到工作进展缓慢的农村一线开拓新局面,到群众意见大、反应最强烈的农村一线消除情绪、建立感情、增进干部与群众的互信。第二,要学习杨善洲同志运用聚焦问题的工作方法,致力于破解难题。干部到农村决不能蜻蜓点水,当甩手掌柜。干部在接触基层群众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农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想,掌握真实的情况,收集农民意见呼声较大的突出问题,现场办公,对掌握的问题,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无法解决的,要解释到位,建立台账,及时向群众反馈,让群众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第三,要创新工作方法。土地征用、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等问题,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这些敏感棘手的问题,不但要按政策办事,而且,要因地制宜,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督促抓好落实。对于暂时无法满足群众要求的问题,要说明情况,争取群众理解;对意见大、反应最强烈、可能酿成事端的问题,要查找原因,耐心解释。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思想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真正把矛盾解决在农村一线、化解在农村一线,杜绝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第四,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注重抓基层、打基础,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干部下基层的重要任务,在农村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大对班子软弱涣散村、矛盾纠纷突出村、村务管理薄弱村这“三类村”的整改工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
(二)建立完善农村工作服务制度体系
学习杨善洲同志运用调查研究、试点推广的工作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有效的农村群众工作相关制度,并加以贯彻落实,推动“三农”工作健康、有序、有效、科学发展。
1.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蹲点服务制度。要进一步明确蹲点服务的对象、范围、职责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落实,务必做到蹲点服务的对象一个不能少、蹲点服务的范围一个不能漏、蹲点服务的任务一项不能缺、蹲点服务的时间一天不能少,全身心地为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排忧解难,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
2.建立健全联村入户制度。要明确参与对象为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所属干部职工,主要任务是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抓党建、抓文明,联村机关单位干部要轮流到村驻村挂职。
3.严明领导干部蹲点、机关干部职工联村入户的纪律。第一,严格遵守群众工作纪律。第二,做到轻车简从,不增加基层和群众的相应负担。第三,严禁参加诸如赌博、酗酒等。第四,要在为民服务上见成效。
4.健全信访工作制度。要结合实际,规范完善原有制度。要对层层上访的案件情况逐级进行倒查,进一步弄清领导是否重视、反应是否迅速、责任是否明确、处置是否妥当、化解是否到位;如何接访、依据什么进行处置;为何还存在层层上访、越级上访的问题,问题出在哪级,就要对哪级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5.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第一,要把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梳理、归口办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作为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第二,要探索、建立乡镇、社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形成社会化、专业化、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体系,采用以奖代补、以案定补的激励方式,切实调动相应调解组织的积极性。
(三)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学习杨善洲同志运用聚焦问题、感情互动、透明管理的工作方法,引导基层党组织创建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农村工作的归宿。
1.扎实推进农村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第一,要不断完善深入了解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力求各项决策和工作能使农民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农民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农民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第二,村两委对重大村务事项提出建议意见后,应再经多数村民代表表决通过。凡是涉及村庄建设规划、公益性项目施工、新农村建设项目等重大事项,应该由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表决通过。
2.办好惠民实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支持“三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对农村工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推进了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基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要:第一,严格执行中央、省和市的各项惠农政策,及时做好各项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切实把中央、省、市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第二,要严格按照财政法规和各项政策规定的程序、标准、时限管理和拨付各项惠农资金。第三,要做好重点惠农工程建设,强化农业基础。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惠农工程建设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分级加大投入力度,抓好农村沼气、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综合开发、渔业资源修复、现代农业畜牧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村村通自来水、林业生态工程和农村通油路等配套工程项目建设。第四,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大力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增加涉农贷款,有力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第五,采取以奖代补、费用减免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保障。第六,提升农村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第七,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坚持每年出台一批惠农举措、办好一批为农实事,并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3.重视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贯彻好中央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加大帮扶解困力度,确保低收入群体、农村受灾户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做到:第一,要建立农村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农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做到广泛听取和认真采纳农民群众的意见,严格实行重大决策公示、听证、评议等制度,对农民群众反对意见较多和意见分歧较大的,要慎重决策。第二,要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范围,搞好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公共租赁住房等社会救助工作,做好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工作,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4.建立服务基层、农村、群众的长效机制,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奔小康。第一,坚持农业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引领农业、发展农业,稳定粮油基础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植特色产业,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要创新生产组织化管理、优化科技支撑体系、落实园区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和抓好项目落地的总体思路,重点抓好生态文明、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农业产业科技体系、生产经营组织管理模式、新型城镇化、和谐稳定6个重点工程建设;建设集高效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农产品交易、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龙头企业做大,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鼓励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在打造特色小镇的过程中,通过项目和产业拉动人流,促进消费,通过消费促进销售渠道的形成,将群众过去无法实现价值的农产品通过销售渠道变现,增加群众收入。第二,坚持农村改革创新不松劲。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产、增收、增效得益于政策好、市场旺、天帮忙,农业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市场经济的刺激效应和政策的扶持效应也发挥到了极致。要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就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变革束缚发展农村经济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办好农村公共事业,培育一批党建示范村、建设一批新农村,努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四,按“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新华网,2012-11-08.
[2]秦光荣.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关键是要取得实效[N].云南网,2011-04-22.
责任编辑:万泳延
F320
A
1671-2994(2015)03-0043-04
2015-03-16
唐继龙(1963-),男,云南龙陵人,中共保山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魏亲延(1961-),男,云南保山人,中共保山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党建办公室主任,马列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行政管理。
何显祥(1968-),男,云南施甸人,施甸县社科联主席。研究方向:党的建设,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