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及时代启示

2015-01-30万晓庆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

万晓庆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 理论研究室,江西 上饶 334000)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及时代启示

万晓庆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 理论研究室,江西 上饶 334000)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可概括为改革目的论、改革系统论和改革方法论,具体包括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思想、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思想、全面改革的思想、渐进改革的思想、必须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的思想、要敢冒风险的思想,表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担当精神,对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改革思想;启示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使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习近平总书记用“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必由之路”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作用。[1]在这场深刻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伟大改革开放中,邓小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无私无畏,勇于改革,开拓新路,是邓小平留给世人印象最深刻的“春天的故事”。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时代启示,对我们探索、破解改革难题的新途径,寻求推动全面改革的新智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改革的目的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发展和改革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改革,首先要弄清改革的目的和目标,只有这样,改革才不至于像前苏联那样出现迷失,偏离方向,最终引发社会混乱,导致丧权亡党。

1.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表明,不改革不行。二十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主义实践显示出勃勃生机,但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和探索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当时所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样,邓小平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并没有什么怀疑,而是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一道,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建设热潮中。但是,由于未能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很快误入歧途,最后发展到“出现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实践的发展使党内的一些先知先觉者开始思索社会主义的改革问题,邓小平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1974年到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党政军工作的时候,就开始着手某些改革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改革,在1974年到1975年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用的名称是整顿。只是由于邓小平受到错误批评,这次短暂的改革试验被迫中止。后来,邓小平剖析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2]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当他实际上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时,就义无反顾地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航程。“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3]可以说,社会主义需要通过改革实现自我完善的思想,是邓小平在汲取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产生、逐渐清晰和成熟起来的。

2.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邓小平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底线。改革不是全盘否定,更不是连根拔起。社会主义制度有能力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4]针对在改革开放中有人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5]“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6]可见,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出现了两极分化,那就是走邪路了,就只能是自取灭亡。

(二)改革的领域论:全面系统有序地改

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全面而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如果只限于单个领域、某些方面,就难以取得成功。

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邓小平多次强调全面改革的思想。中国的改革,从范围来看,是从农村到城市;从领域来看,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再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领域的改革。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经济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邓小平就指出:“这一次三中全会则要转到城市改革,包括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改革,可以说是全面的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公布后,人们就会看到我们全面改革的雄心壮志。”[7]三年后,邓小平再次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8]应该说,全面系统改革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改革思想。

2.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贯彻。邓小平是党内最早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人,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就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命题。1986年9月至11月,邓小平先后四次专门谈政治体制改革,深刻地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行,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9]

3.改革与开放密不可分。邓小平认为,改革与开放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邓小平指出:“改革内容的全面性也表现在对外开放方面,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10]改革:对内而言,是搞活,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对外,是开放,着力在全球范围内激发各种资源要素的活力。改革开放相辅相成。

(三)改革的方法论:不争论,大胆地试,渐进稳妥地推进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涉及巨大的利益格局调整,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多以草率收场,改革家的个人结局也多半令人扼腕,很大的原因在于:改革家在改革的方法论出了问题。邓小平引领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恰恰得益于他洞察国情、通晓世事,选择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1.积极渐进地改革。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必须采取渐进稳妥的方式推进改革。在改革的阶段上,从农村改革向城市综合改革推进;在改革的范围上,从沿海沿边到内陆;在改革领域上,从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和全面改革推进。“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见了成效,我们才有勇气进行城市的改革。”渐进式改革,既是改革的方法论,又描画了改革的路线图,保证了改革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

2.用改革的成就凝聚共识。邓小平一直认为,改革是伟大的试验,是一场革命,因此,要允许看,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要用改革的成就,教育那些不愿改革的人,共同推进改革事业。“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两年里有些地区根本不理睬,他们不相信这条路,就是不搞。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11]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是充满必胜的信心的,但是,“既然搞的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验,是一场革命,怎么会没有人怀疑呢?即使在主张改革和提倡改革的人当中,保留一点怀疑态度也有好处。”[12]因此,邓小平提出:“允许看,比强制好。”用改革的成果凝聚共识,避免产生大的社会震荡,使改革“小步快进”,得以稳妥推进。这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不争论、大胆地试。改革必然要触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包括思想观念的冲突。如果在“应不应该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陷入迷惘,争论不休,必然贻误改革时机。就此,邓小平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提出不争论、大胆试的改革思想,要“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改革新路。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13]不争论、大胆试,既教育了人民,又为改革的深入推进赢得了时间。

4.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堪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反复强调人民群众的改革创举。比如,关于农村改革,邓小平说:“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预想不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14]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冒着杀头的风险摁下鲜红的手指印时,他们大概做梦也想不到,中南海内的最高决策人在关注着他们的改革创举,并很快在全国推开。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邓小平一直告诫党的领导干部要走群众路线:“第一条就是要同人民一道商量着办事,决心要坚定,步骤要稳妥,还要及时总结经验,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不使小的错误发展成为大的错误。”[15]可以说,践行群众路线是中国改革少走弯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四)改革的精神:敢冒风险,勇于担当

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改革一样,改革总是充满风险的。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过程中,邓小平有智有勇,处处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敢冒风险的魄力和担当精神。

1.要有闯的精神,胆子要大,敢于试验。为了抓住时机加快发展,邓小平毅然挑起改革的重担:“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改革的势头好,要坚持搞下去,这个路子必须走。今后即使出现风波,甚至大的风波,改革也必须坚持。否则,下一个十年没有希望。”[16]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一次大声疾呼:“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7]邓小平敢于担当精神的着眼点是“走好路、走新路、干事业”,可以说,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是邓小平改革勇气之源。

2.既大胆又慎重,善于总结经验,稳定前进。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邓小平有着清醒的认识:“城市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18]“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19]改革开放的风险包括改革不到位、措施不配套、缺乏经验、指导思想上的偏差等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推进改革战略上有着周密的安排。第一,步子要稳。“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20]第二,及时总结经验、及时纠错。“农村的改革三年见效,包括城市、农村在内的全面改革更复杂了,我们设想要五年见效。这中间一定还会犯错误,还会出问题。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收。”[21]“开放不简单,比开放更难的是改革,必须有秩序地进行。所谓有秩序,就是既大胆又慎重,要及时总结经验,稳定前进。”[22]

二、邓小平改革思想对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启示

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创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留下的宝贵思想宝库。36年弹指一挥间,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我们面对的党情国情世情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于思想多元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分化,社会越来越难以形成改革新共识,改革似乎走进死胡同,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突破改革困局,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这既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热切期盼,也考验着党的执政智慧。对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有着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整体部署,回应了人民的改革新要求。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需要有邓小平那样的改革智慧和担当勇气,善于解决艰巨繁重的“中国问题”,敢于去啃难啃的硬骨头,从而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前行。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善于冲破利益藩篱

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是一场的伟大革命。之所以把改革比作革命,是因为任何改革都会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新政或变法莫不如此。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改革较多的朝代,先后经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由于既得利益的阻挠,新政和变法相继夭折。陈良认为:“庆历新政之所以失败,也是情势使然。当时的情势是,除了少数锐意进取的有识之士,官僚、地主、富商等既得利益阶层大都满足于现状,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一旦新政触犯了自身利益,他们就坚决反对,群起而攻之。”[23]可见,改革要面临的首要障碍就是利益藩篱。当前,很多人包括某些“公知”都认为前二十年改革分歧主要在于意识形态的分歧,新世纪以后的改革分歧在于利益之争。这种区别的方法,既大大低估了当年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千难万险,也容易让人们对当前的改革产生疑虑。我们说,世界上从来没有单纯的意识形态之争,任何意识形态争论的背后,实际上都隐藏着各自的利益诉求。邓小平当年冲破“左”的桎梏,就不可能不动“左倾人士”的奶酪。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党和老党,如果对利益集团和既得利益束手无策,就不是一个成熟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果以利益集团过于强大为由而对改革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就不是一个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执政党。当前,要冲破利益藩篱,最重要的是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关键是要管住政府那只“乱摸”的手,打破政府垄断,着力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活力,通过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无穷的新动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开放要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当前,由于前一时期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积累下来的问题较多较复杂,必须抓住社会公平正义这个关键问题深化改革。第一,要大力推进民生公平,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第二,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有序民主的进程,实现民主公平。第三,要实现教育公平、身份公平、地位平等、司法公正,切实保障民权公平。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保障,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新的无穷魅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需要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列宁说过,一打革命的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整体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落到实处,就需要执政党善作善成,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有没有引领改革开放的担当精神。因此,培养一大批具有担当精神的领导干部对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至关重要。

1.要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而不是GDP本身。要把干部的思想从GDP崇拜中解脱出来,真正认识到盲目追求GDP的巨大危害。GDP不等于“中国梦”。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是当时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民生活水平较富裕的朝代,按现在的核算方法,宋朝的GDP占全球的50%,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24]可惜好景不长,繁荣没有带来民族的复兴。相反,经历了两次半途而废的新政和变法,北宋在表面繁荣的掩盖下,已经隐藏下了深刻的社会危机,因此,很快沦丧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北宋这种“繁荣中的危机”,充分地说明不充分的改革、半途而废的改革,绝非国家和人民的幸事,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有这种清醒和自觉,切莫躺在“世界第二”的成绩单上洋洋自得,需放眼全球,居安思危,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感。

2.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为民情怀。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都充满风险和挑战。而且,历史上改革家的个人命运也大多坎坷。面对风险,是知难而进,还是畏葸不前,考量着党政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做得到执政为民。邓小平曾动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只要有如此的为民情怀,才能做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每一级党政领导干部都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的标准,锐意改革、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作出新的贡献。

[1]习近平: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2-12-12.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134、370、142、370、82、237、176、237、155、156、374、238、268、132、372、130、139、113、113、199.

[23]陈良.庆历新政何以失败[N].学习时报,2014-03-17.

[24]廖珍玉.沉下心来读点历史[J].同舟共进,2013(08).

责任编辑:马树勋

A849.1

A

1671-2994(2015)03-0013-04

2015-05-06

万晓庆(1965-),男,江西南昌人,中共上饶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建。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