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对照
2015-01-26杨建新
杨建新
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对照
杨建新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和手法复位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将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手术治疗)与参考组(手法复位)(n=40),观察2组患者手术治疗的优良率、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均顺利进行;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1.23±2.51)个月;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畸形愈合、骨不连、胫腓下联合处螺钉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比较:观察组优良率为95%,参考组优良率为9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与手术治疗在踝关节复位中使用均有显著效果,为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需要严格遵循适应证。
手术;手法复位;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为临床常见关节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发生率约为3.92%左右[1],主要为不稳定骨折及稳定骨折两种。近两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交通事故、建设中引发的踝关节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患者活动明显受限,因此给予患者及时必要治疗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2]。目前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手法较多,主要有张力带、螺钉、克氏针等,而非手术治疗则主要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为观察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本院对近2年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江西省泰和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扫描及X线诊断,明确病情;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n=40),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9.8±12.4)岁,其中开放性骨折15例,闭合性骨折25例;单踝骨折14例,双踝骨折26例;患者Weber-Denis分型标准:A型18例,B型11例,C型11例;参考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9.9±12.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24例;单踝骨折17例,双踝骨折23例;患者Weber-Denis分型标准:A型17例,B型10例,C型1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根据患者骨折发生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内踝骨折患者:内踝尖为中心做弧形切口,在保证手术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骨膜剥离范围,能够在骨折线清晰观察后、内翻踝关节后,进行复位操作。沿前后方向,将2枚空心拉力螺钉平行置入内踝关节面,同时采用巾钳临床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患者张力带及克氏针固定。对外踝骨折患者将外踝尖作为中心做弧形切口,之后根据类型不同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若为A型患者,则采用加压螺钉、克氏针及张力带给予患者内固定治疗;若为B型骨折或者C型骨折患者,则采用螺钉或者纯钛金属板进行内固定治疗。参考组:助手紧握患者小腿中段,患者一手拖住后跟、一手握住前足;手指为环抱状对患者内外踝紧握,同时持续牵引患肢。之后,则采用逆原应力损伤方向,缓慢改变作用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根骨向前提拉,同时将胫腓骨下压,踝关节背伸,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选择外翻前足护着内翻前足;若患者出现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关节分离则反复挤压内外踝,帮助踝穴复位。后踝出现骨折患者,纵向进行牵引,之后给予患者手法复位,完成复位后,对患者相关情况进行询问,若治疗效果满意,则采用石膏夹板进行外固定治疗。2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采用石膏对患肢固定4~6周,术后2~3周对患者进行踝关节康复锻炼,并在术后
10~12周将胫腓下联合螺钉取出,术后20~24周将内固定物取出,患者逐渐下地负重行走。
手术后对患者为期5个月~3年随访,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25±0.34)年。
1.3 疗效评价标准[3]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优:评分>92分,踝关节未出现肿胀现象,恢复正常行走;良:评分在87~92分之间,踝部出现轻微肿痛,然而行走不受影响;可:评分65~86之间,踝关节在活动时出现明显疼痛,然而患者可正常行走一定时间;差:评分<15分,踝关节出现严重疼痛,无法正常活动。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未出现手术失败患者;2组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畸形愈合、骨不连、胫腓下联合处螺钉断裂等严重并发症。
2.2 观察组患者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平均为(91.62±5.37)分,参考组患者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平均为(92.78±6.11)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参考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分析[n(%)]
3 讨论
踝关节直接承担着人体大部分重量,其需要依靠3个结构维持稳定性:距骨外侧面、腓骨远端、外侧韧带复合体组成的外侧结构,距骨内侧面、内踝、三角韧带组成的内侧结构,胫腓联合韧带和骨间膜组成的下胫腓联合,当上述3个结构任一出现问题,稳定性均会被打破[4]。踝关节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因此在整复时必须实现解剖复位,若复位后出现踝穴变形、节面对位不准、韧带不紧等现象,则可能导致关节活动不灵等现象,导致关节炎、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恢复。踝关节皮肤薄、软组织少、皮下组织松、筋膜内脂肪少,因此当患者出现踝关节骨折后,在出现张力性水肿、肿胀等现象前需要尽快治疗,从而促进患者良好康复。若患者发病时间大于8 h且关节出现严重肿胀,则在石膏制动之后将患肢抬高,肿胀消退后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在踝关节骨折稳定性治疗中,外踝有着关键性作用,在对外踝进行固定时,需要保证外踝正常向外150。的生理斜度、解剖长度等,从而实现良好的复位效果,预防大踝穴增宽等现象,更好的促进患者病情康复[5]。粉碎性骨折多需要通过钢板维持牢固或者保持长度,对于骨关节出现缺损患者,则需要进行植骨治疗,而长斜行骨折则需要采用螺丝钉进行固定[6-7]。在对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进行治疗时,多采用常规探查整复对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移位性骨折患者骨性结构较乱,同时伴随组织损伤,因此在治疗中主要通过正常距骨位置及恢复踝穴完整性进行治疗[8]。本次治疗中,观察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参考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知,在踝关节骨折复位中,在满足适应症的基础上选择手术治疗或手法复位均能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低。
[1] 王业柳.52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2,40(3):73-75.
[2] 夏江霓,黄中岳,容可,等.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12):1088-1091.
[3] 张敏,陈元庄,闫伟强,等.一种新型胫骨下端后侧接骨板治疗后踝骨折的初步疗效观察[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0,7(5):212-215.
[4] 周一飞,余洋,张小磊,等.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2,25(5):404-407.
[5] 洪加源,林达生,练克俭,等.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接骨板固定后踝治疗三踝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0,3(2):368-402.
[6] 卢立军.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66-167.
[7] 非明珠.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治疗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94-95.
[8] 杨迎利.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6):98-9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1.046
江西 343700 江西省泰和县中医院(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