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高校太极拳健身运动参与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5-01-29刘树洋林小美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太极拳影响因素高校

刘树洋,林小美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杭州市高校太极拳健身运动参与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刘树洋,林小美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太极拳运动在我国各地广泛开展,成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锻炼内容,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文献查阅表明,太极拳运动在高校中的开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杭州市5所具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太极拳参与者进行相关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当前杭州高校太极拳参与者的男女比例失调、练习内容单一、学生认知度偏低、学习兴趣不浓、场地设施受限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提高师生认知程度、加强宣传力度与活动的组织安排、强化活动管理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太极拳;高校;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就业等压力增大,使得学生变得情绪烦躁、失眠、经期紊乱等影响学习的现象比较多。经大量研究证实:“太极拳健身运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理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自主性和创造力,促进心理健康。高校开展太极拳是调整大学生身心状态、增进其身心健康的一个很有效途径[1]”。因此,进一步探讨和研究高校太极拳参与群体的现状及发现影响高校太极拳开展的主要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印度的瑜伽、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美国的街舞等域外运动文化的冲击,使得高校太极拳运动可持续发展倍受挑战,若不主动迎接挑战,太极拳就很难在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杭州市五所所处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且最具代表性大学太极拳练习群体的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湖区)、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西湖区小和山)、浙江理工大学(江干区下沙)、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区)、杭州师范大学(江干区下沙)五所高校226名师生。由于杭州市工科类大学与下沙高教园区高等院校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故选取两所工科类院校和两所位于下沙高教园院校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分析法。本研究主要利用浙江大学图书馆网络数据库里的电子资源,进行搜集整理有关太极拳运动的资料;并阅读关于太极拳健身养生、太极拳运动发展、太极拳运动在高校中开展的制约因素等等的相关书籍和电子资源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与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问卷,并发放到各校师生手中,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本次问卷的发放主要针对武术社团中太极拳习练群体、太极拳协会(社团)以及大、小规模的太极拳爱好者习练群体。共发放了250份,回收问卷2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26张,有效性96.6%。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与一致性,该问卷已经得到此运动领域权威老师的验证,并且对其中一所高校师生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抽查部分参与成员30人进行问卷重测法检验,剔除错答、漏答、有规律性作答的问卷外,其有效问卷28份,效度性93.3%,符合社会统计学要求。

1.2.3访谈法。通过对五所高校太极拳参与群体随机各选取2~3名学生或教师进行详细访谈,获取宝贵建议,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1.2.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访谈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校太极拳运动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2.1.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总人数为226人,其中男性为130人,占57.5%;女性为96人,占42.5%。学校调查人数情况:浙江大学28人,占12.4%;浙江工业大学36人,占15.9%;浙江理工大学69人,占31%;浙江中医药大学47人,占20.8%;杭州师范大学46人,占20.4%。年龄分布情况:18~25岁有193人,占85.4%;26~35岁有11人,占4.9%;36~45岁有8人,占3.5%;46~55岁有5人,占2.2%;55岁以上有9人,占4%。职业状况:本科生有187人,占82.7%;研究生(硕士、博士)有9人,占4%;教职工有19人,占8.5%;退休人员有11人,占4.9%。练习拳式情况:24式太极拳有171人,占75.7%;42式太极拳有80人,占35.4%;48式太极拳有32人,占14.2%;88式太极拳有11人,占4.9%;其他太极拳有72人,占31.9%。

从调查结果数据可以看出,杭州高校太极拳运动课余健身锻炼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多数以15~25岁之间的本科生习练的24式简化太极拳为主。另外从比例来看下沙区域要比杭州市区开展得更好,除了习练24式太极拳之外,42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也较受欢迎,例如陈氏太极拳、传统杨式太极拳等。因此,在推广中太极拳的多样化也是我们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2.1.2参与者对太极拳的了解信息。通过调查以及随机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高校中大学生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了解并不深刻,一般了解太极拳占41.6%,略懂占27.4%,很了解与较了解才占总比例的16.3%,这些了解较深的多数是长期习练太极拳的教职工,还有部分学生完全不了解占14.6%。此外在访谈过程中有些大学生认为其动作缓慢不适合自己的个性,缺乏技击性以及常见公园里老年人练习,普遍认为太极拳乃老年人的专利,自己年轻气盛,更喜欢那种有挑战性的项目,如散打、跆拳道项目,所以学习起来有些抵触情绪[2]。另外,在对太极拳获取了解的途径上,大多数是在朋友介绍的情况下获知占38.4%,其次是通过参与其它类健身运动或广告、媒体有所了解,分别占25.8%、12.4%,还有部分参与者是通过其他途径得知,比如从体育教师身上、公园里老年人练习者处等。因此,从调查数据结果中可以反映出,在高校中要加强传播对太极拳认知意识,理性地了解太极拳内涵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活动的圈子,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同学,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在无形之中影响了身边的人参与其中。同时,通过网络化、媒体化的信息系统及其它途径进行多种手段传播,相信可以拓展高校太极拳活动及其影响的范围。

2.2太极拳运动参与者的习练过程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太极拳运动参与者的习练过程主要从习练者的参与动机、习练太极拳的状况以及健身功效入手。从研究参与者习练过程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太极拳习练者们现实的一种运动状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运动状态分析出更好的活动方式,这为我们希望进一步在高校中推广与发展提出了思考。同时,太极拳运动参与者的动态趋势与制约太极拳运动在高校中开展的原因也有着密切联系。

2.2.1参与动机。不同的人参与太极拳运动动机可能也不同,因此渴望成功的动机会使人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反之则可能停停歇歇的练习。

从调查得知,高校中习练太极拳者,其参与习练的目的以修身养性和锻炼身体为主,占参与动机比例的26%和24%,其次才是休闲娱乐、防病治病、社交沟通、提高技艺、比赛等为目的。这说明太极拳运动作为健身、陶冶情操项目的重要性,在高校中的业余的锻炼活动中还是有很乐观的发展前景。

2.2.2参与习练状态。在高校中,大学生在校时间,学习、作息时间比较固定,因此在运动的年限、时间、场地的选择上可能有所局限。据了解,高校中参与太极拳活动的时间上会选择工作日或正常课程之外的业余时间,比如周五的下午、周末或者工作、学习之外的傍晚组织进行。从实际调查中验证了这一点。选择锻炼时间在下午和傍晚的比例分别为38.3%、34%。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由于学校制度管理,占地面积的大小不一,体育设施建设的完善不一,选择锻炼场所也有所异同。选择体育场馆的比例占45.6%,校园空旷区域进行的比例占35%。此外,根据每个人的兴趣、性格、毅力不同或其他各方面原因,每个人坚持参与太极拳运动锻炼的习龄也有所差异。据调查,参与太极拳锻炼在0~2年的比例占62%,占据这么高的比例有待我们考虑为什么已经参与到健身运动当中而中途退出?从调查得知,锻炼者的组织规模不大,2~15人占37.6%,16~30人占33.6%,31-50人占28.8%,比例相差不大。一般拥有1~2名“领导者”,大多为之前从事过太极拳活动且水平相对较高的社团组织管理人员或退休教师,他们组织太极拳运动具有共同的动机。锻炼者每周的活动频率大多数在0~2次占58%,多于两次以上的比例却很小。课余太极拳活动的频度既反映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意识和习惯是否养成,它又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学校体育的效果。所以组织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课余太极拳活动手段,加大对学生太极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课余太极拳活动的直接参与意识,加强他们对参与课余太极拳活动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课余太极拳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太极拳活动的频度,更好地普及和推广太极拳,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3]。

2.2.3健身功效。太极拳术是一种治本的功法,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脏腑、有病能治、无病能防的显著效果。因此,太极拳健身运动对改善心肌血供,增强泵血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对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活动的影响,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对内脏、消化系统的作用,对经络气血作用等有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身心得到锻炼排在第一位,占24%,其次是增强了免疫力/抵抗力,占20%,也增强了各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缓解了工作(学习)压力、增加了食欲、促进了睡眠质量等等。由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我们可以检验出太极拳健身运动对人体各大系统都具有促进作用。

2.3影响参与者进行太极拳锻炼的因素

太极拳在高校中的开展与各种因素是分不开的,总体来说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主观因素比如受认知、兴趣、个性、意志、生理等方面的影响,客观因素比如受师资、时间、场地等条件的影响。

2.3.1主观因素。从主观上来说大家对太极拳的认知程度不够占31%,没有恒心,坚持不下来占30%,对太极拳的兴趣不够强烈占20%,不适合自己的性格占15%;从客观因素上来说,辅导人员的技术水平占28%,与工作(学习)时间冲突占27%,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占25%,习练人数的数量占14%,这些比例在高校中开展太极拳运动占有较大、较为重要的份量。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太极拳运动要多渠道地改善这些问题,争取给师生一个积极向上、愉快乐观的运动氛围。一种良好的运动氛围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大学生课余活动的积极性。一种运动氛围的形成仅仅依靠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学校上下一起努力,师生共同锻炼,营造一种良好的运动氛围,才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课余太极拳活动的大军中。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杭州市各高校参与太极拳健身运动锻炼的人群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以15~25岁年龄阶段的本科生为主,运动内容为24式简化太极拳,从总体来看下沙比市区普及程度更高;参与者对太极拳的认知程度总体表现一般,且大部分人群通过朋友介绍和参与其他健身活动加入太极拳活动组织。

3.1.2各高校师生在参与动机上正是结合了太极拳最显著性的运动特点,以修身养性和锻炼身体两要素为主,其他参与动机为辅进行太极拳锻炼。高校中,师生在校时间比较固定,因此在运动的年限、时间、场地等的选择上有所局限。绝大部分参与者选择工作日或正常课程之外的业余时间,以2~15人和16~30人每周活动不足3次的频率在体育场馆或校园空旷区域进行锻炼,且运动年限不超过2年,并达到了锻炼中预期的健身效果。

3.1.3杭州市高校中影响太极拳运动参与者锻炼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有对太极拳的认知程度不够,没有恒心、坚持不下来,对太极拳的兴趣不够强烈等;客观因素主要有辅导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佳,与工作(或学习)时间冲突,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两方面所占比例都相对较高。同时,也了解到目前参与者身边的朋友、同学也愿意参与此项运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加入其中。

3.2建议

3.2.1提高师生认知程度,加强宣传力度。以下沙高教园区为突破口,以本科生和硕士生为宣传对象,以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要运动内容,其他太极拳拳种为辅助运动内容,使其活动多样化。在下沙区域太极拳活动的普及程度保持稳定开展的基础上,形成以小区域(下沙区域)带动整体(杭州市)发展的良好循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喜欢太极拳并积极地参与到太极拳锻炼的行列当中来,使太极拳在高校中人人得知,赢得学校的投入、支持和师生的积极响应,从而创建一个广泛而活跃的发展空间。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理论认识(如观看经典的太极拳功夫影片、举办太极拳讲座和培训等)。同时还要注重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授,要使师生明白太极拳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杂学的精灵、艺术学的神韵,更要使师生在学练太极拳过程中感悟其攻防、阴柔刚阳、健身和防身的技法,还要使师生从生命科学(如运动生物力学、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学等)的角度理解太极拳健身原理,从而使师生对太极拳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把太极拳理论灵活运用实际训练和日常健身运动中,为大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3.2.2加强活动的组织安排。调整与工作(学习)冲突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工作日和正常课程之外的业余时间(比如周五下午、每日傍晚、双休日);在场所安排上可以选择校园空旷区域或体育场馆;在学习内容上要依据学生兴趣合理调整活动内容,丰富太极拳的拳种,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太极拳的锻炼。

组织太极拳专业培训,提高太极拳辅导者的理论及技术水平。为了使各太极拳社团健康发展,要积极培养太极拳骨干,使广大练习者能够学到规范的技术和科学正确的健身方法,提高太极拳练习的健身效果与活动水平。

3.2.3强化活动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课余太极拳活动的管理指导监督体系,在管理部门的支持下,逐步建立各院、系、各级太极拳组织领导机构,形成系统的课余太极拳活动网络,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全省的高校课余太极拳活动。

有效激励,创平台。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来调动人们参与太极拳锻炼的积极性,比如适当地举行太极拳比赛、学习交流会,还可以通过专家指导、切磋观摩等方法,让太极拳锻炼者有更多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并对这些比赛活动中表现优秀者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使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提升,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太极拳锻炼当中来。

参考文献

[1]范哲华.福建省高校太极拳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杨少雄.娱乐与创意:传统武术功能价值的诉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2).

[3]张婧.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课余太极拳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4]姜娟.太极拳健身技理及其科学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5]张肇平,杜飞虎.论太极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徐才.武术科学探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7]赵一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

[8]程梅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及太极拳的价值和意义[J].体育学刊2001,8(5).

[9]周建新.江苏省高校太极拳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10]王琛.太极拳在高校中的普及与推广[J].中国学校体育,2003(1).

[11]冯晓军.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与推广优势[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3).

[12]罗时铭.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对外传播构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13]吴秋林.江西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6).

Investigation of Taiji Quan Fitness Exercises’ Participa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angzhou

LIU Shu-yang,LIN Xiao-mei

(PE Department,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Since 1995,the State Council promulgated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Outline",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At the same time, the fitness programs gain more and more people’s popularity, especially Taiji Quan. Currently, Taiji Quan has been widely carried out all over the country. It has become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exercise and loved by the people. The referring literature indicates: Taiji Quan has many problems in colleg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actuality of Taiji Quan in five universities in Hangzhou, primarily by 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of test, interviews, etc.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a lot of problems about Taiji Quan in universities in Hangzhou. For example, the male and female are proportion, the content is simpl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is lower, the students have no interests in Taiji Quan, the fields and facilities are limited.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we propound some suggestions.For example, the awarenes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s improved, the propaganda and organization of activities are enhanced, the event management system is enhanced.

Key words:Taiji Qu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fect factors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4-0065-04

作者简介:汪盛坞(1981-),女,浙江奉化人,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5-03-2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高校规划课题(2015SCG319)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太极拳影响因素高校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