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青年就业与就业意识

2015-01-29丁红卫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就业者尼特年龄层

■ 丁红卫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日本青年就业与就业意识

■ 丁红卫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就业环境日趋恶化。日本青年人的失业率不断上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以往更加严峻,非正规就业以及飞特族与尼特族人群不断扩大。导致青年人就业问题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经济结构与企业用人制度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匹配等成为加剧青年人就业难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长期以来,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工资为前提的日本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青年人就业后的离职率不断提高。同时,青年人就业意识与择业行为的变化也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问题不仅对其职业形成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一直以来备受日本政府与学界的关注。

日本青年 就业问题 就业意识 非正规就业

一、日本青年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青年人失业率高于平均水平

虽然日本已经步入少子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但青年一代面临的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日本15-29岁的劳动力人口开始呈现减少态势,至2013年该年龄层的生产人口减少至1 120万人,其中15-19岁年龄层的劳动力人口为94万人,20-24岁为429万人,25-29岁为597万人。青年男性的劳动力比率呈减少趋势,而女性劳动力比率虽有所增加,但近年已达到峰值,很难预测其会有较大幅度增加。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009年7月,日本失业率达到历史最高点5.7%。受此影响,日本青年人的失业率一度攀升,其后由于政府实施紧急就业对策等措施,到2013年青年的失业率有所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年轻人的失业率一直高于平均失业率。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公布的《劳动力调查》显示,日本15-24岁年龄层的失业率长期以来一直高于其他年龄层,2014年的最新数据表明,该年龄层的失业率为6.3%,相当于平均失业率的1.75倍。不仅如此,青年人的长期失业问题日趋严重。泡沫经济破灭后,失业时间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不断增加,2014年已超过100万人。青年人长期失业率的增加速度超过中高年龄层,长期失业正在不断呈现低龄化趋势。

造成青年人失业率高的主要原因除了宏观经济因素外,与该年龄段正处于初高中以及大学毕业期间,年轻人寻找工作的就职活动时间较长,且这期间离职换工作的比例较高等因素有关。以下两种情况是导致日本年轻人失业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毕业后未能找到工作就职,二是找到工作后又离职。离开学校后未能顺利就业的人数比例在15-24岁年龄层中最高,超过20%。离职率高是导致日本青年一代失业率高的重要因素,所谓“753”现象,即就职三年内,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的离职率分别为70%、50%和30%,虽有所缓解,但2012年日本19岁以下年龄层的离职率在所有年龄人群中处于最高水平,达41%;20-24岁人群的离职率达25.8%,明显呈现出越年轻离职率越高的倾向。其中,自发离职失业的比例近40%,超过了非自发离职失业的比例[1]。

(二)就职率降低——从学校到社会的衔接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日本形成了初高中以及大学毕业生应届就业的就业体系,即在毕业时不限职务统一录用,企业在录用后对新员工实施教育培训等使其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因此,录用应届毕业生企业需要负担教育培训等成本,这种制度在日本式经营特别是终身雇佣、年功工龄工资以及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对企业与个人都有利:企业通过长期雇佣员工可以回收其初期投入的教育培训费用;员工在同一企业工作时间越长,其工资待遇、职位晋升等职业成长越值得期待。长期以来,这种应届统一录用的就业体系不仅保证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而且减少了因一时的经济不振而导致的就业下降,使日本年轻人的就业比例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停滞,全球化与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企业经营状况堪忧,未来也充满不确定性,没有余力投入对新员工的教育培训。日本企业的年功工龄工资逐渐被成果业绩工资所取代,企业裁员终结了终生雇佣制度。至此,长期以来保证应届毕业生统一录用的诸多基本前提不再坚实。加上,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企业需求与青年人技能间的沟壑越发加深;日元升值后,许多制造业厂家将工厂转移到海外并录用当地员工,同时,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的用人途径。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录用不断减少,劳动力供需间的不匹配问题凸显,年轻人就业特别是学校与社会的衔接不再像以往那样顺畅。

1993年,日本出现了可供选择的职位大幅少于应聘人数且大学生就职比例不断下降的现象。更多企业开始重视毕业生来源,寻求以最低成本获取优秀劳动力;毕业生则更注重追求待遇较优厚的大企业,就职竞争不断加剧。日本青年人就业进入“就职冰河期”,直至2005年以后才有所改善。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一次使日本大学生的就职比例降低,之后逐年有所恢复[2]。日本学者樋口美雄指出,日本的就业难源于优质就业机会的减少超过了人口减少的幅度,自1995-2010年的15年间,日本男性人口减少了31.2%,正式员工就业机会的减少大大超过了这一数量而达到52.9%;同期25-34岁男性人口减少51万人,正式员工就业机会减少达到128万人[3]。另外,随着应届毕业生统一录用比例不断下降,未能在应届毕业时顺利进入社会的青年人很多成为飞特族、尼特族*日本将15-34岁男性与未婚女性(学生除外)中从事临时性计时工作以及打工的人群称为飞特族。尼特族原意即“不读书,不工作,也不接受培训”(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三不”人群,在日本特指15-34岁非劳动力人口中既不就学也非家务劳动者的“无业青年”。,由于对离校学生或已经成为飞特族、尼特族人群的录用制度尚不完善,如何将非正规就业或无业青年转化为正规雇员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三)非正规就业不断增加

不再上学的无正式职业的青年人成为非正规就业者的比例较高,非正规就业主要指临时打工人员以及签约、派遣员工等正式员工以外的就业形态。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非正规就业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年轻非正规就业者的增加尤为显著。

长期以来,日本女性因结婚生子而回归家庭或成为非正规就业者的数量较多,因此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比例较其他国家偏高且不断上升[4]。至2003年,超过一半的女性就业者是非正规就业者,该比例至2014年已达到57.7%。2005年以前,15-34岁年轻女性的非正规就业比例一直低于女性整体平均水平,之后其增加速度超过后者。25-34岁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比例近年一直在40%左右,没有明显减少。同时,男性非正规就业者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至2014年已超过21%,与女性相比,其显著特点在于,15-24岁年龄层的非正规就业者比例大幅高于男性平均水平,泡沫经济后“失去的10年”(1990-2000年)中该比例由20%增加至近40%,增加了一倍,其后仍不断增加,2011年达到49%。25-34岁男性非正规就业者的比例一直较男性平均水平略低。[5]

观察15-29岁年轻人的就业行业可以发现,从事批发零售业的比例最高,达到20%;其他依次为制造业15.5%,医疗福利行业13%,宾馆餐饮业10.5%。与所从事的行业有关,近年来日本年轻人成为非正式员工的比例也居高不下,15-24岁就业人口中非正式员工的比例达到32.3%,其中男性为27.3%,高出男性整体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女性为37.1%,虽然低于女性整体平均水平(55.8%),但近年呈增高趋势。

进入2000年以来,日本正式员工数量不断减少,非正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非正规就业者的增加源于青年人非正规就业的增加,特别是被称作“飞特族”与“尼特族”的人数不断增加。2013年,日本飞特族的数量达到182万人,占该年龄段人口的6.8%,较十年前减少了20万人,但比例略有增加。

最近,日本社会对尼特族问题较为关注。因为尼特族与尚有就业愿望的飞特族不同,他们多数没有就业或从事社会劳动的愿望。2003年,日本尼特族的数量高达64万人,成为当时日本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013年,该数量较前几年略有减少,约为60万人,占同年龄层人口的2.2%左右。25-34岁年龄层的尼特族数量长期以来一直高于15-24岁年龄层[6]。

无论飞特族还是尼特族,进入2000年以后,25-34岁的数量均高于15-24岁年龄层,出现了大龄化的趋势。这一趋势表明,年轻人脱离飞特族与尼特族并不容易,这不仅涉及年轻人从学校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和职业发展路径,还涉及年轻人自身的择业行为与就业意识。

二、日本青年就业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经济结构变化与就业形态的多样化

日本青年人就业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必要从劳动力市场对青年人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劳动力供给方的就业与择业意识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除了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劳动力的需求不吻合是导致青年人失业、成为非正规劳动力的重要原因。

首先,从宏观经济结构方面看,随着IT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一方面仍然需要具备高度专业知识与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如研发、咨询、医师、技术等人才;另一方面对部分技能性虽然不高但无法用IT等技术代替的低技能劳动力需求仍在增加,如司机、保安、护士、保洁、收银等工作。而处于以上两者之间的业务,如会计、文秘、部分窗口业务被计算机、自动化办公设备替代,加之企业通过替代这部分劳动力可以缩减劳动力成本,因此需求明显减少。这一趋势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得到验证。从劳动力供给方来看,日本青年人的高学历化在不断发展,这虽然与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这一趋势一致,但两者之间的供需数量并不匹配。加之愿意从事中低端劳动的青年人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吻合问题日趋严重。结构性劳动力供需不匹配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也体现在日本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青年人对大企业提供的有限职位群起竞争,而中小企业虽然表现出积极的用人姿态,却并未得到青年人的青睐。

其次,从劳动力需求方的具体对策来看,日本企业在不断增加雇佣非正规就业者的目的中,比例最高的依次是“为节约工资”、“为应对一天或一周中的繁忙工作时间”、“为节约工资以外的劳动成本”。企业雇主考虑较多的是工资成本问题。同时,长期以来由于日本第三产业较为发达,雇主“为应对一天或一周中的繁忙工作时间”而增加雇佣非正规就业的现象主要体现了批发零售、餐饮等服务业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竞争的全球化、IT化以及自动化的不断发展,日本企业在雇佣工资较低的非正规就业员工后使之骨干化、成为企业核心人才的情况不断增加。其中,非正规就业员工与正式员工一样从事企业核心业务的企业比例平均达到38%,这一比例达到90%的企业占13.5%;而没有非正式员工从事核心业务的企业比例仅为12.7%[7]。可见,日本非正规就业者正在成为众多企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人的就业形态呈多样化趋势。

(二)青年人就业与择业意识的变化

日本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分别于2001、2006、2011年对日本青年一代的工作方式与意识展开调查分析,其中针对飞特族这一非正规就业形态的调查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日本青年人的择业行为与意识,值得关注和探讨。该调查根据个人成为飞特族的契机、意识等要素将日本的飞特族划分为三类:一是“追求理想型”,即除工作外有自己更想做的事,为了维持生活成为飞特族;二是“暂缓就业型”,他们不想成为普通的正式员工,希望继续寻找自己的工作目标;三是“不得已型”,因为家庭状况或未能成功就职成为正式员工的类型。在三次调查结果中,“暂缓就业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追求理想型”由增加向略减变化,说明坚持追求理想目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需要靠打工维持生计的人数比2001-2006年增加之后略有减少;而“不得已型”由减少向增加变化[8]。这说明未能成功就职的人数近几年有所增加,这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困难有关。可以认为,在宏观经济较稳定的时期,追求个人目标、选择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这一趋势会较为明显;而在经济低迷时期,就职不成功、不得已而成为非正规就业者的青年人在增加。

针对上述飞特族等非正规就业问题,日本厚生劳动省从意识层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发现,从事非正规就业或称为飞特族的青年人中,男女的选择有较大差异。具体体现在对“是否愿意成为正规就业者”这一问题的回答,超过半数男青年表示希望成为正式员工,而只有30%的青年女性希望成为正式员工[9]。这说明无论自发还是非自发成为飞特族的青年人,男性更希望成为正式员工,而女性则更多是自发选择了成为飞特族。

此外,厚生劳动省的调查显示,进入21世纪后,日本青年人的就业、择业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认为,就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愉快地生活”(约40%),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为追求经济生活富足”(23%)与“发挥自己的能力”(15%)这两个选择的比例。可见,比起收入,青年人更加重视自己是否生活得快乐这一主观感受。这与认为工作的目的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比例长期以来持续处于低水平也有一定关系,该比例长期以来不足10%,进入2000年后有所升高,2012年占到近15%左右,依然处于较低水平[10]。

该调查对青年人就业特别是选择企业时看重的要素也进行了分析,从长期看,选择企业时“考虑公司未来发展”的比例逐年降低,而“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与个性”、“该工作有乐趣”的比例逐年提高。这与上述工作目的的选项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仅占15%看似矛盾,实际上主要是其他可选项增加所导致的结果;具体到择业问题,青年人则更关心长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这一比例不断上升。

与上述趋势相符,日本生产性本部的调查显示,新就职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经过了泡沫经济时期后,20世纪90年代初就业的新员工中,表示“要比他人更加努力工作”的人数大幅减少,而表示“会与他人同样努力工作”的比例增加;之后,两者的比例呈现以下特点:经济低迷、就业困难的时期,前者的比例高于后者;经济景气、就业形势好的时期则后者高于前者。可见,日本青年人并不热衷于为企业做多大贡献,较多人满足于同周围人一样工作。此外,回答自己会“兼顾生活与工作”的比例有增高趋势,至2014年超过80%;2010年以来表示生活“以工作为中心”的比例超过“以私生活为中心”。具体到下班后安排了约会却被告知加班时如何选择这一问题,回答“取消约会加班”的比例超过80%,而回答“拒绝加班去约会”的比例不超过20%,且这一现象长期以来没有太大变化[11]。这种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与部分青年人不重视私生活,从而导致晚婚、未婚人数不断增加有密切关联。

结语:15-30 岁左右的青年人以80后、90后为主,日本的80后一代出生在泡沫经济时期,部分人高中、大学毕业时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就职冰河期”;90后出生于泡沫经济破灭后,成长于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期间。当今的日本青年人,无论学生时代还是就职,都受日本经济通缩低迷的“失去的20年”影响。终身雇佣等日本式经营模式的前提不复存在,青年人失业率的增高、飞特族为代表的非正规就业者与尼特族为代表的无业青年的增加不仅是日本经济与就业结构变化的结果,而且与日本青年人就业、择业行为与意识的变化密切相关。

不得不承认,青年非正规就业者的增加已经成为加剧日本少子老龄化的主要因素。由于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采用“后代人扶养前代人”的社会保险方式,在全社会人口减少的同时,倘若青年一代的收入不稳定,这种社保模式将导致代际间收入与负担的不平等,最终难以维系。虽然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减少非正规就业与失业者,但尚未取得预期效果;且由于就业与择业意识的变化,迫切需要能够应对自发与非自发失业、非正规就业的多元化政策。

[1]日本厚生劳动省:《雇佣动向调查》(2013年),http://www.mhlw.go.jp/toukei/list/9-23-1.html

[2]日本文部科学省:《大学毕业生就职状况调查》,(2009-2014年),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7/05/__icsFiles/afieldfile/2015/05/19/1357939.pdf

[3]樋口美雄:《经济教室 如何增加青年人就业(上)》,载 《日本经济新闻》,2012年7月3日。

[4]丁红卫:《经济发展与女性就业》,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5]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劳动力调查》)(2014年),http://www.stat.go.jp/data/roudou/sokuhou/tsuki/pdf/201505.pdf

[6]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劳动力调查》,http://www.stat.go.jp/data/roudou/longtime/03roudou.htm#hyo_1

[7]日本厚生劳动省:《就业形态多样化的综合调查》,东京:大藏省印刷局2012年版,第30-33页。

[8]日本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青年人工作方式第三次调查》,东京:日本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2012年版,第66页。

[9]日本厚生劳动省:《厚生劳动白皮书》,东京:日经印刷2014年版,第126页。

[10]日本厚生劳动省:《平成26年版劳动经济分析》,东京:中央法规出版社2014年版,第93-94页。

[11]日本生产性本部:《2014新入职员工意识调查》,http://www.jpc-net.jp/new_recruit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5-06-10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日本经济、劳动经济学。

猜你喜欢

就业者尼特年龄层
探究不同年龄层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股骨颈前倾角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本菲卡SLBENFICA
中国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及差异分析
石家庄市灵活就业者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灵活就业者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石家庄市灵活就业者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接力棒
勿回首:作为构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