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民族性
2015-01-30焦金波
焦金波
(南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民族性
焦金波
(南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自信,是中国人民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意蕴,是民族自尊和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民族性;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自信,是中国人民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意蕴,是民族自尊和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
1.实现民族复兴,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践探索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步步入侵,古老的中华文明遭遇失败与顿挫,中华民族饱受西方欺凌,任人宰割。国人中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有着不小的市场,甚至不乏崇洋媚外的殖民奴化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重振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精神动力、核心话语主题和时代最强音符。
2.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就日渐呈现。她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社会主义来实现民族复兴,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成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立场。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努力,使得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日渐呈现。
3.新中国的成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的方向与动力。新中国意味着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和社会的变革,使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初步呈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逐渐确立。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就曾满怀信心地宣告:“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并说:“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各阶级先进分子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之所以屡遭失败,民族复兴遥遥无期,就在于他们没有能够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百年历史结论所其蕴含的信念与信心,以文化基因的形式,不断得到传承和强化。
4.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做出了更深刻更生动的诠释。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曾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会见西班牙工人党副总书记、政府副总理格拉时明确表示:“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4]1990年4月7日,他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客人时再次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初步开辟,使“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了出来,而且还以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了解,为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6]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复兴中再创辉煌,中华民族坚持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现代化建设事业则引领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血脉相连,不可分割。因此,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具体而言,它为民族复兴的确立了根本方向和基本价值,凝足了底气,成为中国成功找到和实践民族复兴发展道路的最强有力的注脚和支撑。它带来社会主义自信与民族复兴自信的水乳交融和血脉相连,使得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愿景,并日渐呈现在中华民族眼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自信
1.民主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最自豪、最自信的话语和实践,极大地增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自信。对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其成立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党的建设,特别是理论建设,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对此,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曾表示:“中国党的马克思主义的修养,现已较前大有进步,但还说不到普遍与深入。在这方面,我们较之若干外国的兄弟党,未免逊色。”[8]然而,随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毛泽东思想的最终产生,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革命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和制度得以构架起来。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的著作,就被认为“是中国的最优秀的真正马列主义的作品。除了联共(布)而外,这是中国共产党现在跟世界上其他各兄弟党比较,可引以自傲的地方。”[7]毛泽东思想,“就它对于全中国人民影响的广大而深刻而言,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没有任何先例的,这与列宁、斯大林关于一个国度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当时俄国的人民力量和影响底广大与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是完全可以相互媲美的。”[10]时至今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仍为世人所称道,其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历久而弥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建国后,冷战对抗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使得中国过去的社会主义体制从总体上是“学苏联的”。然而,这种体制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又存在着一些弊端,而且“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1]并最终导致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建设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脱离本国实际,一味照抄照搬他国模式,在实践中只会碰壁。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深入剖析和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他指出:“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我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他明确强调:“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13]中国是个大国,有自己的特点,所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14]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致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中国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走自己的路,并最终走向成熟。如果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有”字,昭示中国现代化的模式还处在雏形,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的话,那么,党的十六大上去掉“有”字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谓,则表明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已经走向成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找寻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之后的无比自豪和对今后发展的无上自信。正如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代表中国共产党自豪地向国际社会所宣告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5]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独树一帜并成为中流砥柱。因而,无论话语表达上,还是实践价值上,都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中国人民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自信
1.对于全球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的成就,本身就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人类发展树立了典范。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在谈到实现“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的意义时就曾明确指出:“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6]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发展。到2013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约合91849.93亿美元,人均GDP约为6767美元,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第二位,国家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为世界发展与进步作出了贡献,为减少人类贫困和提高生命质量作出了贡献。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间奇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1世纪初的71.9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成功地实行了人口政策,延迟了世界总人口过快增长给全球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口大国和资源消费大国,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为人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美好、资源节约、民众幸福的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2.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落后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有着共同的现实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升国际地位上所取得的长足进步,给第三世界指出了奋斗方向。因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预见中国发展道路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发展成就,“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7]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指出,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和非洲大部分国家处于同样落后的局面,正因为如此,“中国今天的经济腾飞为非洲人提供了特殊的经验”。非洲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经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18]时至今日,这种借鉴作用日益成为一种客观事实,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在为人类发展树立典范中赢得的,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自信。
[1]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6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
[4][5][11][12][13][14][15][16][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9、357、139、223、191、229、3、224、225.
[6]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50.
[7]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8]毛泽东.论新阶段[J].解放,1938,(57):4-37.
[9]实甫.掌握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J].解放,1941(123).
[10]张如心.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J].解放,1941(127).
[18]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09-01.
责任编辑:许如江
D 616
A
1671-2994(2015)03-0029-03
2015-04-11
焦金波(1973-),男,河南新野人,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史。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XKS004)、201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3GGJS-160)、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5-ZD-107)和南阳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ZX2013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