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渝黔边区民间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调查
2015-01-29徐建波
徐建波
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仡佬族等48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九个,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四省市交界的西部地区,共有六个地州市,除两个自治州外,还有69.7%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该地区现有十余所普通高等院校,上千所中小学学校,在校小学生、中学生、专科、本科及研究生人数近几十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分别是湘西77.21%;铜仁70.17%;恩施53%;怀化40%。俗话说“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湘鄂渝黔边区学校的确存在着区域劣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但也存在着许多发达地区学校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体育资源优势。如山清水秀宜远足漂流,奇山异洞可攀援探险,以及该地区精彩纷呈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等。如何充分利用湘鄂渝黔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校外体育资源,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运动形式丰富多彩、资金投入少、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使民族民间体育在湘鄂渝黔边区学校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湘鄂渝黔地区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现状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10所高校、17所中小学校为研究主要调查对象。它们分别是吉首大学、铜仁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怀化学院、湘西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桑植一中、矮寨中学、佳民学校、州民族中学、市民族中学、龙山高级中学、宣恩民族中学、恩施一中、铜仁民族中学、德江民族中学、印江民族中学、盘信中学、沿河民中、思南中学、江口二小、华塘小学、矮寨小学。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检索与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外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信息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WEB版)、LxeiNsxesix Academic学术大全数据库、中国体育资讯网、吉首大学图书馆、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资料室、吉首大学民族研究所、湘西州图书馆等文献资料库等,收集关于民族民间体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相关研究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借鉴与参考。
1.2.2专家访谈法就研究的方法、内容、手段、问卷设计指标的筛选及信度、效度等问题向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有关教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民族民间艺人征求意见,确定本研究的最终方案。
1.2.3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与发放。通过集体研究与讨论,以及咨询相关专家后设计了两套问卷,即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通过实地发放调查和邮寄委托等方式进行发放和收集。学生问卷在被调查的学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发放;教师问卷则是在教师上课间隙和集体开会期间进行发放。所有问卷都是通过现场发放、现场填写、现场收集的方式进行,共发放学生问卷2 000份,收回1 976份,回收率为98.80%。其中有效问卷1 937份,有效率为96.85%;发放教师问卷200份,收回195份,回收率为97.50%。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为91.50%。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为了保证其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对参测对象采用重测信度检验,两次测验时间相距15天。问卷效度检验采用逻辑效度的检验方式,并向15位湖南省民委、湖南省体委、湖南师大、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湖北民族学院、铜仁学院以及各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和教授征求意见。
1.2.4实地考察法按照拟好的实地考察提纲,先后到湘西吉首市、龙山县、凤凰县、古丈县、泸溪县、张家界市桑植县、贵州铜仁市、德江县,沿河县、江口县、湖北恩施州、来凤县、怀化市等以及所在地区的教育局、民委实地走访、调查、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
1.2.5数理统计法对获取的有效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处理,并结合数据统计结果对考察结果进行推理分析。为了统计与分析方便,在本研究报告统计分析的数据列表中,对多项选择问题主要采用频数比统计,对单项选择问题主要采用百分比统计。
1.2.6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相关数据,对湘鄂渝黔边区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逻辑归纳。
2 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概念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是指该课程建设所拥有的劳力的总量,主要包括体育课程资源的需求、供给、配置和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由于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受社会经济供求规律的制约,因此,必须研究学校的教师、学生、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的人力需求和供给状况,探索体育课程建设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与其他课程一样,有如下特性:(1)人力资源的质量重于数量;(2)教育投资是课程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成分;(3)人力资源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源的作用。
3 民族民间体育的概念
白晋湘教授在他的专著《民族民间体育》中,把民族民间体育作为组合术语来解释,并对“民族”“民间”两个词进行了主体限定。对民族主体而言主要是从地域、经济、文化、语言进行限定,民族主体包括上、中、下三个阶层[1]。而民间主体主要是从阶层进行限定,限指中、下阶层[2];涂传飞在《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一文中指出: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一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尚未高度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地开展体育活动;民族体育是为一个或几个民族的所有民众,或某一民族中部分的民众群体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3]。民族体育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能够使该民族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传统文化。金宝玉等学者在《民族民间体育》专著中指出民族体育是从民族共同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传统活动形式,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活动的总称[4]。因此,笔者把民族民间体育定义为:一个民族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传统体育文化,是该民族在日常生活和活动空间中直接创造和产生出来的,尚未高度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地开展的体育活动,是劳动人民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活动的总称。
4 湘鄂渝黔地区学校民族民间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任何课程建设都依赖于人才,体育课程建设也不例外。而人才来源于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我国课程建设人力资源,一方面受制于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另一方面,它有自身特点,有其形成、发展的特殊规律与原因,在开发与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有待探索的问题。
4.1 学校领导资源
湘鄂渝黔边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的普通高等学校相对较少,绝大多数为保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中学和小学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职业院校。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大部分学校主管体育的领导都不会把体育课程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来进行扶持,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经费与支持力度、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上就显得认识观念严重滞后,导致该地区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相对缓慢,但是也有少数普通高等学校领导在教学改革观念上具有前瞻性。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并成为该校课程改革的亮点,为民族地区体育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了新的培养模式,并成为全国高校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堂的典型案例。要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文件精神,就必须让主管领导从根本上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观念上得以改变,这样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4.2 体育教师资源
4.2.1体育教师学历情况湘西地区体育教师学历情况为:专科占12%,本科占56%,硕士研究生占31%,博士占1%;铜仁地区体育教师学历情况为:专科和本科学历的教师比重较大,分别占39.31%和58.63%,硕士占1.90%,博士占0.16%;恩施州地区体育教师学历情况为:专科占14%,本科占44%,硕士占41.3%,博士占0.7%;怀化地区体育教师学历情况为:专科占32%,本科占41%,硕士占26%,博士占1%。
4.2.2体育教师职称情况湘西地区体育教师职称情况为:教授、特级教师占13%,副教授、高级教师占30%,讲师、中级教师占40%,助教、初级教师占17%;铜仁地区体育教师职称情况为:教授、特级教师占5.61%,副教授、高级教师占26.23%,讲师、中级教师占46.05%,助教、初级教师占22.11%;恩施州地区体育教师职称情况为:教授、特级教师占9%,副教授、高级教师占37%,讲师、中级教师占36%,助教、初级教师占18%;怀化地区体育教师职称情况为:教授、特级教师占10%,副教授、高级教师占27%,讲师、中级教师占50%,助教、初级教师占13%。
4.2.3体育教师年龄、性别比例情况湘西地区体育教师年龄情况为:50—59岁占10%,40—49岁占23%,30—39岁占52%,25—29岁占15%。性别比例情况为:男教师占72%,女教师占28%;铜仁地区体育教师年龄情况为:50—59岁占12.37%,40—49岁占32.75%,30—39岁占42.56%,25—29岁占12.32%。性别比例情况为:男教师占67%,女教师占33%;恩施地区体育教师年龄情况为:50—59岁占12%,40—49岁占21%,30—39岁占55%,25—29岁占12%。性别比例情况为:男教师占69%,女教师占31%;怀化地区体育教师年龄情况为:50—59岁占5%,40—49岁占44%,30—39岁占32%,25—29岁占16%,24岁以下占3%。性别比例情况为:男教师占83%,女教师占17%。
4.2.4体育教师教龄(年)、专职与兼职情况湘西地区体育教师教龄6—15年的占到总数的56%。专职体育教师占到总数的82%,兼职体育教师占18%;铜仁地区体育教师教龄6—15年的占到总数的60%。专职体育教师占到总数的76.81%,兼职体育教师占23.19%;恩施地区体育教师教龄6—15年的占总数的54%。专职体育教师占总数的87%。兼职体育教师占13%;怀化地区体育教师教龄6—15年的占到总数的65%。专职体育教师占总数的91%。兼职体育教师占9%。
4.2.5体育教师学源情况湘西地区体育教师学源结构情况为:吉首大学毕业的体育教师占83%,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毕业的体育教师占17%;铜仁地区体育教师学源结构情况为:铜仁学院毕业的体育教师占80.53%,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毕业的体育教师占17.32%,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南师大等毕业的体育教师占2.15%;恩施地区体育教师学源结构情况为:湖北民族学院毕业的体育教师占79%,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学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占21%;怀化地区体育教师学源结构情况为:怀化学院毕业的体育教师占73%,吉首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毕业的体育教师占27%。
4.3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
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心,而优秀的教师队伍则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根据笔者对湘鄂渝黔边区大中小学学校教师的不完全的调查统计,该地区的体育教师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除了参加必要的业务培训如:岗前培训、职称培训、教师资格培训等以外很少有机会参加跟本专业有关的专业技能提高与专业理论水平提升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
4.4 体育教师掌握民族民间体育技能情况
由于湘鄂渝黔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扎根于民间,群众基础好,流传广泛,该地区学校的体育教师掌握民族民间体育运动技能的情况比较好,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从小学习与生活都在该地区,并且许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都是他们儿时的游戏项目,所以该地区学校75%以上体育教师都基本掌握两项以上的民族民间体育运动技能。
4.5 体育教师对民族民间体育了解情况
体育教师要传授学生民族民间体育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自己就必须了解其相关的项目特点、传承意义、健身价值、文化特征、项目分类、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有的放矢(见表1)。
表1 湘鄂渝黔地区体育教师对民族民间体育了解情况计表(n=183)
从表1可以看出,湘鄂渝黔边区体育教师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特点、分类、健身价值这三个方面还是比较了解的。说明民族民间体育在该地区还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并且在民间比较普及,但是在民族民间体育的传承意义、教育功能、发展历史、文化特征四个方面则不是很了解,说明在该地区体育教师在民族民间体育理论知识的研究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高校发展相对教好而在中小学则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
4.6 学生资源
4.6.1学生少数民族数量和参与、喜欢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情况湘鄂渝黔地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了解当地学校学生少数民族数量和参与、喜欢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情况,可以为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教学课程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见图1)。
图1学生少数民族数量和参与、喜欢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情况
我们从图1可以看到在湘鄂渝黔地区学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在普通高校的比例相对一般,但是在中小学中所占比例较高,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从学生平时参加民族民间体育人数比例来看普通高校、城区中学、小学学生参加比例相对较低。
4.6.2学生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方式从表2可以看出湘鄂渝黔地区大部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生活化程度较高,比较简单易学,对场地和器材要求较低,如滚铁环、高脚马、跳格子、摆手舞、踢毽子等项目。学生们可以自发地组织与同学们一起进行锻炼。而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就需要教师参与指导和组织。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是在体育课堂和大课间以及课外活动中,并渴望能得到教师的指导。
表2 学生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方式情况(多选) (n=1 937)
4.7 民族民间艺人资源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升温,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学校传承,湘鄂渝黔边区政府也对民族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给予了高度的人文关怀。例如:利川市“肉连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修富、“肉连响”省级传承人刘守宏,咸丰县尖山乡板凳拳省级传承人陈俊法,思南土家花灯传承人田应喜,松桃县傩戏传承人田如平,铜仁市江口县金钱杆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秀虎,湘西苗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石顺民等民间艺人等,政府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了他们一定的奖励,但却没有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没能架设起民间艺人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桥梁。鲜有学校聘请民族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学校授课。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也没有起到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弘扬民族文化双赢的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湘鄂渝黔地区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支持力度小;该地区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较少;学源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为该地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培养学生;年龄以30—39岁为主;教龄6—15年的占到绝大多数;性别比例男性占绝对优势;还存在兼职体育教师;对民族民间体育专业知识了解一般;民族民间体育技能掌握两项的占75%;参加专业继续教育培训机会少;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比较感兴趣,参与方式主要是体育课堂和大课间,但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民族民间艺人参与学校民族民间体育课程实践和改革的较少。
5.2 建议
湘鄂渝黔边区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加大对体育课程改革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多给体育教师提供专业继续教育的机会;鼓励体育教师强化民族民间体育专业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提升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积极投入到体育课程改革的事业中去;邀请民族民间艺人来学校传授民族民间体育技能,让该地区的体育项目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1] 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
[4] 金宝玉,刘景刚,满庆寿,等.民族民间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 刘远航,徐建波.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
[6] 曲宗湖,等.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7] 季浏.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健康和体育课程标准简介[J].中国学校体育,2003(2).
[8] 季浏.新西兰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简介[J].中国学校体育,2002(2).
[9] 刘贺.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3):53.
[10] 李政,徐建波.湘鄂渝黔边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10):76.
[11] 张学忠,钟全宏,王琪,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1(1):.
[12] 徐建波.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开发与利用[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6):82~84,108.
[13] 涂传飞.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江西省南昌县涂村舞龙活动的启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