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
2015-01-30张风华龙秀雄
张风华 龙秀雄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湘杏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邓小平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
张风华 龙秀雄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湘杏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在继承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指出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方法,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党的建设;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党能够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不仅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为党的群众路线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极大地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一、进一步完善党的群众路线内容,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早在建党初期,我们党就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在党的七大报告和刘少奇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群众路线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科学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邓小平进一步完善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1]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中再一次论及党的群众路线的概念,指出:“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2]
总之,在邓小平看来,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党的优良作风、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和群众路线标准的有机统一。其中,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前提保证;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而科学的标准既是判断在实践中是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依据,同时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二、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党的卓越领导人,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在实践上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时,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直接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
1.党的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1930年5月,毛泽东曾经在《调查工作》 (即《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论述了党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然而,在我们党内,首先阐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之间内在关系的是邓小平。邓小平认为,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思想路线一样,对我们党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在《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文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当然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自由和纪律的关系,都是很重要的。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3]关于实事求是对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中指出:“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4]关于坚持群众路线对于实事求是的意义,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我们不是尾巴主义者,当然懂得,群众的意见一定不会都是正确的和成熟的。我们所谓总结和集中,并不是群众意见的简单堆积,这里必须要有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但是,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5]在这里,邓小平把群众路线提到与党的思想路线并列的高度,认为对党而言,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不仅同等重要,而且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在实践中贯彻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
2.领导就是服务。什么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党的自身定位,直接关系到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对此,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深刻地指出:“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6]“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7]同年11月17日,邓小平在《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进一步用简洁和通俗的语言强调了这一思想。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报告中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9]
3.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工具。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并且把其比喻成鱼水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血和肉关系等,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然而,如何才能够使党和群众之间形成这种良好关系,并长期保持和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党与群众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对此,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深刻地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0]并进一步指出:“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11]总之,在邓小平看来,党和群众之间是工具和目的的关系。党是工具,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群众才是目的,党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人民之间这种工具和目的的关系绝不能颠倒。
4.党的群众路线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实践中如何才能把党的群众路线转变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中的思想观念?在邓小平看来,党的群众观念不会自动跑到党员干部的头脑里去,党的群众路线不会自发转变成为党员干部的领导和工作方法,党的优良作风也不是与生俱来和自动生成的,是必须要经过长期和反复地教育的。对此,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在我们党的工作中,并不是新的问题。……现在所以仍然需要加以着重说明,是因为:第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12],而且,邓小平对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的途径做了进一步的要求,强调:“必须在党的教育系统中,在党员的教育材料中,在党的报刊中,着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13]
5.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同于群众运动。群众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推翻传统统治的基本手段和领导人民群众的重要形式,曾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内一部分人错误地将践行群众路线同大搞群众运动混同起来,仍然不顾时间、地点、工作性质和对象的不同而一味地依靠群众运动,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那么,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不是惟有大搞群众运动一途?对此,邓小平在党内较早地提出了重要指导原则。早在1961年10月,邓小平在接见青年团工作会议代表时明确地指出:“群众运动只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不是一年到头全运动,不是一律的这里运动什么那里也运动什么。不能照搬,只能实事求是。如果一年到头运动就没有劲了,就变成浮夸、形式主义了,实际上违反了群众意志,脱离了群众。”[14]党的十一届山中全会后,邓小平又多次谈到不要搞群众运动的观点。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15]几天后,在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谈话中,邓小平说:“人民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大规模的运动厌烦了。凡是这样的运动都要伤害一批人,而且不是小量的。经常搞运动,实际上就安不下心来搞建设。”[16]
三、邓小平提出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方法和途径,促进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全国执政以后,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大增加,党脱离群众的危害也比革命时期大大地增加。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后,我们党怎样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全面正确地贯彻群众路线呢?为此,邓小平为我们指出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方法和有效途径。
1.必须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的群众观,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头脑中深深扎根,才能使贯彻群众路线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并防止在坚持群众路线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此,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在批评党内一部分人在工作中偏离群众路线的错误倾向时指出:“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的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建学校如此,修建文化娱乐场所如此,解决‘骨头’和‘肉’的关系问题也是如此。”[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多次强调群众观点的重要性。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18]如何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具有群众观点呢?邓小平认为,只有进行群众路线教育,才能使党员和干部树立群众观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2.必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决同一切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作斗争。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既是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的结果,同时,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具有良好作风,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地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内在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对此,早在1950年6月6日,在《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中,邓小平就指出:“共产党员除了应成为执行共同纲领和遵守法纪的模范之外,还需要具有纯正的作风,就是要有不怕麻烦、谦逊朴素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要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不计其他的工作态度。有些同志以为天下是我们打下的,一切要服从我们。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群众不一定会服从你。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领导作风恶劣,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群众就不批准。或者有人说,我革命时间长,本领大。但群众不跟你走,你就一事无成。”[19]1956年9月16日,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邓小平再次指出:“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本身就要求党的领导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20]还说:“党的领导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依靠群众,能否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克服我们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看不起群众,遇事不同群众商量,不同非党人士商量,天天看领导的脸色,将来一定要栽大跟头。”[21]之后,邓小平多次在讲话中严厉批判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意识等严重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和贪污腐败现象,强调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特权思想,严厉惩治和预防腐败,以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3.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努力提高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也一样,光有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愿望,没有正确的方法,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懂得如何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句空话。1956年9月16日,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邓小平指出:“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末,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22]怎样做才能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呢?邓小平认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一是必须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群众的意见,不外是几种情况。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不做不对,不做就是官僚主义。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的要解释。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进行说服。”[23]二是必须深入群众,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这是一点一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积累起来,才有我们伟大的成绩。所以,我们要搞得深入一些。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的传统,有热闹的形式,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是实事求是地做深入的工作。”[24]三是要关心群众的生活。“建设目标,一定要反映人民生活在哪些方面受益,不能只讲平均工资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必须把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来。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人民才能满意。”[25]四是要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26]
4.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力保障。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保障。邓小平认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27]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因此,一是要加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建立起自下而上的党委领导下的群众监督机制。“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28]“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29]二是要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党员干部要定期了解民情。要把干部联系群众情况作为考核、任用、提升的依据之一,选拔干部要注意社会公论等。三是要以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保证落实。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责任制、首问制、督办制、奖惩制等,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抓落实的重要方法。
[1][2][4][5][6][7][8][10][11][12][13][14][17][19][20][22][23][24][27][28][2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288、288、218—219、218、217、257、218、218、216、223、295、268、157、219、218、273、288、295、270、271.
[3][15][16][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45、336、349、368.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21.
[21]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351.
[25][2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57、685.
责任编辑:许如江
A849.1
A
1671-2994(2015)03-0009-04
2015-04-30
张风华(1984-),女,陕西西乡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龙秀雄(1973-),男,湖南桂阳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