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坑傩舞的调查与研究

2015-01-28欧阳嘉煜朱芳芳覃利双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7期
关键词:面具

欧阳嘉煜,章 仪,朱芳芳,覃利双

华中师范大学

流坑傩舞的调查与研究

欧阳嘉煜,章 仪,朱芳芳,覃利双

华中师范大学

坐落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的流坑村有着“千古第一村”的美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朴醇厚的民俗风情,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流坑傩舞。作为赣傩重要分支的流坑傩舞如今却囿于重经济轻民俗的文化氛围而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挑战,集众人之力促进流坑傩舞的发展已是迫在眉睫。

流坑;傩舞;文化传承

傩和傩舞是我国先民对自然崇拜的产物,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论语·乡党》中记有“乡人傩,朝服作于祚阶”,说明在春秋时期跳傩仪式就已十分隆重。流坑傩舞也一直被村民视为是驱邪祈福,强身健体的活动,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村子里便会举行盛大的开傩仪式,彼时村内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与傩班人一起舞蹈,同时傩班人也会挨家挨户,村头村尾的跳傩,希望驱除村子里的疫鬼,以保全村各家的幸福安康。流坑村被国务院冠以“千古第一村”的美誉,加之傩舞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人文价值,流坑傩舞成为了乐安县一道靓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

一、产生与发展

据口碑相传,流坑傩舞源自流坑董氏第六世祖董敦逸,北宋徽宗年间,身任监察御史的董敦逸奉旨出使契丹求和,并滞留在契丹多年,返朝时将当地的跳傩仪式带回京城却不料被奸臣谗言中伤。罢官回乡之时又把傩具带回流坑,并亲自向村民传授跳傩仪式。因其源自宫廷,服饰华美,道具讲究,音乐优美,寓意祈福,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故得以代代相传。

流坑傩舞的种类较多,既有文傩也有武傩,基本剧目有《钟馗扫台》,《魁星点斗》,《天官赐福》,《书生董永与七仙女》,《跳财神》等十余种。表演时既有武将的威猛刚劲,也有文生的书香之气。表演过程中只有配乐,没有说唱,因此也被称为“哑傩”,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流坑傩舞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傩舞。

流坑傩舞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以傩舞为荣,视其为尊,傩舞本身也具有很高的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前只有在新春正月或家有喜事时艺人们才会出来跳傩,平时不轻易开班跳傩,外村人少有机会欣赏到这一珍贵的民俗舞蹈。傩舞艺人们都是本地人,自小开始学傩,年复一年,故得以有此成效。经常有外地人慕名而来,希望能够学习傩舞,但时间过短,学个皮毛便放弃了,很难学的精深。笔者采访董丕龙时,他说到:“这个东西,说它简单又简单,说它难又很难,什么事情都是易学不易精。”老人八岁开始学傩,如今已经步入古稀之年,坚持了六十余载的岁月,见证了傩舞艺人们的艰难历程。

流坑傩舞演变至今,成为当地村民寄寓祈福的途径和方式。跳傩时,鸣锣击鼓,鞭炮轰鸣,烛火辉煌,村民欢聚一堂,神人共娱,因此,流坑傩舞亦被称为“玩喜”。

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傩舞的知名度的也在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希望能够一睹傩舞的风采。基于此需求,乡政府也规定傩班人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为大家表演,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傩舞。但是由于现在傩舞艺人大都年迈,最小的如今也有七十岁,身体状况大不如壮年,表演起来动作亦不及年轻时来的灵活刚劲。加之跳傩时的服饰较为复杂,夏天天气炎热,如若要穿七八件演出服登场对于老人们来说实属不易,所以老人们大都穿着简单,表演起来也就没有了那番隆重与大气。

二、傩舞的艺术价值

流坑傩舞的艺术价值体现在面具,服饰,配乐,动作等多个方面。跳傩人在进行表演时均要佩戴相关面具来表现出戏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狰狞,或慈善,或勇猛,或温柔。傩面具均为杨柳木或香樟木所制,雕刻刀法流畅,线条细腻,内涵丰富,层次分明,造型生动活泼,各具神韵,不但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也是原始宗教与图腾信仰的产物,不同于现在的化妆艺术技巧。傩面具不仅是跳傩人的表演道具,更是一种神祗的象征。有学者指出,面具与傩舞内容无不相关,从面具中可以看出与祭祀,农事,劳作还有战争格斗的关系,面具是舞者形体的象征。

流坑傩舞的服饰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整体呈现出喜庆,欢快的特点,制作精致考究。不同角色佩戴的头巾,服饰均有不同,衣服上绣有各种图腾,大多与戏中人物性格相互呼应,极好地体现出人物的特色。登台表演时,跳傩艺人大多需要身穿七八件方可上台,颇为复杂。

流坑傩舞的音乐伴奏以锣,鼓,打击乐器为主,小乐器有:二胡,小唢呐,笛子,月琴等十余种,大乐器有:锣,大鼓,唢呐,铛等。锣鼓点随舞而起,或喜庆欢快,或悦耳优美,或刚烈激进。可谓是独具民族特色,雅俗共赏。

流坑傩舞的舞体姿态讲究大气场,通常一台傩戏演出人数便有十余人,室内室外表演均可,适应性强。舞蹈动作讲究出神到位,该动则动,该静则静。

三、存在的瓶颈

流坑傩舞发展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却仍得以传承。但流传至今,傩舞依旧没有走出这个小小的村落,面向大众。那么问题何在?究其原因,可谓有三:

一是流坑村地处偏远地区,旅游产业并不发达,交通较为闭塞,人流量少,缺乏扩大其传播速度的客观条件。了解喜爱的傩舞的人群大多局限在当地村民,信息缺乏交流,傩舞也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是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流坑人开拓了视野,更新了经济观念。年轻人虽然希望保留祖传的傩文化,又不满足于贫苦的生活,向往外面的繁华都市,纷纷选择离开故土。傩舞艺人们渐渐老去,难以继续跳傩,珍贵的傩文化失去了新一辈的接班人,流坑傩舞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三是流坑傩舞虽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但表演方法并没有与时俱进,舞蹈的种类,动作等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期间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冲击(如抚州采茶戏,赣剧等),加之其带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色彩,受众面一直不广,发展受到制约。

四、改进的方法

傩舞从宫廷走向民间,从大都市流向偏远地区,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傩舞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中国文化的长河中,但随着文化的不断冲击,流坑傩舞也需要适应社会做出一定改变,流坑村颇具代表性的文化人董兆荣先生曾说:流坑傩舞要发展一就要打开哑口发声演唱,二是要丰富剧情,三是要增加角色和剧目。总而言之就是要加强戏剧艺术性,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如若要将流坑傩舞继续传承下去,我想有以下三个方面亟待解决:

首先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应该让以前学习过傩舞的年轻人返乡,继续学习傩舞,继续将这一珍贵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笔者此次调查发现流坑村有很多曾经学习傩舞学的很好的年轻人迫于生计外出闯荡,但其实这些年轻人都很好地掌握了流坑傩舞的精髓,可以说是现成的傩舞传承人,但是面对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离开故土,外出闯荡。如若当地政府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提高薪酬,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等)招纳这些贤才,让这些年轻人回到家乡,继续跳傩,为流坑傩舞注入新鲜血液,笔者想流坑傩舞的传承问题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了。

再者,当地政府需要加强对流坑傩舞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流坑傩舞,并热爱流坑傩舞,增大其受众面。笔者此次调查发现去流坑村欣赏傩舞的人并不多,少量的游客,艺人们不愿意轻易跳傩。笔者调查时偶遇一位来自广州的摄影爱好者,得知其来此一个星期都没能欣赏到傩舞,这段时间游客甚少,艺人们不肯为他一个人表演,一直没能看到这一珍贵的民俗文化。笔者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加强对傩舞的宣传力度,增加游客数量,这样一来傩舞艺人的表演积极性提高了,傩舞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有了曙光。

最后,就是要成立正规的傩班,加强傩班的管理,让流坑傩舞系统地传承下去。抚州采茶戏有专门的采茶戏团组织表演,汉剧也有专门的汉剧团。很多珍贵的民俗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方式,但是笔者此次调查过程中却并没有发现较为正规的傩班,也缺乏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傩舞艺人大都零零散散,虽说要求每天都有固定的表演时间,但是却难以做到。年迈的艺人们大都坐在戏台门口,懒得登台表演了。建立一套完善的傩班管理制度能够能够对傩舞的传承起到督促的作用,同时为以后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悠悠华夏,漫漫历史,孕育出流坑傩舞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现代文明的冲击,生活观念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心怀敬畏之心,将口号落实行动,何以见得我们的傩舞就会式微呢?

[1]引自《乐安县志》第16页[M].清同治三十二年修

[2]卢芳.浅析乐安东湖傩舞_滚傩神的艺术特色[J].青年文学家.2009(12)

[3]尹勋锋.南丰傩舞的原生性价值探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苏珂.浅谈傩戏艺术及象征性对其传承演化的影响[J].学术探索.2012(07)

[5]方亮.从江西婺源傩舞面具看面具文化[J].大众文艺.2009 (23)

[6]蒲向明.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7]祝海珊.赣傩面具造型艺术探析[J].美术大观.2013(08)

[8]丁庆.论江西傩舞及其课程资源开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8)

[9]刘永红.江西南丰傩舞的艺术形态特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10]梁海波,陈鸿临川傩舞之神韵[J]江西社会科学.2007(1)

猜你喜欢

面具
面具 颜雪 衍纸 187cm x 57cm 2020 年
我们摘下面具吧
扔掉面具去旅行
酷酷的面具
漫画二则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南瓜面具
有趣的面具
扎伊尔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