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观视阈下列宁晚年党的生命力建设理论
——基于文本解读的视角
2015-01-30王铁柱
王铁柱
(天津音乐学院 基础部,天津 300171)
群众观视阈下列宁晚年党的生命力建设理论
——基于文本解读的视角
王铁柱
(天津音乐学院 基础部,天津 300171)
在俄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列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党的领导作用放到首位。列宁晚年更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执政党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先见性地提出了执政党要增强生命力,就必须依靠群众、争取群众、贴近群众、为了群众;更加强调群众参与和监督,突出群众利益。系统地梳理列宁晚年的这些观点,对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列宁;晚年;党的生命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领导俄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列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晚年的列宁总结回顾其奋斗生涯,从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3月2日,由列宁口授并由值班秘书记录下来的八篇著作,包括《日记摘录》、《论合作制》、《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论我国革命》、《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和《给代表大会的信》等。在这些理论文献中,初步形成了科学全面的群众路线理论,坚信人民群众是党的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并以群众路线的视角分析党的生命力建设,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理论观点。本文拟从列宁晚年所口授的“政治遗嘱”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总结和梳理文本中的群众路线理论,以期丰富和完善党的群众理论和实践活动。
一、群众观视阈下列宁党的生命力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列宁晚年紧紧围绕人民群众这一核心要素,关切着俄共(布)的各项建设,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开展党的各项活动,在关乎党的生命力建设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理论。
(一)以依靠群众为策略,加强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列宁晚年特别强调党和国家机关的完善问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与此同时,俄共(布)也存在着党内民主缺失、官僚主义盛行等问题。列宁认为,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党的各方面建设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基于此,列宁提出要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以此提升党的生命力。
1.依靠群众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列宁建议增加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人数,并把这一举措看作是提高党的威信,改善苏维埃俄国的机构,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的有效途径。关于新增中央委员的选拔途径,列宁认为,新增加的中央委员不能只从党和机关内部中来挑选,要注意从工人(包括农民)中选拔人才。“按我的看法,参加中央委员会的工人,应当主要不是来自那些做过长期苏维埃工作的工人(我在本信的这一部分所指的工人都是把农民也包括在内的)”[1]。之所以这样做,列宁有两点考虑:第一,可以使中央机构能更密切地联系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因为“他们的岗位低于五年来被我们提拔为苏维埃职员的那一层人,他们更接近于普通的工人和没有成为直接或间接剥削者的农民。”[2]第二,由于普通工人和农民来自基层,没有受到官僚主义的影响和侵袭。把普通工人和农民吸收到中央委员会,使他们成为党的中央领导机关的新元素,有助于更新和改进党和国家的机体。尽管这种设想带有一定的人治的色彩,但它对于如何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问题的探讨,仍具有重要意义。
2.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干部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党的事业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列宁认为应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的生命力。作为执政党,必须把自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执政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合法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此,列宁提出了关于新增的中央委员要更多的来自工人和农民,从而使更多的人得到锻炼和培养;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劳动农民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把劳动农民纳入全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轨道。这些设想揭示了列宁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新思路。党既然执掌了政权,掌握了苏维埃的全部机构,就要管理好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样,党的事业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二)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1.强化立法,为党依法执政打牢基础。依法执政,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列宁强调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立法方面的作用,因为立法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在这方面拥有很好的条件。正如列宁所说,这个机关集中了大量的内行、专家和科技界人士,所以,列宁极其重视由托洛茨基提出的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的提议,强调法律对无产阶级政党合法执政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发挥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作用,不断推进立法,从而为党依法执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人才和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列宁深刻认识到人才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党只有不断地推进和完善人才制度建设,才能不断地增强党的生命力。列宁在《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一文中阐述了对人才制度建设的认识,尤其是谈到国家计划委员会集中了大量的专家、内行等专业知识人才的时候,强调党要有“吸收人才的广泛经验和能力”[3],主张要培养自己的专家。基于人才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列宁强调:“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应该具有吸收人才的高超能力”。[4]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他对从人民群众中吸引人才的重视以及对苏维埃政权的拳拳之心。
(三)完善党的民主监督,着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为了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不脱离群众,更好地行使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就必须把党的自身建设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列宁晚年十分关心党的监督制度的完善问题,认为必须紧紧贴近人民群众,完善党的民主监督和作风建设。
1.选拔优秀人才,加强党的民主监督建设。列宁认为,扩大中央监察委员会是加强党内民主监督的重要举措。为了充实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力量,列宁强调新增加的中央检查委员要注意从优秀的工农群众中挑选。在《宁可少些,但要好些》中,列宁详细阐述了中央监察委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问题。第一,这些工农群众必须是党员。第二,新当选委员要经过学习和培养。第三,给新当选的监察委员配备学习秘书。第四,正式任用前还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当选者也像一般中央委员一样,应该经过党的资格审查”[5],经过党的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第五,破例挑选为监察委员的要经过特定审核和考察程序。“在任用他们之前,必须再三审查。”[6]只有经过专门委员会的挑选,才能把优秀的工农群众吸收到工农检察院中来。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会有更牢固的群众基础。
2.坚决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列宁极为重视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列宁曾尖锐地指出:“官僚不仅在苏维埃机关里有,而且在党的机关里也有。”[7]由于苏维埃国家政权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封建专制历史久远,自然经济比比皆是,具有形成官僚主义的现实土壤,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又发展了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的倾向。因此,在执政之初,列宁就注意到克服官僚主义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党要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改善党的领导。为此,他把改组工农检察院作为改造国家机关、克服国家机关的各种弊端特别是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措施,强调要让工农群众参加管理和监督国家的事务。这样,党的各项工作才会得到党内外的一致信任,才能“得到工人阶级、俄国共产党以及我们共和国全体居民的信任。”[8]列宁还告诫全党,党的工作不是因为党拥有权力,而是因为党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事,才能得到人民的尊敬,“不只是由于官衔和职位才受到大家尊敬。”[9]只有不断地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才会拥有持久的战斗力,党的群众基础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增强。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加强党的民主建设,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在整个建党过程中,列宁都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并根据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承担的历史任务的变化,孜孜以求地探索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如建议吸收第一线的工人参加中央委员会;改组工农检察院,加强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主张党中央适度分权,防止权力过度集中等等。这些探索为执政党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的民主建设,不断扩大党内民主,才能真正实现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并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因为革命胜利后,党成为执政党,党内外出现了一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空谈习气和骄傲情绪,列宁敏感地意识到,如果这些问题久拖不决,不仅会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而且可能会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列宁认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建设和党内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有利于发挥党的先锋带头作用,有利于党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执政权力,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为此,列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从改善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察院入手,主张从工农群众中挑选75—100人充实到中央监察委员会,建议将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察院合并,提升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地位等。这些思考,为加强党的民主监督指明了方向。
2.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
列宁认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必须植根于实践之中,最终要落实到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执政能力才会有更稳固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当时,俄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分散在小块土地上的农民组织起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列宁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用合作社的方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现在看来,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党带领俄国农民群众进行合作社建设,目的是用迂回的方式教育和团结农民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队伍中来。因此,在实践中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第一,必须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给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要“在经济、财政、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惠,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织居民的新原则应该给予的支持。”[10]通过帮助和扶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第二,坚持自愿的原则和用渐进的方式推进合作化。在引导和教育农民时应尽可能地“使农民感到简易行和容易接受”,[11]并注意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合作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适应了俄国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思想觉悟,符合小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列宁党的生命力建设理论的主要特点
(一)更加强调群众的参与和监督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列宁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并根据这一原则领导俄国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的胜利。俄共(布)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在苏维埃共和国的旗帜下,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民主是党的生命力的源泉,只有不断地推进党的民主建设,党的稳定性才会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加强。当时,随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地位的变化,党内渐渐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滋长了官僚主义作风。针对这种现实,列宁开始从体制上考虑监督问题。他认为,革命时期党要加强监督,执政后更要强调监督。只有加强监督,做到以权力制约权力,才能防止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才能推进人民民主,实现民主执政。因此,晚年的列宁已不再把监督作为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一种手段来看待,而是把监督提到了关系着党的生死存在的战略高度来思考,为俄共(布)形成一个良性的监督机制和制衡机制,进而为党在执政后更加谨慎地运用党的权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更加突出群众利益
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做过许多论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12]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按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办事,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列宁晚年提出以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为落脚点加强党的建设,深刻地体现了党对群众利益的关心。第一,政治上,列宁建议在基层工农群众中挑选新的中央委员,以此反映基层群众的利益;倡导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深入密切地联系群众。第二,经济上,列宁深刻论述了在俄国农村实行合作社的重要性。认为在当时的俄国,发展农村合作社是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有利形势。第三,文化上,列宁倡导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俄国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俄国十月革命后,虽然确立了先进的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然而,经济文化落后所导致的“半文明”,严重地影响了苏维埃政权作用的发挥,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不能直接参加国家的管理,而且,由于缺少文化知识,难以施展监督职能。所以,必须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参与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能力,使他们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
三、列宁党的生命力建设理论的意义和当代价值
(一)理论意义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阐述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把党的建设问题只归结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缺乏对党如何执政问题的理论概括。列宁立足于新的时代,根据俄国具体的实践,在晚年从群众路线的视角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在执政和建设的双重考验中发展壮大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述。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的但没有说完全的,列宁作了补充和说明。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的,列宁根据新的情况作出深入的思考和概括。这种创新在列宁的“政治遗嘱”中并不鲜见。比如,列宁晚年指出党的生命力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落实到群众的实际利益中,要做好惠民工作,通过让群众感受到党对群众利益的关切,才会不断地为党的生命力建设注入活力。它充分地体现了列宁晚年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建设理论。
(二)当代价值
1.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的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90多年光荣历史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和俄共(布)一样,中国共产党也经历了一个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过程,党成为执政党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我国各个阶段的实践特点,认识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了“两个务必”以警示和告诫全党。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的建设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分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目标、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党的生命力之长久,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我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尤其在加强执政党建设过程中,更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放到首位,才能不断增强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真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必须践履党的最高宗旨,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从2013年下半年起至2014年7月,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新的世情、党情、国情下党的群众路线又一次伟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这就为我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1][2][3][4][5][6][7][8][9][10][1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2、342、345、345、374、383、385、383、382、364-365、35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13]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3-06-19.
责任编辑:刘建文
A821
A
1671-2994(2015)03-0005-04
2015-04-17
王铁柱(1985-),男,山东肥城人,天津音乐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