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摄影中的诗性表达

2015-01-28钟改清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8期
关键词:说明性触觉诗性

□ 钟改清

(伊宁县广播电视局,新疆 伊宁 835100)

新闻摄影是不是艺术呢?笔者认为,它不是但又是。这就像我们把小说和通讯放在一起比较一样。新闻的本质属性是信息领域中的,而艺术的本质属性是精神领域的,但二者之间有交集,这种交集就体现在文化层面上。闪耀着文化品质光辉的事物才是不朽的,同样,任何产生深远社会影响的新闻摄影作品,首先是在文化层面上找到自己独特的叙事语境。

新闻摄影有独特的叙事语境

新闻摄影的必要性其中之一就在于力图扩展人或事物的内在性,将无意识的、模糊的或想不到的潜在心理,化为意识和语言。如《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2005年4月29日拍摄的新闻图片《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没有仅仅停留在报道领导人会面的肤浅信息层面和常规化的画面上,胡锦涛与连战在北京伸手相握,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第一次会见,为了拍好这张照片,贺延光事先考虑了三天,力求在文化层面和人文心理上进行深层次的开掘和语境表达,作者最终所捕捉到的画面瞬间富有感情,细节生动又与众不同,意味深长,迸发着思想的光芒和情感的火花,让受众的心灵产生了震撼。

有娴熟的技术是拍好新闻图片的前提,要让作品与众不同,仅有技术远远不够,还需要记者对新闻事实及背景的了解、认识、判断等,如何理解和把握其独特的叙事语境,是决定新闻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

新闻摄影中的说明性和诗性

《日机轰炸下的上海南站儿童》是一张发表在美国报刊上的新闻图片,是1937年中国的自由撰稿人王小亭拍摄的,画面上,儿童惊悚的哭喊让人心如刀绞,飞机轰炸的废墟火光冲天,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历历在目,战争的恐怖已经粉碎了人的任何生存的希望……这张新闻图片已经超越了事件本身的意义,像悲怆的呐喊撼动了人类的良心。

摄影是艺术的一个种类,为新闻所用,如果仅仅停留在毫无情感的记录功能上,那么它的生命很快就会走到尽头。随着社会的发展,摄影已成燎原之势,现在几乎大人小孩都在玩摄影,这说明,摄影中有一种让大众留连往返的精神素质,牵引着人们乐此不疲地前行,摄影除了记录功能外,还有一种潜在的精神素质在主导着人们的行为。

说明性和诗性是新闻图片的两个属性,新闻图片是主客观在镜头中碰撞出来的影像切片,生成于主客观两极之间。说明性,是指图片记录和说明事物的状态和过程,承载有效信息及信息点之间关系的属性;诗性是指图片借助对象形式呈现拍摄者主观情感和思想状态的属性。主观趋向于客观,追求获取和呈现客观事物的原汁原味的状态和特征的,属于说明性功能;客观趋向于主观,客观事物的形式为表现主观思想服务的,失去本身具体意义的,属于诗性功能。说明性和诗性是新闻摄影不同追求方向,但实际拍摄中有二者兼得的佳作。在说明性的新闻摄影中,随着记者的调查的深入,思考的成熟,作品会因情感的到位、形式的完美而兼具了诗性。这种诗性是在说明性基础上的“成熟溢出”,是因为摄影师的情感产生的“召唤结构”使读者产生联想,继而实现“再创造”才得以实现的,它不是事实框架内的东西,而是属于摄影记者精神层面的一种文化素养。大批好新闻摄影图片因此而长盛不衰,这样的图片放到艺术角度去考量,也是耐看和耐品的。这是因为事实框架具有唤醒读者内心更多感受,能在社会语境中产生联想和共鸣,其意义自然成熟地“溢出”出事实的框架。

新闻摄影的美学语境

美国知名摄影师斯蒂芬·肖尔在《照片的本质》一书中将照片分为物质层面、描述层面、心理层面三个层面,关于心理层面,肖尔指出,当人在观察外部世界时,心里会产生一个相应的影像,即所谓心理构图。心理层面产生于摄影师内心对照片的构思,也决定了照片最终的心理空间深度,即照片是否有深邃的意境。首先,摄影师能否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的洞察中提炼出具有心理深度的影像,有赖于摄影师对影像的敏感程度,及其人生阅历和悟性;其次,摄影师能否将这种影像完整地转换为照片中的图像,要靠摄影师内心素养和心理构思潜移默化地产生“心像”,这里我们不妨将“心像”称之为“诗性”。

在摄影创造中,充分利用视觉以外的多种感官,捕捉、表达丰富的艺术感觉,可以增加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多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生活,为创作采撷取之不尽的素材;可以延伸、丰富摄影主体的艺术感觉,催生奇思妙想的摄影语言,提高作品的信息传递功能和艺术感染力。在艺术通感的作用下产生的摄影与绘画、雕塑、书法、建筑工艺等艺术的通觉跨界,都为新闻摄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视觉形像中,捕捉、表现视觉以外的多种审美感觉要素,其形态很多;每一种形态,都会因其特点不同而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触觉要素。触觉,是靠人的身体神经系统同外界接触而产生的感觉,也称肤觉。艺术审美中的触觉,却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完成的。其主要方式为:以由物体的纹理、颗粒和其他细节构成的质感触觉;以物体空间变化动态、动势、动痕等动感触觉;以物体和物体存在的空间形态发生不规则的变形表现触觉;以不同时空下冷暖不同的色温变化表现触觉;以反映物体抗压性能的硬度表现触觉等。

听觉要素。听觉,在人的生理活动中,靠耳朵来承担这个任务。在艺术通感中,同样需要心理活动来承担这个功能。体现在表现对象排列、组合存在的节奏韵律,表现对象带有听觉效果的意韵和境界,表现对象具有音响特征的符号和形态,表现对象产生听觉意义的行为。

味觉要素。在生理学上,味觉由人的舌头和上颚的味蕾承担。美学上的味觉功能是由心理的记忆和联想产生的。人们常说的“苦涩的脸”、“甜甜的笑”,都是对视觉形象的味觉表述。人们对表现对象的味觉记忆、物体形态色彩给予人们的味觉条件反射、生理味觉,向心里延伸,都是很有意义的摄影味觉审美要素。

嗅觉要素。生理上的嗅觉功能是反映气味,美学层面的嗅觉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气息。对具体物体的嗅觉信息留存,表现对象提供的嗅觉氛围,事物引申出来的嗅觉联想等,都可以构成审美要素。

意觉要素。意觉,属于感觉中的意识层面。它反映摄影主体与外部世界的互通关系。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意象互通”:可以是客观世界的物象给予人们的直观感觉,也可以是人们凭借主观感觉寻找客观对应的物象。

走进多种感觉构成的摄影艺术通感,要打开有效的路径:让情感与责任提供内在的动力;让多种感官阅历积累必要的感觉信息;让摄影主体的艺术修养为之创造基本的条件;让比喻、比拟、夸张、象征等文学修辞方法为艺术通感搭建特殊的桥梁。我们的新闻摄影事业必将会显示它独特的魅力。

猜你喜欢

说明性触觉诗性
亚里士多德的触觉科学辨析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多重关联落实说明性文章教学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说明性讲述在大班建构游戏分享环节的运用
以“三个维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船内船外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
论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