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回”技巧: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力的新路径
2015-01-28马洪亮
马洪亮
【摘 要】“闪回”是电影的一种片断叙述手法。“闪回”技巧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特点,“闪回”技巧的类型可分为温故知新的印证“闪回”、同中求异的类比“闪回”、异中辨同的对比“闪回”、旁见侧出的互见“闪回”以及闲见层出的重复“闪回”等。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闪回”技巧 历史学习力 路径
“闪回”是电影的一种片断叙述手法,通常是指在一定的场景结构中插入另一场景或片断,给观众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与一般回忆及倒叙不同,“闪回”不需要中断原来场景中的动作和节奏,而选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动作或细节,用极其简洁明快的手法加以强调和表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闪回”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借助板书、语言或者多媒体等工具,对学生已学内容进行快速复现的一种教学技巧。“闪回”技巧可对所要重现的问题或相同类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进行不时的闪现,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探究学习的作用。
一、历史课操作“闪回”技巧的路径
1.于陌生处“闪回”。
新课程思想文化史部分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新知识,涉及面很广,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如讲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时,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利用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学说“闪回”一下,使学生感到不再陌生,陌生感消失,自信心开始建立,从而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可以继续带领学生深入地学习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2.于平淡处“闪回”。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情况:教师慷慨激昂,兢兢业业,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究其原因是我们上课过于平淡,缺少新鲜感,此时应借助“闪回”技巧激活课堂。高三二轮复习“宋代中国的商业”时,本课的内容学生非常熟悉,旧内容如何讲出新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教师可以将陆游的诗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适时“闪回”一下,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而延伸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宋词的繁荣等知识点。这样,将有关宋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过于平淡的复习课重新富有情趣。
3.于禁锢处“闪回”。
“思维禁锢”,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思维因受到某些因素的束缚和阻隔,使得思维处于一种禁锢的状态。如评价洋务运动时,大多数学生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对洋务运动评价较低,即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注定要失败。此时教师可以将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代表容闳和詹天佑的图片在多媒体上展示“闪回”,引导学生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理解洋务运动,即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近代教育事业等,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4.于受阻处“闪回”。
由于高中学生思想文化史历史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在学习历史人物的思想时往往局限于教材,往往会出现“思维受阻”的现象。如李贽批判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学生便认为是朱熹等人的“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泯灭人性,学生的思维囿于教材。此时,教师可以出示一段材料——有人问朱熹:“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他回答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通过此段材料的“闪回”,学生认识到朱熹有关“天理”和“人欲”学说的合理性,突破思维受阻处。
5.于游离处“闪回”。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游离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活动。那么如何使学生摆脱游离状态,使他们处于“动态”的学习状态呢?“闪回”教学艺术无疑是让学生摆脱“游离”状态的好方法。
如在讲“宋明理学”这一内容时,本部分内容艰涩难懂,处理不好学生很可能会游离于课堂之外。我在上课时及时“闪回”了两张图片——什锦菜和朱熹。
师:什锦菜大家都吃过吧。你们知道它和朱熹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大多数沉默表示不知道)
师:传说什锦菜的发明人就是朱熹。(学生都很惊讶)
教师借助生活化、形象性的教学资料和媒介,刺激学生探索和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思维动起来,有利于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历史课应用“闪回”技巧的方法
1.印证“闪回”:实现温故知新。
印证“闪回”即唤起学生脑中储存的旧有知识与眼前所学的新知识进行重合印证。在历史学科中表现为,“闪回”可对所要重现的问题或知识点等进行不时的闪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如讲到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印证“闪回”《太平天国》的相关内容,操作如下。
师:请同学们回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生回答,略。
师:那么,同为近代中国农民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如此,既能实现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又延伸了对新知识的学习,提升旧知识的附加值。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可以信手拈来,以彼证此或以此连彼。此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调动他们将所学历史知识点进行前后串联,彼此印证,达到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功效。它比考试训练更便捷、更灵活,因而在日常历史教学中使用机会也更多。
2.类比“闪回”:探寻同中求异。
所谓类比“闪回”,就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相似对象的某些不同的性质,类似于电影艺术中的“叠化”效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类比“闪回”可以分为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类比和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类比。
(1)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类比“闪回”
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类比“闪回”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内容,通过探究两次工业革命相同或者相似点,进而暗示出两者的不同点。具体操作如下。
师:请同学们从生产力、经济格局、经济思想、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等几个方面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再从上述几个方面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相同性质或者相似点(生产力、经济格局、经济思想、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类比“闪回”,自然过渡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同中之异。这种“求异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
(2)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类比“闪回”
讲到唐朝“安史之乱”这一内容时,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而“七国之乱”之后的西汉却出现了汉武帝时代最强盛的局面?陷入思维瓶颈。
西汉时的“七国之乱”和唐朝时的“安史之乱”都是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即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讲述时应时不时地对“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平叛后采取的措施进行“闪回”,进而对比“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平叛后采取的措施,使学生真正理解“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而“七国之乱”之后西汉却出现了汉武帝时代最强盛的局面的原因。类比“闪回”中高下自现,学生会对两者都有更深刻透彻的认识和不同的感受。通过类比“闪回”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欲。
3.对比“闪回”:挖掘异中辨同。
对比“闪回”,即用对比的事物、情调和理念来互为衬托,探讨不同历史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体可分为纵向比较“闪回”和横向比较“闪回”,即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比较和不同国家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比较。
(1)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比较“闪回”
在讲授“隋灭唐兴”知识点时,可以将“秦灭汉续”这一知识点进行对比“闪回”,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秦隋短命速亡、汉唐长盛兴旺的历史原因,深刻认识到秦隋王朝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并以此总结出封建王朝衰亡兴盛的一般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与此类似的还有秦始皇与隋炀帝、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国的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等。
(2)不同国家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比较“闪回”
例如在复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一内容时,英、美、法、德等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国家,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共性,但是这些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却各有特色,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将英、美、法、德等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点以表格的形式用课件“闪回”出来,加深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差异的认识。
此类对比“闪回”在高三复习课时比较实用,通过这种比较“闪回”,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既有共性和统一性、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又有极为丰富的个性和多样化的理解。当然,此类“闪回”更适用于同一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比较,例如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的区别,明清时期中外历史的不同走向,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明清民主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比较等。
4.互见“闪回”:追求知识不重复。
互见“闪回”,又称“旁见侧出法”,本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靳德俊先生将《史记》中的“互见法”总结为:“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详彼略此,则互文相足尚焉。”即对其中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仅是一带而过,在彼处再加以详备的展现。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互见“闪回”,避免知识点机械重复,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如在讲述“商鞅变法”中商鞅这一人物时,着重讲述商鞅变法的进步性,而其局限性放在讲述“秦始皇”这一知识点时重点阐述。讲到秦始皇的暴政时,“闪回”到商鞅变法的严刑峻法,使学生理解秦朝暴政的渊源,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5.重复“闪回”:达成主题明确。
一堂质量较高的历史课,应该是教学内容与教学主题的和谐统一体。教师将课堂教学主题确定以后,通过针对教学主题的闲见层出的重复“闪回”,使每项教学内容都明确而集中地体现和服务于教学的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如人民版必修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教师一般会以“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作为教学的灵魂和主题,在讲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启蒙思想时,强调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学东渐的出现和理学思想的空谈义理等社会变迁是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出现的原因。在讲解具体知识点时,教师应不时“闪回”本课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同电影中的“闪回”给观众以清晰深刻的印象而广受欢迎一样,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闪回”技巧的应用也必然逐渐会被广大教师和学生认可,成为打造低耗能实效历史课堂和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力”的一条智慧路径。诚然,“闪回”技巧也有它的局限性,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因此,必须把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根据相应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的可能性,切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继平.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2(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
注:本文获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