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研究
2015-01-29王鸿奇史耀波
王鸿奇++史耀波
摘 要 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和培养要求,以“实践育人”为宗旨,在将培养目标分解、量化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双课堂—两阶段”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这一过程做到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真正提高,并对该模式的运行和实现从机制和保障措施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20-04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和存在问题
专业学位,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既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有区别,又与其有紧密的联系。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从1991年开始推行专业硕士,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较成熟的专业学位体系。目前我国已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法律等37个学科实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均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据2011年人民网报道:目前,我国已累计培养33.5万博士、273.2万硕士,在校研究生超过140万人,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国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由于出现时间短,无成功培养模式可以复制,且又难以走出学术型培养模式的影子。随着招生资格的放宽和生源年龄的年轻化,以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如何彻底摆脱学术型研究生固定培养模式的束缚,更好地选择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特定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预期,是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一个难题。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检索以及实地调研发现,各高校现有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都对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有一些院校也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没有落到实处,实际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找到成功的解决办法。如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方面,提出在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和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但如何有效运作仍在探索中。应当看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尚不完善,如外部机制尚不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和师资配备有待加强,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等。
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践,本文主要从课程、师资、实践和论文管理多个环节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双课堂—两阶段”的培养模式,并重点就如何具体实施和保障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基于“双课堂—两阶段”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与流程设计
“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为适应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通过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试点改革,加快应用型人才建设步伐。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必须紧扣专业所在的行业,依托行业背景制订专门针对解决行业中突出问题的培养方案。纵观国内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发现,课堂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专业学位培养也不例外,但专业学位除了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提出“双课堂”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课堂和企业实践课堂。第一课堂(理论教学课堂)主要解决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第二课堂(企业实践课堂)着重解决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能力问题,通过两个课堂的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二者不可偏废,同等重要。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设计出“双课堂”可行的实施方案?用什么样的方案和培养模式保证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关键。
该模式要求专业实践环节应不少于1/3学时,同时实践环节应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案,而这一方案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固定的合作培养企业和合格的企业兼职导师,培养过程尤其是实践环节培养过程要做到培养任务明确,指标科学具体,考核主体明确,从加强过程控制方面找出可操作的办法,以保证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与流程的方案设计
首先,因为专业学位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压缩理论教学比重,更强调知识的转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试图将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对一些关键指标进行识别,然后对关键指标在两个课堂之间进行分解。
其次,对每个课堂需要实现的关键指标结合每个课堂的特点细化,形成具体的可执行、可操作、可考核的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现。
最后从机制和运作流程方面要给予保障和支持。专业学位表征的主要是其获得者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能够运用专业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合理地解决专业问题。这一培养目标具体要求达到什么水平,为了能更清楚地表达并能够使其具有直观性,按照前面的思路,将这一培养目标分解为几个关键指标,并根据指标属性在两个课堂之间做如表1所示的划分。
但这种划分对于一些介于两个课堂之间的目标,其很难准确地归到哪一个课堂,需要实现之间的协调,需要合理顺畅的机制得到保证和支持。
目标明确后,如何进行实施,实施过程的质量如何控制,实施主体是谁,显得非常关键。鉴于此,将每个具体的目标根据权重的不同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并就每个培养环节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指标进行设计,以强化过程质量管理,具体见表2。endprint
表2就是“双课堂”模式的创新点,通过明确研究生院、导师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职责和分工,将各个培养目标的实施主体和考核主体予以明确,重在解决双导师和联合培养单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首先明确需要考核哪些工作,其次是由谁考核,最后考核标准是什么,完全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的量化考核,使该模式的实现更加科学合理。
该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为学生毕业的最终条件,而是将培养目标进行指标化分解,每个指标对应相应的学分,以修够规定的学分为依据来决定是否达到毕业条件。传统的学术型论文转变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企业专题的研究方案经过答辩获得通过,另一部分是在规定期刊上发表论文即获得通过。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学分的形式体现,两部分都通过且修完规定学分才能毕业。
双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二者之间要求明确的责、权划分。学校管理机构审核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规定的学分和完成必要的环节,企业考核研究生是否完成规定的任务和达到规定的要求,学院考核专业课的培养和学术型发表论文的要求。
双导师制实现了导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优化组合,但需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评估监督才能不断完善与发展。评估体系要从全面性和针对性两方面来进行。在方式上,通过学校对双导师的教学评估、学生对双导师的指导评估、社会对毕业生反馈等评估方式,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导师合作工作进行实效评估。内容上,对导师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导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以避免专业学位流于形式,仍走向学术化倾向。对学术性导师,重点考察其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论文指导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对合作导师,考察其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通过评估,形成一种对导师的监督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基于“双课堂—两阶段”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实现的保障措施
双导师是培养模式运行的前提 学生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学校通过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建立“双师型”导师队伍。
第一导师的选择应主要侧重于校内具有学术专长与成果转让、推广经验的教师,侧重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工作。特别是充实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学术含量的专兼职导师队伍。
第二导师应以行业部门的技术或行政领导为主体,其主要职责是侧重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工作,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工作,通过科研合作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技术水平,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协助第一导师做好学习指导和论文选题工作。
在双导师的基础上,专业学位第一课堂的培养在借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同时,企业和高校共同修订培养方案以体现专业学位培养的特点。而第二课堂,也即实践能力目标实现环节,需要前期的准备和机制的保障,高校要和企业提前做好沟通,须在招生前就要签订不少于三年的合作培养协议,同时要推选并审核兼职导师。学校层面单独设立专业学位管理机构,学校研究生院各个部门和科室要提高对专业学位培养的服务水平,转换角色,从领导和审核角色转换为协调和服务的角色,从传统的任务传递和下达转变为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职能,避免责、权、利的不对等现象。尤其是在专业学位的考核和学位认定方面应该有别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要求,应有其一套科学的审核和评价体系,以保证拥有一个良好的培养基础和前提。
坚决避免为节省成本等临时找几个单位简单谈一下,让学生过去参观或实习一段时间就结束等应付了事现象的发生,必须扎扎实实落实每一个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培养方案设计,让目标计划落地,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培养单位重点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弥补在专业培养方面的不足。
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别于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熟悉企业需求、培养锻炼实际工作能力的核心。因此,为了使教学实践基地落到实处,学校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提供平台。
1)学校基地建立:依托学科优势、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为驱动,建立重点实践教学研究基地。
2)政府基地建立:学校与当地政府合作,派学生到政府机关进行实践锻炼。
3)企业基地建立:在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过程中,学校导师通过科研和企业合作,建立国内外企业实践基地。
明确考核主体、强化过程管理是重点 要实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除了要有稳定的行业合作培养单位外,具有一定职称和行业经验的企业兼职导师、企业是否有能力提供学生一年时间驻厂调研的条件、企业是否在行业中有代表性等这些指标至关重要。拥有了上述条件后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让整个目标和计划落地,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也需要整个机制的合理有效运行,所以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很有必要。研究生工作站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整个方案的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企业要建立案例库,案例的选题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行业或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需要解决且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调研期间提出的问题经筛选认可后的专题。
制定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要求是保障 专业学位论文应着眼于实践,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实际需求开展研究,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背景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研究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思维。不同于学术性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学位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样化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发挥特长和优势,为他们职业意识的形成提供多种途径,为提前进入职场提供情境。为改变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学术化倾向,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合理定位,制定既符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被相关培养单位认可,又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导向作用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
理清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关系 专业学位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和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一起构成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之上的,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技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两类学位获得者进一步深造可以交叉发展。比如:学术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攻读专业博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攻读学术博士学位,如图1所示。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高等教育越成熟,两个体系的划分越明晰。
4 总结
为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应彻底进行现有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尝试,从培养机构管理者的培养意识、体制、机制以及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将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实现科学的量化考核,以达到培养具有专门职业背景和管理技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权少宁.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2(4).
[2]刘玉玲.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及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0(15).
[3]胡玲琳,叶绍梁.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要素探讨[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
[4]郑湘晋,等.山西省校企合作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工作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
[5]程林松,李春兰.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