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迷思概念的归类甄别及成因剖析
2015-01-24郑文珍
郑文珍
(衢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衢州324000)
迷思概念广泛存在于初中生头脑之中[1],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有着较大的负作用,特别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更进一步的学习,这一点已引起了国内外同行较为广泛的重视[2]。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究竟哪些基本内容、哪些知识点学生更易形成迷思概念,以及迷思概念的种类和成因如何,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均鲜有就某一知识范畴做出定量化的分析,对其形成的原因也未有明确的探究,因而对“迷思概念”这一命题虽有共性认识,却无典型案例佐证。
“运动和力”单元是初中科学学习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生迷思概念出现最多的一个知识领域[3]。为确切分析在这个知识单元内学生迷思概念的特征、种类、数量及成因,笔者利用二段式测试的方式[3],选用城、乡不同类型的近400 名初中学生为测试对象,以本知识单元中的7 个知识点为观测点,测试并逐项统计了该知识章节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对其种类、数量进行了归类甄别,并较为直观地剖析了其各自不同的形成原因,以便为教师进行该单元教学提供有的放矢的帮助。
1 迷思概念的数量分布与归类甄别
为获取量化统计分析的第一手资料,找出初中生“运动和力”知识单元具体迷思概念的数量、种类及特征,笔者对衢州市城区和城郊农村各两所学校共8 个班、未学过“运动和力”的近400 名初一学生进行了2 次测试,回收答卷769 份,其中有效答卷738 份。问卷涉及“运动和力”单元中重力、弹力、摩擦力、运动和力的关系、惯性、二力平衡、落体运动等7 个知识点。笔者逐项对有效答卷进行统计整理,对初中学生在本知识单元的迷思概念进行了较为明晰的归类甄别,具体数据与类型如表1 所示(括号中所附为选答该选项人数的频数)。
2 两种不同类别的数据比照
考虑到城校(实验学校及华茂外国语学校)和乡校(兴华中学及白云学校)类别的差异以及学生男、女性别的差异,我们按学校类别和学生性别进行了横向比较,以期对这一问题从因材施教的角度予以差异化的分类实施。其相关数据如表2、表3 所示。
表1 初中生“运动和力”单元有代表性的迷思概念
表2 迷思概念的性别差异
表3 迷思概念的学校类别差异
3 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在初中科学“运动和力”这一知识单元,学生在7 个知识点里共存在36 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迷思概念,基本涵盖了本章节的全部内容。其成因与中学生的知识范畴、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直观感觉、信息储备及望文生义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且因学校类别和学生性别等差异存在不同的统计特征。初中物理教学必须重视这些迷思概念的产生机制及原因,并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气氛等课堂要素,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概念转变[5],方能使中学物理教学真正起到好的奠基作用。
[1]王磊.科学学习心理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蔡铁权.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1(6):74 -83.
[3]郑文珍.初中生“运动和力”迷思概念的二段式测定及差异性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87 -88.
[4]德赖弗,盖内,蒂贝尔吉安.儿童的科学前概念[M].刘小玲,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5]郑文珍.基于建构主义的物理概念转变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8):57 -59.