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5-01-29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传统

李 娜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李 娜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具有相通性,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其精髓同时淘汰劣质文化;文化具有发展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彰显时代特征。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植根于传统文化同时超越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凝练、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国家的社会意识必然是建立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之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价值标准、价值理念也是在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并将推动着整个社会蓬勃发展。进步的社会意识由于符合本民族、时代发展的诉求,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反之亦然。而社会意识正面作用的发挥则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建设,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1]。可见凝练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项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项理论课题。

文化具有相容性,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超越;既来源于传统文化又高于传统文化;既凸显中国风又彰显时代性。为了更好地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以找出有效途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精神加以解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诠释

(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时代中形成的,是在前人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具有历史的特点,它也有强大的现代价值。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有什么,和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关联,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解决了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思想境界的提升,有助于将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得更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个“复数的传统”[2],但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同的特点,笔者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精神——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儒、释、道等多种学派,各个学派均从不同角度探析自然界和人的关系,即“天人”关系。由于古代的制度及文化都是以农耕作为物质基础的,因此有了自然与人的学说。庄子首先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之后汉代董仲舒对其天人合一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庄子》强调:人类与自然界密不可分,我们对待自然应当爱护、尊重,不应破坏,其中蕴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董仲舒明确指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该思想成为几千年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可见,古代“天人合一”精神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自然界与人类行为的协调,充分体现出古代哲学家对于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认识。

2.人文精神——崇礼明德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萌芽于炎黄时代,发展于夏商时期,完善于春秋末期。人文精神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修炼成为一名高尚的人。“仁”是儒家学派核心观念,对于“仁”,孔子解释为做人的道理,就是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遵守的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点被认为是“仁”的关键内容。从本质上看,“仁”就是爱。“言仁必及人”,解读“仁”必然会涉及到怎样做人,如何处理好社会关系及家庭关系等,因而人文精神特别强调社会细胞——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应当遵守该有的道德规范,家庭的稳定才会促进社会的均衡。该思想涉及到政治就是“仁政”,在政治领域里要为政以德、施以恩惠,这样国民才会拥护君王,国家才能长久发展下去。儒家思想将人的道德品格放在重要位置,认为人做任何事情不能违背、颠覆道义准则,“义者,宜也”,可见道义也是社会中所普遍认同、推广的道德准则。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仁”就是衡量人的价值标准,是对各种美德的概括和总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

1.价值观学理分析

价值观是以人们对各种事物价值的具体认识为基础而形成的,较为系统的对待事物总的观点和看法。一方面是价值准则,即衡量事物是否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衡量尺度;一方面则是价值追求,即形成特定的价值目标。从个人层面看,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确立贯穿人的一生,相对持久;从社会层面看,价值观具有发展性,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迁,价值观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新时代的价值观必然会对传统价值观提出挑战,但同时传统价值观也为新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剖析

核心价值观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恒不变,它的建构需要凝练、培育和弘扬的过程;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也预示着中国在由封建走向现代化、由封闭到开放的进程中,理应构建属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历史久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应当建立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之上,同时结合时代的诉求创新发展。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能否对推动和谐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相吻合,即是否汲取了传统文化的有益因素;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该民族发展的前进方向、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相适应,即是否体现了创新性,二者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变为凝聚社会进步的力量。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角度总结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国家层面:富强即国富民强,经济富强是我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团结的物质基础,这也是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性前提;民主是政治上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建设和谐社会有力的政治保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谐是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社会层面:自由指的是人们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平等则是每位公民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样也平等地履行义务,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即正义和公平,它是社会应然的价值追求;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依靠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来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保证。个人层面:爱国体现了个人与国家的依赖关系,它是调节国家和个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敬业是公民职业行为的价值准则,要求人们爱岗敬业、奉献自我;诚信即诚实且有信用,该价值观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和发扬的价值标准,强调讲信用、守承诺;友善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和睦友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规范。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看似是两个相互隔离的独立体,前者彰显现代性,后者凸显传统性,但实质上两者是相连、相容的辩证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该价值观的凝练必然要继承中国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彰显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气派,以期在国际上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强大的民族感染力和感召力。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对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但它也包含强大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素质,这些对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且汲取、整合、吸收优秀文化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同时,传统文化只有被当代核心价值观加以创新,才能够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可见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3]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这些传统精神和思想文化已成为国脉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当中华民族面临各种复杂环境,历经劫难时,它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可见资源丰富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宝贵资源,是其根植的肥沃土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与“源”,文化的实质是价值观,可见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文化基础。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成分。钱穆先生曾说:“对中国人来说,文化是宇宙性的,所谓乡俗、风情和方言只代表某一地区。”[4]在中国,不同民族的风俗会有差异,但人们对“礼”的认同是一样的,显然,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现代文化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

从历史层面看,传统文化产生并发展于农业社会,是一个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对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其文化基础的作用。我们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中,锤炼中国特色的内涵,努力凝练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指明了价值方向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传统文化形成了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等基本精神,这些核心价值观将多民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这些思想是我国传统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价值追求,是我国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优秀的文化精髓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影响着每一代人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当代我国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

3.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供了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在形式上相通,即前者提供平台,后者给予资源;更重要的是,二者在基本内容上也是相互交融的。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髓内容完全可以被现代核心价值观所采纳和借鉴。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很深的影响。例如,我们所强调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和平发展等,既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又体现时代发展的精神;传统文化中形成的自强不息、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和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公平正义,这与传统文化中“义”的内容是相似的。这些证明了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内容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物质利益、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民族和个人都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儒学基本精神“仁”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即统治者要宽以待民、施以仁政,才能得道多助、争取民心;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是追求和谐的国家,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儒家学派为主体,道和释家学派为两翼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和谐理念。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物无贵贱”等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爱国精神一直是各民族人民引以为傲的情怀,历朝历代都有爱国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调在国家和个人的选择中,国家危难时,宁可不顾个人生命而奉献一切。以上这些优秀思想都为富强、民主、和谐、友爱、公平等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凝练提供了重要资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就是赋予其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及时代特征”[2]。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汲取、整合、创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根植于传统文化中,也要立足于当下,其基本精神要与历史发展潮流相吻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和传统优秀精神相一致,又要和世界发展一致,这样的价值观才能发挥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引导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民族传统性与国家现代性的统一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要与现代化相适应,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凸显现代性,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对其加以整合、创新和提炼。

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概念,既是对传统文化富强思想的继承,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赋予富强思想新的内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传统文化重视物质利益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作用,将富强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只有国家富裕,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国家才能昌盛繁荣。例如,《论语》中“足民”即富民思想,但传统文化更多是从经济层面解读富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今社会所指的富强是经济与精神、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的富强。换言之,国家的富强除了经济强大外,还需要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强大。总之,国民及国家都富裕与富足,这才是核心价值观富强的精神内涵。综上所述,富强的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富强的思想,又创造性地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加以改造和创新,体现了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思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中“法治”精神的吸收,更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诉求的创新。“法治”顾名思义是以“法”作为载体来治理国家,它不仅是社会秩序调控的工具,更具有自身的正义价值。我国传统文化中虽强调德治,但也并没有完全忽视法治,古代思想家荀子认为国家以德治国的同时也要法治,提出用“法治”来补充“礼治”。然而,传统文化中虽有法治的思想,但仍过多地强调德治的指引和导向,忽视了法治的落实,这就需要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当今,我们提到的依法治国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提出的治国方略,公平平等地享有权利之外,也要平等地履行义务,这包含了公平的思想,因而该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体现了传统性,也根据我国社会新的发展需求,体现了发展性和时代性。新时期的核心价值观都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民族传统性,又根据世界和社会的需求加以创新,彰显了时代发展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民族传统性与世界开放性的统一

从产生和发展的情况看,文化不是一个固步自封、静止不动的系统,也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狭隘的价值体现,而是包容和开放的动态系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是在吸收借鉴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凝练和创新,总是在交流和兼容中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更加频繁。在文化相互碰撞,思想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思想,体现民族特色,又要以开放的视野吸收他国优秀的思想,特别是西方的法治、平等、重视科学等理念,将其融入到核心价值观中,“使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特色”[5]。

三、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是我们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我们不忘本、不忘传统才能开创未来,敢于传承才能进一步的创新。中华民族在众多危难面前仍屹立不倒且更加强大,源于我们每个时代均创造出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更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弘扬和倡导该价值观必然以立足传统文化为主要途径。

(一)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坚持批判与传承相统一的原则

可以说没有传统文化的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各异,既有优秀成分,又有糟粕内容,我们不能全部传承,更不应该完全抛弃,应本着批判的眼光来继承。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过否认、忽视传统文化的时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被外来思想所同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要善于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国古代有众多思想学派,其观点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繁杂,仍有很多思想具有不可抵挡的魅力和价值,如“格物致知”、“仁”的精神,这些需要我们在继承之前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和发掘;再次,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我们提倡的继承传统绝对不是盲目地排除一切外来文化和毫不保留地吸收传统文化,而是以扬弃的态度汲取精髓,舍弃消极因素。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其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才符合民族和时代的精神。

(二)立足传统文化,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原则

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学术界曾出现过完全否定、儒学复兴、综合的创造、中体西用等观点,在这些争论中“创造性的改造”是一种极具价值的观点,“传统的复活不必重新征服社会的中心,就可以显得生气勃勃。”[6]然而,复兴传统的目的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凝练价值观是一个动态性的工作,大致需要挖掘—吸收—整合—创新—弘扬的流程,“整合”并不是在吸收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无原则的综合,而是创新性的综合。因此,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文化形式,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来源于传统文化又高于它。

(三)立足传统文化,坚持主导和多样相统一原则

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在允许差异的前提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学派思想相互融合、包容和共生。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在弘扬核心价值观时更应具有包容性,在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的基础上,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桥梁和纽带,在凝练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精华、淘汰糟粕、创新思想,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趋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1]陶德麟,王展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0.

[2]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6):13.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4]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M].蓝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8.

[5]黎晰,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67.

[6]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07.

责任编辑:杨 东

D64

A

1002-0519(2015)02-0077-05

2015-01-04

李娜(1977-),女,黑龙江五常人,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传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